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中国内地近十年弥尔顿三部曲研究述评(2013—2022)
1
作者 吴玲英 李未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内地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三部曲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 中国内地 共同体
下载PDF
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格吕克诗集《忠贞之夜》中的衰老书写
2
作者 欧光安 马悦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丝·格吕克 《忠贞之夜》 衰老书写
下载PDF
菲利浦·拉金早期诗歌中英雄形象的变迁
3
作者 吕爱晶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表征。在特定时期做出重大抉择的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引导者。不同时代的英雄内涵各异,作为价值载体的“英雄”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蜕变与更替。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表征。在特定时期做出重大抉择的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引导者。不同时代的英雄内涵各异,作为价值载体的“英雄”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蜕变与更替。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早期诗歌中人物形象从传统英雄到“非英雄”形象的转变,反映了英国20世纪初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非英雄”形象描写的实质为反抗权威主义、追求文化多元与平等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浦·拉金 英雄 “非英雄” 社会转型
下载PDF
江户理学诗学向格调诗学的转关:室鸠巢诗学思想析论
4
作者 周葵葵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江户前期日本诗坛以理学诗学为主流,朱子学派执掌诗坛,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江户中叶,随着明代诗学的影响,格调派渐次成为日本诗坛之主调,儒学大家、杰出汉诗人室鸠巢的诗学观念虽亦主张“文以载道”“文随道至”,有着较浓厚的理学特色... 江户前期日本诗坛以理学诗学为主流,朱子学派执掌诗坛,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江户中叶,随着明代诗学的影响,格调派渐次成为日本诗坛之主调,儒学大家、杰出汉诗人室鸠巢的诗学观念虽亦主张“文以载道”“文随道至”,有着较浓厚的理学特色,但他开始强调“诗文分体”,长于辨析文体,重视诗法诗艺,表现出“文”之自觉的取向,呈现出格调派诗学的特色。他的诗学思想较集中地反映了江户理学诗学向格调诗学的转关,考察这一诗学个案有助于厘清、勾勒江户诗学发展流变之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室鸠巢 理学诗学 格调派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海德格尔论里尔克与策兰
5
作者 陈芸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是德国文化史上常被讨论的问题。较之于以往论者从海德格尔的政治观、哲学观出发提供解释,本文选择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入手,指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序列中,确实没有策兰的位置。结合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与...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是德国文化史上常被讨论的问题。较之于以往论者从海德格尔的政治观、哲学观出发提供解释,本文选择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入手,指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序列中,确实没有策兰的位置。结合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与策兰的《托特瑙山》两部文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海德格尔赞赏的是像里尔克诗歌那样对“无蔽真理”的揭示,强调诗歌具有某种源初生发力量。而策兰的诗歌过于晦涩破碎,乃是“非真理”的展现。作为“隐秘的哲人王”,海德格尔更多是从国家命运走向、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角度去思考诗歌教化问题,却并不聚焦在人类苦难与个人命运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里尔克 策兰 诗歌与真理的关系
下载PDF
“道法自然”在济慈“三颂”中的回响
6
作者 黄耀华 王纯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60,共9页
约翰·济慈的诗论“消极的能力”“诗人无自我”和“变色龙诗人”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在济慈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创作实践,从主要内容到主题意境的无所不包的闭环。以道家“道法自... 约翰·济慈的诗论“消极的能力”“诗人无自我”和“变色龙诗人”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在济慈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创作实践,从主要内容到主题意境的无所不包的闭环。以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济慈诗论和济慈三大颂歌为基础,通过对照阅读《秋颂》《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深入探讨济慈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及诗歌作品中体现的“道法自然”思想。“三颂”中济慈通过秋天、夜莺和古瓮对“道法自然”思想进行了别出心裁的阐发,达到了“景外有景,象外有象”的“道”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道法自然” 济慈“三颂”
