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5,5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时代,文科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1
作者 李彦冰 孟艳丽 《留学》 2025年第7期8-9,共2页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引发了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众多高校开启了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许多文科专业被裁撤,关于文科教育的存废之争因此而起。在笔者看来,现在讨论文科的存废为时尚早。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引发了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众多高校开启了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许多文科专业被裁撤,关于文科教育的存废之争因此而起。在笔者看来,现在讨论文科的存废为时尚早。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失业问题,但它并没有取消劳动,也没有消解生命的意义。只不过,它重新定义了劳动,使得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劳动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而只要劳动的形式还存在,文科就不会消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文科在AI时代的确遭遇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引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师生的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生命意义 文科教育 AI时代 文科冲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对策
2
作者 郑路 李淇 《中国就业》 2025年第4期106-107,共2页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出现了岗位结构变化,新兴岗位涌现、传统岗位转型;就业技能需求改变,技术与跨学科知识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加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优化对策,包括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前沿技术和跨学科课程;提升学...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出现了岗位结构变化,新兴岗位涌现、传统岗位转型;就业技能需求改变,技术与跨学科知识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加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优化对策,包括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前沿技术和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强化技术培训、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拓展就业渠道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新兴领域,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设计专业 就业现状 优化对策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智慧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仇有文 王傲雪 +2 位作者 李晶 吴秀菊 付明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4-126,共3页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重构了其发展形态,推动高等教育向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迈进。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教育自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理念上进行深刻调整,更需要在实践层面进行...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重构了其发展形态,推动高等教育向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迈进。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教育自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理念上进行深刻调整,更需要在实践层面进行大胆创新。为此,清晰认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变革和实践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智慧化发展的实施路径,对于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智慧育人及师生智慧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智慧化发展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民办职业本科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基于23所民办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景安磊 郝薇薇 叶齐炼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本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面对复杂性环境因素变化,民办职业本科产教融合模式呈现资源多样、属性异质的特征,正在从单主体主导向双主体共建、多主体协同转化;产教融...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办学模式,发展职业本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面对复杂性环境因素变化,民办职业本科产教融合模式呈现资源多样、属性异质的特征,正在从单主体主导向双主体共建、多主体协同转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以“流动”为特征,关注多领域资源顺畅流动、异质属性互契相嵌,由资源供给、专业建设、课程实践、成果共享等机制组成,以满足多元需求为基础驱动、以保障多主体利益诉求为导向,形成需求-利益共生机制。民办职业本科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多元化发展主体力量,深化产教融合力度;多样化创新组织形态,有组织推进协同治理;多维化完善运行机制,聚力优化系统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职业本科 产教融合 发展模式 运行机制
原文传递
“大带小”教学模式在肌电图临床教学中的探索及效果评价
5
作者 谭颖 洪月慧 +6 位作者 李佳 沈东超 史佳宇 尹翮翔 周立新 倪俊 朱以诚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68,共6页
目的探索“大带小”教学(near peer learning,NPL)模式在神经科住院医师一阶段规范化培养(下文简称“规培”)“肌电图”学习模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于2020年1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北京市一阶段规培生神经系统辅助检... 目的探索“大带小”教学(near peer learning,NPL)模式在神经科住院医师一阶段规范化培养(下文简称“规培”)“肌电图”学习模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于2020年1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北京市一阶段规培生神经系统辅助检查教学中探索实施NPL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每年1次,主要以第三年规培生作为“主讲”,第一、二年规培生作为“学员”进行肌电图学习,客观评价方式为随机抽取试卷进行入口和出口理论测试,对比规培生培训前后成绩变化;主观评价方式为规培生通过问卷对课后学习感受进行多维度评分,以了解该模式对其专业知识、自信程度等方面的作用。结果研究期间共开展4次NPL教学,累计83人次规培生参加了该教学项目。其中,临床医学博士后24人次,专业型研究生52人次,基地规培生7人次。结果显示,规培生出口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入口成绩[(74.33±2.43)分比(70.11±2.49)分,P=0.005]。亚组分析显示,作为“学员”的规培生[(73.84±20.53)分比(70.29±21.46)分,P=0.020]、专业型研究生[(74.04±22.51)分比(68.97±21.40)分,P=0.009]、第一年规培生[(70.19±4.02)分比(63.59±3.59)分,P=0.040]、第一次参加该课程的规培生[(65.23±3.24)分比(60.97±3.21)分,P=0.030]其出口成绩较入口成绩提高显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69%的“学员”规培生对课程内容、形式及效果表示满意或很满意,100%的规培生感觉“能力有实质性提高”。结论NPL模式有助于神经科住院医师一阶段规培学员夯实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相关基础知识,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其他教学项目和教学基地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肌电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核心胜任力
下载PDF
学科交叉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为例
6
作者 王琼 李鹏辉 +3 位作者 周杰 贺克斌 张希良 刘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8,共7页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应用情境的跨学科课题攻关,形成了“交叉融合、真知实干、多元胜任”的培养特色,在培养双碳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 研究生培养
下载PDF
数据生态视角下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模型构建与评估研究
7
