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7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词中的禽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
作者 赵丽 刘玲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禽鸟是唐宋词中的重要意象,是词人传情达意、比兴寄托的重要媒介。禽鸟意象是物候的象征,展现了自然的美景、节序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所带来的美感愉悦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词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禽鸟意象是爱情的象征,而孤鸟的形象... 禽鸟是唐宋词中的重要意象,是词人传情达意、比兴寄托的重要媒介。禽鸟意象是物候的象征,展现了自然的美景、节序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所带来的美感愉悦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词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禽鸟意象是爱情的象征,而孤鸟的形象不仅是爱情的象征,同时也是词人的自我写照。禽鸟意象是传情达意的信使和媒介。禽鸟意象是朝代兴亡,人事代谢的见证,寄托了古今兴亡之感。禽鸟作为大自然客观存在的物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已经由自然物象成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成为表现丰富文化意蕴的艺术符号,适于抒发伤春悲春,羁旅思乡,故国之思,贬谪移徙等凄凉感伤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禽鸟 禽鸟意象
下载PDF
“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女报与革命诗潮
2
作者 胡全章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286,共10页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荦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革命女报 革命诗潮 《女子世界》 《中国女报》
下载PDF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论乡土小说的知识书写
3
作者 江腊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3,共7页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现代科技、现代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与科技创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乡土小说中集中出现各种关于农业科技知识、乡土经验与现代知识的书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现代科技、现代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与科技创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乡土小说中集中出现各种关于农业科技知识、乡土经验与现代知识的书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推进的同一与融合。其中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构成乡村致富的内在驱动。乡土经验型知识的伦理化发展为市场化,体现了乡村传统的价值新变。各种现代学科知识发展为乡村致富的现代管理知识,体现了文学从知识呈现到真实表现“新山乡巨变”的发展事实。小说中知识书写在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共同见证了人们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寻求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努力,又在美学层面拓宽了乡土小说的思维与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新时代 乡村振兴 知识书写
下载PDF
疗愈写作:抵御创伤的文学实践
4
作者 葛红兵 李枭银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中国文学研究对创伤理论的场外征用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意味,与此同时,创伤理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缺失”和“实践缺失”。对此,疗愈写作携创意写作关注个体、祛魅创作的学科意识,作为一种指向个体的实践回应即时出场。20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对创伤理论的场外征用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意味,与此同时,创伤理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缺失”和“实践缺失”。对此,疗愈写作携创意写作关注个体、祛魅创作的学科意识,作为一种指向个体的实践回应即时出场。20世纪以来,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心理学说的诞生、西方频发的系列战争以及心理咨询中写作治疗的发展,为疗愈写作的登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实践雏形和专业化的应用情境。对疗愈写作进行本质性的追问后发现,它与传统的文学四要素存在着极大不同。新的四要素“作者”“疗愈师”“世界”以及“文本/作品”构成疗愈写作在作者主体身份、“作者—疗愈师”的主体间性、受疗内容、情境与文本二者的特殊性和公开化四个方面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愈写作 创伤 创意写作 文学实践
下载PDF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5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239,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死追问 精神传承 文学史影响
下载PDF
边缘活力与“西游故事”的多民族叙述
6
作者 赵毓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是在中华文学版图内发生的,是在中原动力与边缘活力“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内实现的。边缘地带的多民族叙述一方面容受中原文化,又反馈于中原文化,一方面吸纳异域文化,又经内部多民族交流整合后向中原输送,... “西游故事”的演化传播是在中华文学版图内发生的,是在中原动力与边缘活力“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内实现的。边缘地带的多民族叙述一方面容受中原文化,又反馈于中原文化,一方面吸纳异域文化,又经内部多民族交流整合后向中原输送,仿佛“两重滤器”。在古代“一带一路”的历史空间背景下,西北、西南、东南多民族地区表现得格外活跃: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板块承担了故事早期演化的主动力功能;由川滇缅印通道贯穿的西南板块贮存了故事早期形态的“活化石”;以泉州为中心的东南板块将海外因子与闽地民间信仰结合,推动了人物形象的完善、定型。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新活力,则推动了故事的世情化、戏谑化、游戏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故事 边缘活力 多民族 中华文学版图 一带一路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及其诗学意义
