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跑步着地方式自动识别方法
1
作者 盛佳 潘嘉慧 +3 位作者 王冬梅 李上校 吴莹 郝卫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1-531,共1页
目的跑步存在后足着地和非后足着地两种着地方式,着地方式对下肢负荷以及跑步损伤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惯性传感器(IMU)数据的着地方式自动识别方法。方法招募16名优秀跑步志愿者(男10人,女6人)在左胫骨佩戴IMU进... 目的跑步存在后足着地和非后足着地两种着地方式,着地方式对下肢负荷以及跑步损伤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惯性传感器(IMU)数据的着地方式自动识别方法。方法招募16名优秀跑步志愿者(男10人,女6人)在左胫骨佩戴IMU进行测力台跑步测试。利用摄像机拍摄辅助确定受试者着地方式。利用IMU采集的不同跑步周期的线性加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磁力计和四元组数据,分别通过机器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SVM)和决策树方法进行训练和测试,评估不同速度下着地方式识别的准确率。结果对于SVM(高斯核函数,C=10),用线性加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磁力计和四元组分别作为特征数据训练时,不同速度下(10、12、14、16 km/h)着地方式划分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8.87%、98.11%、98.98%、98.86%、97.97%;对于决策树,使用线性加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磁力计和四元组分别作为特征数据训练时,不同速度下着地方式划分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0.95%、89.81%、91.37%、94.55%、97.88%。结论对于跑步运动中测得的IMU数据和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可以利用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模型对着地方式进行识别和预测。其中磁力计作为输入数据在预测着地方式上表现最佳,可以有效地反映跑者的足部着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高斯核函数 支持向量机 决策树模型 惯性传感器 线性加速度 特征数据 自动识别方法
原文传递
体育课与阳光长跑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
作者 张金华 廖桃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课和阳光长跑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并对该模式的实施优势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采用实验干预法和体质测试法,以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 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课和阳光长跑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并对该模式的实施优势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采用实验干预法和体质测试法,以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建立专项体育课与课外阳光长跑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分配、教师培训、学生激励、安全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实践、反馈和不断改进,发挥其模式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课 阳光长跑 课内外一体化 模式
下载PDF
负重折返跑中肩扛跑和侧抱跑的下肢生物力学仿真分析
3
作者 姚军威 韦俏丽 +3 位作者 郑伟涛 李铭哲 魏鑫 代永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6-496,共1页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仿真的方法探索负重折返跑中肩扛跑和侧抱跑2种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为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光栅计时系统对10名受试者肩扛和侧抱20 kg模拟弹药箱以4 m/s速度跑步...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仿真的方法探索负重折返跑中肩扛跑和侧抱跑2种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为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光栅计时系统对10名受试者肩扛和侧抱20 kg模拟弹药箱以4 m/s速度跑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进行采集,采用Anybody仿真软件建立个性化肌骨模型进行仿真。本研究指标包括:垂直地反力加载率、髋关节峰值力矩、膝关节峰值力矩和肌肉活动度。垂直地反力以体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力矩以身高×体重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 25.0软件以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肩扛和侧抱研究指标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结果肩扛跑垂直地反力加载率和髋关节峰值力矩显著低于侧抱跑(P<0.05);肩扛跑膝关节峰值力矩显著高于侧抱跑(P<0.05);肩扛跑臀大肌肌肉活动度显著低于侧抱跑。结论肩扛跑和侧抱跑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损伤风险不同;侧抱跑臀大肌损伤风险高于肩扛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返跑 下肢生物力学 峰值力矩 标准化处理 损伤预防 计时系统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膝关节损伤
原文传递
惯性传感器与测力跑台同步方法滑动时间窗口比对法
4
作者 李上校 潘嘉慧 +1 位作者 王冬梅 郝卫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3-183,共1页
