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与恶的对决——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视莎氏悲剧《哈姆雷特》 被引量:8
1
作者 丁礼明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76-79,共4页
本文拟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视莎士比亚的千古名剧《哈姆雷特》,摈弃以往专注研究该剧的“复仇”主题,“性格悲剧”或“生与死问题悲剧”一面,从基督教文化角度分析该剧中侧重人性善与恶的决斗主题,旨在更加全面地看待古典悲剧作品,以便... 本文拟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视莎士比亚的千古名剧《哈姆雷特》,摈弃以往专注研究该剧的“复仇”主题,“性格悲剧”或“生与死问题悲剧”一面,从基督教文化角度分析该剧中侧重人性善与恶的决斗主题,旨在更加全面地看待古典悲剧作品,以便挖掘其深度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善与恶 决斗 基督教文化
下载PDF
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华东 俞东明 欧阳亚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6-49,共4页
话轮转换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话轮转换量化分析的研究框架 ,并以阿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片断为例 ,研究了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
关键词 戏剧文体学 话轮转换分析 权势关系 性格刻划 情节发展
下载PDF
评莎剧《麦克白》中的女巫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振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在《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贯穿全剧始终,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悲剧气氛。女巫是麦克白心灵的魔鬼,是其内在私欲的外在表现;女巫的预言则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冲突,昭示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女巫 悲剧 莎士比亚 麦克白
下载PDF
现代悲剧中的“狄阿娜”——对尤金·奥尼尔剧作的神话原型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柽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6,共3页
月亮女神狄阿娜(Diana)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在西方文学中其意象侧重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近代诗歌中她主要是爱情忠贞、品行高洁的女性象征,但在现代悲剧中则是"孤独者"、"夺命者"和"亡灵"的象征。
关键词 月亮女神狄阿娜 尤金·奥尼尔剧作 原型解读
下载PDF
析《奥瑟罗》悲剧的社会成因 被引量:5
5
作者 向春霖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79-80,共2页
《奥瑟罗》创作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他们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拦。然而,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实中,他们的单纯浪漫无疑要遭到强大的黑暗势力的摧残,这是他们命运的必然归宿。
关键词 奥瑟罗 苔丝狄蒙娜 人文主义 悲剧成因
下载PDF
早期莎评对古典主义诗学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辛雅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 莱默 德莱顿
下载PDF
话剧《我们的荆轲》审美形态路径分析
7
作者 陈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4-86,共3页
莫言的话剧作品《我们的荆轲》在审美形态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作品以喜剧性作为贯穿全篇的主基调,采用骂詈、揶揄、讽刺、幽默、闹剧等喜剧形式,对政治、哲学、爱情、人性的丑恶等进行了探析和讽刺,契合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当下... 莫言的话剧作品《我们的荆轲》在审美形态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作品以喜剧性作为贯穿全篇的主基调,采用骂詈、揶揄、讽刺、幽默、闹剧等喜剧形式,对政治、哲学、爱情、人性的丑恶等进行了探析和讽刺,契合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嵌入悲剧性元素,有效规避了喜剧作品极易流于轻佻浅薄的风险,不着痕迹地将意义和庄严这些喜剧或缺的范畴带给了观众,从而产生了一种丰富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将喜剧性和悲剧性这两种审美形态融于一身的创作实践,给我们当下的戏剧甚至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的荆轲》 审美形态 喜剧性 悲剧性
下载PDF
《奥瑟罗》与两希文化中的“嫉妒”主题关系初探
8
作者 黄淑惠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莎士比亚的《奥瑟罗》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两希文化"嫉妒"主题进行了延续与发展,并把两希文化中分别源于情欲、利欲的嫉妒特征熔于一炉,通过极度展现嫉妒情感所引起的悲剧,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理性,人性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 奥瑟罗 嫉妒 两希文化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的理性主义
9
作者 王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为重要的理性巨人形象之一。作家一方面通过这一人物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展现了最完备、最恰当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传达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洞察力以及更为成熟的向历史纵深方向思考、探索的可贵精神。在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为重要的理性巨人形象之一。作家一方面通过这一人物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展现了最完备、最恰当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传达出一种深远的历史洞察力以及更为成熟的向历史纵深方向思考、探索的可贵精神。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撷取哈姆雷特对生命哲学的思索、理性的伪装与自我超越以及关于“人是何物”的时代之思三个重要的理性呈现维度,探讨并阐释这一人物形象与莎士比亚理性精神展现之间的内在肌理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凭借哈姆雷特理性主义思索维度的艺术化展现,莎士比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身份角色的转换,即他既是一个好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一个好的“哲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理性主义 哲学思索
