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端粒长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2,共6页
背景:运动不仅是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还对代谢性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其原因与表观遗传因素有关。目的:总结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端粒长度的影响,并分析运动调控表观遗传... 背景:运动不仅是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还对代谢性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其原因与表观遗传因素有关。目的:总结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DNA损伤、DNA甲基化和端粒长度的影响,并分析运动调控表观遗传修饰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运动改善机体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运动,有氧训练,急性运动,无氧训练,抗阻训练,DNA损伤,DNA甲基化,端粒”为中文检索词,以“exercise,sport,aerobic exercise,anaerobic exercise,resistance training,acute exercise,DNA methylation,DNA damage,telomere”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长期有氧、抗阻和无氧运动均能改善DNA损伤,其原因与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而急性运动则会通过上调活性氧和活性氮氧化物的表达进而加剧DNA损伤程度;②急性运动、长期抗阻运动和无氧运动在降低DNA甲基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关键机制可能是运动诱导的活性氧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和DNA甲基化转移酶、10-11易位酶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进而对DNA甲基化产生调控作用;③与其他运动形式相比,长时间有氧运动可能更具有增加端粒长度的潜在价值,其中的生物学机制涉及炎症、氧化应激、DNA甲基化和微小RNA的表达调控;④基于当前文献可知,有氧运动持续2年以上可以增加端粒长度,未来的研究也应进一步明确最佳的运动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表观遗传 DNA损伤 甲基化 端粒
下载PDF
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交互作用研究
2
作者 常凤 蔡维敏 李彦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2期110-111,116,共3页
目的:对比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静态平衡中的作用,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unlight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对运动老年人(203例)和不运动老年人(168例)进行不同站立条件稳定性系数(ST)测试。研究结果... 目的:对比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静态平衡中的作用,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unlight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对运动老年人(203例)和不运动老年人(168例)进行不同站立条件稳定性系数(ST)测试。研究结果:①女性NC、PO、PC姿势ST低于男性(P<0.05)。②本体感觉功能受影响时,不运动老年人主要通过调节视觉,运动老年人通过调节前庭觉维持静态平衡。③NC、PO姿势下老年男性骑自行车运动组及PO姿势下老年女性广场舞组的ST低于散步组(P<0.05)。研究结论:规律运动通过改善前庭觉、本体感觉达到维持平衡能力的作用。广场舞、骑自行车可改善视觉或本体感觉受干扰情况下老年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系数 运动 视觉 前庭觉 本体感觉 老年人
下载PDF
体医融合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研究
3
作者 常凤 蔡维敏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体医融合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健康体适能干预效果,为推进体医融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招募43名45~65岁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4周体医融合干预。分别测试干预前、干预8周、干预14周受试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身体成分... 目的:研究体医融合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健康体适能干预效果,为推进体医融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招募43名45~65岁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4周体医融合干预。分别测试干预前、干预8周、干预14周受试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身体成分、最大摄氧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选择反应时等健康体适能,并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干预后男性糖尿病患者体重、BMI、脂肪重量、脂肪百分比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干预8周与14周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患者上述指标干预14周较干预前下降(P<0.05)。(2)干预后糖尿病患者VO_(2)max较干预前增加(P<0.05),但干预8周与14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后女性握力和男性坐位体前屈,干预14周女性坐位体前屈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8周男性坐位体前屈与14周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后糖尿病患者闭眼单足站立时间较干预前延长,男性选择反应时较干预前缩短(P<0.05),女性干预14周选择反应时与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女性血糖较干预前下降(P<0.05)。结论:体医融合干预可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健康体适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医融合干预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健康体适能 血糖
下载PDF
电刺激对过氧化氢诱导衰老肌管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4
作者 苏艳红 毕亮 +3 位作者 龚文翰 宋涛 李婷婷 张世超 《体育科研》 2024年第2期67-72,96,共7页
目的:运用电刺激肌管细胞收缩模拟骨骼肌收缩,并观察其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2C12细胞衰老模型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以此研究体外肌管收缩对衰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诱导... 目的:运用电刺激肌管细胞收缩模拟骨骼肌收缩,并观察其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C2C12细胞衰老模型能量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以此研究体外肌管收缩对衰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H_(2)O_(2)诱导肌管细胞建立衰老模型,并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水平;电刺激干预培育成功的衰老肌细胞,并分为对照组(C组)、H_(2)O_(2)诱导衰老组(H组)、对照+电刺激组(CE组)、H_(2)O_(2)诱导衰老+电刺激组(HE组)。各组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法对PGC-1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ATP水平测试盒测量ATP水平。结果:经过浓度为100μmol/L H_(2)O_(2)诱导肌管细胞24 h后成功构建骨骼肌细胞衰老模型。与C组比较,H组的ATP水平表达呈非常显著性的下降(P<0.01);CE组的ATP水平较C组呈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HE组的ATP水平虽低于C组,但高于H组,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C组相比,H组PGC-1α蛋白表达下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E组PGC-1α蛋白表达虽低于C组,但较H组呈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H_(2)O_(2)是诱导骨骼肌肌管细胞衰老的一种有效方式,衰老肌管细胞的ATP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进行电刺激干预后可以有效提高衰老肌管细胞ATP水平和PGC-1α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衰老肌管细胞 过氧化氢 能量代谢