下载PDF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诗歌《西风颂》的意象建构及美学精神
7
作者 高常秋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4-96,100,共4页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经典代表诗歌作品《西风颂》有深刻的研读价值。《西风颂》从颜色、空间以及形态等视角完成了象征主义维度下的意象建构,实现了化实为虚的诗歌创作突破。而象征主义维度下进一步的寓实于虚更是促成了《西风颂》的创... 象征主义维度下雪莱经典代表诗歌作品《西风颂》有深刻的研读价值。《西风颂》从颜色、空间以及形态等视角完成了象征主义维度下的意象建构,实现了化实为虚的诗歌创作突破。而象征主义维度下进一步的寓实于虚更是促成了《西风颂》的创作闭环,使人物精神、人文信念、浪漫情怀等美学精神得到充分展现。立足于象征主义维度解读《西风颂》,其意象建构与美学精神于当代仍有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西风颂》 雪莱 意象建构 空间
下载PDF
人类学诗歌学理及其特点探赜
8
作者 迟欣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诗歌 民族志诗歌 移情 人类学诗学 反话语
下载PDF
道德底线与欲望诱惑:拜伦土耳其叙事诗中媚俗的女性书写
9
作者 蒋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在浪漫派时期,西方读者对东方书写的渴望达到了顶峰。空前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批书写东方的书籍,但这些盈利文学多因触碰了西方人的道德底线而饱受批评、销量不佳。拜伦则不然,他在创作土耳其叙事诗的过程中,将目标读者聚焦西方中上阶层... 在浪漫派时期,西方读者对东方书写的渴望达到了顶峰。空前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批书写东方的书籍,但这些盈利文学多因触碰了西方人的道德底线而饱受批评、销量不佳。拜伦则不然,他在创作土耳其叙事诗的过程中,将目标读者聚焦西方中上阶层的女性,通过对平衡术、白日梦、“甜媚俗”与“酸媚俗”等媚俗策略的巧妙使用,不仅逃脱了僭越道德底线之嫌,为西方女性提供了力比多的代偿性满足,也符合中产阶级女性的性别规范,满足了上流女性的猎奇心理,甚至还突出了西方女性的道德优越感,成功缔造了“拜伦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土耳其叙事诗 媚俗 女性书写
下载PDF
《神谱》序诗中的缪斯初探
10
作者 卫冕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赫西俄德的《神谱》序诗是一首献给缪斯的颂歌。诗人用丰富的细节刻画了缪斯和谐的品质:她们无忧无虑,拥有完全一致的声音、舞步和思想,生来就是为了歌颂与传扬宙斯及其建立的宇宙新秩序。通过歌声,缪斯将她们和谐的品质传递给听众,令... 赫西俄德的《神谱》序诗是一首献给缪斯的颂歌。诗人用丰富的细节刻画了缪斯和谐的品质:她们无忧无虑,拥有完全一致的声音、舞步和思想,生来就是为了歌颂与传扬宙斯及其建立的宇宙新秩序。通过歌声,缪斯将她们和谐的品质传递给听众,令听众忘却痛苦、重获欢乐;凭借缪斯赋予他的言辞,人间的国王也能轻易地平息公民纷争、引导正确决策。缪斯给听众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影响,使听众变得同样和谐、有序,从而维系与巩固了神王与人王的统治。赫西俄德的缪斯反映出希腊古风时期人们对于诗歌的认知:诗歌的本质是“神圣的声音”,作为来自神灵的礼物,诗歌具有超然的力量,被缪斯眷爱的诗人也由此确立了崇高的政治地位,成为与国王相比肩的诗人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斯 《神谱》 古希腊诗歌 精神影响
下载PDF
空间叙事学视域下《弥尔顿》的空间形式
11
作者 黄远翔 《海外英语》 2024年第3期208-211,共4页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难以接受单一文学批评的长诗。宇宙学研究关注于布莱克奇妙的时空观念,为空间维度的拓展提供了思路。诗人利用微观物体展示宏观空间,通过时间与空间身份的对调将“一瞬”变成了延长感知的空间,布莱... 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是一首难以接受单一文学批评的长诗。宇宙学研究关注于布莱克奇妙的时空观念,为空间维度的拓展提供了思路。诗人利用微观物体展示宏观空间,通过时间与空间身份的对调将“一瞬”变成了延长感知的空间,布莱克的诗艺在空间形式上得到了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空间叙事 《弥尔顿》 空间形式
下载PDF
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良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6,112,共8页
美国当代诗歌呈现出清晰的视觉转向趋势。诗人们通过自觉的视觉诗学实践,以视觉驱动的版式建构、语言文字的物质性开发、非语言视觉元素的文本化等方式,强化外在视觉呈现在当代诗歌文本建构及其意义生成机制中的作用。当代视觉诗学不仅... 美国当代诗歌呈现出清晰的视觉转向趋势。诗人们通过自觉的视觉诗学实践,以视觉驱动的版式建构、语言文字的物质性开发、非语言视觉元素的文本化等方式,强化外在视觉呈现在当代诗歌文本建构及其意义生成机制中的作用。当代视觉诗学不仅深刻改变了诗歌文本的质地与观念,颠覆了传统诗学观和语言观,突破了既有的诗歌艺术范式和阅读模式,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美学意义;而且对美国当代文化转向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回应与反思,彰显了强烈的时代性和文化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当代诗歌 视觉诗学 视觉转向 诗歌文本 视觉文本