目的可穿戴惯性传感器(wearable inertial sensor,IMU)便携且测量精度较高,广泛应用于生物力学数据采集。本研究使用滑动时间窗口比对法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解决IMU与其他实验设备的同步问题。方法15名大学生左腿胫骨下缘粘贴1块I... 目的可穿戴惯性传感器(wearable inertial sensor,IMU)便携且测量精度较高,广泛应用于生物力学数据采集。本研究使用滑动时间窗口比对法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解决IMU与其他实验设备的同步问题。方法15名大学生左腿胫骨下缘粘贴1块IMU,在专用测力跑台跑步。测力软件和IMU软件根据同一指令点击开始,记录12、14和16 km/h速度跑步时小腿三维加速度数据和v GRF值,每个速度采集1 min数据。以IMU冠状面角速度极大峰值前第1个极小值和v GRF数据曲线中v GRF≤50 N时刻为左脚离地时刻,计算各步周期。设定v GRF的连续步态的周期数据集为基准时间窗口,IMU的连续步态周期为比对时间窗口。以3步为对比窗口,逐步移动时间窗口,计算基准时间窗口与比对时间窗口群中各个对比窗口的误差,找到误差最小值(若无最小值则以4步为对比窗口),以此找到IMU与测力台步态数据的同步点。结果各个速度下,受试者同步数据中复步时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03~0.027 s。平均相对误差为0.4%~4.1%。且Bland-Altman一致性结果显示,复步时间的平均误差均接近于0(-0.002~0.002 s),最大误差(-0.055~0.055 s)均在95%置信区间内。结论滑动时间窗口比对法可有效实现IMU与测力跑台之间的数据同步,也为解决可穿戴传感器与其他测量系统之间的同步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传感器 时间窗口 同步数据 步态周期 数据同步 比对法 平均绝对误差 计算基准
原文传递
不同速度跑步着地缓冲时下肢关节角度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关系
5
作者 孙悦 王虹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5-145,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跑步着地缓冲阶段下肢关节角度变化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 GRF)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跑速下人体肌肉骨骼负荷和冲击强度。方法招募1名受试者在慢速(2.23±0.2 m/s)、中速(3.34±0.2 m/s)、快速(4.45±0.2 m...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跑步着地缓冲阶段下肢关节角度变化与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 GRF)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跑速下人体肌肉骨骼负荷和冲击强度。方法招募1名受试者在慢速(2.23±0.2 m/s)、中速(3.34±0.2 m/s)、快速(4.45±0.2 m/s)3种状态下跑步,采集后的数据经Visual 3D软件计算,得到矢状面上下肢三关节角度、关节力矩、v GRF和胫骨加速度,以评估肌肉骨骼负荷和冲击强度。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3种跑速下各变量的差异,再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下肢三关节角度与地面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慢速跑下,v GRF(F)与髋关节角度(θ1)、膝关节角度(θ2)、踝关节角度(θ3)之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F=13.739+17.812·θ1、F=-2143.512+62.724·θ2、F=-1836.541+33.285·θ3;在中速跑下分别为F=-70.806+19.887·θ1、F=-1649.415+50.316·θ2、F=-737.243+21.812·θ3;在快速跑下分别为F=179.662+17.878·θ1、F=-2448.669+58.746·θ2、F=-1485.809+32.185·θ3。结论了解不同速度下跑步着地缓冲时v GRF与髋、膝、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应对跑步冲击力对人体运动损伤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反作用力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跑速 关节角度 单因素方差分析 跑步 运动损伤 关节力矩
原文传递
跑步站立阶段肢体优势导致肢体不对称的生物力学影响
6
作者 尤心慈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7-477,共1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站立阶段下肢关节位移的差异,以检验肢体优势对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共招募了32名健康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35.33±6.90岁,身高174.17±3.34 cm,体重63.92±4.53 kg)。该实验采用与AMTI测力板同步的Vico... 目的本研究探讨站立阶段下肢关节位移的差异,以检验肢体优势对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共招募了32名健康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35.33±6.90岁,身高174.17±3.34 cm,体重63.92±4.53 kg)。该实验采用与AMTI测力板同步的Vicon八摄像头动作捕捉系统来记录从脚后跟撞击到脚趾脱落的阶段。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优势肢体和非优势肢体之间的连续相对相位(CRP)。结果优势肢体髋膝关节的最大CRP值(t=1.104,P>0.05),最小CRP值较小(t=-2.672,P<0.05),平均绝对相对相位(MARF)(t=3.275,P<0.05)和偏差相位(DP)(t=7.582,P<0.001)较大。将膝踝关节优势肢体与非优势肢体进行比较,最大CRP值较小(t=-0.422,P>0.05),DP值较小(t=-7.237,P<0.001),最小CRP值较大(t=7.909,P<0.001)和较大的MARF值(t=0.355,P>0.05)。结论在站立阶段下肢关节移位的矢状面存在不对称性。与非优势肢体相比,优势肢体的协调模式变化较大,运动变异性大,同相和反相位协调模式更少。因此,在计划运动训练或物理治疗时,通过识别和利用这种不对称性,优化非优势肢体的摆动动作,增强优势肢体产生的推进力,将稳定跑步姿势,提高马拉松跑步过程中的运动效率,降低因不对称引起的运动改变而受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踝关节 相对相位 生物力学 跑步 不对称性 推进力 物理治疗 反相位
原文传递
跑步过程中佩戴双向带对下肢肌肉协同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雪英 任韦燕 +1 位作者 王星月 蒲放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0-630,共1页
