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7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诗学中的“兴”与“迷狂”
1
作者 刘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0-13,共4页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狂 仪式 诗学 比较 会通
下载PDF
“Image”考辨
2
作者 袁龙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image/imagery”可翻译为“形象”或“意象”。“形象”源于绘画艺术,其本意指人或事物的形貌,其本质是对物象的摹仿,是心物二元的统一体。“形象”由绘画艺术影响到其他艺术,并形成了“形神”“性格”“典型”等概念。与“形象”极... “image/imagery”可翻译为“形象”或“意象”。“形象”源于绘画艺术,其本意指人或事物的形貌,其本质是对物象的摹仿,是心物二元的统一体。“形象”由绘画艺术影响到其他艺术,并形成了“形神”“性格”“典型”等概念。与“形象”极易混淆的“意象”在“意”的表现和“象”的再现之外,可以激发审美主体感性感官的通感,刺激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从而在文艺作品中直接呈现或蕴藏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意境。作为文艺批评理论术语,针对视觉性或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批评多使用“形象”,而针对抒情性文艺作品的批评则多用“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意象 意境
下载PDF
论傅东华《诗歌原理ABC》的命题建构、逻辑进路与时代价值
3
作者 余梦成 李直飞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 傅东华的《诗歌原理ABC》是其诗学观的具体呈现,该书围绕着诗的产生、诗歌情感、诗人的想象几个核心要点,详细讨论了诗歌的生成过程,是“五四”以来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诗学著作,对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傅东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他的文学翻译上,相对忽略了他作为文论家的现代诗学实践。事实上,《诗歌原理ABC》既是西方诗学体系的东方实践,也是中国传统诗话的现代承续,更是傅东华对现代新诗深刻思考后的诗学尝试。尽管部分学理逻辑不够成熟,诗论体系还相对简略,但却对“幼儿期”白话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东华 《诗歌原理ABC》 命题建构 逻辑进路 时代价值
下载PDF
层次视域下微观诗歌异质同构之研究
4
作者 沈佳怡 张志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完形”意识锻造了一种具有现代视界的审美经验,格式塔为心理学以外的艺术领域提供“异质同构”的解释,将之引入诗歌领域,意味着诗歌创作主体、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存在同构而诞生了同构美学下的文学价值。此一研...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完形”意识锻造了一种具有现代视界的审美经验,格式塔为心理学以外的艺术领域提供“异质同构”的解释,将之引入诗歌领域,意味着诗歌创作主体、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存在同构而诞生了同构美学下的文学价值。此一研究为当代学者探微古典诗歌提供新途径。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范围内,此种视界并不仅限于宏观,各个场域之间仍有微观的同构现象。传统的格式塔文学研究因泛论而存在无法自洽的疏漏,若引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则有成素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投射意象与平衡、语言系统与效率等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形 同构 场域 微观 古典诗歌
下载PDF
从印度《诗镜》讨论藏族诗歌体现的暗示修饰法与意象之关系
5
作者 亚马降泽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公元十三世纪,古印度文学理论经典《诗镜》被翻译成藏文,从此流传于藏地,并成为藏族修辞学、写作学、诗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诗镜》中所蕴含的暗示修饰法与意象的关系对藏族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 公元十三世纪,古印度文学理论经典《诗镜》被翻译成藏文,从此流传于藏地,并成为藏族修辞学、写作学、诗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诗镜》中所蕴含的暗示修饰法与意象的关系对藏族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学界对意象、审美和修饰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意象的涵义,对《诗镜》中暗示修饰法和意象的关系在藏族诗学领域的传播历程及其对藏族特色文体形式建构与应用所具有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镜》 藏族诗歌 暗示 意象
下载PDF
诗的时间性:从存在到异在——策兰诗学对海德格尔时间论的扬弃
6
作者 刘颂扬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5,共3页
保罗·策兰在其诗人生涯中一直对源始语言立足于何种时间性结构保持追问,而海德格尔基于时间存在论的诗学思想为其提供了诸多启发。海德格尔的境域时间揭示出一个兼涉历史生成性和本真神圣性的存在,策兰将其转述为一种“时间性永恒... 保罗·策兰在其诗人生涯中一直对源始语言立足于何种时间性结构保持追问,而海德格尔基于时间存在论的诗学思想为其提供了诸多启发。海德格尔的境域时间揭示出一个兼涉历史生成性和本真神圣性的存在,策兰将其转述为一种“时间性永恒”的辩证法,并在诗歌创作中切近这种“时间性永恒”。但在策兰看来,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的深层旨归仍然导向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原乡,其立足荷尔德林展开的诗意栖居论也隐含了某种同一性专断。诗的时间性不应导向存在的本源,而应不断否定与超克自身,指向匿名的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兰诗学 海德格尔 诗的时间性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的虚实表现差异比较
7
作者 李春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4,65,共5页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虚实表现 诗歌字词 创作主体 景物表现 情境表现