作者 韩春花 许海云 +3 位作者 孙杰 佟泽华 王雅洁 邢敬培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4,共13页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测度是科研大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缺乏是当前科研大数据的“割裂”“沉睡”“休眠”的症结之一。构建数据生态视角下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评估模型,以优化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测度是科研大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缺乏是当前科研大数据的“割裂”“沉睡”“休眠”的症结之一。构建数据生态视角下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评估模型,以优化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评估方法。[方法/过程]基于数据生态理论的视角,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模型(MM-SRBDG),研建由8个核心域、29个能力域、101个过程域构成的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指标体系,构建“专家打分法(E)—木桶原理法(C)—AHP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E-C-A综合评估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评估和系统性分析。[结果/结论]MM-SRBDG系统化地阐释了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的构成维度,形成了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研究的系统性治理的新视角与新范式。MM-SRBDG的治理成熟度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和纵深性,构建的针对不同维度差异性评价的成熟度综合评估方法,可为科研大数据治理成熟度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助力科研大数据治理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大数据治理 成熟度评估 指标体系 数据生态 E-C-A综合评估法
原文传递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8
作者 施菊花 顾鸣敏 +2 位作者 蒋益 钮晓音 邵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99,共4页
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带来新机遇。结合医学院医学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建设思考,发现加强学科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能力、研究评估反馈、持续课程维护... 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改革不断深入,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带来新机遇。结合医学院医学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建设思考,发现加强学科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师能力、研究评估反馈、持续课程维护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为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医学实践类课程 建设与思考
下载PDF
木棉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化学污染物的研究
9
作者 张颖 陈博 +2 位作者 戴月 杨苏祥 罗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基于生物质木棉制备碳气凝胶,介绍了从材料制备、表征到应用性能探究的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进行形貌与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木棉样品进行热重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碳气凝胶各元素含量与比例... 基于生物质木棉制备碳气凝胶,介绍了从材料制备、表征到应用性能探究的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进行形貌与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木棉样品进行热重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碳气凝胶各元素含量与比例,并探讨了碳气凝胶对常见化学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木棉经过高温碳化,含氧功能基团逐渐失去,生成的碳气凝胶中纤维的中空结构并未消失,但纤维的直径减小。碳气凝胶对环己烷、氯仿和乙醇展现了优异的吸附能力且可重复使用。实验通过科教融合拓宽学生知识体系,培养综合科研能力,为材料化学相关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凝胶 木棉 吸附剂 化学污染物处理 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实验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10
作者 朱军 张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 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以保障和推进,这也激发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党政统合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性治理能力,构建治理效能输出的保障机制,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地方经验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迪庆藏族自治州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下载PDF
新时代行业划转地方工科院校的困境与重生——评《行业划转地方工科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
11
作者 马坤 梁国利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对于体现时代特色、深烙时代印记、做出时代贡献的行业划转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中,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寻找各自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加快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发与创新,催生新产... 对于体现时代特色、深烙时代印记、做出时代贡献的行业划转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中,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寻找各自的发力点和突破点,加快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发与创新,催生新产业、创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 时代印记 特色发展战略 时代贡献 研发与创新 划转 发力点 特色和优势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12
作者 方正军 易兵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共6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任务深度协同。地方工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任务深度协同。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分析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战略定位,以及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一是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推陈出新”的专业结构;二是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增值,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三是聚焦校企协同育人,创建“六共育人”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卓越工程师 产教融合 学科交叉 创新能力
下载PDF
加快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13
作者 黄群慧 邵婧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6,共15页
加快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管理学界刻不容缓的使命与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指明了理论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总结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管理学... 加快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管理学界刻不容缓的使命与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指明了理论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总结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相关认知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明确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努力方向,即: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管理理论内核;利用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拓展主流管理理论边界,为主流管理理论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前沿实践,创造新时代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普遍性管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管理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以国防素养为导向的“三环三链”高校国防教育模式再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科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以提升大学生国防素养为导向,建“三环”、通“三链”,打造“三环三链”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可行路径。