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中国、日本士大夫与朝鲜朝使臣交友中的“情”与“泪”--兼与夫马进教授商榷
1
作者 漆永祥 《东疆学刊》 2025年第1期19-30,143,共13页
日本学者夫马进教授以朝鲜朝通信史元重举与燕行使洪大容为例,探讨清代中、日、朝鲜三国士人不同的“情”世界,认为朝鲜朝使者在日本与中国都与当地的文人保持着深厚的情谊,注意到中、日两国人为情流泪的情况,而朝鲜朝文人很少流泪,并... 日本学者夫马进教授以朝鲜朝通信史元重举与燕行使洪大容为例,探讨清代中、日、朝鲜三国士人不同的“情”世界,认为朝鲜朝使者在日本与中国都与当地的文人保持着深厚的情谊,注意到中、日两国人为情流泪的情况,而朝鲜朝文人很少流泪,并认为朝鲜朝使臣这种极力抑制的精神来自“朱子学的精神”等。通过对当时中、朝、日人士交往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士人自古以来即有“生离死别”与“黯然销魂”的感情,他们在为朝鲜朝朋友送行时的泪眼,都是对这种离别文化下发自内心的自然反应;燕行使所交往的中国士人多为南方人,他们在心底隐藏着“双重的离别”,极易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以至“掩泣汍澜”;燕行使臣所感知到的中国士人“稍过”的离别泪眼,既是真诚的,也颇具表演性;朝鲜朝文人也具有丰富的感情,也经常泪眼濛濛,但很少当众流泪;朝鲜朝通信使在日本有着种族与文化的优越感,不屑于同日本人谈艺论学,只是机械、漠然地应付各种接待仪式。三国人士之流泪与否,与“朱子学的精神”等没有直接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朝鲜使臣 燕行使 通信使 情与泪 离别 朱子学
下载PDF
卢守慎的《续续杞菊赋》及中朝杞菊意象分析
2
作者 李松 《东疆学刊》 2025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在中国,杞菊的意象经历了从先秦到唐宋的构建过程,朝鲜古代的杞菊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带有杞菊意象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基调,但也有不同的侧重。杞菊与书酒的联系也合乎传统耕读传家思想。杞菊的意象建构由陆龟蒙首开... 在中国,杞菊的意象经历了从先秦到唐宋的构建过程,朝鲜古代的杞菊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带有杞菊意象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基调,但也有不同的侧重。杞菊与书酒的联系也合乎传统耕读传家思想。杞菊的意象建构由陆龟蒙首开,他阐发了杞菊的气节;苏轼在陆龟蒙的基础上阐发了“官厨杞菊”中“万物同一”的哲理;张栻发现了哲理背后深层次审美基础,即杞菊的中和之美;朝鲜古代文人卢守慎则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多欲在修行方面的阻碍。卢守慎《续续杞菊赋》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中国杞菊赋有多方面的接受,同时更加突出了杞菊在君子修身方面的理学意义。朱熹等理学家思想的传播也使杞菊文化深受朝鲜古代文人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菊意象 卢守慎 理学 建构 《续续杞菊赋》 中朝
下载PDF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创作特征及思想探源
3
作者 潘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9-103,共5页
《作家日记》在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史上意义深远,探析其创作特征、思想探源,对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俄国文学创作极具启发参考意义。体裁的厘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创作的土壤,也是其创作的思想根源。非传统的“... 《作家日记》在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史上意义深远,探析其创作特征、思想探源,对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俄国文学创作极具启发参考意义。体裁的厘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创作的土壤,也是其创作的思想根源。非传统的“日记”形式与形散而神不散的内容奠定了《作家日记》的创作特殊性,为其构建了立体的思想呈现架构。同时,地域、时代与理想的苦难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审美,《作家日记》的创作内涵与思想也由此得以进一步深化,宗教与文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日记》的书写铺陈中也不再是形而上的内容,而是在具象化的普世性矛盾与纯正性依赖中展现了丰满的创作价值与深邃的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日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审美传统 体裁
下载PDF
17世纪知识论与经济学的对话:洛克《人类理解论》中的观念、货币与经济哲学
4
作者 陶久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7-89,共13页
新航路开辟时期,英格兰对外贸易扩张带来经济观念的重大改变,知识论话语与经济学话语相互对话,借助文学的类比与隐喻修辞,现代经济学雏形显现出来。约翰·洛克在散文《人类理解论》中将货币流通范式应用于人的思维过程,把“观念”... 新航路开辟时期,英格兰对外贸易扩张带来经济观念的重大改变,知识论话语与经济学话语相互对话,借助文学的类比与隐喻修辞,现代经济学雏形显现出来。约翰·洛克在散文《人类理解论》中将货币流通范式应用于人的思维过程,把“观念”与“货币”作类比构建出思维与金钱两种象征经济模型。通过对“欲望”与“稀缺”进行阐释,洛克以隐喻的方式警示英格兰平衡、克制扩张欲望。这反映了当时部分精英人士反对无节制掠夺殖民地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人类理解论》 观念 货币 经济哲学
下载PDF
异质空间的创伤叙事与帝国话语:契诃夫《萨哈林岛》的远东书写
5
作者 张凌闻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出版于1895年的单行本《萨哈林岛》是契诃夫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非虚构性作品,是其笔调风格由轻松诙谐向沉稳成熟过渡的标志。契诃夫将视线投向俄罗斯帝国流放苦役犯的远东荒野,根据在萨哈林岛上的亲身经历与体会描绘了一个具有陌生化、... 出版于1895年的单行本《萨哈林岛》是契诃夫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非虚构性作品,是其笔调风格由轻松诙谐向沉稳成熟过渡的标志。契诃夫将视线投向俄罗斯帝国流放苦役犯的远东荒野,根据在萨哈林岛上的亲身经历与体会描绘了一个具有陌生化、多样性和偏离感的异质空间。通过复现岛上居民在流放制度下肉体与精神受到的双重打击,表露了创伤印痕下萨哈林岛个体生活孤单苦闷、社会记忆虚假空洞的存在之悲。借助对远东地区不同民族身份地位的差异性描写,作品再现了帝国霸权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主流文明规训下的远东秩序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萨哈林岛》 异质空间 创伤 帝国
下载PDF
启蒙意识与经典味道——论王彬彬近期的散文创作
6
作者 黄晓东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2,共7页