下载PDF
麦克弗森《莪相诗集》对高地口头传统连贯性的辩护
13
作者 李静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3,共7页
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的《莪相诗集》的大量素材来源于苏格兰高地口头传统,这种口头传统作为一种文学技巧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了文本素材的连贯性,可以说诗集是对苏格兰高地口头传统的理性辩护。论文通过分析诗集在音韵、句法... 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的《莪相诗集》的大量素材来源于苏格兰高地口头传统,这种口头传统作为一种文学技巧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了文本素材的连贯性,可以说诗集是对苏格兰高地口头传统的理性辩护。论文通过分析诗集在音韵、句法和修辞等层面的表征,认为诗集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高地语言和文学的悠久性和纯洁性,在呈现苏格兰高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彰显凯尔特苏格兰的浪漫英雄气质和文化传统方面,以及改变人们对苏格兰高地蒙昧无知的偏见起到了积极作用。麦克弗森把凯尔特人的苏格兰高地口头传统理想化,意在通过口语的呈现形式表达苏格兰民族高尚的情感,重建苏格兰高地文学和文化自信,保持苏格兰身份的颠覆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相诗集》 苏格兰高地 口头传统 凯尔特人
下载PDF
论当代英国诗歌中的译写
14
作者 何宁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4,104,112,共6页
译写在当代英国诗歌中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希尼翻译的《贝奥武甫》现代英语版本在世纪之交获得成功,当代英国诗人将多种诗歌作品译写成英语。艾丽斯·奥斯瓦尔德重写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让当代英国诗歌创作更具活力,唐·帕特... 译写在当代英国诗歌中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希尼翻译的《贝奥武甫》现代英语版本在世纪之交获得成功,当代英国诗人将多种诗歌作品译写成英语。艾丽斯·奥斯瓦尔德重写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让当代英国诗歌创作更具活力,唐·帕特森则通过对欧洲现代诗歌作品的译写来创造新的诗歌风格。作为苏格兰民族主义者的诗人罗伯特·克劳福德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作品来挑战英国主流诗歌传统,在当代英国诗歌创作中展现苏格兰性。译写作品成为联结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纽带,为当代英国诗歌带来了主题的多样性和诗歌艺术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诗歌 翻译 民族性
下载PDF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15
作者 高旭东 朱浩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1-18,108-109,共10页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史诗。从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出发,文章分析了这部史诗的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考察了其所处的伦理语境,即丈夫、祖先权责更大的家庭关系以及家国一体的社会服从关系。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君主,...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史诗。从文学伦理学的理论出发,文章分析了这部史诗的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考察了其所处的伦理语境,即丈夫、祖先权责更大的家庭关系以及家国一体的社会服从关系。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一度突破伦理语境行事,最终又回到原有的伦理语境中,反映出新的伦理语境构建的潜能。从史诗的伦理语境可以看出,《吉尔伽美什史诗》比西方的《荷马史诗》更具备伦理属性。这是因为东方民族更注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与伦理关系。从深层动因上来说,东方有其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伽美什史诗》 文学伦理学 伦理语境 伦理选择 伦理动因
下载PDF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书写国外研究综述——形象学中的“读者”视角
16
作者 郭英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美国诗歌中的中国书写研究不是仅论及美国诗歌和中国书写这么简单。本质上讲,该话题涉及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对话。尤其从形象学角度探讨中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塑造时,“我”/“自我”“他者”“异国形象”与“读者”... 美国诗歌中的中国书写研究不是仅论及美国诗歌和中国书写这么简单。本质上讲,该话题涉及比较文学、形象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对话。尤其从形象学角度探讨中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塑造时,“我”/“自我”“他者”“异国形象”与“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该关系网中,“读者”的角色往往被遮蔽和忽略。从“读者”的角度看,“我”/“自我”建构的“他者”和“异国形象”会被革命性地解构。解构的发生,意味着读者有必要从本土视阈,对西方所主观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性认识和解读。从该理念出发,会发现西方文化语境中关于中国形象建构的各种论著以及文献资料里面,有五大类作品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值得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中国书写 异国形象 读者 他者