下载PDF
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勃兴、问题及发展思路 被引量:9
10
作者 欧阳文风 谭武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4,共6页
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冲击,在电视剧行业显得尤为突出。视频网站携井喷之势的网络自制剧正大踏步地进军影视剧制作领域。网络自制剧相比传统电视剧,拥有形式灵活、内容宽广、受众面广、互动性强和制作成本低廉等诸多... 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冲击,在电视剧行业显得尤为突出。视频网站携井喷之势的网络自制剧正大踏步地进军影视剧制作领域。网络自制剧相比传统电视剧,拥有形式灵活、内容宽广、受众面广、互动性强和制作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制作粗糙、缺乏监督等缺陷。视频网站要着力打造以质量为基础、以品牌为核心、不断创新升级的网络自制剧产业价值链,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视频网站 网络自制剧
下载PDF
网络自制剧迅猛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1
作者 秦然然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受我国互联网版权费用高涨、部分内容提供商不再进行互联网版权授权、打造品牌实现差异化经营、传统电视剧产业链发展不完善、视频网站具有先天优势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我国的网络自制剧迅猛发展。网络自制剧推动电视剧产业由"导... 受我国互联网版权费用高涨、部分内容提供商不再进行互联网版权授权、打造品牌实现差异化经营、传统电视剧产业链发展不完善、视频网站具有先天优势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我国的网络自制剧迅猛发展。网络自制剧推动电视剧产业由"导演中心制"向"编剧中心制"转型,由单一的内容、服务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还将进一步推动电视剧题材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电视剧产业的完善。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制作经验不成熟、缺乏对青少年的引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自制剧 内生型成长模式 大数据 综合服务提供商 编剧中心制
下载PDF
黑格尔论古希腊悲剧
12
作者 孙云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9-61,共3页
黑格尔把古希腊悲剧视为悲剧的辉煌时期。在论及这一时期的悲剧时,他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冲突和结局。合唱队在古希腊悲剧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并且随着古希腊悲剧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冲突,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偏爱... 黑格尔把古希腊悲剧视为悲剧的辉煌时期。在论及这一时期的悲剧时,他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队、冲突和结局。合唱队在古希腊悲剧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并且随着古希腊悲剧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冲突,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偏爱冲突情境中的第三种冲突,即精神伦理关系的冲突。关于结局,黑格尔首先指出了三种不适合古希腊悲剧的结局方式,然后对适合古希腊悲剧的三种结局方式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唱队 冲突 结局 永恒正义
下载PDF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命运主线 被引量:6
13
作者 权红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8期48-51,共4页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 ,首先是人类整体精神的代表 ,她们对自我爱的追求 ,正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传统的突破。其次是女性精神的代表 ,她们在把握自身命运的同时 ,对抗着西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最后 ,她们悲剧的结局也正在普遍意义上揭...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 ,首先是人类整体精神的代表 ,她们对自我爱的追求 ,正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传统的突破。其次是女性精神的代表 ,她们在把握自身命运的同时 ,对抗着西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最后 ,她们悲剧的结局也正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在此种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出她们“爱———反抗———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悲剧 反抗 女性命运 主线
下载PDF
颠覆与抑制——试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形象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玉括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6-18,37,共4页
鲍西娅曾被认为是莎剧中最能反映文艺复兴时代女性解放的代表人物。然而 ,她在很多方面———不论是作为富有的女继承人、多情的恋人、睿智的律师还是忠实的妻子———都受到当时男性话语的压迫。作为女性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压迫 ,而... 鲍西娅曾被认为是莎剧中最能反映文艺复兴时代女性解放的代表人物。然而 ,她在很多方面———不论是作为富有的女继承人、多情的恋人、睿智的律师还是忠实的妻子———都受到当时男性话语的压迫。作为女性 ,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压迫 ,而是满足于这种从属的地位。她对男性话语的颠覆是当时社会的权力场所能允许的 ,而且也是受到抑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抑制 颠覆
