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的论视角下巩义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英译策略研究
1
作者 李琼 荣晨羽 《今古文创》 2024年第5期105-107,121,共4页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受到了各大城市的青睐。中小城市依托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平台,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地方风采。城市宣传片的推出,拉近了国内外观众和一个城市的距离,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受到了各大城市的青睐。中小城市依托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平台,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地方风采。城市宣传片的推出,拉近了国内外观众和一个城市的距离,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以《诗圣故里,河洛巩义》宣传片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宣传片的英译策略,为宣传片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研究发现,该宣传片的翻译能够带领观众领略巩义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巩义这个城市的魅力,达到了有效宣传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宣传片 英译策略 目的论
下载PDF
藏族文学翻译: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与译者网络——以葛译《格萨尔王》英译本为例
2
作者 刘怡春 杨林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6-152,共7页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格萨尔》英雄史诗是中国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葛浩文英译阿来“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为例,结合...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格萨尔》英雄史诗是中国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葛浩文英译阿来“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为例,结合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探讨了译者在译介藏族文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显形、隐身与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文学翻译 译者的角色 葛浩文 《格萨尔王》
下载PDF
包头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
3
作者 房栋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十三五”时期,包头市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包头市乡村人才振兴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才素质偏低,乡村人才流失严重,还没有乡村培养培训模式与规划,部分村干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极大地阻碍... “十三五”时期,包头市对乡村人才发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包头市乡村人才振兴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才素质偏低,乡村人才流失严重,还没有乡村培养培训模式与规划,部分村干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极大地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应加大培养力度,积极留住乡村本土人才,完善培养培训规划并切实实施,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头市 乡村人才振兴 困境 路径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就业质量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运用
4
作者 谷素华 安锦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就业率和失业率一直都是研究就业的主要内容,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就业现状的指标,但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问题。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与就业质量水平较低。在此背景下... 就业率和失业率一直都是研究就业的主要内容,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就业现状的指标,但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问题。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与就业质量水平较低。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质量 效果评估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概念隐喻视角下《围城》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5
作者 程凯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3-115,共3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可以用来认知和理解世界。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蕴...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可以用来认知和理解世界。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隐喻,其英译本也同样得到关注。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围城》隐喻修辞的特点,明确“替换”“直译”“非隐喻表述”等隐喻翻译策略的应用形式,可以为我国文学作品翻译带来经验与借鉴,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聆听中国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围城》 隐喻翻译
下载PDF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探索
6
作者 苏静 《传播与版权》 2024年第1期75-77,共3页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与传播有利于诠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文章探究文化...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作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国当代文学是世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与传播有利于诠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文章探究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路径,从“组建优秀译者团队,架设文化沟通桥梁”“建立译介传播机制,提升文化传播效度”“拓展作品内容选题,创新译介出版路径”方面展开分析和阐述,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增进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法国 译介 传播 文化
下载PDF
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创新性扩散