王彬彬近期集中创作的散文,主题上表现出浓烈的启蒙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人性深处习而不察,甚至有些扭曲了的人性现象的揭示。这种揭示发人深省。散文在艺术上散发出经典的味道,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文本意蕴等方面,与文学史... 王彬彬近期集中创作的散文,主题上表现出浓烈的启蒙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人性深处习而不察,甚至有些扭曲了的人性现象的揭示。这种揭示发人深省。散文在艺术上散发出经典的味道,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文本意蕴等方面,与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文本具有颇为类似的特征。其散文写作在艺术上一出手就显得颇为成熟,并且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彬彬 散文创作 启蒙意识 经典味道
下载PDF
波伏瓦笔下的中国农业改革和农民
7
作者 刘大涛 王舒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波伏瓦的新中国之行,创作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征:中国纪行》。书中的“农民”一章,她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和亲自考察,运用夹述夹议的写作方法撰写了中国历代农业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她让西方读者认识到新中国的合作化是能给农民... 波伏瓦的新中国之行,创作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征:中国纪行》。书中的“农民”一章,她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和亲自考察,运用夹述夹议的写作方法撰写了中国历代农业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她让西方读者认识到新中国的合作化是能给农民带来幸福的正确道路,有助于消除他们对新中国的误解。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今天,我们重新梳理波伏瓦对中国农业改革和农民的介绍和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瓦:中国农业改革 农民
下载PDF
吉卜林的旅行想象和异域建构——基于其日本游记的研究
8
作者 欧阳文秀 牟学苑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1-30,共10页
吉卜林曾两次游历日本,并在其游记作品中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作为19世纪后期踏上日本的英国作家,吉卜林对日本的游历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借用旅游者持有的局外人视角,不论是对充满原始、神秘魅力的异国景观的观看,还是对日... 吉卜林曾两次游历日本,并在其游记作品中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作为19世纪后期踏上日本的英国作家,吉卜林对日本的游历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借用旅游者持有的局外人视角,不论是对充满原始、神秘魅力的异国景观的观看,还是对日本“东方式”现代化的评述,都带有通过观看他者实现自我镜像确认的目的。值得肯定的是,他的日本游记在构建、表达自我目的的同时,也将日本现代化的社会图景较为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总之,吉卜林对日本的观看并非西方“集体想象式”的“复制”,而是带有自身价值取向和意识情感的“观看”想象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视觉认知 日本 游记
下载PDF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与梁居安《六化翁传》之比较研究
9
作者 雷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5-97,共3页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反映陶渊明生活和思想的代表作,该作品在朝鲜半岛风靡几百年,对朝鲜高丽朝和李朝的文人创作都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并出现过多部仿作,其中李朝后期文人梁居安的《六化翁传》在写作风格和思想表达上,都与《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反映陶渊明生活和思想的代表作,该作品在朝鲜半岛风靡几百年,对朝鲜高丽朝和李朝的文人创作都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并出现过多部仿作,其中李朝后期文人梁居安的《六化翁传》在写作风格和思想表达上,都与《五柳先生传》非常类似。但在思想旨归上,梁居安无法脱离儒家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他的隐世带有无法出仕的苦闷和得不到赏识的痛苦,与陶渊明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隐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六化翁传》 梁居安 朝鲜半岛
下载PDF
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及其东方主义倾向探析
10
作者 吾文泉 杨荟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中国瓷器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对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英国的社会风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查尔斯·兰姆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33年的会计工作,因此在其散文中,常常能看到对19世纪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瓷器的书写。文章旨在... 目的:中国瓷器作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对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英国的社会风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查尔斯·兰姆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33年的会计工作,因此在其散文中,常常能看到对19世纪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瓷器的书写。文章旨在探究兰姆散文中通过对中国瓷器艺术的书写所体现出的当时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倾向。方法:文章以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视角,通过收集散落在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描写,从瓷杯带来的社会新风貌、英国人对瓷器的女性化欣赏以及怪异瓷器画下的东方形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讲述这个在中西方贸易文化碰撞中独一无二的瓷器故事。结果:由兰姆散文及书信可知,中国瓷器在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以及社会风貌进步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兰姆在散文中提及对中国瓷器的女性化偏爱,映射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为英国人提供审美欣赏价值的低位层面。同时,文中对中国瓷器绘画技艺的消极评价,批判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与无知,侧面烘托出西方高超的艺术与科技水平。结论:兰姆散文中的中国瓷器艺术书写,阐述了大英帝国当时的审美习惯,侧面衬托出帝国艺术和审美的优越感,体现并鼓吹19世纪英国的帝国侵略扩张行为,具有鲜明的东方主义倾向,由风靡一时的中国瓷器为起始,逐步拉开中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矛盾与斗争的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兰姆 散文 中国瓷器 中国形象 东印度公司