目的探究跑步时佩戴双向带对下肢肌肉协同的影响,阐明双向带对胫骨结节骨骺炎的防护效果。方法16名参与者分别在佩戴和不佩戴双向带的情况下以自选速度跑步,使用具有10个摄像头的运动捕捉系统、两个嵌入地板的测力平台和表面肌电采集系... 目的探究跑步时佩戴双向带对下肢肌肉协同的影响,阐明双向带对胫骨结节骨骺炎的防护效果。方法16名参与者分别在佩戴和不佩戴双向带的情况下以自选速度跑步,使用具有10个摄像头的运动捕捉系统、两个嵌入地板的测力平台和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记录参与者跑步时的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以及下肢主要肌肉表面肌电数据。使用非负矩阵分解从肌电数据中提取肌肉协同,分析肌肉协同个数和肌肉激活权重。Open Sim用于仿真计算关节角度和关节力矩。配对t检验用于探究双向带是否会对关节角度和关节力矩产生影响,肌肉协同个数以及肌肉权重之间的比较使用符号秩和检验完成。结果参与者在佩戴和不佩戴双向带跑步时,肌肉协同个数没有显著差异(P=0.083),肌肉激活权重则随着双向带的使用而改变。佩戴双向带时,负责站立相推进阶段肌肉协同中的膝关节伸肌激活权重显著降低,膝关节伸膝力矩峰值也显著降低(P=0.001),两种情况下的膝关节伸展角度没有显著差异(P=0.501)。结论胫骨结节骨骺炎的发生、发展与胫骨结节所受负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佩戴双向带能够通过调整跑步过程中基本的肌肉协同作用降低胫骨结节处所受负荷,有利于胫骨结节骨骺炎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反作用力 下肢肌肉 非负矩阵分解 跑步 关节角度 关节力矩 表面肌电 显著差异
原文传递
Speed and surface steepness affect internal tibial loading during running 被引量:1
8
作者 Hannah Rice Markus Kurz +4 位作者 Patrick Mai Leon Robertz Kevin Bill Timothy R.Derrick Steffen Willwacher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Background:Internal tibial loading is influenced by modifiable factor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risk of stress injury.Runners encounter varied surface steepness(gradients)when running outdoors and may adapt their spe... Background:Internal tibial loading is influenced by modifiable factor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risk of stress injury.Runners encounter varied surface steepness(gradients)when running outdoors and may adapt their speed according to the gradient.This study aimed to quantify tibial bending moments and stress at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ripheries when running at different speeds on surfaces of different gradients.Methods:Twenty recreational runners ran on a treadmill at 3 different speeds(2.5 m/s,3.0 m/s,and 3.5 m/s)and gradients(level:0%;uphill:+5%,+10%,and+15%;downhill:-5%,-10%,and-15%).Force and marker data were collected synchronously throughout.Bending moments were estimated at the distal third centroid of the tibia about the medial-lateral axis by ensuring static equilibrium at each 1%of stance.Stress was derived from bending moments at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eripheries by modeling the tibia as a hollow ellipse.Two-way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conducted using both functional and discrete statistical analyses.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for running speed and gradient on peak bending moments and peak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ress.Higher running speeds resulted in greater tibial loading.Running uphill at+10%and+15%resulted in greater tibial loading than level running.Running downhill at-10%and-15%resulted in reduced tibial loading compared to level running.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5%or-5%and level running.Conclusion:Running at faster speeds and uphill on gradients≥+10%increased internal tibial loading,whereas slower running and downhill running on gradients≥-10%reduced internal loading.Adapting running speed according to the gradient could be a protective mechanism,providing runners with a strategy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tibial stress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ding moments GRADIENT Musculoskeletal modeling Overuse injury Tibial stress Training factors
下载PDF
激活后增强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9
