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0篇文章
< 1 2 2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英译中的读者意识——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胡作友 曹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38,96,共8页
读者不是译文的消极消费者,而是译文意义的能动建构者。读者意识是译者以读者视角观照翻译、使翻译行为围绕读者中心逐步向前推进的心理机制。宇文所安的读者意识体现在内容导向、沟通途径、主流诗学和读者接受四个方面,表现为材料选择... 读者不是译文的消极消费者,而是译文意义的能动建构者。读者意识是译者以读者视角观照翻译、使翻译行为围绕读者中心逐步向前推进的心理机制。宇文所安的读者意识体现在内容导向、沟通途径、主流诗学和读者接受四个方面,表现为材料选择的贴近意识、思想交流的贴心意识、表达习惯的贴合意识、服务读者的体贴意识。得益于读者意识,宇文所安充分履行了译者的职责,妥善处理了译者、作者和读者的三方关系,促进了《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接受与传播。中国文论要走向世界,译者的翻译能力是前提与基础,而读者意识是确保译者翻译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的思想保证。读者意识有助于译文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有利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语境的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译者 读者 读者意识 跨文化对话 宇文所安
下载PDF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英译--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2
作者 胡作友 代晨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16,共9页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是指刘勰建构的古代文论话语体系,包括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思想及其内含文体与风格。施友忠在用英语再现《文心雕龙》话语体系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处理汉语术语的模糊性与西方术语的明晰性,从而传达了文体论思想...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是指刘勰建构的古代文论话语体系,包括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思想及其内含文体与风格。施友忠在用英语再现《文心雕龙》话语体系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处理汉语术语的模糊性与西方术语的明晰性,从而传达了文体论思想;化解汉语语言形象性与英语语言抽象化的矛盾,从而传播了创作论思想;适当使用副文本,解决了文化专有项问题,从而传递了批评论思想;采用原文句型,控制译文句长,从而移植了汉语的骈体与赞体;解决了词句美和情趣美问题,从而再现了原文的风格。恪守翻译伦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施友忠在《文心雕龙》英译方面留下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中西文论的合作与交流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 文体论 创作论 批评论 异域再现 施友忠
下载PDF
经验意义系统下《葬花吟》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3
作者 佟秋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首诗并非因伤春而无病呻吟,也并非因爱情而烦心苦闷,而是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贾府封建正统势力斗争冲突的结果。文章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生态场所观为理论指导,对《葬花吟》原诗及杨-霍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诗中运用了生态场所观中的多个施事,表明人对于场所之间的紧密依附关系;通过及物性过程分析,尤其是心理过程方面,表明诗中主人公及原诗作者对美好生活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与向往。原诗及其英译本在生态话语的深层涵义上具有积极的生态立场,属于生态保护型语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花吟》 诗词英译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郭大力《资本论》译本语言特征研究
4
作者 蔡强 虞琦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5-101,共7页
研究郭大力《资本论》的翻译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采用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郭大力《资本论》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为:词汇类目较少,变化程度较低,平均词长较短,有“简略化”倾向;信息负载量较小,阅读难度降... 研究郭大力《资本论》的翻译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采用语料库翻译学的方法,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郭大力《资本论》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为:词汇类目较少,变化程度较低,平均词长较短,有“简略化”倾向;信息负载量较小,阅读难度降低;指代清楚,虚词显化,表达更加具体,逻辑性增强;较多使用连词,衔接紧密;“把”字句的数量和比率大于原创汉语,句式长短杂合。形成以上特征的原因,可能源于译者翻译过程中受到源语言特点的影响、对读者理解文本困难感同身受以及译者翻译的初心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汉译 郭大力 翻译语言特征 语料库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译者群体研究
5
作者 季淑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6,96,127,共8页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译者群体 20世纪前半期
下载PDF
从“三美论”视角评析集唐诗英译——以《牡丹亭》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6
作者 袁森 冯黎明 邢少华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113-115,共3页
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戏剧作品,剧本中集唐诗与剧情发展相互呼应,总结提示,承前启后,起到为剧情的文学性叙述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特殊领域,具有... 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戏剧作品,剧本中集唐诗与剧情发展相互呼应,总结提示,承前启后,起到为剧情的文学性叙述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特殊领域,具有专业性极强、对译者翻译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故本文从国内翻译理论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在集唐诗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感受译本与原作的对等程度和英译传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三美论
下载PDF
基于NOW语料库的河北国际形象研究
7
作者 穆军芳 高越新 朱洁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7-112,119,共7页