7
作者 张振谦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语入诗 诗界革命 竹枝词 诗学意义
下载PDF
“一眼看得见”的语言——论梅子涵晚近散文集《黄麦地》
8
作者 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梅子涵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散文语体和题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创作,交织起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自觉的“看得见”形象捕捉,彰显了主体特色,扩大了创作视野,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梅子涵... 梅子涵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散文语体和题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创作,交织起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自觉的“看得见”形象捕捉,彰显了主体特色,扩大了创作视野,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梅子涵的主体位置,在散文的每一篇都清晰可见,可以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这种“自恋”既是对人的特征,也是对他散文基调的概括,是儿童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麦地 梅子涵 主体性
下载PDF
六朝洛阳至建康驿路的文学担当
9
作者 李德辉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六朝尽管国家分裂,但洛阳到建康仍有一条驿路沟通南北,驿路走向、沿途风物、风俗人情均对六朝文学的文体、题材、主题产生了影响。永嘉南渡后,该驿路应时势的变化,变成乱世士人的奔亡之路,文官从征奉使之路,奉使交聘行记、从征行记、交... 六朝尽管国家分裂,但洛阳到建康仍有一条驿路沟通南北,驿路走向、沿途风物、风俗人情均对六朝文学的文体、题材、主题产生了影响。永嘉南渡后,该驿路应时势的变化,变成乱世士人的奔亡之路,文官从征奉使之路,奉使交聘行记、从征行记、交聘语录、从征唱和诗、轶事小说从中而出。不仅如此,还对传统的行旅文学有明显的推动,这一时期产生的诗文,主要写此路的避难、奉使、征伐、交聘,带有鲜明的乱世特征。题材虽非新增,但内容和风格有新变。这些诗文创作提高了六朝行旅文学的水平,使得汉魏以前还默默无闻、尚未独立成类的行旅诗,成为士人熟悉的常用题材。这表明贯通南北的驿路交通是六朝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建康 驿路 六朝 文学
下载PDF
论宋代散文的嬗变及其“尚奇”思想
10
作者 樊宇敏 韩辉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散文”是从经学训诂领域所谓的“词体散文”“语体散文”的阐释中酝酿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学特征和艺术形式。宋代散文较为重视“尚奇”思想。从宋代散文理论的历时性架构与形成语境、“尚奇”思想源流以及文学实践和理论革新等方面... “散文”是从经学训诂领域所谓的“词体散文”“语体散文”的阐释中酝酿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学特征和艺术形式。宋代散文较为重视“尚奇”思想。从宋代散文理论的历时性架构与形成语境、“尚奇”思想源流以及文学实践和理论革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宋代散文理论革新对于宋代散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散文 “尚奇”思想 文学实践
下载PDF
论小资产阶级文艺的论争与批判——从许杰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一文说起
11
作者 杨剑龙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8-135,共18页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阶级界定作家与创作的先声。在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常常将他们归为小资产阶级文人,成为找不到政治出路动摇者的标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确定了,小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被突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常以小资产阶级作为评判作家创作的不足和短处。在历次对于小资产阶级文人和创作的批判针砭过程中,将阶级斗争观念作为衡量作家衡量文学的标准,忽略与抛弃了人性与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将革命与否视作评判作家立场与情感的唯一标准,模糊与消弭文学与革命不同的视阈及文学的特性;将工农兵的立场和情感看作衡量作家和文学的标准,批评或否定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与先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杰 《小资产阶级与文艺》 小资产阶级 论争 批判
下载PDF
杨云萍诗歌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政治
12
作者 刘奎 陈若凡 《台湾研究集刊》 2024年第2期125-140,共16页
兼有诗人和历史学者双重身份的杨云萍,在诗集《山河》《山河新集》里将历史意识融入诗歌创作。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杨云萍在诗歌中拟写“遗民”的心态情状,其诗集具有“士人心史”特质,呈现自我批判与反抗绝望的精神历程。他以乡土风... 兼有诗人和历史学者双重身份的杨云萍,在诗集《山河》《山河新集》里将历史意识融入诗歌创作。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杨云萍在诗歌中拟写“遗民”的心态情状,其诗集具有“士人心史”特质,呈现自我批判与反抗绝望的精神历程。他以乡土风物和民众生活入诗,对风土民俗的“诗史记录”与台湾地区民俗保存运动、“外地文学论”构成对话,恢复了台湾地区乡土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性灵”和“史家的眼光”形成“看/被看”的结构,杨云萍借此以超越性的历史意识来审视台湾地区社会,隐晦地批判殖民话语和战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云萍 《山河》 《山河新集》 历史意识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会通与近现代传记文学新变——以江苏传记文学的创作为例
13
作者 王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8-126,共9页
王韬创作于1880年的《弢园老民自传》表现出与中国古代传记不同的质地,被看作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发轫之作。中国有强大的史传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是非常优秀的传记,到清代中国传记表现出渐渐脱离史传向文学变化的趋向,直至后来在西方... 王韬创作于1880年的《弢园老民自传》表现出与中国古代传记不同的质地,被看作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发轫之作。中国有强大的史传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是非常优秀的传记,到清代中国传记表现出渐渐脱离史传向文学变化的趋向,直至后来在西方传记文学的影响下,发展出新的特征。以近现代江苏传记文学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近现代中国传记文学在创作方面的新变,具体如下:第一,西学影响下的主体意识之变;第二,中西碰撞中的国际视野之变;第三,自传的兴起;第四,实业家新形象的书写;第五,中国母亲形象的海外传播。中国近现代传记的写作和传播表现出中西文化会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传记文学 江苏传记文学作家 中西文化会通
