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戴一菲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0-176,共7页
于兴宗建涵碧亭景观,请人绘制成图,刘禹锡据图作《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涵碧”经过了由景到图和由图到景的两次传播。其后,“涵碧”多以景观为物质载体在文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传播过程中,“涵碧”以其审美视觉特性完成了景—图—... 于兴宗建涵碧亭景观,请人绘制成图,刘禹锡据图作《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涵碧”经过了由景到图和由图到景的两次传播。其后,“涵碧”多以景观为物质载体在文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传播过程中,“涵碧”以其审美视觉特性完成了景—图—诗的准确复制,因刘禹锡的名人效应,生成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建立了为政清明与“涵碧”景观之间的正向联系,并使文人雅趣在历史积淀中不断深入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碧 传播 刘禹锡 《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
下载PDF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被引量:6
2
作者 邓乔彬 高翠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1,共5页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长恨歌传》 体裁艺术 共同机构
下载PDF
先秦至唐代比兴说述论 被引量:14
3
作者 徐正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比兴是在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先秦至唐代对比兴的讨论分为两条线索、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经学家对比兴原义的诠释 ,至唐孔颖达而集大成 ,该线索属浅层研究 ,为风雅比兴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 ;另一条线索是文学家、... 比兴是在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中总结出来的。先秦至唐代对比兴的讨论分为两条线索、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经学家对比兴原义的诠释 ,至唐孔颖达而集大成 ,该线索属浅层研究 ,为风雅比兴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 ;另一条线索是文学家、文论家抛开比兴原义而对其文论意义的阐发 ,至唐代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主张之一 ,该线索应成为今人研究的重点。三个阶段依次为 :两汉比兴原义诠释阶段 ,魏晋南北朝原义诠释向文论阐发过渡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说 两条线索 三个阶段 先秦 唐代
下载PDF
新乐府辞入乐问题辨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6,共3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新乐府不入乐,并认为新乐府已失去演唱功能,成为一种准歌诗,是不可歌的。如任半塘《唐声诗》中认为:“唐之‘新题乐府’,已不歌唱,通体离乐,名实全乖。”其实,认真解读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序,可以发现,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新乐府不入乐,并认为新乐府已失去演唱功能,成为一种准歌诗,是不可歌的。如任半塘《唐声诗》中认为:“唐之‘新题乐府’,已不歌唱,通体离乐,名实全乖。”其实,认真解读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序,可以发现,新乐府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或是徒歌清唱的乐府歌辞,文献考证可证明至少有50题新乐府是曾经入乐歌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新乐府 音乐 歌唱
下载PDF
章太炎的东方语言文化观与日本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群 王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8,共7页
章太炎对东方语言文字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将语言文字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字不仅是民族文化之根,代表着一国的"文化身份",也是将亚洲各国团结一起抵制西方文化入侵的纽带工具。章太炎对东方语言的认识,以及其东方... 章太炎对东方语言文字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将语言文字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字不仅是民族文化之根,代表着一国的"文化身份",也是将亚洲各国团结一起抵制西方文化入侵的纽带工具。章太炎对东方语言的认识,以及其东方语言文化观的形成和建立,与近代日本政治文化背景有着复杂的关联。研究章太炎的近代东方语言文化观与日本之间的联系,这对全面认识章太炎的思想和此期复杂的东方时代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语言文化观 身份确认 亚洲同盟 大日本主义
下载PDF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被引量:4
6
作者 祁光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66,共5页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 ,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 ,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 ,均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生命实践中 。
关键词 苏轼思想 宋词 艺术网格 逻辑关系
下载PDF
论古优的社会角色及心理征象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占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3,共5页
优是中国古代一个既低微卑贱又诙谐滑稽的文化阶层。他们为皇宫弄臣 ,作豪门玩偶 ,当露台艺伎 ,感觉灵敏 ,禀赋机智 ,际遇各异 ,命途类似 ,扮演十分独特的社会角色 ,拥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征象 ,对中国古代戏剧以至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古优 社会角色 心理征象 文化阶层
下载PDF
论刘勰的核心文学观念——“文之枢纽”本质意义新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良运 《江海学刊》 1988年第3期150-157,共8页
刘勰的哲学思想,既非儒家正统思想,也非“以佛统儒”,而是以《周易》“自然之道”为主体,对儒、道、玄、佛都有所吸收。由此形成其以“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的一系列文学观念,而情与理又因时、因物、因事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刘勰的哲学思想,既非儒家正统思想,也非“以佛统儒”,而是以《周易》“自然之道”为主体,对儒、道、玄、佛都有所吸收。由此形成其以“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的一系列文学观念,而情与理又因时、因物、因事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情、理、正、变”便构成其核心的文学观念即“文之枢纽”。其逻辑结构为:《原道》以理,《征圣》以情,《宗经》而情理正位,变乎理而《正纬》,变乎情而《辨骚》。情、理、正、变是“文之枢纽”本质所在,也是贯通《文心雕龙》金书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之枢纽 文学观念 本质 刘勰 意义 《文心雕龙》 哲学思想 正统思想
下载PDF
朱熹文气论的意蕴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士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4-27,共4页
在朱熹的文学批评中,文气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意义广泛而深刻。朱熹文气论深刻意蕴的本质在于提倡文学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服务。在这个前提下,赞扬和欣赏丰富多彩的诗文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一个国家与民族人民的整体道德文化素质。
关键词 朱熹 文气 深刻意蕴
下载PDF
