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建健 宋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67-1771,共5页
背景:线粒体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线粒体自噬三个方面,其中线粒体动力学变化是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的中间环节,线粒体通过动力学变化改善自身质量控制,进而维持线粒体稳定... 背景:线粒体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线粒体自噬三个方面,其中线粒体动力学变化是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的中间环节,线粒体通过动力学变化改善自身质量控制,进而维持线粒体稳定状态。目的:探究运动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分子机制,为运动改善线粒体网络稳态,进而促进功能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法,以“运动,线粒体稳态,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分裂”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百链云图书馆等中文数据库;以“Exercise,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itochondrial dynamics,Mitochondrial fusion,Mitochondrial fission”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CSO等英文数据库,对最终获取的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2(Drp1/2)负责线粒体分裂过程,线粒体融合蛋白1/2(Mfn1/2)以及视神经萎缩1(Opa1)分别介导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融合。运动训练可以通过上调Mfn1/2和Opa1的蛋白表达,同时下调Drp1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线粒体融合过程,并抑制线粒体分裂来改善线粒体功能状态;一次急性运动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变化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另外,运动介导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线粒体稳态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动力学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融合 综述
下载PDF
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凤梅 武东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展开研究,从美国的市场化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日本的政府主导与家庭、学校、社区联合监测模式以及俄罗斯新版“劳卫制”下的政策协同与组织过程保障模式中得到启示。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具有主体多元、政府主导、过程渐进、效果有限等时代特征,应在“社会-学校-国家”关系视角下协同推进体医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在社会层面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推动体医融合政策协同;在学校层面以“教学-监测”双循环同向发力培育核心素养;在国家层面优化制度设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监督-家长监督”全监督链条,构建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政策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质健康监测 政策协同 域外经验 体医融合
下载PDF
运动促进肝脏健康:表观遗传视域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转归
3
作者 李茜 杨洋俊 +1 位作者 孙易 丁树哲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6,共9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代谢性疾病。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可被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本综述基于环境-基因范畴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代谢性疾病。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修饰可被饮食和运动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本综述基于环境-基因范畴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运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途径改善NAFLD的潜在机制。综述发现,运动可通过调控肝脏、骨骼肌等多器官/组织中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直接或间接缓解肝脏脂肪变性;运动也可通过组蛋白修饰,调控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饮食诱导的肝脏糖脂代谢异常;运动还可通过调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等非编码RNA的表达,调控脂质合成分解、自噬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机制,进而改善NAFLD相关肝脏脂质沉积。重要的是,运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发挥的代谢益处具有明显的代际遗传效应,这为运动防治NAFLD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非酒精性脂肪肝 运动 甲基化 组蛋白 非编码RNA 代际遗传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影响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重塑的机制
4
作者 付常喜 何瑞波 +2 位作者 马刚 朱政 马文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同时导致骨骼肌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运动疗法是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康复手段,然而最佳运动处方尚未明确。目的: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心力衰竭模型大...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同时导致骨骼肌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运动疗法是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康复手段,然而最佳运动处方尚未明确。目的: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诱导心力衰竭模型大鼠骨骼肌重塑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优化运动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利用冠状动脉结扎术进行心力衰竭模型制作,3个月后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进行12周相应运动模式干预,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于鼠笼内安静饲养。实验后,利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和爬梯实验分别测定大鼠最高跑速和最大负重,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分离出心脏,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脏重塑情况;分离出腓肠肌,行ATP酶染色观察肌纤维类型和细胞横截面积改变,二氢乙锭法评估活性氧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表达量,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活化的卫星细胞数(Pax7^(+)/MyoD^(+))。结果与结论:①运动能力: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最高跑速和最大负重下降(P<0.05);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有氧运动组最高跑速以及抗阻运动组最大负重增加(P<0.05)。