下载PDF
神性笼罩下艰难的人性救赎——试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的逃避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长铖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6-47,77,共3页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神、命运是确定了的,而人是作为"问题"呈现出动。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常常作为英雄来塑造、膜拜,英雄的悲剧被界定为命运的悲剧,而本文试图从索福克勒斯的剧作里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找出作为英雄的人身上自身的性...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神、命运是确定了的,而人是作为"问题"呈现出动。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常常作为英雄来塑造、膜拜,英雄的悲剧被界定为命运的悲剧,而本文试图从索福克勒斯的剧作里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找出作为英雄的人身上自身的性格弱点,以此阐明在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神性笼罩下,索福克勒斯率先种下了性格悲剧的种子,在神性与人性的碰撞里寻找人性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避 屈从畏惧 求生抗争 获得救赎
下载PDF
孤独的青春——《哈姆雷特》和《海鸥》之比较分析
16
作者 高睿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7-100,共4页
从人物设置、人物心理、主题思想、表现方式等不同侧面,比较《哈姆莱特》和《海鸥》两个剧本。这两部作品,塑造了两个在新旧势力的夹缝中不断抗争、孤独品尝痛苦的年轻人,表达了两位作者对新思想、新一代的期待和惋惜的双重态度。
关键词 比较分析 新旧势力 主题思想 人物心理
下载PDF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17
作者 宋婕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58,61,共3页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是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都很艰辛,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他们都同长辈作了斗争,结局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是两部作品从...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是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都很艰辛,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他们都同长辈作了斗争,结局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是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悲剧结局的差异各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
下载PDF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
18
作者 丰卫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7-30,共4页
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在其早期创作中以“语言”作为其创作的主题 ,并以独到的方式揭示了“语言”对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在朗诵剧《卡斯帕尔》中“语言”是消灭个性、使人异化的工具 ,在《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中语言与... 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在其早期创作中以“语言”作为其创作的主题 ,并以独到的方式揭示了“语言”对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在朗诵剧《卡斯帕尔》中“语言”是消灭个性、使人异化的工具 ,在《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中语言与现实对个体来说是陌生的 ,符号与意义之间失去了联系 ,个体在现实中不能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而在《无望的不幸》中“语言”重新获得了交际功能 ,成为实现自我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主题 存在异化 语言的双重性
下载PDF
从“瓦尔普吉斯之夜”看《浮士德》中的“狂欢化”现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裴蓓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5-38,共4页
文章以“瓦尔普吉斯之夜”为出发点,探讨了歌德对“狂欢节”这一古老民间活动的辩证思考,梳理出《浮士德》中“狂欢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展现了《浮士德》中的狂欢世界。
关键词 瓦尔普吉斯之夜” 《浮士德》 狂欢节 狂欢化 梅尼普讽刺
下载PDF
莫扎特歌剧中唐璜形象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尚景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3-36,共4页
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形象突破了以往道德惩戒主题,用音乐表现情欲,成为艺术中的经典。莫扎特为唐璜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并被塑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英雄形象。唐璜对传统理性和宗教的大胆反抗,他用肉体践行人生的意义,探求存在的另一种可能... 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形象突破了以往道德惩戒主题,用音乐表现情欲,成为艺术中的经典。莫扎特为唐璜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并被塑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英雄形象。唐璜对传统理性和宗教的大胆反抗,他用肉体践行人生的意义,探求存在的另一种可能,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存在主义特征。所以莫扎特塑造的唐璜最具"唐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扎特 唐璜 英雄 音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