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9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思考
1
作者 罗锡文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我国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总体部署 科学谋划 新形势新要求 教育协同 《决定》
下载PDF
大学治理如何才是有效的——评张继明《中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逻辑与实践研究》
2
作者 王洪才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近20年来,“大学治理”话题在高等教育学界颇为流行。人们之所以将“治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希望以此来革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的弊端。然而,现实情况是,治理常常存在“失灵”现象。基于此,张继明博士在著作《中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逻... 近20年来,“大学治理”话题在高等教育学界颇为流行。人们之所以将“治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希望以此来革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的弊端。然而,现实情况是,治理常常存在“失灵”现象。基于此,张继明博士在著作《中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中探讨了“大学何以实现有效治理”这一问题。探索实施大学治理,首先缘于传统的大学管理束缚了大学的创新发展。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集中表达。推动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加快知识生产模式转换等均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传统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 中国大学 体制机制改革 知识生产模式 去行政化改革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3
作者 顾永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共1页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分类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既共同支撑着我国“自强卓越的高等...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分类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既共同支撑着我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责任与使命;也各自承载着独特的责任与使命。研究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与使命 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强国 拔尖创新人才 立德树人 分类推进 研究型 办学定位
下载PDF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大学学科建设研究
4
作者 郭晓丽 孔照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2,共5页
学科是大学存在的“基本要素”与“核心标识”,大学发展往往视学科建设为“龙头”与“主线”。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建立在传统知识分类基础上的大学学科建设正面临着“知识同质化”“组织排他性”“制度稳定性”“文化封闭性”等困... 学科是大学存在的“基本要素”与“核心标识”,大学发展往往视学科建设为“龙头”与“主线”。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建立在传统知识分类基础上的大学学科建设正面临着“知识同质化”“组织排他性”“制度稳定性”“文化封闭性”等困境。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大学学科建设应基于现有的学科框架,聚焦问题域,绘制不同学科互涉背景下的“知识地图”;改革垂直科层式学科组织,构建纵横结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革新学科制度,实现大学学科制度的创新;打破文化隔阂,营造兼容并包的学科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 大学 学科建设 学科知识 学科组织 学科制度 学科文化 学科互涉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历史嬗变与逻辑遵循
5
作者 李均 朱慧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82,共11页
基于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性、本土性和体系性三个维度的考察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本土实践为发展原点的学科草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以西方理论为主要参照的体系建构阶... 基于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性、本土性和体系性三个维度的考察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本土实践为发展原点的学科草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以西方理论为主要参照的体系建构阶段(1985—1999年)、以中国特色为价值追求的自主探索阶段(2000年至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是西化色彩较强,本土化程度不高;自主知识数量较少,普遍性和体系化程度较低。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遵循三个逻辑:一是实践逻辑,立足中国实践,提炼标识概念与本土理论;二是文化逻辑,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理论的本土性与民族性;三是知识逻辑,坚持全球视野,发展理论的普遍性与体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 历史嬗变 实践逻辑 文化逻辑 知识逻辑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市校深度融合发展探索
6
作者 朱飞 李兴国 李振良 《邢台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
行政区域之“市”与地方本科院校之“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然而,由于不同主体发展理念、利益诉求与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制约着彼此之间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市校合作关系要实现从表... 行政区域之“市”与地方本科院校之“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然而,由于不同主体发展理念、利益诉求与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制约着彼此之间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市校合作关系要实现从表层融入向深度融合转化,需要协同相关主体的价值观与利益点,凝聚政产学研不同主体力量与资源,从理念革新、规划设计、路径优化等方面持续优化协同治理结构,增强各主体行动自觉与融合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市校深度融合 地方本科院校 内涵 困境 路径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7
作者 田养邑 马婷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协同的最大优势,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创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在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蓄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本;创新产教融合格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结构 产教融合 教育开放
下载PDF
“汇合”还是“分流”:教育体系优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与职业本科
8
作者 陈先哲 彭昕红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2,共8页
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教育体系优化进程明显加快,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其中一项重要政策行动。国家层面的政策行动尝试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改良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第二次是“升格版”的职业本科高校试点。从当前宏观层... 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教育体系优化进程明显加快,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其中一项重要政策行动。国家层面的政策行动尝试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改良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第二次是“升格版”的职业本科高校试点。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政策供给意图来看,更多强调二者的差异性并主张“异类”发展;但从中观层面的实际办学比较来看,二者更趋于“同型”。未来二者将会面临“汇合”还是“分流”的发展纠结,应从系统思维出发,采取分两步走的战略,在供给侧的政策连续性与需求侧的高质量发展之间寻找平衡,并持续优化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体系优化 应用型本科 职业本科 政策供给 质量需求
原文传递
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9
作者 顾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共8页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支撑。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水平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专业和课程结构、高效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实施,以及高标准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战略属性。对此,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内部协同、之间协同和外部协同等关系,以发挥协同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下载PDF
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10
作者 王铭 王名扬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7,共8页
我国各省市高校分类发展正处于政策颁布和分类建设的关键阶段,2020年北京市对21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进行分类。以北京市为案例,实证研究分类政策的科学性及实施效果,对全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在文献回顾及主要省... 我国各省市高校分类发展正处于政策颁布和分类建设的关键阶段,2020年北京市对21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进行分类。以北京市为案例,实证研究分类政策的科学性及实施效果,对全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在文献回顾及主要省市高校分类指标基础上,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2017到2021年这5年的院校数据进行具有时间序列性质的聚类分析。分析结果与政策比较得出:北京高校分类政策设计具包容性,体现政策智慧,5年间各大学均有所发展提高;研究型大学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型大学发展特色有待提升。对此提出:下一步政策调整应采取循证思维,类型可细化为“研究1型、研究2型、艺体型、应用型”这四类,开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建设,建立动态监测分析与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分类发展 北京市 政策效果 实证分析
