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9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评价体系的确立与经典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
1
作者 王卫平 曹庆慧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回顾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从新时期、新世纪到新时代已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和不足。如何提升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影响力、公信力?如何增强文学研究的体系性和原创力?如何更大地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 回顾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从新时期、新世纪到新时代已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和不足。如何提升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影响力、公信力?如何增强文学研究的体系性和原创力?如何更大地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首先要建构起科学的、完整的文学评价体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以此重估经典作家作品的价值,完成再解读、再阐释和价值重估的重任,这是今后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延续经典作家作品生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举措。而文本发现、理论激发、现实激活是经典作家作品再阐释和价值重估的三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体系 价值取向 经典作家作品 重估 基本路径
原文传递
意象政治:左翼诗歌的意象革命
2
作者 王雪松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左翼诗歌在表达政治主题的过程中,也同时受到政治的反向修辞,二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左翼诗歌中的身体意象,从个人化走向公共化,身体转变为革命的武器,左翼诗歌笔下的伤亡意象超越了可怖和可悲,被革命意志改造为可敬;自然意象与时代情... 左翼诗歌在表达政治主题的过程中,也同时受到政治的反向修辞,二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左翼诗歌中的身体意象,从个人化走向公共化,身体转变为革命的武器,左翼诗歌笔下的伤亡意象超越了可怖和可悲,被革命意志改造为可敬;自然意象与时代情绪紧密相连,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从而呈现出事象特征,同时自然意象也被赋予政治寓意;在左翼诗歌对苦难意象的集中书写中,营造出一种暗黑的意境体验,但左翼诗歌中的战斗意象更为突出,而且往往跟苦难意象组合在一起,左翼诗歌在时间线和逻辑链上将各种意象有序安置,从而营造出革命必胜的前景,带来不同于传统诗歌和早期新诗的光明意境体验。从左翼诗歌意象和政治之间的修辞关系着眼,可以成为观察新诗文体生成的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诗歌 五四新诗 政治 意象 革命
下载PDF
南社湘集的创建与沿革及其与南社关系考论
3
作者 李遇春 周洪斌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0,共13页
南社湘集是南社相关社团组织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时最长的一个。学界长期以来将南社湘集纳入南社整体研究,忽视了其作为现代旧体文学社团的独立性。实际上南社湘集是一个为了“对抗”“新南社”而成立的现代旧体文学社团,1924年4月... 南社湘集是南社相关社团组织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时最长的一个。学界长期以来将南社湘集纳入南社整体研究,忽视了其作为现代旧体文学社团的独立性。实际上南社湘集是一个为了“对抗”“新南社”而成立的现代旧体文学社团,1924年4月6日正式在长沙成立,最终在1950年后停止社团活动。南社湘集在文学和文化立场上与同时期的学衡派比较接近,主张“恢彉”民族传统精华,“慎择”西方现代文明资源,在整理、扬弃中国文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新文化(文学)”。南社湘集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24-1930年、1931-1945年、1945-1950年,分别由傅熊湘、刘鹏年、柳昶鋆任社长。在社会发展较平稳时期,南社湘集呈蓬勃之势;而在民族战乱时期,南社湘集往往被迫暂停或离散,一旦战争结束又重新结集。南社湘集以南社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二者在宗旨、社制、诗学观念上既有传承又有新变,无论从法理还是学理上看,南社湘集都应属于独立于南社之新社。研究从南社到南社湘集的近现代旧体文学社团演变史,可为重构中国近现代旧体文学发展史提供一条重要的文学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旧体文学 文学社团 南社湘集 南社 考论
下载PDF
“国家”、“民族”与“人民”的三重纠葛——重述闻一多的思想道路
4
作者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0,共11页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的一生被文学史概括为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战士的思想历程,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典型。在他理想的追求和思想逻辑中,其实就是“国家”、“民族”与“人民”这三重概念的发展和纠缠:“国家”是他认知的起点,“民... 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的一生被文学史概括为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战士的思想历程,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典型。在他理想的追求和思想逻辑中,其实就是“国家”、“民族”与“人民”这三重概念的发展和纠缠:“国家”是他认知的起点,“民族”是贯穿始终的情感中心,而“人民”则是思想的升华,从中,也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跌宕起伏和知识分子的曲折探索。重述这里的思想演变,对于我们洞见现代国家意识在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深刻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国家 民族 人民
下载PDF
现代“小说话”与《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建构
5