下载PDF
先梁七古的体式与风格刍议
8
作者 李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62,84,共11页
先梁七古是广义上的七古,涵盖所有的七言形态。歌行早期并未独立成体,实则混于七言之中,到中古时期才形成歌、行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两种文体,与其他七言文体并行,且逐步成为七言的主要载体。早期的兮字句型逐步变化为七言句型主导,由杂... 先梁七古是广义上的七古,涵盖所有的七言形态。歌行早期并未独立成体,实则混于七言之中,到中古时期才形成歌、行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两种文体,与其他七言文体并行,且逐步成为七言的主要载体。早期的兮字句型逐步变化为七言句型主导,由杂言变为齐言、杂言并存的两种诗体,歌行二体经历从歌多于行,到行多于歌,再到以行为主的相互变化过程。而骚体兮字句型进入诗之畛域,并成为七言诗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后被七言句型挤出诗体行列。七古包含歌、行,而歌行是由歌、行到歌行,并偏向行,成为七古的主要表现体式,这一点足以解释后代所谓“七古概曰歌行”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梁 七古 体式 概念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的叙事学研究方法论问题考辨——以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叙事诗学为中心
9
作者 王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晚近以来的中西方学界普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理论危机,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上共同推动“后理论时代”的理论反思与范式转型,“后理论”叙事学的本体阐释及文化立场受到显著关注。以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叙事诗学... 晚近以来的中西方学界普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理论危机,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维度上共同推动“后理论时代”的理论反思与范式转型,“后理论”叙事学的本体阐释及文化立场受到显著关注。以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叙事诗学为中心,本文重新梳理“理论之后”的叙事理论研究及其话语体系,在文学本体层面上总结叙事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在文化本位层面上反思其作为叙事阐释的理论经验及其叙事话语,并在基础上探讨由叙事批评向文化分析的理论转向与范式转型,为当代叙事学研究重建方法论体系提供一种文化分析的新型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叙事学研究方法论 叙事诗学 理论叙事 文化分析
下载PDF
作品结构与诗人艺能——从《鸟巢》“元诗”析解看格丽克“编织诗学”
10
作者 曾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33-43,共11页
格丽克的《鸟巢》可以析解为一首通过言说“客观对应物”来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的“元诗”。诗作描述一只鸟的筑巢过程,以比喻方式引入神话人物珀涅罗珀,进而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关联起来。鸟的筑巢与诗的创作,都可类比为一种“编织”... 格丽克的《鸟巢》可以析解为一首通过言说“客观对应物”来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的“元诗”。诗作描述一只鸟的筑巢过程,以比喻方式引入神话人物珀涅罗珀,进而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关联起来。鸟的筑巢与诗的创作,都可类比为一种“编织”活动。诗人的创作,从过往生活中寻找经验作为质料,诗人的心智将其转化为内在经验,再运用语言符号将其编织起来并赋予其结构。为作品赋形,体现出诗人作为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在创造作品时言说主体也创造了全新的现实主体和全新的生活。诗歌的功用和意义,因此指向了此在的现实,指向了未来的行动。女性写作,也因此可以编织出属于她们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丽克 《鸟巢》 元诗 女性诗学
下载PDF
崔致远汉诗创作与唐代社会书写
11
作者 孙德彪 《东疆学刊》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崔致远是朝鲜公认的汉文学鼻祖,也是朝鲜统一新罗和唐代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唐期间,崔致远创作了不少赠酬诗、送别诗、纪德诗、述怀诗,记录他的生活和交游,并以此抒情写意。同时,他的汉诗还描绘了唐代社会的拜见礼仪、请托行卷、江... 崔致远是朝鲜公认的汉文学鼻祖,也是朝鲜统一新罗和唐代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唐期间,崔致远创作了不少赠酬诗、送别诗、纪德诗、述怀诗,记录他的生活和交游,并以此抒情写意。同时,他的汉诗还描绘了唐代社会的拜见礼仪、请托行卷、江南风俗、社会战乱以及名胜美景。崔致远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唐代社会画卷以及中朝文人交流的场景,也表达了其中国情结,至今仍有历史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致远 汉诗创作 唐代社会书写
下载PDF
清代云南民间诗歌音韵研究——以《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为例
12
作者 赵锦华 罗雅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竹枝词,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诗歌艺术形式,是记录民间名物生活习俗的重要载体,其语言较为接近民间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李孝友《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为代表,其中的语言信息,可一定程度揭示清代乾隆到光绪年间云南民间对汉语的掌握程... 竹枝词,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诗歌艺术形式,是记录民间名物生活习俗的重要载体,其语言较为接近民间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李孝友《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为代表,其中的语言信息,可一定程度揭示清代乾隆到光绪年间云南民间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以及云南汉语方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云南 民间诗歌 竹枝词 诗歌用韵 云南方言