先秦诸子著作叙述渐趋虚化的阐释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君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先秦诸子从整理历史典籍开始,对具体历史文化的阐释态度经历了由无征不信到断章取义,甚至伪造故实、有意误解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来,诸子著作在叙述历史时普遍带有浓厚的虚化色彩,具体历史和经典文本成为可被自由选择、... 先秦诸子从整理历史典籍开始,对具体历史文化的阐释态度经历了由无征不信到断章取义,甚至伪造故实、有意误解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以来,诸子著作在叙述历史时普遍带有浓厚的虚化色彩,具体历史和经典文本成为可被自由选择、修改、解释的对象。这种突破经典文本原义的阐释思想和阐释行为既上承春秋行人断章取义的赋《诗》传统,又直接影响了两汉经今学的阐释方式,在中国秦汉文化阐释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著作 叙述虚化 阐释学 赋《诗》传统 两汉经今学
下载PDF
沈从文作品的人物原型探询 被引量:1
11
作者 昂晴 李本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原型批评”家认为“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沈从文和屈原都属于楚文化作家,沈从文在创作中受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必然和屈原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九歌》中探询翠翠们的身影。
关键词 沈从文 翠翠 屈原 湘夫人 原型
下载PDF
“古史即诗”:《尚书》史诗因素考辨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文哲 洪明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4,共7页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征。如果去除后世添加上去的历史叙事话语,便可发现其中蕴藏一部初具规模的早期汉民族史诗的雏形,包括"虞舜史诗"和"周民族开国史诗"两部分内容。借鉴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尚书》文本的叙事语言和文体入手,可为解决上古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虞夏书》 叙事 史诗
下载PDF
由绍继走向整合——心态视野下宋初士人的道统复振与重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2,共9页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展最初的历史进程,但其间对于道统的理解与取径又有所差异。由个体境遇与主体心态入手,可以更为有力地揭示宋初道统、文统重建过程中的诸家面向,深入阐释这一时期道统复振与重构过程中的生动面貌与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对文学尤其是古文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道统 文统 士人心态 古文观念
下载PDF
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新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本文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者“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兼美 内涵 艺术价值 审美意义
下载PDF
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仕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呈... 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呈现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 传统文化 审美形态
下载PDF
史诗阙如与文化垄断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兴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共4页
汉民族虽然不乏作为史诗基础的早期叙史歌谣,但却没有发育出典型的民族史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方文化垄断使叙史歌谣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间自由说唱这一文化环境。而文化垄断背景下的叙史散文化倾向,更使得叙史歌谣离史诗的... 汉民族虽然不乏作为史诗基础的早期叙史歌谣,但却没有发育出典型的民族史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官方文化垄断使叙史歌谣丧失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间自由说唱这一文化环境。而文化垄断背景下的叙史散文化倾向,更使得叙史歌谣离史诗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作为文化垄断的直接后果,史诗最终与华夏文学无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华夏文学 文化垄断
下载PDF
试论《骆驼祥子》的“异化”主题——从祥子的堕落谈起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永兵 李明熙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64-67,共4页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用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来演绎"人性、人伦关系在金钱统治下的异化"的哲学命题,进而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异化。通过这一哲学命题的展示,老舍先生完成对城市文明病进行批判的写作目的。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用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来演绎"人性、人伦关系在金钱统治下的异化"的哲学命题,进而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异化。通过这一哲学命题的展示,老舍先生完成对城市文明病进行批判的写作目的。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造成的伤害,老舍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而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子 堕落 异化 自我矛盾
下载PDF
权势在交往中的话语控制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小梅 吴斐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年第2期48-49,共2页
权势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受到权势关系的制约,是人际交往中会话者身份地位的体现。权势关系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从语音、话题和话轮上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发音方式、音调特点,还是话题选择和话轮次序上都体现出... 权势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受到权势关系的制约,是人际交往中会话者身份地位的体现。权势关系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从语音、话题和话轮上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发音方式、音调特点,还是话题选择和话轮次序上都体现出会话双方的权势差异,也反映了权势在人际交往中的话语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势 语调 话题控制 话轮控制
下载PDF
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炎秋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文学创作 生活 虚构 创作主体
下载PDF
一张欲望支撑的圆桌——解读梁晓声的《泯灭》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世洋 樊义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1-53,共3页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析是中外文学作品青睐的共同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常将人的欲望描述成"锅子"形,西方文学则将人的欲望建筑成"亭子"形,而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长篇小说《泯灭》中却将人的欲望整修为"圆桌"形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圆桌形平面 人性 泯灭 报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