通过NOW语料库检索与“河北”相关的报道数据及语料文本,解析英语新闻媒体中河北国际形象的他塑现状。研究发现,国际社会对于河北的关注度与雄安新区设立和北京冬奥会紧密相关,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北国际形象的独立性和鲜明度较... 通过NOW语料库检索与“河北”相关的报道数据及语料文本,解析英语新闻媒体中河北国际形象的他塑现状。研究发现,国际社会对于河北的关注度与雄安新区设立和北京冬奥会紧密相关,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北国际形象的独立性和鲜明度较为欠缺,工业大省形象标签化严重,整体形象较为单一。因此,为河北国际形象自塑提出三种策略:第一,整合优质资源,丰富对外传播内容;第二,建立河北国际化数字宣传平台,拓宽对外传播渠道;第三,注重正确舆论引导,优化外宣人才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W语料库 河北省 国际形象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政治性文本中诗词典故的日译策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8
作者 高源 于传锋 《西部学刊》 2024年第5期139-142,共4页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论框架,借助语言模糊性相关理论,对诗词典故中所涉及的词语、句法、篇章,从数字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主题模糊四个类别进行探讨。经分析发现,诗词典故中语用模糊的日文...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基于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论框架,借助语言模糊性相关理论,对诗词典故中所涉及的词语、句法、篇章,从数字模糊、意象模糊、句法模糊、主题模糊四个类别进行探讨。经分析发现,诗词典故中语用模糊的日文翻译策略主要有汉文训读法、汉文训读加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性翻译法三种,均符合目的论原则。另外,在具体翻译时要结合发言者意图,译出切合观点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诗词典故 模糊性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美学研究
9
作者 姚兰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7-89,共3页
文章基于文化对等理念认为,古典诗歌翻译在于实现译语与源语之间的有机转换,最大化消弭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差异现象。在论及文化对等理念及古典诗歌翻译原则的基础之上,围绕意境可译性、意境翻译内容、意境翻译过程、意境翻译整体性... 文章基于文化对等理念认为,古典诗歌翻译在于实现译语与源语之间的有机转换,最大化消弭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差异现象。在论及文化对等理念及古典诗歌翻译原则的基础之上,围绕意境可译性、意境翻译内容、意境翻译过程、意境翻译整体性等内容,探析了文化对等理念下古典诗歌意境美学翻译体系建设。并以诗歌《使至塞上》《迢迢牵牛星》为例,探讨了诗歌直译、注释再现等翻译手法的运用策略,以达到诠释意境美感、丰富意境内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对等 古典诗歌 翻译 意境美学 中华文化
下载PDF
唐诗“尚红”意识的译介
10
作者 徐韬 王亚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自古至今,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创作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尚红”意识。唐诗是浩瀚文学银河中璀璨的明星,诗人们在诗歌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红”系颜色词抒发情志。本文以宇文所安翻译的《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为研究蓝本,通过... 自古至今,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创作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尚红”意识。唐诗是浩瀚文学银河中璀璨的明星,诗人们在诗歌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红”系颜色词抒发情志。本文以宇文所安翻译的《初唐诗》《盛唐诗》《晚唐诗》为研究蓝本,通过建立小型双语语料库,检索统计和归纳总结,分析宇文所安在译介体现诗人们“尚红”意识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多模态的“尚红”意识译介途径,以期推动中华色彩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红 唐诗 译介 宇文所安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的词汇日译策略
11
作者 许晴 刘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30-35,共6页
2023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实施以来的第10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服务我国的外宣工作,该研究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及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日文版『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 2023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实施以来的第10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服务我国的外宣工作,该研究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及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日文版『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为语料,从词汇翻译探讨其使用的日文翻译策略。具体而言,该文结合实例探讨了缩略语、中日同形词、比喻、俗语等的翻译方法,并在陈岩和孟海霞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部分词汇的翻译策略,希望通过对词汇日译策略的探讨,为政治类文献的日文翻译提供参考,服务于我国的外宣工作及日语翻译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日语翻译 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 词汇翻译 翻译教学
下载PDF
关联理论视角下电影《长空之王》字幕汉英翻译研究
12
作者 刘晴晴 王伟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99-102,共4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其中,影视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交流传播的媒介,在促进方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其中,影视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交流传播的媒介,在促进方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长空之王》的字幕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最佳关联性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长空之王》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高校校园公示语英译规范化研究——以贵阳市高校为例
13