作者 关道权 费晓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6-80,共5页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成绩,优化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引入了激活后增强训练法,通过实验与常规抗阻训练的训练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激活后增强训练法能够更有效地增强爆发力,提高体育项目成绩。激活后增强训练法在...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成绩,优化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引入了激活后增强训练法,通过实验与常规抗阻训练的训练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激活后增强训练法能够更有效地增强爆发力,提高体育项目成绩。激活后增强训练法在研究中的平均提升幅度达到了8.68%,在相同的测试项目中,相较于传统抗阻训练法的提升幅度提高了4.58%。激活后增强训练法不仅结合了抗阻训练的优点,同时引入了神经-肌肉的“激活”概念,能够为体育训练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训练法 田径运动 爆发力
下载PDF
系统生态论视域下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10
作者 符洋花 李在军 李正鑫 《湖北体育科技》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系统探索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马拉松赛事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体育强国战略贯彻实施具有关键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系统生态论视域下就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提出4要素分析框架,发现存在组织管理主体“两个不... 系统探索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马拉松赛事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体育强国战略贯彻实施具有关键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系统生态论视域下就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提出4要素分析框架,发现存在组织管理主体“两个不协同”,保障管理条件“三个不适应”,防控管理手段“四个不完善”等困境。为此,需坚持问题导向,从行政组织构架、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组织管理主体,规章制度、人才队伍、科技赋能保障管理条件,应急预案、部门责任划分、责任溯源与监督、心理恢复机制防控管理手段等3方维度提出困境纾解之路,进一步构筑全灾种、多主体、齐要素、整过程的马拉松赛事应急管理体系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松赛事 应急管理体系 系统生态论 体育强国
下载PDF
功能鞋垫对跑者足底压力及足形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健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5期8-11,共4页
该研究通过对比健康跑者在穿戴功能鞋垫与不穿戴功能鞋垫完成10km跑步后足底压力分布、足形态指数(footpostureindex,FPI)以及主观疲劳程度(RPE)的差异,探究功能鞋垫用于提高跑者运动表现、预防跑步相关损伤的实践意义。招募15名符合要... 该研究通过对比健康跑者在穿戴功能鞋垫与不穿戴功能鞋垫完成10km跑步后足底压力分布、足形态指数(footpostureindex,FPI)以及主观疲劳程度(RPE)的差异,探究功能鞋垫用于提高跑者运动表现、预防跑步相关损伤的实践意义。招募15名符合要求的跑者,分别完成两次10km跑和跑后的足底压力、足形态指数(FPI)和主观疲劳程度(RPE)测试。结果显示,穿功能鞋垫完成10km跑后,第2~5趾骨区最大压力小于不穿戴功能鞋垫的足底压力,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功能鞋垫进行10km跑后,跑者足形态指数较不穿功能鞋垫得分小,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成10km跑后,功能鞋垫对于降低主观疲劳程度作用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说明,功能鞋垫能够很好地维持跑者的足形态,降低跑步中足部所受冲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足底压力 足形态 运动损伤
下载PDF
下肢刚度对跑步经济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叶伟帅 马勇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8期267-270,共4页
跑步经济性是指在给定的亚极限跑速下的能量消耗,被认为是影响长跑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下肢刚度是指在外力作用时,抵抗其阻力的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垂直刚度、腿刚度以及关节刚度对跑步经济性的影响进... 跑步经济性是指在给定的亚极限跑速下的能量消耗,被认为是影响长跑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下肢刚度是指在外力作用时,抵抗其阻力的能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垂直刚度、腿刚度以及关节刚度对跑步经济性的影响进行综述。结果发现:垂直刚度、腿刚度与能量消耗呈负相关关系,垂直刚度随着跑速的加快而增加,腿刚度在跑步时变化较小;关节刚度,尤其是髋、膝、踝关节的刚度,直接影响步态稳定性、能量传递效率,其变化影响跑步的经济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度 跑步经济性 弹性能量
下载PDF
我国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变化趋势的GCYY分析
13
作者 汪志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00-500,共1页