作者 温庆新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 现代“小说话”不仅关注《红楼梦》的文化典范价值,而且将《红楼梦》当作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不仅从小说类型归纳与小说史定位来强调《红楼梦》的文学经典性,而且基于现代文化语境发掘出《红楼梦》新的审美意义。这是现代“小说话”批评者对《红楼梦》阅读“体验”后,意图与文本进行怡然自得交流的体现。作为一种批评与阅读媒介,现代“小说话”不仅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接受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够揭示彼时小说批评的新原则与新意义导向的文化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话” 《红楼梦》 阅读史 经典建构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论的超越性
6
作者 文学武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理论的一次次否定、超越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凭借这种革命性思维方式,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才第一次真正指向了诗本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现代品格,进入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诗论 自由诗派 格律诗派 象征诗派 超越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摹本寓言——鲁迅小说身体的现代性体验与主奴共同体建构
7
作者 胡志明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从晚清到五四,“国民”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在身体改革运动中关注的焦点,国民不断被中国知识分子“召唤”出来,以改造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禁锢在传统君主世界的封闭思想。鲁迅往往在非理性的基础上对国民身体进行理性思考,展示“铁屋子”... 从晚清到五四,“国民”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在身体改革运动中关注的焦点,国民不断被中国知识分子“召唤”出来,以改造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禁锢在传统君主世界的封闭思想。鲁迅往往在非理性的基础上对国民身体进行理性思考,展示“铁屋子”里的国民身体图景,通过人各有己的己立立人以及人种退化的身体变调,把孤独与寂寞、虚无与荒诞、生存与死亡、绝望与反抗等生命存在样态作为小说题材,有意识地探求本真生命与自由人性,由此推及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折射出五四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时面临的巨大矛盾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身体 铁屋子 人各有己 人种退化
下载PDF
冯至《伍子胥》的诗化叙事特色
8
作者 刘川鄂 颜慧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2,176,共11页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化叙事的显在特征,也是解析其诗化叙事艺术效果生成机制的重要途径。《伍子胥》在冯至创作的叙事性作品中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其早期的叙事诗,也不同于同期创作的《杜甫传》,这既表现在形式体制、创作目的等方面,更表现在话语形态和生命体验等层面。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诗化叙事潮流中,《伍子胥》在抒情笔调、历史书写、人文内涵等方面保持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伍子胥》 诗化叙事 艺术机制
下载PDF
弃的美学——《祝福》的一种读法
9
作者 李永中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2,共5页
从学术史来看,《祝福》一般解读为“礼教吃人”或“四大绳索”戕害人。如果回到《祝福》的生成情境,即1923年周氏兄弟从怡怡到陌路以及科玄论战鲁迅的缺席,《祝福》的读法就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本文从无家、无常、无声三个方面探讨“... 从学术史来看,《祝福》一般解读为“礼教吃人”或“四大绳索”戕害人。如果回到《祝福》的生成情境,即1923年周氏兄弟从怡怡到陌路以及科玄论战鲁迅的缺席,《祝福》的读法就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本文从无家、无常、无声三个方面探讨“弃”的书写,以回应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上溯“神思”,下接“达性说”,这种“弃”的感伤抒情形成了独特的“弃”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神思 科玄论战 美学
下载PDF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田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境界阔大、身心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启蒙 民族国家 个人身体
下载PDF
作为鲁迅研究者的茅盾
11
作者 王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茅盾具有惊人的艺术直觉、高超的文学感受力和极强的作品判断力,这也正是一位批评家和研究者最可贵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鲁迅研究者 艺术直觉
下载PDF
“守正创新”:“美学大讨论”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12
作者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200,F0003,239,共12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中华美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丁玲小说《在医院中》的历史考证
13
作者 宋剑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在医院中》 历史考证
下载PDF
论延安各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14
作者 秦林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延安各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始于批判剧作《野玫瑰》,终于批判《民族文学》杂志。对于《野玫瑰》,延安各界明确作出否定性判断,其意义主要在于以此表明其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态度。与“战国策派”作为综合性思想文化(文学)派别的性... 延安各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始于批判剧作《野玫瑰》,终于批判《民族文学》杂志。对于《野玫瑰》,延安各界明确作出否定性判断,其意义主要在于以此表明其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态度。与“战国策派”作为综合性思想文化(文学)派别的性质相契合,延安各界还将这一批判由文艺延展到其他领域。他们从历史哲学、伦理思想、政治理论等层面进一步展开批判,重点揭露和抨击了“战国策派”所鼓吹的政治集权和英雄崇拜。这显现出了批判“战国策派”的整体性思路。在延安整风运动蓬勃掀起之际,延安各界之所以展开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是因为“战国策派”的相关言论迎合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需要。因此,批判“战国策派”的相关言论,同时也是在抨击国民党的专制政治,其中寄寓着延安各界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对于阶级利益的合理关切和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各界 “战国策派” 《野玫瑰》 批判