下载PDF
图绘欧美跨艺术诗学的谱系——评《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
17
作者 许庆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9-104,共6页
欧荣等人的著作《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聚焦诗歌的跨艺术本质,即诗歌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跨学科、跨艺术、跨媒介、跨文化的多重研究视角,对欧美跨艺术诗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其复杂的流派进... 欧荣等人的著作《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聚焦诗歌的跨艺术本质,即诗歌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跨学科、跨艺术、跨媒介、跨文化的多重研究视角,对欧美跨艺术诗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其复杂的流派进行了精细的梳理。该著还引入了跨艺术诗学的“艺格符换”(ekphrasis)概念,并将其与其他理论相融合,对欧美诗歌进行了具体的跨艺术诗学分析。该著将理论阐述与诗歌批评实践融为一体,在跨艺术诗学的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欧美跨艺术诗学谱系图,呈现了一次欧美跨艺术诗学的寻根之旅,打造了一个“语词博物馆”。该著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弥补了以往中国学界在跨艺术诗学领域的不足,为今后的跨艺术诗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艺术诗学 艺格符换 本源性 物质性
下载PDF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叙事变异艺术研究
18
作者 朱立华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7-63,共7页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叙事变异艺术聚焦于“现世死亡”转向“虚构死亡”的“死亡叙事”变异、“灵肉合致”转向“灵肉冲突”的“宗教叙事”变异、“唯美意象”转向“唯美偏至”的“唯美叙事”变异、“诗画一律”转向“诗画偏离”的“诗画互...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叙事变异艺术聚焦于“现世死亡”转向“虚构死亡”的“死亡叙事”变异、“灵肉合致”转向“灵肉冲突”的“宗教叙事”变异、“唯美意象”转向“唯美偏至”的“唯美叙事”变异、“诗画一律”转向“诗画偏离”的“诗画互文”叙事变异、“他者身份”转向“自我身份”的“女性叙事”变异。文本细读和宏观关照结合,核心聚焦与整体勾勒并重,分析拉斐尔前派诗歌叙事变异艺术变异动因、变异焦点、变异意义,重读经典作品,发掘现代意义,反思当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诗歌 叙事变异 灵肉合致 诗画一律
下载PDF
诗与歌的交融——《爱星者与星》的美学意蕴
19
作者 朱文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0-55,共6页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而11首歌则以其灵动性和抒情性照应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美学观念。《爱星者与星》以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两极分化的美学形式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锡德尼并没有强调它们的不相容,而是通过诗与歌的交相辉映促进了这两个世界互补式的存在,因此整个组诗具有一种和谐的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星者与星》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美学
下载PDF
漫论白居易《长恨歌》通行英译的得失——以郭杰《白居易诗歌精解》为参照
20
作者 张广奎 于燕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24,共8页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传播的成功,离不开前人注疏之功。综观《长恨歌》问世的译本,多数译者对于原诗蕴含的字句与涉及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训诂与考据。具体表现为包括典故、文化负载词在内的历史文化元素的误译、原诗旨归的误读以及译文风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传播的成功,离不开前人注疏之功。综观《长恨歌》问世的译本,多数译者对于原诗蕴含的字句与涉及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训诂与考据。具体表现为包括典故、文化负载词在内的历史文化元素的误译、原诗旨归的误读以及译文风格的错位。以学界高度认可的郭杰《白居易诗歌精解》为基准,通过分析翟理斯等几位西方汉学家及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说明权威的选注本对于译者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大有裨益。因此,经典诗歌外译须以注疏为法,择善本而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诗歌精解》 郭杰 《长恨歌》 经典外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