②心脏重塑: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梗死面积、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胶原含量升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下降(P<0.05);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上述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骨骼肌重塑: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腓肠肌质量、腓肠肌质量指数、细胞横截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活化的卫星细胞数量下降(P<0.05),活性氧、丙二醛含量以及泛素、MuRF1、MAFbx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运动组腓肠肌质量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活化的卫星细胞数量增加(P<0.05),活性氧水平以及泛素、MuRF1、MAFbx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有氧运动组比较,抗阻运动组腓肠肌质量、腓肠肌质量指数、细胞横截面积、活性氧水平、丙二醛含量、活化的卫星细胞数量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调(P<0.05)。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均可提升心力衰竭大鼠的运动能力,其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以及激活卫星细胞进而改善骨骼肌重塑有关。有氧运动对于改善骨骼肌氧化应激作用更佳,而抗阻运动促进骨骼肌再生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运动 心脏 骨骼肌 重塑
下载PDF
有氧运动预适应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5
作者 张敏 娄国 付常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988-3993,共6页
背景:干细胞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恢复受损心肌组织的替代治疗策略,运动预适应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脏保护效应,然而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治疗效果的影响及... 背景:干细胞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恢复受损心肌组织的替代治疗策略,运动预适应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心脏保护效应,然而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于造模前进行8周跑台有氧运动,然后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治疗组和联合干预组于造模后隔天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L^(-1),1 mL),治疗4周后,利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实验评估运动能力,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分离左心室,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估心肌梗死面积,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毛细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干预疗效: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下降(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治疗组运动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运动能力提高(P<0.05);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联合干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干细胞治疗组比较,联合干预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CD31阳性细胞率增加(P<0.05),心肌梗死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②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治疗组和联合干预组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表达升高(P<0.05),干细胞治疗组、运动预适应组和联合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P<0.05)。与干细胞治疗组比较,联合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降低(P<0.05),CXC趋化因子受体蛋白4、白细胞介素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P<0.05)。结果表明:运动预适应可增强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效果(抑制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程),其机制与促进干细胞归巢、抑制炎症反应以及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预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心脏重塑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运动预适应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6
作者 娄国 张艳 付常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3-1288,共6页
背景:运动是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并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观察有氧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激活(包... 背景:运动是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并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观察有氧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激活(包括偶联和磷酸化)在其间的作用。方法:取80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组(n=40)和运动组(n=40),运动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安静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8周后进行3项实验:①实验1:末次训练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心脏NO代谢物含量及心脏eNOS、磷酸化eNOS-S1177、eNOS二聚体、eNOS单体的蛋白表达量;②实验2:将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安静+eNOS抑制剂组、运动+eNOS抑制剂组,均进行体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安静+eNOS抑制剂组、运动+eNOS抑制剂组再灌注前10 min持续灌注eNOS抑制剂,再灌注3 h后检测心功能与心肌梗死面积;③实验3:将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安静+eNOS偶联剂组和运动+eNOS偶联剂组,均进行体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安静+eNOS偶联剂组和运动+eNOS偶联剂组再灌注前10 min持续灌注eNOS偶联剂,再灌注3 