作者 马小妍 王鹏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本文以贵阳市几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语料收集等方式,对高校校园公示语进行归类整理,总结现有公示语英译存在的不足,结合校园公示语英译规范化背景、参与主体以及当前研究趋势,尝试性提出高校校园公示语英译的改进建议,以... 本文以贵阳市几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语料收集等方式,对高校校园公示语进行归类整理,总结现有公示语英译存在的不足,结合校园公示语英译规范化背景、参与主体以及当前研究趋势,尝试性提出高校校园公示语英译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公示语英译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发挥双语公示语对提升校园形象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公示语 英译规范化 贵阳市高校 校园形象
下载PDF
基于生态翻译学下《氓》的英译研究
14
作者 吴天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5期106-108,共3页
《氓》作为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和艺术价值。同时因为《氓》的翻译难度较大,英译本较为稀缺,关于其英译本的研究也较为稀少。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其中的三维原则对许渊冲先生《氓》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诗歌 《氓》 三维理论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庞德汉诗译作在美国的经典化
15
作者 姚成贺 崔放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如赞助人也推动了其汉诗译作的经典化。其经典化过程,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个人诗学 社会诗学 诗歌翻译
下载PDF
《孝经》安乐哲译本译者行为研究
16
作者 陆贇 彭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表《孝经》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孝经》 角色伦理 译者行为
下载PDF
基于核心期刊的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学术图景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1993—2022)
17
作者 高冲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工具和Excel分析工具,对从中国学术期刊网采集的中央文献翻译与传播相关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解读,发现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作者合作方式以中央文献翻译实践机构与高校合作以及教师与学...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工具和Excel分析工具,对从中国学术期刊网采集的中央文献翻译与传播相关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解读,发现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作者合作方式以中央文献翻译实践机构与高校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团体合作为主;研究主要以翻译实践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国际传播与影响三个进路为主;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形成初步探索、稳定过渡、创新发展的演进脉络。未来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应深化跨学科视角的翻译研究,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中央文献翻译研究体系,在加强合作基础上加大对于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文献翻译与传播 演进路径 可视化 CITESPACE
下载PDF
论近代杨荫杭译西方形式逻辑四类直言命题——与汉学家顾有信讨论
18
作者 钱爽 《国际汉学》 2024年第2期105-112,159,共9页
中国逻辑学界把西方形式逻辑“A”“E”“I”“O”四类直言命题分别通译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20世纪初近代国人杨荫杭,极有可能循袭了19世纪末近代日人千头清臣的日式汉字译名,把它们... 中国逻辑学界把西方形式逻辑“A”“E”“I”“O”四类直言命题分别通译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20世纪初近代国人杨荫杭,极有可能循袭了19世纪末近代日人千头清臣的日式汉字译名,把它们分别译为“太阳命题”“太阴命题”“少阳命题”“少阴命题”,其中“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是《易》之“四象”哲学术语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德国汉学家顾有信忽视了杨译之前的日译史,未能把握这段完整的译史,因而针对该译史给出的看法不太完密。顾氏对该译事做出的分析也较为浅显,事实上这件译事是一次在翻译上运用“归化—格义”消化吸收西方形式逻辑的独特且重要的尝试,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有信 杨荫杭 千头清臣 直言命题 《易》之“四象” 归化—格义
下载PDF
黄嘉略汉语语法研究法文手稿中的语音部分翻译与研究
19
作者 徐朝东 苏畅 《国际汉学》 2024年第2期121-132,160,共13页
明末华人黄嘉略曾用法文著有“汉语语法”(Grammaire chinoise)与“汉语语法论稿”(Essay de grammaire sur la langue chinoise)两部关于汉语官话专著,其中对明末官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次将手稿中语音部分译成中文... 明末华人黄嘉略曾用法文著有“汉语语法”(Grammaire chinoise)与“汉语语法论稿”(Essay de grammaire sur la langue chinoise)两部关于汉语官话专著,其中对明末官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次将手稿中语音部分译成中文,比较了三处描述的异同,并做了一些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嘉略 法文手稿 官话语音 明末 翻译与研究
下载PDF
基于翻译补偿理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以“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英译为例
20
作者 张美玲 赵友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以翻译补偿理论的核心理念为依据,从翻译补偿视角综观翻译整体,以“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英译为例,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问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过程中,“语言补偿”旨在适应语言环境、消减语言障碍,“文化补偿... 以翻译补偿理论的核心理念为依据,从翻译补偿视角综观翻译整体,以“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英译为例,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问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过程中,“语言补偿”旨在适应语言环境、消减语言障碍,“文化补偿”力求补充文化语境、扫清文化障碍,“审美补偿”趋向于增强美学效果、展现审美价值。“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审美补偿”呈现交叉融合、互动互联的思维态势,较好地实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偿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言补偿 文化补偿 审美补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