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5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回现场:生命因文学而常青——宋遂良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宋遂良 宋健 《当代文坛》 2024年第1期21-28,F0002,共9页
一结缘文学:从湖湘到齐鲁宋健:宋遂良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对您进行访谈。前不久,2023年6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以您的名字为题举办了《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通过手稿、信札、照片等文献,呈现了您长达70年左右曲折但丰富的文学人... 一结缘文学:从湖湘到齐鲁宋健:宋遂良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对您进行访谈。前不久,2023年6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以您的名字为题举办了《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通过手稿、信札、照片等文献,呈现了您长达70年左右曲折但丰富的文学人生,您可否简要概述一下您文学人生的起步和过程?宋遂良:我193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49年考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革命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 宋遂良 文献展 信札 湖南浏阳 访谈录
下载PDF
“文学”的有无——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2
作者 叶立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174,共3页
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 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不仅依靠自身生产知识(比如做某一文学理论知识的学理性阐发),而且还能借此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简言之,“文学理论无文学”的学术思潮,或者说“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业已改变了我们对理论和创作之关系的固有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文学理论 文论界 学术思潮 理论发展史 工具论 知识话语 理性阐发
下载PDF
《悬浮术》的装置美学
3
作者 蒋述卓 谢乔羽 《当代文坛》 2024年第1期183-188,共6页
在“文学装置”层出不穷的当下,文学与装置艺术的关系仍是模糊暧昧的,文学的装置性仍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具有装置性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回归装置艺术本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学与装置的内涵与联系,从装置美学的角度发掘作品的内在构成... 在“文学装置”层出不穷的当下,文学与装置艺术的关系仍是模糊暧昧的,文学的装置性仍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具有装置性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回归装置艺术本义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学与装置的内涵与联系,从装置美学的角度发掘作品的内在构成、创作技法和诗意所在。如此来看,陈崇正的小说《悬浮术》将现实、魔幻与科幻共冶一炉,探索转向内心现实、贴合视听效果的叙事技法,带读者沉浸式体验“悬浮”的生存感受,体现了“诗与装置相融合”的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美学 科幻小说 陈崇正 《悬浮术》
下载PDF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4
作者 魏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祭起民族国家的大旗来对抗半殖民现实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既要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眼界来拥抱西方/日本文化,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以“封建”的态度来对抗西方/日本。这既构成了郁达夫留日时期小说叙事中身份认同的两难,也决定了他对日本以及女性书写的复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体验 郁达夫 留日时期
下载PDF
“在世界中”写作——徐则臣近期小说评析
5
作者 徐刚 《当代文坛》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徐则臣的过往小说贯穿着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主题,那便是“到世界去”。在最近的小说中,他的创作有一个微妙的调整,深刻体现出一种“在世界中”写作的文学图景。《瓦尔帕莱索》《玛雅人面具》《手稿、猴子,或行李箱奇谭》《中央公园的斯... 徐则臣的过往小说贯穿着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主题,那便是“到世界去”。在最近的小说中,他的创作有一个微妙的调整,深刻体现出一种“在世界中”写作的文学图景。《瓦尔帕莱索》《玛雅人面具》《手稿、猴子,或行李箱奇谭》《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蒙面》等近期小说,以游记与小说的有机融合,体现出“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的特点,也呈现出世界旅行与世界阅读的相得益彰。在徐则臣这里,“在世界中”写作自然携带着一种关于世界性作家的美好期待,这种写作的自信构成了他“艺术的担当”的力量源泉,而在“在世界中”重新理解中国和世界,正是这种“艺术的担当”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小说 “到世界去” “在世界中”
下载PDF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美学
6
作者 王艳荣 石佳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意象与葬礼仪式,不仅可以窥见鄂温克文化的野性与柔情,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游牧民族在艰难生存中向死而生的大爱,从而领悟超越死亡、生命至上的永恒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死亡美学 挽歌 精神彼岸
下载PDF
白先勇《台北人》的“神圣空间”
7
作者 郑绍楠 程彩霞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白先勇《台北人》的表现主题除了以“今昔之比”为主要内容的时间主题外,还有一个更为本质且少有人关注的空间主题,此空间主题可称之为“神圣空间”。在《台北人》中,白先勇通过“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使空间成为一种具有... 白先勇《台北人》的表现主题除了以“今昔之比”为主要内容的时间主题外,还有一个更为本质且少有人关注的空间主题,此空间主题可称之为“神圣空间”。在《台北人》中,白先勇通过“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使空间成为一种具有表现力的积极因素,空间不仅是时间的标识物,而且还是推动时间之流的“框架性的事物综合体”。这导致“今昔之比”的表现内容最后却落实为两个空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神圣空间”主题得以凸显和确立。《台北人》叙事中存在着“神圣空间”/“世俗空间”互相比照的空间结构。在此结构中,“神圣空间”是小说人物灵性存在的关键所在,当人物被“贬谪”入“世俗空间”,其灵性以及与灵性相关联的美好品质便趋于消亡。小说人物的塑造就是围绕此“神圣空间”主题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台北人》 神圣空间 空间主题