下载PDF
HIIT研究中的情感反应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探析
5
作者 冯玉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7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中情感反应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以目前对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情感反应(愉悦与享受)结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归纳总结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结果:研究参与者的选择(样本范围、样本...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中情感反应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以目前对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情感反应(愉悦与享受)结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归纳总结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结果:研究参与者的选择(样本范围、样本状态、样本差异、样本计算、样本流失)和测量工具的相关问题(测量工的选择、测量人员的偏差和测量环境)是影响HIIT对情感反应(愉悦和享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在实验过程中从方方面面加强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以提高对实验结果解释的严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IT 情感反应 愉悦 享受 变量测量 实验控制
下载PDF
肥胖儿童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在体育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丽莎 张利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7期69-71,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纯性肥胖儿童健康运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以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首先,我们介绍了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问题以及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我们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设计理念、主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纯性肥胖儿童健康运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以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首先,我们介绍了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问题以及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我们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设计理念、主要功能和特点,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接着,我们描述了系统的实施过程,包括安装、配置、测试、培训和运行等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最后,我们展示了实施结果和效果,以及系统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系统,为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带来更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 儿童健康 信息化管理 系统开发 实施效果
下载PDF
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对运动大鼠免疫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赵亮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1期265-267,共3页
目的:研究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对大鼠免疫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安静组、安静给药组、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建立递增运动负荷大鼠模型,测量运动大鼠力竭时间、免疫脏器指数、大鼠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 目的:研究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对大鼠免疫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安静组、安静给药组、运动组和运动给药组,建立递增运动负荷大鼠模型,测量运动大鼠力竭时间、免疫脏器指数、大鼠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结果:经过6周的大强度运动,服用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大鼠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其力竭运动时间明显延长,免疫脏器指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含量均有明显上升和变化。结论:(1)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可明显提高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提高运动能力;(2)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对运动大鼠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并且对免疫抑制有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红三叶 异黄酮 免疫机能 运动能力
下载PDF
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与建设途径分析
8
作者 郝晓丽 陈长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5期114-116,共3页
在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教育、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的文化内核。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基于此,... 在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教育、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的文化内核。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基于此,该文从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入手,积极探究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育人建设途径,以求打造出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育人功能 实施策略 体育文化
下载PDF
基于VR&AR技术的高校体质健康系统功能融合与质量提升研究
9
作者 刘成永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7期78-80,共3页
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方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基于VR&AR技术的高校体质健康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VR&AR技术在运动训练及身体康复中的显著优势和应用场景,通过VR&A... 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方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基于VR&AR技术的高校体质健康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VR&AR技术在运动训练及身体康复中的显著优势和应用场景,通过VR&AR技术整合该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式,提供了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增强现实健身指导等功能模块,并通过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等方法实现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系统的功能融合与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AR技术 体质健康 功能融合 质量提升 高校体质健康系统
下载PDF