下载PDF
喧嚣年代的灵魂绝唱:评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时代的喧嚣》
11
作者 栾昕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时代的喧嚣》是20世纪俄国杰出诗人、散文家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重要自传性随笔。作者的这份“不像自传的自传”,去除了对于个人生活的详细描述,而是专注感受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其间回顾了犹太身份与彼得堡帝国秩序的隔阂,新... 《时代的喧嚣》是20世纪俄国杰出诗人、散文家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重要自传性随笔。作者的这份“不像自传的自传”,去除了对于个人生活的详细描述,而是专注感受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其间回顾了犹太身份与彼得堡帝国秩序的隔阂,新旧世纪更迭所带来的左右为难的迷茫,以及文学对于生活的滋养意义,可以视为20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同时,作为阿克梅派的集大成者,曼德尔施塔姆一反象征主义所追逐的虚空形象,力争还原客观事物的本真,对文学与诗歌创作的原则进行了新的探索,将世界文化以最写实的语言、最为精密的架构呈现在读者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彼得堡 阿克梅派
下载PDF
张秀亚:从“大龙河畔”出发的京派传人
12
作者 刘秀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81,90,共9页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就为以流派视角审视现代文学传统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两岸文学互动提供了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秀亚 京派文学 散文 左翼 《在大龙河畔》 抒情
下载PDF
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的诗歌特色及其价值探析
13
作者 刘文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著有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从这两卷诗来看,李振钧的诗内容和旨趣丰富,既描画山水之美,又摹写世俗人情;不仅感伤自己,也体察民生疾苦,既具浪漫情怀,又有现实忧思,因而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 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著有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从这两卷诗来看,李振钧的诗内容和旨趣丰富,既描画山水之美,又摹写世俗人情;不仅感伤自己,也体察民生疾苦,既具浪漫情怀,又有现实忧思,因而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人间味道。同时他深受明清以来兴起的性灵诗派学说的影响,摅句天真,自抒性灵,韵律自谐。由于他少长从亲宦游,后又长期蹭蹬于科举之途,多游历之作,而其生活的乾道年间正是大清王朝由盛急剧转衰的末世,因而李振钧的诗作反映了对王朝末世的观察和体验,散发着末世诗人的感伤、愤懑与悲壮等末世情绪,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他的乡愁和山水风俗诗则具有裨益地方文化研究和发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振钧 状元 末世诗人 诗歌特色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论比尔·波特《黄河之旅》中国文化共情传播
14
作者 孔瑞 王起扬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95,共4页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荣获2022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其用英语书写中国的系列作品在欧美国家广为传播,建构了基于西方“他塑”视域的中国文化认知。共情是认知激变后实现认同的内在情感机制,共情传播是增强中国文化...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荣获2022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其用英语书写中国的系列作品在欧美国家广为传播,建构了基于西方“他塑”视域的中国文化认知。共情是认知激变后实现认同的内在情感机制,共情传播是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模式。《黄河之旅》通过异语书写黄河流域中国文化,建构认知共情传播,在原文“他塑”和译文“自塑”中共塑中国形象,实现跨文化共情传播,在美美与共审美共情传播中追求天下大同理想。共情传播有益于增强中华文化多元主体叙事话语传播效力,构建多元话语和声的文化共同体,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尔·波特 《黄河之旅》 中国文化 共情传播
下载PDF
李希霍芬笔下的太行山形象
15
作者 陈雅诗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2期12-14,共3页
李希霍芬7次旅行中国,其笔下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成为佐证晚清社会研究的重要史料。太行山今辖河北、河南、北京、山西一带,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山脉,且连通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丝绸贸易”。本文试图结合旅行日记和文献资料... 李希霍芬7次旅行中国,其笔下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书成为佐证晚清社会研究的重要史料。太行山今辖河北、河南、北京、山西一带,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山脉,且连通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丝绸贸易”。本文试图结合旅行日记和文献资料,以太行山地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思考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体系,并深入探析其中的文化互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商 晚清社会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论《尤利西斯》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4