7
作者 许在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3,171,172,共17页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播条件,难以实现扩散传播。后七子所以能够实现扩散性传播,首先是发现此前学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补而形成了观念新变的结果。其观念新变非两三点,而是涉及六个方面:理“正变云扰”,正“剽拟雷同”,化“理胜相掩”,纠“以法抑情”,避免“蔓延鄙俗”之格,救吴地“失靡而浮”之风;其次是具备了特殊而有力的传播条件:王世贞作为意见领袖优势的作用,后七子多为刑部同事的人际关系结构,后七子诗学与前七子复古观念的兼容性等。从“创新扩散”的传播学视角分析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运动勃兴及其原因,丰富、完善了此前的观点,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阐释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内外机因及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学 复古运动 前七子 后七子 王世贞 创新的扩散 传播之因
下载PDF
《西厢记》唱词的文学性英译研究
8
作者 余静良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西厢记》极富文学价值。目前,译学界对《西厢记》英译的研究已有不少。然而,针对其唱词文学性的英译研究却鲜有人问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文学魅力的呈现。故此,本研究立足诗学理论,从《西厢记》唱词的情感再现、形象建构与主题张力出... 《西厢记》极富文学价值。目前,译学界对《西厢记》英译的研究已有不少。然而,针对其唱词文学性的英译研究却鲜有人问津,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文学魅力的呈现。故此,本研究立足诗学理论,从《西厢记》唱词的情感再现、形象建构与主题张力出发,详细探究该剧许渊冲、奚如谷和伊维德及熊式一译本唱词的文学性,尝试给出个人新译,总结英译策略,凸显该剧的文学魅力和诗学价值,从而不断促进中国古典戏剧的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唱词 文学性 诗学价值 英译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韩国文学翻译改写研究——以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改写为中心
9
作者 郑晶 昔秀颖 《东疆学刊》 2024年第2期108-116,共9页
文学翻译是一种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改写行为。为了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翻译的韩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背景,采用ST、TT对比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韩国文学作... 文学翻译是一种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改写行为。为了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翻译的韩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背景,采用ST、TT对比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韩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改写事例以及导致改写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以及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影响下,译者在翻译韩国文学作品时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且这种改写使得原作的人物形象以及韩国文学的形象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文学 翻译 意识形态 改写
下载PDF
基于变译理论维度浅析俄汉文学翻译
10
作者 王晨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文学翻译非常注重译文与原文之间在表达方式、词语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契合性,因此也更加讲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翻译理论影响下文学翻译标准发展变化的梳理研究,以变译理论为基础,俄汉...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文学翻译非常注重译文与原文之间在表达方式、词语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契合性,因此也更加讲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翻译理论影响下文学翻译标准发展变化的梳理研究,以变译理论为基础,俄汉文学翻译为对象,提出开展文学翻译需充分考虑受众需求、认知差别、语言表达差异,同时结合灵活丰富的翻译策略以“变”求“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活动 变译理论 文学翻译 受众
下载PDF
《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探究
11
作者 黄潆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 越南作家保宁的小说《战争哀歌》中译本的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注释、访谈、封底推介等内容。从标题和封里来看,中译本采用了2006年《战争哀歌》再版时的标题,是译者夏露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的。从注释来看,《战争哀歌》中译本注释不多,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封底推介选用英国《独立报》和我国作家阎连科的有关评价,但前者的评价有一句话来源有误,还有一句是改写的,增加了主观评价,导致评价不准确。中译本封面黑色的基调展现了阿芳离开男主人公阿坚住所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泛想象的空间和阐释的余地。相关报道和评论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哀歌》 中译本 副文本
下载PDF
“重译”案、目标读者与爱情的教诲——以李金发翻译诗集《古希腊恋歌》为中心
12
作者 陈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1930年,周作人在《开明》杂志上撰文质疑李金发翻译的诗集《古希腊恋歌》的“重译”性,并与李金发展开论争。通过梳理这场“重译”案始末后可发现,“重译”是李金发在翻译《古希腊恋歌》时操纵理想中的“古希腊”诗意标准与爱情书写范... 1930年,周作人在《开明》杂志上撰文质疑李金发翻译的诗集《古希腊恋歌》的“重译”性,并与李金发展开论争。通过梳理这场“重译”案始末后可发现,“重译”是李金发在翻译《古希腊恋歌》时操纵理想中的“古希腊”诗意标准与爱情书写范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贯穿了李金发在译诗中展现的翻译意图、翻译策略与目标读者预设等关键因素,并由此改写和重构法文原作中“古希腊”的爱情话语,催发出符合当时妇女解放命题的爱情教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古希腊恋歌》 诗歌翻译 爱情书写
下载PDF
论迟子建的“孤独感”写作
13
作者 杨韵雯 李志艳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我们时常可以感知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意识,它并非体现为鲁迅式“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者形象,也有别于萧红式冷漠残忍的呼兰书写。迟子建笔下的字符蕴藏着温情式孤独,其产生伴随着必要的丧失。她突入社会生活的底部,... 阅读迟子建的作品,我们时常可以感知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意识,它并非体现为鲁迅式“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者形象,也有别于萧红式冷漠残忍的呼兰书写。迟子建笔下的字符蕴藏着温情式孤独,其产生伴随着必要的丧失。她突入社会生活的底部,于悖论处书写历史的断裂性,善借想象之羽翼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由此升华为迟子建的孤独美学,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批评视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孤独感 美学