运动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建健 宋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67-1771,共5页
背景:线粒体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线粒体自噬三个方面,其中线粒体动力学变化是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的中间环节,线粒体通过动力学变化改善自身质量控制,进而维持线粒体稳定... 背景:线粒体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线粒体自噬三个方面,其中线粒体动力学变化是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的中间环节,线粒体通过动力学变化改善自身质量控制,进而维持线粒体稳定状态。目的:探究运动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分子机制,为运动改善线粒体网络稳态,进而促进功能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法,以“运动,线粒体稳态,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分裂”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百链云图书馆等中文数据库;以“Exercise,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itochondrial dynamics,Mitochondrial fusion,Mitochondrial fission”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CSO等英文数据库,对最终获取的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2(Drp1/2)负责线粒体分裂过程,线粒体融合蛋白1/2(Mfn1/2)以及视神经萎缩1(Opa1)分别介导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融合。运动训练可以通过上调Mfn1/2和Opa1的蛋白表达,同时下调Drp1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线粒体融合过程,并抑制线粒体分裂来改善线粒体功能状态;一次急性运动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另外,运动介导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线粒体稳态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融合 综述
下载PDF
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凤梅 武东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具有主体多元、政府主导、过程渐进、效果有限等时代特征,应在“社会-学校-国家”关系视角下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在社会层面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协同;在学校层面以“教学-监测”双循环同向发力培育核心素养;在国家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监督-家长监督”全监督链条,构建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监测 政策协同 域外经验 体医融合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相关特异性基因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照 段锐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最大力量与功率输出、最快收缩速度与力量生成率以及肌肉耐力等特征是影响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肌肉力量的产生涉及从大脑皮层兴奋到运动单元激活,再到兴奋/收缩耦联等一系列生物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肌肉激活。包括内... 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最大力量与功率输出、最快收缩速度与力量生成率以及肌肉耐力等特征是影响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肌肉力量的产生涉及从大脑皮层兴奋到运动单元激活,再到兴奋/收缩耦联等一系列生物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肌肉激活。包括内环境失衡与神经调节紊乱、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稳态调节与运动因子介导的肌肉—器官对话机制(crosstalk)诱发神经内分泌功能重塑过程中的功能障碍等都会影响肌肉力量的产生和维持,并可能最终诱发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和运动代谢调节及转录调控关键靶点的激活在促进运动适应性变化和预防运动性疲劳发生中起到重要保护作用。本文以运动诱发神经内分泌重塑、运动表观遗传调控关键靶点和运动疲劳相关特异性生物标记物为切入点,对运动性疲劳的分子机制及干预途径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早期监测和合理干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生物标记物 分子调控靶点
下载PDF
有氧运动预适应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13
作者 张敏 娄国 付常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988-3993,共6页
背景:干细胞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恢复受损心肌组织的替代治疗策略,运动预适应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脏保护效应,然而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治疗效果的影响及... 背景:干细胞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恢复受损心肌组织的替代治疗策略,运动预适应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脏保护效应,然而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于造模前进行8周跑台有氧运动,然后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治疗组和联合干预组于造模后隔天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L^(-1),1 mL),治疗4周后,利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评估运动能力,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分离左心室,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估心肌梗死面积,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毛细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干预疗效: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下降(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治疗组运动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运动能力提高(P<0.05);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联合干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干细胞治疗组比较,联合干预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增加(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②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治疗组和联合干预组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表达升高(P<0.05),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P<0.05)。与干细胞治疗组比较,联合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降低(P<0.05),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P<0.05)。结果表明:运动预适应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效果(抑制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程),其机制与促进干细胞归巢、抑制炎症反应以及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预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心脏重塑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运动预适应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14
作者 娄国 张艳 付常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3-1288,共6页