16
作者 申富英 王湘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94,共6页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也是最深刻的。《尤利西斯》再现了小说人物在外貌、饮食、特质、宗教、语言、道德等方面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表现了这种定式化思维背后不同的动机和相同的危害性。当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书写这种对中国的定式化印象的目的是揭露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对他文化的"他者化"的手法、目的和危害,并展示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对普通民众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从而达到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中国形象 定式化思维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下载PDF
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论自传中的自我书写问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雪生 古晓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期146-149,共4页
自传的自我书写是自传作家展示自我生命历程、揭示自己思想观念的过程,它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自传作家通过复杂自我的转变,使自我的真实性在自传事实与自我夸张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自我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展现。自传的自... 自传的自我书写是自传作家展示自我生命历程、揭示自己思想观念的过程,它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自传作家通过复杂自我的转变,使自我的真实性在自传事实与自我夸张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自我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展现。自传的自我书写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影响中、在内在真实与外在虚构的矛盾冲突中、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作家与读者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自传作家在自传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诗性而又真实的自我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诗性 真实 自我书写
下载PDF
用双性同体视角看《秀拉》中秀拉、奈尔两位女性形象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霞 王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7-160,共4页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qu...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秀拉》 性别 双性同体
下载PDF
“母亲的花园”承载的意义——论艾丽丝·沃克的生态意识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红梅 王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154,共4页
艾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是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提出的"女人主义者"理念,曾经开启了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者寻找发言立场的先河,为批判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资源。沃克不仅在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之初就表... 艾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是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提出的"女人主义者"理念,曾经开启了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者寻找发言立场的先河,为批判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资源。沃克不仅在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之初就表达了其成熟的生态意识,而且其生态意识还表现出超越现今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局限的特征,对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提供着重要的启发和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生态意识 女性主义思想 生态女性主义
下载PDF
论《别名格雷斯》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艳雯 杨革新 李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5-89,共5页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斯》采用了多声部的叙事方式、互文性艺术,以及情节安排上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建构了19世纪中期加拿大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受压迫的社会现实,使...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斯》采用了多声部的叙事方式、互文性艺术,以及情节安排上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建构了19世纪中期加拿大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受压迫的社会现实,使得被边缘化的女性获得了有效的话语权。作家试图在小说文本中还原个体经历中的历史真实,修正被主流历史改写和边缘化的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历史书写策略体现了作家对于官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以及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别名格雷斯》 后现代主义 历史书写策略 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