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5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与政治的意蕴交映--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感思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铁生 周光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4-172,共9页
略萨因对专制政权的痛恨和民众反抗精神的精致描写而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印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在政治哲学层面上... 略萨因对专制政权的痛恨和民众反抗精神的精致描写而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印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在政治哲学层面上,文学的政治性表现为文艺作品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因而具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在政论性文学层面上,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诉求,因而具有政治认同的历史作用。略萨的文学创作两者兼而有之,不仅为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包蕴树立了典范,也为困境中的当代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略萨研究 文学的理想 政治意蕴
下载PDF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31
2
作者 卢衍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186,共6页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因素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初心”映现:2018-2020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回顾
3
作者 赵周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4期729-735,共7页
中国文学人类学2018—2020年的研究,延续了该学科跨学科的抱负和开疆拓土的魄力,并在更深的思想意义上重回“中国”立场和“文学”关切,实现了对于本学科核心理论关切的本质回归,“中国”和“文学”得到更立体的理论刻画。中国文学人类... 中国文学人类学2018—2020年的研究,延续了该学科跨学科的抱负和开疆拓土的魄力,并在更深的思想意义上重回“中国”立场和“文学”关切,实现了对于本学科核心理论关切的本质回归,“中国”和“文学”得到更立体的理论刻画。中国文学人类学重回“初心”,站定中国立场,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方法 他者
下载PDF
当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21—2022年外国文学方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4
作者 胡笑瑛 陈慧雨 孙月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8-85,共8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其立项题目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其研究成果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20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其立项题目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其研究成果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2022年外国文学方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稳中有增、持续繁荣的趋势。本文运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21—2022年外国文学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进行梳理,对立项数量、立项题目、立项类型、立项特点等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为少数族裔文学、中外文化对比、中外文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及跨学科研究。另外,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数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国家社科基金 热点
下载PDF
奥德修斯3.0:新媒介现实与第三个神话时代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杨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2-98,共7页
数字时代的文学表现出神话复兴的趋势。这种神话并不只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现实的脱离,也不只是技术运用的效果,而是以神话方式呈现的新媒介现实。古代神话、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与数字时代文学中的数码神话构成了三个神话时代... 数字时代的文学表现出神话复兴的趋势。这种神话并不只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现实的脱离,也不只是技术运用的效果,而是以神话方式呈现的新媒介现实。古代神话、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与数字时代文学中的数码神话构成了三个神话时代,它们在神话性与日常性的结合、命运感及死而复生模式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以及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超级电脑“哈尔”,代表了三个神话时代的人类形象及对世界的探索,数字时代的后人类主体构成了奥德修斯3.0。应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去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学,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在神鬼情节与大众欲望背后,折射的是数字化社会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数字时代的文学 数码神话时代 奥德修斯
下载PDF
风景、人事与地方志--地理感知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中的湘西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士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74-79,共6页
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两次返乡,写下三部经典的散文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以亲身体验,向世人揭开了湘西的神秘面纱。虽然这三部散文集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作家对这一神秘领地的文学书写,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两次返乡,写下三部经典的散文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以亲身体验,向世人揭开了湘西的神秘面纱。虽然这三部散文集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作家对这一神秘领地的文学书写,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湘行书简》以游记体式和绘画笔法,客观描摹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湘西风景画;《湘行散记》将地理感知转化为地理记忆,加入地理想象,通过筛选、加工和重组,再现了一部关于湘西人事的活历史;《湘西》则将地方志手法巧妙融入散文创作,较为科学地还原了湘西本相。三者艺术风貌的不同,显示出沈从文对故土湘西的地理感知由“现场体验”到“想象重组”再到“知觉审美”的进阶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散文 地理感知 《湘行书简》 《湘行散记》 《湘西》
下载PDF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三种误解辨正及其传统与方法新论
7
作者 陶礼天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文学地理学是系统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关系的一门学问,其科学基础是人地关系原理。但从学术史和当前学界研究看,对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存在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和地理诗学说这三种主要的片面理解。对此现象应作扼要辨... 文学地理学是系统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关系的一门学问,其科学基础是人地关系原理。但从学术史和当前学界研究看,对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存在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和地理诗学说这三种主要的片面理解。对此现象应作扼要辨析,并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就中国而言,文学地理批评是在以先秦两汉《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中逐步建构起来的重要传统,具有丰富的辩证的理论与批评内涵,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二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要把大地理研究与文学微地理(小地理)以及文学空间批评研究结合起来,丰富文学大地理与文学微地理的研究方法。此外,应特别强调文学地理学要注重地方文学的研究,但不能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地理批评 地理要素说 文地交融说 地理诗学说
下载PDF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王彦 张尔坤 周昊宇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系列赛事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模型,证实了互动动机、沟通技能、态度及体育技能等变量可以通过城市形象感知显著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最后,论文强调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城市形象的管理和塑造、建立赛后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促进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 跨文化传播意愿 城市形象感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论空间转向:关于空间形式、空间批评与地理批评的概述
9
作者 彭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几乎是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共有的文学经验与文学阐释的重要方面。空间首先是一个物理的观念,极早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内容。欧洲物理学、哲学、形而上学关于空间及其属性的争论持续了2000多年。空间、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空间形式、空间批评、空间转向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文观念。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空间批评发生于1950-1980年代,巴什拉尔、勒菲弗尔、福柯、詹明信、曼德尔、哈维等从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等角度越来越多地关注了空间理论。“空间转向”发生于1990年前后。21世纪初期,其革新的学者范式及其方法迅速从人文地理学扩展/散播到哲学、文学、艺术研究诸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社会空间 空间形式 空间批评 空间的文学研究 空间转向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程爱民教授访谈录
10