下载PDF
诗词写作课程与大学生古典审美素养的提升
13
作者 陶然 陈玄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41,共7页
诗词写作课程是新形态写作课程的进阶模块,是写作课程体系与文学经典课程群之间的桥梁。这类课程应以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方式,以诗社词社化的课堂构建为主要途径,以教师、助教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为特色手段,协同推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 诗词写作课程是新形态写作课程的进阶模块,是写作课程体系与文学经典课程群之间的桥梁。这类课程应以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方式,以诗社词社化的课堂构建为主要途径,以教师、助教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为特色手段,协同推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加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格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写作 课程 审美素养
下载PDF
沈德潜诗论中的读者意识及批评向度
14
作者 黄心怡 杨新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2-66,共5页
沈德潜的诗论中具有深刻的读者意识。他重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读者的阅读阐释行为树立典范;提倡涵泳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对诗歌的语言、声律、情感和思想主旨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对诗歌的创作提出要求,希望... 沈德潜的诗论中具有深刻的读者意识。他重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读者的阅读阐释行为树立典范;提倡涵泳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对诗歌的语言、声律、情感和思想主旨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对诗歌的创作提出要求,希望诗歌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鲜明的个人风格对读者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诗歌并不仅仅是“嘲风雪,弄花草”的娱乐工具,重新发挥其深刻的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诗论 读诗法 读者意识
下载PDF
南洋诗人张济川旧体诗的“中国气象”与“世界视野”
15
作者 彭靖洋 李志峰 《阴山学刊》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张济川是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化发展的重要对象,其旧体诗作品体现出一种由“中国性”到“南洋性”的转变,从中可见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张济川的旧体诗创作并非对中华文化的简单脱离,而是在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以... 张济川是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化发展的重要对象,其旧体诗作品体现出一种由“中国性”到“南洋性”的转变,从中可见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张济川的旧体诗创作并非对中华文化的简单脱离,而是在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以一个华文旧体诗人的身份去观察、去书写,在以中华文化为基底的创作中不断汲取异国元素,以旧体诗这一旧形式实现了海外故事新的讲述。这不仅是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创新与发展,也让中国文学在他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文学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济川 旧体诗 中国性 南洋性
下载PDF
感物诗学:一个新的诗学类别的诞生
16
作者 徐志鸿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56-176,共21页
中西方思想史上有许多关于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理论,虽然这些诗学理论属于同一类别,但至今尚未得到命名和理论总结。本文将其命名为感物诗学,并定义为一种探讨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类别,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为了确定感物诗学... 中西方思想史上有许多关于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理论,虽然这些诗学理论属于同一类别,但至今尚未得到命名和理论总结。本文将其命名为感物诗学,并定义为一种探讨诗人感物作诗过程的诗学类别,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构成。为了确定感物诗学的类别范围,必须了解导致这种诗学类别内部差异的变量及其边界所在。因此,本文从客体和主体两个角度对里尔克的物诗诗学、刘勰的心物交融诗学和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发现,在客体方面,里尔克十分强调剔除客体的偶然性,仅留下必然性,并由此暴露客体的本质,凸显客体的存在性,而刘勰和王国维的诗学并不着意分辨这种偶然性,刘勰十分注重偶然性对物象的作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更是着意将诗人主体性加诸客体,使其增加偶然性,即使是他所说的较客观的“无我之境”,也不会着意剔除偶然性;在主体方面,里尔克物诗诗学是眼睛的诗学,而刘勰与王国维的诗学则以心为根本感知器官。四种诗学在主客体上的不同思想都指向了不同的主客观程度,并因此指向了不同的主客体在场地位:里尔克物诗诗学强调凸显客体的本质,用较为客观的眼睛感物,因而是极度客观的感物诗学,里尔克物诗中诗歌主体基本没有在场地位;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虽然“以物观物”较为客观,但是仍旧有“我”的存在,因此是客观程度不及里尔克的客观感物诗学,“无我之境”对应的诗歌中客体处于在场地位;刘勰强调“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对主观性和客观性都有要求,因而是较为折衷而偏向主观的感物诗学,而其对应的诗歌中主体处于在场地位;“有我之境”强调以我观物,凸显主体的在场地位,因而是极度主观的感物诗学。本文由此得出结论,四种诗学的理论差异根源在于主客体在场地位的不同。主体在场的感物诗学更加主观,而客体在场的感物诗学更加客观。基于这些结果,本文建立了感物诗学数轴,以具象化的方式体现了这一诗学类别的内部差异和类别范围,并正式确立了感物诗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诗学 里尔克 物诗 刘勰 文心雕龙 王国维