背景:运动是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并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观察有氧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激活(包... 背景:运动是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并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观察有氧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激活(包括偶联和磷酸化)在其间的作用。方法:取80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组(n=40)和运动组(n=40),运动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安静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8周后进行3项实验:①实验1:末次训练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心脏NO代谢物含量及心脏eNOS、磷酸化eNOS-S1177、eNOS二聚体、eNOS单体的蛋白表达量;②实验2:将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安静+eNOS抑制剂组、运动+eNOS抑制剂组,均进行体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安静+eNOS抑制剂组、运动+eNOS抑制剂组再灌注前10 min持续灌注eNOS抑制剂,再灌注3 h后检测心功能与心肌梗死面积;③实验3:将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安静+eNOS偶联剂组和运动+eNOS偶联剂组,均进行体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安静+eNOS偶联剂组和运动+eNOS偶联剂组再灌注前10 min持续灌注eNOS偶联剂,再灌注3 h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心脏NO代谢物含量及心脏eNOS、磷酸化eNOS-S1177、eNOS二聚体、eNOS单体和3-硝基酪氨酸的蛋白表达量(其中,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反映eNOS磷酸化/去磷酸化水平,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反映eNOS偶联/解偶联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验1:与安静组比较,运动组大鼠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硫醇含量升高(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蛋白表达和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上调(P<0.05),eNOS二聚体蛋白表达和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升高(P<0.05);②实验2: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左心室发展压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下降(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eNOS抑制剂组左心室发展压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③实验3: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左心室发展压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下降(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下降(P<0.05),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下降(P<0.05),S-亚硝基硫醇含量增加(P<0.05),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eNOS偶联剂组左心室发展压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升高(P<0.05),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升高(P<0.05),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升高(P<0.05);④结果表明:有氧运动预适应可诱导心脏保护效应,其机制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期间eNOS解偶联以及去磷酸化进而抑制NO过度产生并降低硝基-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预适应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磷酸化/去磷酸化 偶联/解偶联 缺血-再灌注损伤 硝基-氧化应激
下载PDF
补充血管紧张素(1-7)联合运动疗法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的作用与机制
15
作者 徐文杰 谢旭东 +2 位作者 何瑞波 马刚 彭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137-4144,共8页
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1-7)具有降压作用并反向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不良效应。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非药物手段,然而血管紧张素(1-7)与运动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尚未明确。目的:... 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1-7)具有降压作用并反向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不良效应。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非药物手段,然而血管紧张素(1-7)与运动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补充血管紧张素(1-7)联合运动疗法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的影响,并探讨血管紧张素(1-7)及其受体信号轴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血压组,其余48只利用两肾一夹法制作肾性高血压模型并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高血压运动组、血管紧张素(1-7)组、联合治疗组。造模成功1周后,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干预(为期6周):高血压运动组在电动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血管紧张素(1-7)组通过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的Alzet微渗透泵灌流血管紧张素(1-7),联合治疗组在跑步训练后灌流血管紧张素(1-7),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对照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末次训练后48 h,通过无创血压仪测定尾动脉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取左心室心肌,利用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获取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容积分数分别作为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标志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1-7)含量;qRT-PCR检测心脏胚胎基因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脏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对照组血压升高(P<0.05),心功能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上调,血管紧张素(1-7)含量以及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②与高血压对照组比较,运动组血压下降(P<0.05),心功能提高(P<0.05),胶原容积分数下降(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血管紧张素(1-7)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下调(P<0.05),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血管紧张素(1-7)组除心肌血管紧张素(1-7)含量升高(P<0.05)外,其他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运动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压下降(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心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胶原容积分数下降(P<0.05),血管紧张素(1-7)含量升高(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下调(P<0.05),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④提示单独补充血管紧张素(1-7)并不能改善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但却能够增强运动的疗效,其机制与血管紧张素(1-7)受体缺陷改善并恢复其信号通路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高血压 运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1-7) 心脏重塑