h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心脏NO代谢物含量及心脏eNOS、磷酸化eNOS-S1177、eNOS二聚体、eNOS单体和3-硝基酪氨酸的蛋白表达量(其中,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反映eNOS磷酸化/去磷酸化水平,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反映eNOS偶联/解偶联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验1:与安静组比较,运动组大鼠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亚硝酸盐和S-亚硝基硫醇含量升高(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蛋白表达和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上调(P<0.05),eNOS二聚体蛋白表达和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升高(P<0.05);②实验2: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左心室发展压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下降(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eNOS抑制剂组左心室发展压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③实验3:与安静对照组比较,运动对照组左心室发展压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下降(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下降(P<0.05),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下降(P<0.05),S-亚硝基硫醇含量增加(P<0.05),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eNOS偶联剂组左心室发展压降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磷酸化eNOS-S1177/eNOS比值升高(P<0.05),eNOS二聚体/单体比值升高(P<0.05),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升高(P<0.05);④结果表明:有氧运动预适应可诱导心脏保护效应,其机制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期间eNOS解偶联以及去磷酸化进而抑制NO过度产生并降低硝基-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预适应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磷酸化/去磷酸化 偶联/解偶联 缺血-再灌注损伤 硝基-氧化应激
下载PDF
补充血管紧张素(1-7)联合运动疗法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的作用与机制
7
作者 徐文杰 谢旭东 +2 位作者 何瑞波 马刚 彭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137-4144,共8页
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1-7)具有降压作用并反向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不良效应。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非药物手段,然而血管紧张素(1-7)与运动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尚未明确。目的:... 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1-7)具有降压作用并反向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不良效应。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非药物手段,然而血管紧张素(1-7)与运动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补充血管紧张素(1-7)联合运动疗法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的影响,并探讨血管紧张素(1-7)及其受体信号轴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正常血压组,其余48只利用两肾一夹法制作肾性高血压模型并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高血压运动组、血管紧张素(1-7)组、联合治疗组。造模成功1周后,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干预(为期6周):高血压运动组在电动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血管紧张素(1-7)组通过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的Alzet微渗透泵灌流血管紧张素(1-7),联合治疗组在跑步训练后灌流血管紧张素(1-7),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对照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末次训练后48 h,通过无创血压仪测定尾动脉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取左心室心肌,利用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获取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容积分数分别作为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标志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1-7)含量;qRT-PCR检测心脏胚胎基因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脏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对照组血压升高(P<0.05),心功能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上调,血管紧张素(1-7)含量以及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②与高血压对照组比较,运动组血压下降(P<0.05),心功能提高(P<0.05),胶原容积分数下降(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血管紧张素(1-7)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下调(P<0.05),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血管紧张素(1-7)组除心肌血管紧张素(1-7)含量升高(P<0.05)外,其他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运动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压下降(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心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胶原容积分数下降(P<0.05),血管紧张素(1-7)含量升高(P<0.05),心钠素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量下调(P<0.05),Mas受体、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④提示单独补充血管紧张素(1-7)并不能改善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但却能够增强运动的疗效,其机制与血管紧张素(1-7)受体缺陷改善并恢复其信号通路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高血压 运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1-7) 心脏重塑
下载PDF
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董宝林 李鹤 刘如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1091名青少年(45.28%男生)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的性别、学段差异显著(各指标男性皆高于女性,初中生皆高于高中生);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内部动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锻炼行为和主观锻炼体验,锻炼行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观锻炼体验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角色认同。结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境中,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具有性别、学段的非一致性特征;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促、互抑关系,且内部动机是锻炼行为、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锻炼行为是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主观锻炼体验是角色认同的原因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角色认同 内部动机 主观锻炼体验 锻炼行为 交叉滞后研究
下载PDF
3种最大摄氧量实验室直接测试方法结果比较、回归分析与应用
9