下载PDF
“林译小说”的现代阅读及其意义——以民初教育部褒奖小说为例
15
作者 付建舟 汤吉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4-93,共10页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影响很大,其中十几种为民初教育部所褒奖,以利于通俗教育。这十几种褒奖小说为国民所普遍阅读,其中首推《黑奴吁天录》,其“阅读”焦点在于借黑奴悲黄种人,体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对三种伦理小说的阅读,反映了读...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影响很大,其中十几种为民初教育部所褒奖,以利于通俗教育。这十几种褒奖小说为国民所普遍阅读,其中首推《黑奴吁天录》,其“阅读”焦点在于借黑奴悲黄种人,体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对三种伦理小说的阅读,反映了读者对传统伦理的重视,尤其是通过西方小说发现中西在人伦上的相通之处,从而更加坚定了维护“伦理”的信念。对四种社会小说的阅读,体现了读者关注下层人民的悲悯情怀,更肯定了西方社会小说与我国古文在叙事技法上惊人的相似之处。对其他几种小说的阅读,各有侧重。对这些褒奖小说的阅读反映了读者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此外,考证与品评、批评这两种广义的“阅读”方式则大力促进了近代翻译小说批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小说 阅读 民初教育部 褒奖
下载PDF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16
作者 李靖 邓丽华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112,共7页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在他者的入侵下走向分裂、异化甚至毁灭;同时,郁达夫对因他者而产生的欲望主体进行关照,零余者在欲望缺失的驱使下,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填补欲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欲望缺失下的疾病隐喻。借助拉康的他者论和欲望论来探寻郁达夫短篇小说中零余者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从而揭示零余者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他者世界中自我建构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拉康 零余者 他者 主体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以何其芳奔赴延安的动因为考察对象
17
作者 周思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报告文学写作,想通过奔赴抗战前线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文学,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战;另一种是追求进步的心态与精神。这种体现是他抗战前作品中蕴含着“激进力量”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再加上吴伯箫、杨吉甫等革命友人的影响,加速了何其芳奔赴延安的过程。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中。这也说明,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 延安道路 文人心态 何其芳 文学道路嬗变
下载PDF
日本“娜拉”的出走——田汉日记中的白莲事件
18
作者 张耀杰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1922年5月,田汉在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日记体散文集《蔷薇之路》,其中录入的是他从1921年10月10日至31日的日记文本。他在22天的日记里面着墨最多的,是震惊日本社会的白莲私奔事件。100多年过去,华族贵妇柳原白莲与年轻律师宫崎龙介的... 1922年5月,田汉在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了日记体散文集《蔷薇之路》,其中录入的是他从1921年10月10日至31日的日记文本。他在22天的日记里面着墨最多的,是震惊日本社会的白莲私奔事件。100多年过去,华族贵妇柳原白莲与年轻律师宫崎龙介的恋爱私奔,依然是日本社会常说常新的爱情传奇。旧事重提,可以从中了解田汉、郭沫若、李初梨等留学日本的中国新文化人,当年所持有的关于男女爱情、妇女解放的先锋观念;还可以重温宫崎滔天家族与中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日记 柳原白莲 宫崎龙介 爱情传奇
下载PDF
乡土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论王鲁彦乡土小说
19
作者 王艳荣 石佳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王鲁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期间创作了许多体现当时乡土世界生活的乡土小说,其作品体现了浙东乡土世界中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更描摹出了当时民风、民俗、民情下的世情冷暖与人生困境。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王鲁彦的《黄金》《一个... 王鲁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期间创作了许多体现当时乡土世界生活的乡土小说,其作品体现了浙东乡土世界中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更描摹出了当时民风、民俗、民情下的世情冷暖与人生困境。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王鲁彦的《黄金》《一个危险的人物》《菊英的出嫁》《阿卓呆子》等短篇小说中的乡土世界进行分析,进而阐释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的生存困境,并从中探寻乡土小说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鲁彦 乡土小说 乡土世界 生存困境
下载PDF
老舍在山东史料零拾三题
20
作者 刘子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以较少为学界注意的史料为基础,分别讨论了老舍在齐鲁大学的一次演讲、在山东大学的交游以及抗战胜利后未能实现的一个定居青岛的计划。一方面考辨这些活动的相关史实,另一方面力图从中探索老舍思想世界的某些侧面,补充老舍之山东... 本文以较少为学界注意的史料为基础,分别讨论了老舍在齐鲁大学的一次演讲、在山东大学的交游以及抗战胜利后未能实现的一个定居青岛的计划。一方面考辨这些活动的相关史实,另一方面力图从中探索老舍思想世界的某些侧面,补充老舍之山东生涯的若干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山东 思想 交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