下载PDF
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董宝林 李鹤 刘如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1091名青少年(45.28%男生)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的性别、学段差异显著(各指标男性皆高于女性,初中生皆高于高中生);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内部动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锻炼行为和主观锻炼体验,锻炼行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观锻炼体验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角色认同。结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境中,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具有性别、学段的非一致性特征;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促、互抑关系,且内部动机是锻炼行为、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锻炼行为是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主观锻炼体验是角色认同的原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角色认同 内部动机 主观锻炼体验 锻炼行为 交叉滞后研究
下载PDF
3种最大摄氧量实验室直接测试方法结果比较、回归分析与应用
17
作者 林岭 吴文腾 +4 位作者 罗嘉铭 樊凯文 王华叶 李志广 段小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男运动员分别采用Bruce法(方法1)、功率自行车90秒递增负荷法(方法2)、跑台1分钟递增负荷法(方法3)3种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试,每两种方法测试间歇期为1周。自变量为3种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因变量为最大摄氧量。结果:(1)3种测试方法最大摄氧量的组间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方法3>方法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种方法测试结果个体差值的频数统计显示,测试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高于方法2约6 ml/min·kg,高于方法3约3 ml/min·kg;(3)同等跑台跑速下,方法3的平均血乳酸高于方法1,且方法3达有氧阈、无氧阈的跑速均低于方法1约一个速度单位(1 km/h);(4)方法1与方法2、方法1与方法3测试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模型与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模型检验拟合度R2分别为9.25、9.05。结论:(1)Bruce法在评价运动员阶段最大摄氧量的最大值方面效果最好,其它两种方法与其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用于不同测试方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2)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可分别采用适合其能力特点的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3)有氧阈、无氧阈对应的跑速、心率变化区间可作为把控有氧阈、无氧阈训练强度的有效、便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跑台测试法 功率自行车测试法 差值分布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18
作者 杨文礼 李彦 高艳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科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运用Mplus 8.3进行数据回归分析。结果:(1)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405,t=13.639,P<0.01);主动反刍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519,t=21.395,P<0.01)。(2)主动反刍在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β=0.210, 95%CI[0.178,0.244],P<0.01)。(3)自主性动机正向调节了自我效能感对主动反刍的作用效应(β=0.297,SE=0.049,t=5.994,P<0.01),同时正向调节了主动反刍对体育学习投入的作用效应(β=0.241,SE=0.712,t=3.386,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是大学体育学习投入的重要预测因素;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还可以在自主性动机的调节下,通过主动反刍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因此,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自主性动机和养成积极主动的反刍思维是干预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有效策略,对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主动反刍 自主性动机 体育学习投入
下载PDF
不同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19
作者 邢双涛 冯世杰 关朝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4,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抗阻训练、健步走、广场舞、毽球运动、综合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应用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抗阻训练、健步走、广场舞、毽球运动、综合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应用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搜集建库至2023年4月1日发表的不同运动方式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相关文献。收集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总样本量、年龄、运动干预措施、运动干预时间、运动干预周期、结局指标(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三角BMD)等信息。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7个研究,涉及研究总样本量2922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易筋经(MD=-0.13,95%CI:-0.18~-0.07,P<0.05)改善腰椎BMD和股骨颈BMD最有效,其次为核心稳定训练(MD=-0.08,95%CI:-0.12~-0.04),P<0.05);振动训练(MD=-0.10,95%CI:-0.14~-0.06),P<0.05)改善Ward三角BMD最有效,其次为太极(MD=-0.03,95%CI:-0.05~-0.02),P<0.05)。聚类分层结果显示,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是改善老年人骨密度最优运动干预。结论30~60 min易筋经、30~60 min核心稳定训练、10~30 min振动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老年人 骨密度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调控肠道功能和肠-脑轴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余锋 贾芳芳 +2 位作者 徐帅 汪君民 王阳春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48,共11页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对话的媒介。运动可通过调控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分子影响肠-脑轴,介导肠道与大脑的健康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转归。肠道微生物是实现肠-脑轴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对肠道功能与肠-脑轴的调节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介导的神经传导途径和生物信号分子的变化发挥终端效应,进而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肠道微生态及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差异颇大,适宜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的干预结果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运动 过度训练 肠道功能 肠-脑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