作者 林岭 吴文腾 +4 位作者 罗嘉铭 樊凯文 王华叶 李志广 段小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3种常用最大摄氧量(VO2max)实验室直接测试法测试结果间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线性回归关系,便于不同方法测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与实现可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组内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对20名越野滑雪男运动员分别采用Bruce法(方法1)、功率自行车90秒递增负荷法(方法2)、跑台1分钟递增负荷法(方法3)3种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试,每两种方法测试间歇期为1周。自变量为3种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因变量为最大摄氧量。结果:(1)3种测试方法最大摄氧量的组间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方法3>方法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种方法测试结果个体差值的频数统计显示,测试方法1的最大摄氧量高于方法2约6 ml/min·kg,高于方法3约3 ml/min·kg;(3)同等跑台跑速下,方法3的平均血乳酸高于方法1,且方法3达有氧阈、无氧阈的跑速均低于方法1约一个速度单位(1 km/h);(4)方法1与方法2、方法1与方法3测试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模型与回归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模型检验拟合度R2分别为9.25、9.05。结论:(1)Bruce法在评价运动员阶段最大摄氧量的最大值方面效果最好,其它两种方法与其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可用于不同测试方法结果间的互相预测;(2)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可分别采用适合其能力特点的方法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3)有氧阈、无氧阈对应的跑速、心率变化区间可作为把控有氧阈、无氧阈训练强度的有效、便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跑台测试法 功率自行车测试法 差值分布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10
作者 杨文礼 李彦 高艳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 目的: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探讨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基于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主动反刍分量表和自主性动机分量表,以2 754名本科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运用Mplus 8.3进行数据回归分析。结果:(1)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405,t=13.639,P<0.01);主动反刍正向预测了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β=0.519,t=21.395,P<0.01)。(2)主动反刍在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β=0.210, 95%CI[0.178,0.244],P<0.01)。(3)自主性动机正向调节了自我效能感对主动反刍的作用效应(β=0.297,SE=0.049,t=5.994,P<0.01),同时正向调节了主动反刍对体育学习投入的作用效应(β=0.241,SE=0.712,t=3.386,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主动反刍和自主性动机是大学体育学习投入的重要预测因素;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还可以在自主性动机的调节下,通过主动反刍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因此,提升自我效能感、激发自主性动机和养成积极主动的反刍思维是干预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的有效策略,对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投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主动反刍 自主性动机 体育学习投入
下载PDF
不同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11
作者 邢双涛 冯世杰 关朝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4,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抗阻训练、健步走、广场舞、毽球运动、综合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应用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抗阻训练、健步走、广场舞、毽球运动、综合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应用运动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搜集建库至2023年4月1日发表的不同运动方式对老年人骨密度影响的相关文献。收集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总样本量、年龄、运动干预措施、运动干预时间、运动干预周期、结局指标(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三角BMD)等信息。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7个研究,涉及研究总样本量2922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易筋经(MD=-0.13,95%CI:-0.18~-0.07,P<0.05)改善腰椎BMD和股骨颈BMD最有效,其次为核心稳定训练(MD=-0.08,95%CI:-0.12~-0.04),P<0.05);振动训练(MD=-0.10,95%CI:-0.14~-0.06),P<0.05)改善Ward三角BMD最有效,其次为太极(MD=-0.03,95%CI:-0.05~-0.02),P<0.05)。聚类分层结果显示,易筋经、核心稳定训练、振动训练是改善老年人骨密度最优运动干预。结论30~60 min易筋经、30~60 min核心稳定训练、10~30 min振动训练对老年人骨密度改善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老年人 骨密度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调控肠道功能和肠-脑轴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余锋 贾芳芳 +2 位作者 徐帅 汪君民 王阳春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5,48,共11页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 对运动介导肠道与大脑联络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适宜运动与过度训练对肠道功能和肠-脑轴之间神经传导及生物信号分子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关系密切,肠-脑轴之间的双向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信号分子是实现肠道与大脑之间对话的媒介。运动可通过调控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相关生物分子影响肠-脑轴,介导肠道与大脑的健康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转归。肠道微生物是实现肠-脑轴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参与者,运动对肠道功能与肠-脑轴的调节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介导的神经传导途径和生物信号分子的变化发挥终端效应,进而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肠道微生态及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差异颇大,适宜运动和过度训练引起的干预结果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运动 过度训练 肠道功能 肠-脑轴
下载PDF