下载PDF
“环形运动”还是“线性超越”——也谈中西“游历-朝圣叙事”兼与谢大卫教授商讨
14
作者 姜哲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39-43,156,157,共7页
以《西游记》为例,谢大卫将古代中国的“游历-朝圣叙事”概括为“环形运动”。若与此相应,则其所分析的《埃涅阿斯纪》和《上帝之城》亦不妨被称作“线性超越”。在西方的殖民历史与宗教扩张中,这种“线性超越”又呈现为“罗马帝国模式... 以《西游记》为例,谢大卫将古代中国的“游历-朝圣叙事”概括为“环形运动”。若与此相应,则其所分析的《埃涅阿斯纪》和《上帝之城》亦不妨被称作“线性超越”。在西方的殖民历史与宗教扩张中,这种“线性超越”又呈现为“罗马帝国模式”与“基督教模式”的张力性混同。而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所倡之普崇万物、回复本根的“环形运动”,则不仅直接否定了其时欲以基督教救国的线性方案以及基督教教义中的排他性和超越性,而且还为当今世界的知识与信仰提供了某种前宗教和前世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大卫 游历-朝圣叙事 环形运动 线性超越 普崇万物
下载PDF
致敬远方的英雄:论歌剧《太阳雪》的戏剧创作特色
15
作者 孔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0,共5页
歌剧《太阳雪》的文学剧本创作以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为依托,节选精彩段落重新组合,将庞大的小说织体结构精炼浓缩。运用四重编创手法,挑选适宜歌剧演绎的剧情线索和人物形象,形成具有回旋变奏曲式的戏剧结构。作为歌剧剧... 歌剧《太阳雪》的文学剧本创作以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为依托,节选精彩段落重新组合,将庞大的小说织体结构精炼浓缩。运用四重编创手法,挑选适宜歌剧演绎的剧情线索和人物形象,形成具有回旋变奏曲式的戏剧结构。作为歌剧剧本的特殊属性,编创者时刻以歌剧思维统领全局,使剧本具有歌唱性、音乐性、戏剧性。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中国军人不辱使命、英勇顽强的伟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雪 戏剧创作特色 框架结构 四重手法 歌剧化思维
下载PDF
从同情者、同路人到“同人”——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认过程论析
16
作者 侯业智 李宁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互动。从农工运动同情者到中国共产党同路人,再到最后坚定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认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这一流变过程既...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互动。从农工运动同情者到中国共产党同路人,再到最后坚定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认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流变过程。这一流变过程既与其自身的思想发展密切关联,也和身边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影响息息相关,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统战实践深刻影响了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认。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认过程最终在其逝世纪念活动中被凝聚为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知识分子与大众结合、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的“韬奋道路”。所以“韬奋道路”从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的融合之路,更集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成功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韬奋 中国共产党 政治体认 韬奋道路
下载PDF
韩、柳“文以明道”的书写策略和古文美感特质的孳乳
17
作者 熊礼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文以明道”是韩、柳倡导古文的思想纲领,较之同为中国文学思想纲领的“诗言志”而言,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道”之“道”,自为儒道。“文以明道”不同于周敦颐说的“文以载道”。周说是将“文”“道”分开,如车与... “文以明道”是韩、柳倡导古文的思想纲领,较之同为中国文学思想纲领的“诗言志”而言,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道”之“道”,自为儒道。“文以明道”不同于周敦颐说的“文以载道”。周说是将“文”“道”分开,如车与物;韩、柳是“文”“道”一体,如布之经纬交织。韩、柳有文生于道的观念,而主要从道之作用的角度说“道”,特别看重“道不远人”的特点。以此为学理基础,同时受道家、玄学家思维方式的启发,充分吸收《庄子》《史记》等众多子、史即物明理、即事寓情,以及乐府叙事陈理、近体诗融情于景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古文即人即物即事以明道的书写策略。此一书写策略的应用,不但大大缩短了古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还使古文的文学性深具“人学”之灵魂。其突出表现是古文美感特质的孳乳,在离不开即人即物即事之“人”和与“人”密切相关之“物”与“事”。正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伴随新奇巧妙的表现艺术,带来了古文美感质素的激增,和美感魅力的油然而生。这些,皆可从韩、柳所作古文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 文以明道 书写策略 美感特质
下载PDF
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作为鉴藏家的张伯驹文化形象
18
作者 任动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张伯驹一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张伯驹是20世纪驰誉海内外的书画鉴藏大家,有“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之美誉。他不仅收藏大量书画珍品,而且独具慧眼,精于鉴赏,魄力过人,以知识丰富、眼光锐利和豪掷千... 张伯驹一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张伯驹是20世纪驰誉海内外的书画鉴藏大家,有“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之美誉。他不仅收藏大量书画珍品,而且独具慧眼,精于鉴赏,魄力过人,以知识丰富、眼光锐利和豪掷千金而在收藏界闻名。对于书画文物,张伯驹不仅仅是收藏,而是抢救和保护,他用自己的睿智和坚定信念守护着中华文化,凭借一己之力阻止了很多国宝文物流往海外,所以他超越了一般的收藏家,其“护藏国华”的种种壮举,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驹 鉴藏家 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