将国防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将国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战场,将国防宣传... 以提升大学生国防素养为导向,建“三环”、通“三链”,打造“三环三链”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可行路径。将国防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将国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战场,将国防宣传教育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窗口。开发丰富、多样、互补的国防教育“资源链”,驱动“课程环”建设;激活军地校协作、师生紧密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国防教育“协同链”,保障“实践环”建设;畅通多维宣传模块、多元宣传载体、多种技术支撑的国防教育“信息链”,赋能“宣传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防教育 三环三链 模式 国防素养
下载PDF
以考试为专题 以学术为乐业——专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海峰
15
作者 赵凯 刘海峰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共18页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刘海峰教授科举研究的自然延伸,作为高考改革稳健派的代表性学者,他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眼从全局分析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强调应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相关研究成果为高考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咨询。刘海峰教授以学术为乐业,善于融汇古今,在跨学科视野下,他的学术贡献包括科举学、高考改革、教育史、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产出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面向未来,他寄语教育学后辈学人要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善于从优秀成果中汲取经验,在不懈努力中追求新知、争取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高考研究 教育史 高等教育研究
下载PDF
红色文化在河南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菊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历程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和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化体系。研究聚焦于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剖析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多元价值,并系统地探讨了从课程教学、校园...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历程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和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化体系。研究聚焦于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剖析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多元价值,并系统地探讨了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到网络平台等多维度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红色文化在河南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进而实现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河南高校 思政教育 融合路径
下载PDF
书院治理的中国模式与历史经验
17
作者 申国昌 贺鹏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7,204,205,共11页
肩负并承载着儒学文化传承特殊历史使命的中国书院,源于古代私学而不囿于私学传统,吸取私学与官学的办学经验,兼容佛道精粹,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中国传统书院掇菁撷华,有机整合私学的自由与官学的制度化管... 肩负并承载着儒学文化传承特殊历史使命的中国书院,源于古代私学而不囿于私学传统,吸取私学与官学的办学经验,兼容佛道精粹,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中国传统书院掇菁撷华,有机整合私学的自由与官学的制度化管理,在抗衡博弈中融合众家治理之长,以儒家治理文化为本,借用佛教禅林传经之道,采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承袭民间社会治理传统,逐渐形成了以山长主导治理、职事辅助治理、生徒自修自治、士绅参与治理、政府强化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中国传统书院丰富的教育治理经验,如秉持自由自主的治理本旨、夯实行稳致远的治理基础、追求善治德治的治理鹄的、依托章程规约的治理依据、择取开放共享的治理方式与坚守学术自由的治理理念等,打造了中国模式,彰显了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书院 书院治理 治理经验
下载PDF
遥感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途径
18
作者 李苗 张玉红 郭殿繁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4,共6页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育人的现象,本文以遥感概论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结合遥感课程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育人的现象,本文以遥感概论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结合遥感课程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要点,构建服务龙江振兴的遥感概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并提出“三课堂贯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立足第一课堂,注重思政融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第二课堂,将实践、实训、实赛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第三课堂,以文化引领,铸魂育人。通过“三个课堂”共同实施,实现知识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有效达成,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遥感概论 三课堂贯通
原文传递
高校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19
作者 饶劲松 李薇 李珩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评估高校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挑战。研究表明,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业务系统融...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评估高校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挑战。研究表明,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业务系统融合及数字化文化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但仍受顶层设计不足、数据驱动决策体系不健全、人员数字素养欠缺等因素制约。基于此,本文构建高校数字化转型策略框架,提出三大核心方向与五个主要步骤,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下载PDF
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
20
作者 奚社新 尹威 耿有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认为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是构成导师育人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导师特有的育人外部条件,是影响导师育人活动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建设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需要导师在学校政策环境、条件环境、文化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 认为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是构成导师育人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导师特有的育人外部条件,是影响导师育人活动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建设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需要导师在学校政策环境、条件环境、文化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研究生教育规律,主动作为、主动创造、主动营造,建设一个有利于教育人和培养人的良好“小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小微环境”建设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