跑台运动对2型糖尿病GK大鼠海马炎症及行为学变化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侯改霞 李文玉 +1 位作者 张心洁 习雪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目的:探讨8周间歇性有氧跑台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GK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海马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Diabetes组)和糖尿病+Exe组(Diabetes+Exe组),每组8只;另增设同周龄雄... 目的:探讨8周间歇性有氧跑台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GK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海马TLR4/MyD88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Diabetes组)和糖尿病+Exe组(Diabetes+Exe组),每组8只;另增设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Con组)和对照+Exe组(Con+Exe组),每组8只。对照+Exe组(Con+Exe组)、糖尿病+Exe组(Diabetes+Exe组)大鼠采用间歇性有氧跑台运动干预8周,每天60 min,每周5天。结果:(1)与Con组相比,Diabetes组大鼠FBG水平显著升高(P<0.01),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Diabetes组相比,Diabetes+Exe组大鼠FBG水平显著降低(P<0.05),FINS水平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2型糖尿病GK大鼠(Diabetes组)自主活动和探索行为减弱、紧张度增加,更倾向于贴近旷场的边缘活动、大便代谢异常、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等(P<0.05或P<0.01),而跑台运动对此行为学紊乱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3)海马HE染色结果,与Con组相比,Diabetes组大鼠海马体积缩小,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肿胀,细胞间隙增宽;Diabetes+Exe组大鼠海马体积基本正常,海马CA1区的锥体细胞排列稍整齐,细胞稍肿胀,细胞间隙缩小。(4)与Con组相比,Diabetes组大鼠海马TLR4、MyD88、TRAF6、ICAM1、NFκB p65、p-IκBα、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Diabetes组相比,Diabetes+Exe组大鼠海马TLR4、MyD88、TRAF6、NFκB p65、p-IκBα、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跑台运动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GK大鼠的行为学紊乱,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的促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运动 2型糖尿病 海马 TLR4/MyD88信号通路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元分析
14
作者 刘运洲 李亚靖 杨勇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8月30日。运用软件“Stata 15.0”和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效应量分析。结果:1)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2)HIIT能够显著提高10~24岁人群的抑制功能,而对25岁以上人群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90%~10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且合并效应量较大,70%~9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10~30 min和30~60 min的HIIT均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功率自行车、篮球、爬楼梯等方式的HIIT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跑步机上跑步的HIIT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HIIT结束30 min后仍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有积极影响。3)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HIIT能够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积极影响没有差异;HIIT与抑制功能的关系受到年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等调节变量的影响,HIIT的认知促进效益可以持续30 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抑制功能 元分析
下载PDF
急性运动对负性情绪信息有意遗忘的影响
15
作者 孙潇 金雨薇 +1 位作者 刘荣 宋耀武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目的:探究急性运动是否可作为一种干预手段作用于大学生负性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以及情绪材料的性质和时间耦合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02名大学本科女生随机分为编码前运动组、编码后运动组和对照组,以10 min中等强度持续运动为运... 目的:探究急性运动是否可作为一种干预手段作用于大学生负性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以及情绪材料的性质和时间耦合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02名大学本科女生随机分为编码前运动组、编码后运动组和对照组,以10 min中等强度持续运动为运动干预方式,采用项目法有意遗忘范式,以低唤醒负性词、高唤醒负性词和中性词为记忆材料,比较不同组别被试在自由回忆正确数、再认的辨别力指数d’及相对应的有意遗忘效应值上的差异。结果:编码前运动组在再认任务中的有意遗忘效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编码前运动组忘记指令词语d’显著低于对照组,编码后运动组的自由回忆正确数呈现出低于编码前运动组和对照组的趋势。结论:编码前运动通过提升个体对信息的抑制控制能力促进有意遗忘的执行,编码后运动则通过干扰记忆巩固过程降低整体回忆表现。提示急性运动可提升个体主动抑制负性情绪信息记忆编码的能力,而在经历负性情绪事件后进行的急性运动能够帮助个体更快遗忘相关负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运动 有意遗忘 负性情绪信息 时间耦合
下载PDF
营养素对运动损伤恢复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汪超 高明有 +1 位作者 张瑜 杨丹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0-387,共8页
该文探讨运动损伤后恢复的2个阶段(即炎症、静止、萎缩阶段和受伤肢体的康复和活动增加阶段)的不同任务。分析了营养素补充对运动损伤恢复中对抗炎症和总能量摄入2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营养素补充对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 该文探讨运动损伤后恢复的2个阶段(即炎症、静止、萎缩阶段和受伤肢体的康复和活动增加阶段)的不同任务。分析了营养素补充对运动损伤恢复中对抗炎症和总能量摄入2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营养素补充对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补充对运动损伤恢复的重要性。概括了宏量营养素脂肪(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炎作用、蛋白补充对肌肉损失的逆转作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补充对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性以及水的补充起到良好的水合作用;从促进愈合的证据和抑制炎症2个方面分析微量营养素对运动损伤恢复的潜在益处,认为微量营养素作为体内酶系统的激活剂发挥作用,使生化过程发生,并就营养素锌、维生素D和钙在运动损伤恢复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实践提出营养素、植物性矿物和适量的补剂对运动损伤具有恢复治疗,重塑被损伤组织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素 运动损伤 对抗炎症 能量摄入 重塑组织
下载PDF