目的生物力学的发展得益于守恒,但因还原论方法缺乏“系统观念”的守恒量的可计算定义而导致耐力跑成绩下降(亦为耐力跑时间上升)仍是当前(即2019年)我国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引入GCYY模型,将2014和201... 目的生物力学的发展得益于守恒,但因还原论方法缺乏“系统观念”的守恒量的可计算定义而导致耐力跑成绩下降(亦为耐力跑时间上升)仍是当前(即2019年)我国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引入GCYY模型,将2014和2019两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我国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的调研数据分别纳入2014和2019两年我国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系统后再进行研究2014~2019年我国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的变化趋势,旨在从GCYY建模中阴阳两类参数“此消彼长”整合形成的守恒量角度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的真实状况。方法基于QDMMmax方案所构建的GCYY模型,后者参数占比的GC守恒量的QD检验水准α为0.1006,而GCYY比值守恒量的QD检验水准α为0.268259。女大学生(全年龄组的年龄区间为19~22岁)身体素质状况系统包含耐力跑、50米跑、握力、立定跳远、肌力和坐位体前屈共6项参数。结果2014~2019年我国同龄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GCYY在全年龄组GCYY的整体水平上存在GCYY比值守恒量,即2014~2019年我国同龄女大学生的耐力跑成绩在全年龄组身体素质状况系统中与其他参数成绩产生协同变化。结论研究结果以身体素质状况系统中参数之间的耦合效应,不支持当前我国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仍呈下降趋势的传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跑 身体素质状况 坐位体前屈 守恒量 立定跳远 整体水平 耦合效应 协同变化
原文传递
习惯足触地模式对跑步时小腿三头肌及胫骨前肌活动的影响
14
作者 陆泽宇 博凯 +2 位作者 邓力勤 王纪超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8-178,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跑步中两种习惯足触地模式下踝关节主要屈伸肌肌肉活动与共激活的差异。方法10位习惯后跟(rearfoot strike pattern,RFS)和10位习惯非后跟触地模式(non-rearfoot strike pattern,NRFS)跑者分别在三维测力跑台上以9 k...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跑步中两种习惯足触地模式下踝关节主要屈伸肌肌肉活动与共激活的差异。方法10位习惯后跟(rearfoot strike pattern,RFS)和10位习惯非后跟触地模式(non-rearfoot strike pattern,NRFS)跑者分别在三维测力跑台上以9 km/h的速度用习惯足触地模式进行测试。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收集受试者的运动轨迹,同步采集受试者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的肌肉活动信号。计算了目标肌肉在步态周期、支撑期、摆动期、预激活期(足触地前50 ms)的肌电均方根值以及肌肉共激活比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在预激活期,习惯NRFS跑者的MG激活显著大于习惯RFS跑者(P<0.05);在摆动期,习惯NRFS跑者的MG激活显著大于习惯RFS跑者(P<0.05)。而其他阶段的踝关节屈伸肌共激活以及均方根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习惯RFS跑者相比,习惯NRFS跑者在预激活期和摆动期具有较高水平的MG活动,可能是在足触地前跑者通过肌肉主动调节使踝关节保持跖屈,以尽可能地减少触地时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 胫骨前肌 比目鱼肌 踝关节 均方根值 步态周期 运动轨迹
原文传递
不同跑鞋和着地方式对跑步时跟腱负荷的影响
15
作者 张希妮 邓力勤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8-228,共1页
目的探究不同跑鞋和着地方式对跑者在体跟腱长度及负荷的影响。方法招募业余跑者11人,要求其随机穿着缓冲跑鞋和五指鞋,以10 km/h的速度在三维测力跑台上分别进行前掌着地和后跟着地跑,同步超声影像仪,采集并计算在体跟腱长度和负荷特... 目的探究不同跑鞋和着地方式对跑者在体跟腱长度及负荷的影响。方法招募业余跑者11人,要求其随机穿着缓冲跑鞋和五指鞋,以10 km/h的速度在三维测力跑台上分别进行前掌着地和后跟着地跑,同步超声影像仪,采集并计算在体跟腱长度和负荷特征变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不同跑鞋和着地方式对跟腱生物力学特征(跟腱力、负载率、冲量、应力等)的影响,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结果瞬时跟腱负载率存在交互作用(P<0.05),穿着五指鞋采用后跟着地跑时的瞬时跟腱负载率显著大于穿着缓冲鞋采用后跟着地跑时,且穿着缓冲鞋进行前掌着地跑时的瞬时跟腱负载率显著大于采用后跟着地跑时。此外,其余参数不存在交互作用,但存在显著的跑鞋或着地方式主效应。结果发现前掌着地跑时的跟腱力峰值、平均跟腱负载率、跟腱冲量、跟腱应力峰值、跟腱长度变化峰值和跟腱做功显著大于后跟着地跑时,穿着五指鞋时的跟腱力峰值显著大于穿着缓冲跑鞋时(P<0.05)。结论与穿着缓冲鞋或后跟着地跑相比,穿着五指鞋或前掌着地跑时的跟腱力峰值显著增加,且在蹬伸阶段可以产生更多的跟腱做功,表明通过穿着五指鞋和/或转换至前掌着地跑步可以提供更高的负荷强度以适应性地提高刺激跟腱的负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因素方差分析 蹬伸阶段 负荷强度 负载率 跑步 生物力学特征 跑鞋 超声影像
原文传递
跑步疲劳后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以女性新手跑者为例
16
作者 李璐 戎鑫磊 +1 位作者 李建朋 柴春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5-475,共1页
目的对比新手女性跑者跑步疲劳前后的下肢生物力学差异,为女性新手跑者科学化训练和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5名女性新手受试者,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lter三维测力台采集受试者跑步疲劳前后的下肢运动学和下肢动力学。数... 目的对比新手女性跑者跑步疲劳前后的下肢生物力学差异,为女性新手跑者科学化训练和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5名女性新手受试者,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lter三维测力台采集受试者跑步疲劳前后的下肢运动学和下肢动力学。数据采用SPSS配对样本t检验和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1d(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PM1d对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和关节功率数据进行检验。结果(1)跑步疲劳后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和踝关节最大跖屈角速度显著增大(P<0.05);(2)踝关节最大背屈力矩明显减小,但是膝关节最大伸展力矩显著增大(P<0.05);(3)跑步疲劳后,踝关节最大背屈功率、踝关节最大跖屈功率、髋关节最大屈曲功率均显著减小(P<0.05),膝关节最大屈曲功率显著增大(P<0.05)。结论(1)跑步疲劳后,下肢生物力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增大的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和髋关节最大屈伸活动范围会加大髋关节的应力从而导致髋关节损伤风险增大;(2)跑步疲劳后下肢功率从远端踝关节向近端膝关节增加,提示跑步疲劳后应注意膝关节损伤。因此,女性新手跑者应科学化训练合理安排跑步训练量并加大下肢力量练习,降低跑步疲劳造成的运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化训练 下肢生物力学 下肢力量 配对样本t检验 跑步 运动损伤 关节角度 屈伸活动