下载PDF
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时代性阐释——由小说《人生》到电视剧《人生之路》
8
作者 李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电视剧的改编,成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和关注的热点。编剧既要遵循小说原著的精神,又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让文学经典走近人们的当前生活,以满足不同年龄时段受众群体的审美期待。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 从经典文学作品到电视剧的改编,成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和关注的热点。编剧既要遵循小说原著的精神,又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让文学经典走近人们的当前生活,以满足不同年龄时段受众群体的审美期待。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拓展叙事时空、展现地域风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民生形态等方面,与时俱进地呈现出社会发展演进的时代性背景和现代化元素,从而有意地突破小说原著叙事时间的局限,拉近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文学原著的主题精神深入和延续于当下社会,继续发挥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该剧的成功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电视剧改编 《人生之路》 时代性 现代化
下载PDF
“女性向”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9
作者 李儒俊 肖翊君 杨超高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网络文学在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内容和题材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女性向”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展现了当代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倾向的转变,其在提升网络文学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内容脱离原有语境... 网络文学在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内容和题材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女性向”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展现了当代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倾向的转变,其在提升网络文学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内容脱离原有语境、故事内核单一、现实观照不足等问题。当下,“女性向”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应尊重原著、合理改编,正确诠释女性主义,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推动网络文学与影视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向” 网络文学 影视改编 优化策略
下载PDF
论孙未“大地三部曲”的旅行书写与治愈功能
10
作者 黄华 任佳 +1 位作者 菅丽欣 赵晨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孙未的“大地三部曲”由《大地尽头》《熊的自白书》和《寻花》组成,通过书写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古村的旅行经历,寄托作者的旅途感悟与情思,突出旅行的治愈功能。作品迎合了当代人迫切的心灵治愈需求,是“70后”女作家“治愈系”文学的代... 孙未的“大地三部曲”由《大地尽头》《熊的自白书》和《寻花》组成,通过书写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古村的旅行经历,寄托作者的旅途感悟与情思,突出旅行的治愈功能。作品迎合了当代人迫切的心灵治愈需求,是“70后”女作家“治愈系”文学的代表。“大地三部曲”既是女性“在路上”的情感记录,又反映出现代人对生活意义和奋斗目标的反思。作品中自由独立的女性意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灵性的风景、充满古典意趣的文字,旨在抚慰现代人疲惫敏感的心灵,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对抗异化的城市风景,以古典的慢生活改良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作为治愈系旅行文学的“大地三部曲”,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未 “大地三部曲” 旅行书写 治愈系文学
下载PDF
中国故事的一种讲法--论海男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
11
作者 梁小娟 尹伊达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当中,海男一直坚守先锋的姿态,用纯粹的、狂欢化的语言营造了一系列独特意象,以迷离梦幻的文本叙事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海男在《青云街四号》中糅入诗歌、散文、绘画的元素,寻求文体的突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当中,海男一直坚守先锋的姿态,用纯粹的、狂欢化的语言营造了一系列独特意象,以迷离梦幻的文本叙事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海男在《青云街四号》中糅入诗歌、散文、绘画的元素,寻求文体的突破,探索文体的实验,为当代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青云街四号》 文体实验 中国故事
下载PDF
重探“第三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以残雪新时期的创作为中心
12
作者 马春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异数,她拒绝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框架中来理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更强调内在精神无意识的人类性与普遍性。她以描述者的姿态,召唤出被启蒙时代理性压抑到无意识世界之中的卑贱物,为一切被置身于黑暗中... 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异数,她拒绝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框架中来理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而更强调内在精神无意识的人类性与普遍性。她以描述者的姿态,召唤出被启蒙时代理性压抑到无意识世界之中的卑贱物,为一切被置身于黑暗中的亡灵复仇并净化了卑贱。为看到现代之人的内面性,残雪迷恋于幻化、他化、分化等各种形式的分身术,将“他者”从本体论中解放出来,让“他者”作为真正的他者显身。光明与黑暗、地狱与天堂、卑贱与神圣、生命与死亡、外在与真实、理性与无意识等二价的统一,是残雪写作的辩证法,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所在。残雪的创作为理解现代主义与“第三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认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世界” “民族寓言” 辩证法