下载PDF
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
11
作者 陈平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对一流大学采取宽松的管理办法,允许一流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自行探索、自由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酿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以培育优异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学生资助政策如何发挥育人实效--基于北京、上海、浙江高校的实证研究
12
作者 韩霞 韩学影 杨明一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学生资助是保障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的落脚点。以北京、上海、浙江三地高校在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及政策效果的调查及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资助规模与结构、资助环境对资助效果具有... 学生资助是保障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的落脚点。以北京、上海、浙江三地高校在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及政策效果的调查及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资助规模与结构、资助环境对资助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学生个人取向在影响资助效果的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区域和高校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显示,资助环境对高校资助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在提高资助覆盖率和资助精准性的同时,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多元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资助 资助环境 资助育人
原文传递
校地合作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为例
13
作者 宋红霞 李森 +1 位作者 张超 刘钊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80-182,共3页
地方高校校地合作研究院快速发展,在合作目标、管理模式和基地特色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地方化的特点。现代产业学院是校地合作的一种形式,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吕梁分院)为例,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的... 地方高校校地合作研究院快速发展,在合作目标、管理模式和基地特色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和地方化的特点。现代产业学院是校地合作的一种形式,以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吕梁分院)为例,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主要包含共建模式、建设目标、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另外,为了加快吕梁市乡村人才振兴,科技小院和山西农业大学实习实践基地加持,突出了吕梁分院校地协同共建乡村人才振兴的特色与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地合作 研究院 基地建设
下载PDF
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的思考
14
作者 刘胜斌 李丽娜 周家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5期17-20,共4页
新质生产力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是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从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存在的困难和... 新质生产力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是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从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存在的困难和发展路径展开论述,指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拔尖创新人才短缺,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创新有待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足,资源分配与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层科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和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与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新质生产力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创新:挑战与发展路径
15
作者 闫冰 沈智莉 黄璐 《党政论坛》 2025年第2期53-55,共3页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应用型高校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应...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应用型高校通过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促进产教融合创新和发展,应用型高校应塑造协同发展理念,加快优势资源布局,形成内外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筑协同实践平台,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 应用型高校 产教融合
原文传递
加快湖北高校改革步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16
作者 孙超 《党政干部论坛》 2025年第1期7-9,共3页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战略支点 中国式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 中部地区崛起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步伐 高质量发展 《决定》
下载PDF
宁夏大学“西夏学”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4年度资助学科
17
作者 于光建 《西夏研究》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布了2024年度“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学科名单。经过多轮严格审核、评选和公示后,宁夏大学“西夏学”,成为获得资助的10个学科之一,学科负责人杜建录教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 2024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布了2024年度“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学科名单。经过多轮严格审核、评选和公示后,宁夏大学“西夏学”,成为获得资助的10个学科之一,学科负责人杜建录教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夏学 传承意义 扶持计划 学科负责人 资助 绝学
下载PDF
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为“教育强国”建设添动力增活力
18
作者 沈晓敏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第1期1-1,共1页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分,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强国 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 纵深推进 习近平同志
下载PDF
“校地合作”赋能县域发展思考
19
作者 商存慧 曹雅洁 《当代县域经济》 2025年第5期30-32,共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深化综合改革释放创新动能。校地合作作为联结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是打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深化综合改革释放创新动能。校地合作作为联结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是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供给的策源地,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长期面临创新资源匮乏、产业能级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校地合作通过构建“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反哺科研”的闭环生态,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技术储备与地方的产业场景、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破解县域“有产业缺技术、有市场缺创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农业、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发展 综合改革 高校资源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建筑学教育与研究的演变与挑战
20
作者 贺勇 徐珂晨 陈相权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13-215,共3页
当代中国建筑学教育与研究始终处于不同的困境之中,而乡村建设是一种转向与重构。在高速城市化的时代,中国建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源于2003年“千万工程”以来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之一,中国的... 当代中国建筑学教育与研究始终处于不同的困境之中,而乡村建设是一种转向与重构。在高速城市化的时代,中国建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源于2003年“千万工程”以来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之一,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与研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深层转型。建筑学在学科内涵、学科定位、自身属性几个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积极变化,并由新的发展动力、人地关系和发展目标多方面,促进了这样的变化发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义建筑学的真正实现,也让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重新回到地方,并以人为中心,积极介入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中国建筑学 教育与研究 演变与挑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