下载PDF
《诗之研究》与《诗学》翻译的价值取向——兼论傅东华“诗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17
作者 余梦成 李直飞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1-96,共6页
傅东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其译介的作品《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对我国20世纪以来现代诗学、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傅东华对《诗学》与《诗之研究》的翻译入手,分析傅东华翻译的价值导向,... 傅东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其译介的作品《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对我国20世纪以来现代诗学、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傅东华对《诗学》与《诗之研究》的翻译入手,分析傅东华翻译的价值导向,并探析傅东华的诗学译介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东华 《诗之研究》 《诗学》 翻译 中国现代新诗
下载PDF
论新世纪新诗对“自由”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发现
18
作者 罗小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自由”作为新诗最为典型的标识性特征,素被视为新诗区别于古典诗词的关键质素和“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但其过分泛滥却带来新诗发展的重重困境,导致新诗不断遭到质疑与诘问。新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对此重新进行反思与探讨,他们将... “自由”作为新诗最为典型的标识性特征,素被视为新诗区别于古典诗词的关键质素和“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但其过分泛滥却带来新诗发展的重重困境,导致新诗不断遭到质疑与诘问。新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对此重新进行反思与探讨,他们将新诗与古典诗词进行对照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发现“自由”是发端于古代并延续至今的一个颇为重要的传统,由此形成了对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的“自由”的新发现。在此基点上,他们重新确认了“自由”在新诗中的主导地位,并对自由的限度和发展路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无疑是对“伪自由”的纠偏与对“真自由”的探寻,对当下及未来的诗歌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古典诗传统 新世纪 新诗 再发现
下载PDF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劳动书写与伦理意蕴
19
作者 蔡培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美国田园诗人弗罗斯特也被称为农民诗人,其诗中大量的劳动书写,多源于诗人早年在新英格兰乡村的真实经历。《花丛》《规矩》和《雇工之死》等诗描写了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对乡村劳动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诗篇建构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劳... 美国田园诗人弗罗斯特也被称为农民诗人,其诗中大量的劳动书写,多源于诗人早年在新英格兰乡村的真实经历。《花丛》《规矩》和《雇工之死》等诗描写了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对乡村劳动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诗篇建构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劳动伦理及其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想象。劳动行为一旦发生便会与其周围世界产生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本质上是伦理的。本文拟从劳动与伦理意识、劳动与规矩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道德想象力等方面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劳动书写及其伦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诗歌 劳动 伦理 道德想象力
下载PDF
从“文本中心”到“人本”与“文本”兼顾: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跨文化研究的新路径——钱兆明教授访谈录
20
作者 陈豪 钱兆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钱兆明是美国新奥尔良大学资深英美文学教授,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究创始人。他的《东方主义与现代主义》(1995)激发耶鲁大学在1996年举办了“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他的《中国美术与现代主义》(2003)促使剑桥大学在2004年举办了... 钱兆明是美国新奥尔良大学资深英美文学教授,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究创始人。他的《东方主义与现代主义》(1995)激发耶鲁大学在1996年举办了“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他的《中国美术与现代主义》(2003)促使剑桥大学在2004年举办了“东方主义与现代主义”研讨会。在本次访谈中,钱兆明教授梳理了现代主义诗歌跨文化研究的一些关键议题,包括他在近著中提出的新概念“相关文化圈内人”“相关文化圈内人”研究与互文性研究的关系以及在跨文化、跨领域文学研究中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钱兆明教授深知互文性研究的重要,但他还是强调了“文本”必须与“人本”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文化圈内人” 互文性 庞德 威廉斯 钱兆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