原文传递
正常足跑者在跑步与步行时足部关节的运动学差异
17
作者 刘浩言 叶笛 张燊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9-179,共1页
目的在不同步态负荷下,例如从走过渡到跑时,触地冲击力的提高会改变足部骨骼的空间移动,从而影响足部关节的运动学特点。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正常足跑者在跑步与走路时足部关节的运动学特性,为厘清足部运动特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 目的在不同步态负荷下,例如从走过渡到跑时,触地冲击力的提高会改变足部骨骼的空间移动,从而影响足部关节的运动学特点。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正常足跑者在跑步与走路时足部关节的运动学特性,为厘清足部运动特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了14名足弓高度正常的健康男性跑者(年龄21.5±2.2岁;身高1.75±0.03 m)。所有受试者均以3.33±10%m/s的速度进行后跟跑,以1.25±10%m/s的速度行走,并用优势脚接触力板。采用Qualisys采集系统(200 Hz)采集步行和跑步试验时足部关节的运动学数据。将IOR模型作为受试者足贴上的反射标记,足模型定义为跖骨、中足和跟骨。采用Visual3D软件进行各关节角度的计算。结果在矢状面上,跑步过程中跗中关节的背屈峰值角度更大(跑步:40.68°±17.91°vs.走路:38.44°±10.9°);跗跖关节的跖屈峰值角度更小(跑步:-80.31°±1.62°vs.走路:-81.63°±1.54°);第一跖趾关节的背屈峰值角度更小(跑步:90.19°±4.52°vs.走路:93.66°±5.04°)。在冠状面上,跑步过程中3个关节的内翻峰值角度均小于走路。结论跑步时,在足中部观察到了更大的背屈峰值角度,但是3个关节在冠状面上的内翻峰值角度均小于走路。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足部关节在不同步态负荷下的运动特点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关节角度 运动学特性 3D软件 背屈 步态
原文传递
重点推荐
18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运动经验对短跑起跑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策略的影响研究潘正晔,刘陆帅,孙媛,苏荣海,马运超起跑动作在短跑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员在起跑阶段的运动表现往往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素。具有丰富运动经验的精英运动员在起跑阶段可以促进躯... 运动经验对短跑起跑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策略的影响研究潘正晔,刘陆帅,孙媛,苏荣海,马运超起跑动作在短跑中占有重要地位,运动员在起跑阶段的运动表现往往是决定短跑成绩的关键因素。具有丰富运动经验的精英运动员在起跑阶段可以促进躯干及下肢多项生物力学指标的优化,从而利用起跑快速获得比赛优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运动经验对运动员在起跑阶段神经-肌肉控制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跑成绩 精英运动员 起跑 生物力学指标 控制策略 关键因素
下载PDF
Risk factors for running-related injuries:An umbrella systematic review
19
作者 Clara Knierim Correia Jean Marlon Machado +3 位作者 Fabio Hech Dominski Marcelo Peduzzi de Castro Heiliane de Brito Fontana Caroline Rusche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793-804,共12页
Purpose:This umbrella systematic review(SR) of SRs and meta-analysis seeks to comprehensively synthesiz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identify and consolidate the diverse range of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unning-relate... Purpose:This umbrella systematic review(SR) of SRs and meta-analysis seeks to comprehensively synthesiz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identify and consolidate the diverse range of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unning-related injuries(RRIs).Methods:Systematic searches were conducted on June 28,2023,across 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Scopus,PubMed,and Cochrane Library.We included SRs,whether accompanied by meta-analyses or not,that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risk factors for RRIs within observational studies.