作者 唐书哲 程爱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本篇访谈中,程爱民教授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趋势、中国叙事、批评现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转型和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 本篇访谈中,程爱民教授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趋势、中国叙事、批评现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转型和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来的繁荣阶段。当前的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和多元化趋势。美国华裔作家经常采用空间叙事结构、章回体叙事、“说故事”等多种中国传统叙事策略和方法。今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美国华裔文学自传和传记文学传统、美国华裔文学的宗教伦理主题和普适性主题、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与接受、美国华裔文学的国别性与全球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发展阶段 创作趋势 中国叙事 文学性
下载PDF
法国当代空间符号学对城市空间的批判
11
作者 赵佳 吴水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空间符号学最初的目的是在符号学的框架下用语言学的方法得出空间普遍语法。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空间符号学家致力于得出空间的深层语法和连接方式,批判了现有城市空间的语言,呼吁在这门语言的工具性之外引入更多美和善的人文关怀。罗兰&... 空间符号学最初的目的是在符号学的框架下用语言学的方法得出空间普遍语法。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空间符号学家致力于得出空间的深层语法和连接方式,批判了现有城市空间的语言,呼吁在这门语言的工具性之外引入更多美和善的人文关怀。罗兰·巴特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符号在特定话语中产生的意义,他批判的对象是符号被贫瘠化的过程,因而是对某种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元话语”的批判。博德里亚指出当代社会被普遍符号化的现象,并对空间的符号特性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空间符号学 空间语法 空间“神话” 拟相空间
下载PDF
身体、身份与叙事--身体叙事学刍议 被引量:48
12
作者 许德金 王莲香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4,共8页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试图把身体与叙事学结合起来以构建所谓的"身体叙事学",但其研究却存在重大的缺陷,忽视了身体与叙事之间最为紧要的环节——身份。本文重点探讨身体与身份、身份与叙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探讨身体与身份在叙述中的作用,并结合西方和我国最新的叙事研究成果,以建构全新的中国式身体叙事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份 叙事 身体叙事学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曾大兴 李仲凡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7-135,共9页
曾大兴教授,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负责人,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代表作有《柳永和他的词》、《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 曾大兴教授,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负责人,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代表作有《柳永和他的词》、《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文学地理学研究》等。曾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先从事文学地理学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倡导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发起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主持召开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一、二届年会,主编《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一、二辑。本刊特委托文学地理学学者、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李仲凡副教授就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对曾教授进行专访,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学科定位 知识体系 顶层设计
下载PDF
文学是如何想象政治的--关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的座谈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锋杰 薛雯 +4 位作者 李涛 莫先武 孟祥春 高磊 杜瑞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政治关系 形象 历史 想象 斯坦福大学 文学与政治 关学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超 孔祥军 张益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29-33,共5页
经过 2 0世纪 80年代学科拓荒者们的勇气与勤奋的奠基 ,进入 90年代后文艺心理学研究进入繁盛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 ,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门研究人员 ,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深化 ... 经过 2 0世纪 80年代学科拓荒者们的勇气与勤奋的奠基 ,进入 90年代后文艺心理学研究进入繁盛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 ,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门研究人员 ,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深化 ,拓展学科的触角也趋于多元化。本文试就这一时期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试图发掘文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现代性及其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文艺心理学 研究综述 文艺研究 文艺创作
下载PDF
从“两个转向”到“两种批评”--论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的兴起、发展与交叉愿景 被引量:13
16
作者 尚必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共6页
论及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的兴起与繁荣,"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什么是"叙事转向"?什么是"伦理转向"?"叙事转向""伦理转向"的具体内涵及其之于叙事学和... 论及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的兴起与繁荣,"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什么是"叙事转向"?什么是"伦理转向"?"叙事转向""伦理转向"的具体内涵及其之于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的发展有何作用与影响?文章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考辨两大批评派别的兴起、发展与互涉,并尝试性地探讨诞生于中国语境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叙事学之间的互补性。文章认为,考察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既要有内容的研究,又要兼顾形式的考察,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顾此失彼。就此而言,以作品内容为中心分析伦理特性的文学伦理学与以作品形式为中心分析叙事特征的叙事学之间,颇有双向交流、相互借鉴的必要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转向” “伦理转向” 叙事学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郁达夫与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2016年12月13日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晓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3,共10页
一、风景学与柄谷行人的风景理论 很高兴孙晓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贵校与大家交流。我选择的是一个与文学、艺术史以及文化研究都略有点关系的题目,谈谈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大家知道,风景学是近些年来学界的一门显学,... 一、风景学与柄谷行人的风景理论 很高兴孙晓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贵校与大家交流。我选择的是一个与文学、艺术史以及文化研究都略有点关系的题目,谈谈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问题。大家知道,风景学是近些年来学界的一门显学,因为有跨学科性质,所以似乎与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哪个学科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郁达夫 风景 上海大学 学科性质 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 人文艺术
下载PDF
政治·革命·文学——对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永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7,共6页
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与文化领导权等理论视角来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对文学与政治关系30年间的发展脉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了梳理;对政治文化、审美文化、商业文化三大主要文化形态作了粗略总结;对经典... 论文主要从政治文化与文化领导权等理论视角来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文对文学与政治关系30年间的发展脉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了梳理;对政治文化、审美文化、商业文化三大主要文化形态作了粗略总结;对经典作家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了具体分析与阐释。论文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粗浅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文学政治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明圣 蒋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8期65-69,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研究者们的勇气与勤奋的奠基,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业研究人员。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升华,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研究者们的勇气与勤奋的奠基,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地超过了前期,出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专业研究人员。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了升华,拓展学科的触角也趋于多元化。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做出分析,试图发掘文艺心理学的现代性和价值所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文艺心理学 回顾与启示
下载PDF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传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2,127,共5页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后现代生态学 生态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