下载PDF
影视作品中诗歌翻译的文学阐释研究——以《将进酒》为例
14
作者 辛艳珊 王超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期226-228,共3页
《将进酒》为七言乐府诗,极富韵律美与节奏感。文章结合影视翻译,以最近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影版《将进酒》译本作为切入点,从文学阐释学视角出发对《将进酒》的英译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影视翻译 《长安三万里》 《将进酒》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蒙古族小说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流浪的盘羊》为例
15
作者 李丹阳 秦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180-184,共5页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文学 生态翻译学 文化负载词 “三维”转换原则 翻译策略 文化传播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分析——以《项脊轩志》的两个译本为例
16
作者 崔凯 陈芍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 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用,其重要概念引起译者对读者的关注,进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中国古典散文《项脊轩志》的两个英译本为对比研究材料,分析译者对期待视野或召唤结构的关注度,以及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和相应影响,旨在探究接受美学理论之于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中国古典散文 散文翻译 《项脊轩志》 英译本 英译对比
下载PDF
时代精神与汉学血脉--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中的坐标
17
作者 孙若圣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史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他一方面继承了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统,一方面通过“观念性的社会派”文学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收获了大批青年读者。这批读者中有许多人因喜爱高桥而选择入读日本各大学的中国学相关... 高桥和巳在日本战后文化思想史中具有重大影响力,他一方面继承了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统,一方面通过“观念性的社会派”文学创作在20世纪60年代收获了大批青年读者。这批读者中有许多人因喜爱高桥而选择入读日本各大学的中国学相关专业,他们日后成了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60年代中期,高桥遵从业师吉川幸次郎的邀请回到母校京都大学,旋即陷入了大学体制和青年学生的倾轧之中。高桥文本观照现实的创作态度和少年诗人的孤独气质成了一种时代精神,1971年高桥病逝,他的死成为日本左翼思潮褪去的隐喻。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人因高桥所具有的品行、学养和时代精神而怀念高桥,这代表了他们对日本战后历史进程的反思,也构成了我们了解日本战后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桥和巳 中国文学 日本战后思想
下载PDF
“白蛇传”德语译介史述
18
作者 段亚男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55-62,151,152,共10页
纵观“白蛇传”在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译介与传播史脉,经历由浅入深,再入简的嬗变之路,不仅对中德文学交流意义深远,甚而成为早期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诸般译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喻示着不同历史阶段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侧重... 纵观“白蛇传”在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译介与传播史脉,经历由浅入深,再入简的嬗变之路,不仅对中德文学交流意义深远,甚而成为早期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诸般译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喻示着不同历史阶段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侧重与审美倾向。本文系统梳理“白蛇传”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脉络,阐明各时期“白蛇传”故事的译本形态与译者动机,钩沉其在德语世界的知识谱系与接受效果,以期引发对中国故事域外有效传播的深切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德译本 中国故事 德国汉学
下载PDF
莫言小说的家庭伦理书写研究
19
作者 万玮敏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31-36,共6页
家庭一直是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自莫言获奖以来,学界对莫言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莫言作品家庭伦理书写的研究鲜少。莫言小说中的伦理失范或家庭伦理错位现象比较突出,并呈现为一种非道德化倾向。而且,莫言小说的家庭叙事及伦理书写一直... 家庭一直是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自莫言获奖以来,学界对莫言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莫言作品家庭伦理书写的研究鲜少。莫言小说中的伦理失范或家庭伦理错位现象比较突出,并呈现为一种非道德化倾向。而且,莫言小说的家庭叙事及伦理书写一直潜隐地发生着变化,从初期的“弃家”到后来的“顾家”“筑家”,莫言作品中的家庭结构趋于复杂,角色逐渐回归传统。伦理书写日渐规整的背后折射了莫言从文化焦虑到文化自信,从挑衅民族伦理到逐渐认同的心路历程。这种迁徙转变也意味着莫言找到了更好的家庭书写方式,对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与现实等命题实现了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家庭伦理书写 转变
下载PDF
从艺术审美之和合看隐逸诗词的翻译
20
作者 陈琳 蒋琳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8-92,共5页
隐逸诗词是隐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隐逸诗词所投射出的幽静与平和的意境使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从而也引发了译界的持续关注。隐逸诗词意境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息息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艺术审美维度的平衡与融... 隐逸诗词是隐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隐逸诗词所投射出的幽静与平和的意境使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从而也引发了译界的持续关注。隐逸诗词意境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息息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艺术审美维度的平衡与融合,有助于隐逸诗词译文中意境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审美 隐逸诗词 和合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