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Rs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Asse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Ⅱ.To assess the extent of overlap across reviews,the corrected covered area metric was calculated.Results:From 1509 records retrieved,13 SRs were included.The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SRs was low(4%),and quality varied from critically low(n=8) to low(n=5).Two hundred seven outcomes assessed in 148 primary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RRIs.The effect sizes of the associations for which risk measures were reported(n=131) were classified as large(n=30,23%),medium(n=38,29%),small(n=48,37%) or no effect(n=15,11%).Running/training characteristics,health and lifestyle factors,along with morph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aspects,exhibit large effect sizes in increasing the risk for RRIs.Conclusion:Drawing from the outcomes of the low-quality S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large effect sizes,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unning/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and lifestyle factors,as well as morph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aspects,are all implicated in elevating the risk of RRIs,emphasizing the multifactorial basis of injury incidence in running.Given the low 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SR,individual findings warrant cautious interpr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mbrella review RUNNERS Injury Risk factor
下载PDF
Acute effect of foot strike patterns on in vivo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 kinematics during barefoot running
20
作者 Dongqiang Ye Lu Li +4 位作者 Shen Zhang Songlin Xiao Xiaole Sun Shaobai Wang Weijie Fu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Background:Foot kinematics,such as excessive eversion and malalignment of the hindfoot,are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unning-related injuries.The maj ority of studies to date show that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 Background:Foot kinematics,such as excessive eversion and malalignment of the hindfoot,are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unning-related injuries.The maj ority of studies to date show that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rns influence these specific foot and ankle kinematics.However,technical deficiencies in traditional motion capture approaches limit knowledge of in vivo joint kinematics with respect to rearfoot and forefoot strike patterns(RFS and FFS,respectively).This study uses a high-speed 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rns on 3D in vivo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kinematics.Methods:Fifteen healthy male recreational runners underwent foot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3-dimensional models.A high-speed DFIS(100 Hz)was used to collect 6 degrees of freedom kinematics for participants’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when they adopted RFS and FFS in barefoot condition.Results:Compared with RFS,FFS exhibited greater internal rotation at 0%-20%of the stance phase in the tibiotalar joint.The peak internal rotation angle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under FFS was greater than under RFS(p<0.001,Cohen’s d=0.92).RFS showed more dorsiflexion at 0%-20%of the stance phase in the tibiotalar joint than FFS.RFS also presented a larger anterior translation(p<0.001,Cohen’s d=1.28)in the subtalar joint at i nitial contact than FFS.Conclusion:Running with acute barefoot FFS increases the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in the early stance.The use of high-speed DFIS to quantify the movement of the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 was critical to revealing the effects of RF S and FFS during ru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t strike patterns High-speed 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In vivo kinematics Run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