体操游戏干预促进幼儿自我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司琦 陈寅格 +3 位作者 聂澳 陈麒霏 徐乐芳 黄彩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检验体操游戏干预对幼儿自我控制、运动协调的影响。方法: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两个园区的114名3~5岁幼儿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58人),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每周2次、每次20~30 min的体操游戏干预... 目的:检验体操游戏干预对幼儿自我控制、运动协调的影响。方法: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两个园区的114名3~5岁幼儿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58人),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每周2次、每次20~30 min的体操游戏干预,同时对照组进行户外身体活动,干预前后测量幼儿的认知自控、行为自控和运动协调能力。结果:2(时间)×2(实验处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认知自控的交互作用显著(F=6.72,P<0.05,η_(p)^(2)=0.064),行为自控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5,P>0.05,η_(p)^(2)=0.002);精细动作、运动协调总分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_(精细动作)=12.48,P<0.001,η_(p)^(2)=0.11;F_(运动协调总分)=10.76,P<0.001,η_(p)^(2)=0.099),定位和抓取的交互作用显著(F=5.93,P<0.05,η_(p)^(2)=0.057),动静态平衡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10,P>0.05,η_(p)^(2)=0.011)。结论:体操游戏干预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自我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及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操游戏干预 幼儿 认知自控 行为自控 运动协调
下载PDF
学校体育改善负性情绪的剂量特征:锻炼频率与时长维度
18
作者 李王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了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情境下改善负性情绪的锻炼剂量特征,探索从学校体育角度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规律,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的追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U检验和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对8984名... 为了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情境下改善负性情绪的锻炼剂量特征,探索从学校体育角度解决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规律,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年的追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U检验和非线性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对8984名初中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每周锻炼频率与负性情绪并非U型关系,而是呈单调下降趋势,即1周内锻炼次数越多越好;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呈U型关系,即负性情绪随着锻炼时长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最优时长为40~60 min;学习压力在调节锻炼时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U型关系中起到削弱和平缓的作用。综合效应方面,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50~60 min,或者每周锻炼6次、每次持续50~120 min,都能够获得改善负性情绪的良好效果。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应保证学生每天有大约1 h的锻炼时间,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时间,以防范过长锻炼时间在高学习压力下导致负性情绪增加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负性情绪 锻炼剂量 锻炼频率 锻炼时长
下载PDF
国际运动心理服务发展进程中的挑战与中国镜鉴
19
作者 祝大鹏 漆昌柱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运动心理服务是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的重要形式,对国际运动心理服务发展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我国运动心理学服务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国际运动心理服务在自身方面存在缺乏明确准入标准、从业者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从业者文化... 运动心理服务是运动心理学实践应用的重要形式,对国际运动心理服务发展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我国运动心理学服务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国际运动心理服务在自身方面存在缺乏明确准入标准、从业者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从业者文化胜任力缺位的挑战;在运动心理服务研究上存在定性研究比例失衡、研究技术更新升级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挑战;在运动心理服务实践上存在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缺乏足够重视、教练员心理服务能力建设缺失、运动心理服务职业道德评估与监督失位、运动心理学从业者职业反思匮乏等挑战。面对发展进程中的挑战,我国运动心理服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打造运动心理服务的中国方案、拓展服务领域与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运动心理服务理论构建,重视循证实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培养规范、完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运动心理服务质量,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服务 运动员心理健康 职业发展
下载PDF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孙佳旭股骨头圆韧带撕裂康复训练思路与实践应用
20
作者 牛雪松 李存腾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74,共9页
目的:对优秀运动员孙佳旭股骨头圆韧带撕裂的体能康复训练思路、康复方案和评价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测试等研究方法,对受伤运动员进行为期5周的体能康复训练。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监... 目的:对优秀运动员孙佳旭股骨头圆韧带撕裂的体能康复训练思路、康复方案和评价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测试等研究方法,对受伤运动员进行为期5周的体能康复训练。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监控康复训练过程。根据阶段性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3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任务和方案,提高损伤后髋关节灵活度、肌肉力量,缩小左右髋部肌力差异,加强核心区肌群稳定性,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和落地稳定性。通过髋关节功能性筛查及体能测试,评估受伤运动员能否进行剧烈运动和重返专项运动。结果:康复训练后,髋关节多方向动作疼痛度,下肢肌肉围度,体能测试结果,功能性动作筛查,以及训练量、训练强度、肿胀度和疼痛指数等主观评价结果显著改善。结论: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价的监控方式,是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案的依据。建议第1阶段采用等长力量训练方式和闭链练习模式,第2阶段逐步增加患侧部位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强度,第3阶段采用专门性体能训练方式最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员神经肌肉支配能力,使专项运动能力恢复到伤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运动员 股骨圆头韧带 撕裂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