下载PDF
《香河》:抵达“乡村中国”的审美书写
13
作者 李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7-202,共6页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在《香河》中,刘仁前以季节与时令变换组织文本时间秩序,使文本结构与乡村结构达成重构。苏北里下河的“风物”及苏北里下河地方声音系统是构成《香河》的实质素料,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极具地...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在《香河》中,刘仁前以季节与时令变换组织文本时间秩序,使文本结构与乡村结构达成重构。苏北里下河的“风物”及苏北里下河地方声音系统是构成《香河》的实质素料,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极具地方标识的“香河村”。《香河》体现出了刘仁前的审美自觉和文化自觉。刘仁前对“香河村”的精心编织,使《香河》呈现出一种由表及里的地方性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仁前 《香河》 时令叙事 风物叙事 乡村中国
下载PDF
蒋光慈革命文学中的皖西故乡书写
14
作者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 蒋光慈是从皖西大别山走出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皖西这片革命的热土深深地滋养着他影响着他,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蒋光慈常常把写作背景置于皖西乡村,以革命的笔触审视家乡,以作家的眼光回忆故乡,融皖西田园空间图景于革命叙事之中。在《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乡情》等革命小说和诗歌中,呈现了大量皖西山川风物、民间风俗以及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凸显。这些畅销的诗文既广泛宣传了革命思想,也扩充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题材领域,并从一个角度见证了皖西革命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光慈 革命文学 皖西 山歌 方言
下载PDF
“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纠葛--本事重构视野下的《三里湾》
15
作者 张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三里湾》主要根据赵树理1952年在平顺县川底村参加农业合作化的亲身经历撰写。但对读小说内外,不难发现此小说对本事材料的择取有“买椟还珠”之憾,在其背后则是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仅得“形似”而不能兼得其“精神姿制”。这使《三... 《三里湾》主要根据赵树理1952年在平顺县川底村参加农业合作化的亲身经历撰写。但对读小说内外,不难发现此小说对本事材料的择取有“买椟还珠”之憾,在其背后则是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仅得“形似”而不能兼得其“精神姿制”。这使《三里湾》难以进入1950—1970年代优秀文艺作品的行列。不过,它对于农民实利主义的精细刻画,对于乡村“皱褶”的呈现,仍给“短20世纪”中国留下一份“大历史”与“小历史”彼此博弈、相互承认的珍贵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里湾》 赵树理 大历史 小历史
下载PDF
肖洛霍夫的中国旅行--《创业史》中“有意味的内容”的缘起与重构
16
作者 惠雁冰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创业史》中“有意味的内容”的缘起与肖洛霍夫的文学叙事有密切关系。从“题叙”的来路、素芳形象的塑造,以及梁生宝和徐改霞的情感关系处理方面,都可看到柳青对域外文学资源的移用、修正与重构,这是“顿河故事”能在中国语境下讲述... 《创业史》中“有意味的内容”的缘起与肖洛霍夫的文学叙事有密切关系。从“题叙”的来路、素芳形象的塑造,以及梁生宝和徐改霞的情感关系处理方面,都可看到柳青对域外文学资源的移用、修正与重构,这是“顿河故事”能在中国语境下讲述并转化为“蛤蟆滩故事”的关键所在。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一种被动性的叙事鉴仿,能在“鉴仿”中辨析到中国文学“拿来”的主动性,辨析到内化过程中民族性内涵的不断彰显,才是本文论析的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洛霍夫 柳青 《创业史》 有意味的内容
下载PDF
阿尼苏小说创作初探
17
作者 李明军 肖逸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阿尼苏是新近崛起的民族文学作家。作为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时段虽然较短——2016年至2023年,仅7年时间,但其作品尤其小说作品却量多质高。其小说常现两个意象:故乡西日嘎草原和黄骠马;呼唤民族文化回归、呼吁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人间真... 阿尼苏是新近崛起的民族文学作家。作为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时段虽然较短——2016年至2023年,仅7年时间,但其作品尤其小说作品却量多质高。其小说常现两个意象:故乡西日嘎草原和黄骠马;呼唤民族文化回归、呼吁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人间真善美、呼吁人与磨难抗争是其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内涵;时空交错叙事、悲情叙事、悬念叙事大大提高了其小说文本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丰富的草原意象、诗意性的小说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初步形成了其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苏 小说创作 西日嘎草原 时空交错叙事
下载PDF
生态之美·民俗之奇·人文之智——地域文化视域中的贾平凹《秦岭记》解读
18
作者 王俊虎 李明泽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32,共8页
《秦岭记》是贾平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被誉为贾平凹的“山海经”。《秦岭记》继承了《商州三录》《山本》的秦岭叙事,但又不同于贾平凹从前的写作模式与叙事结构,它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七个秦岭故事,以展现广博的秦... 《秦岭记》是贾平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被誉为贾平凹的“山海经”。《秦岭记》继承了《商州三录》《山本》的秦岭叙事,但又不同于贾平凹从前的写作模式与叙事结构,它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七个秦岭故事,以展现广博的秦岭地域风貌及特色文化为主,从生态之美、民俗之奇、人文之智三方面呈现出贾平凹对秦岭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并试图破解秦岭数千年所沉淀下的“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文化密码,探究贯通秦岭的物质现实与精神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秦岭记》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中国科幻全球传播公共产品的塑造--基于《科幻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视角的分析
19
作者 侯洪 余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55-61,共7页
中国科幻文艺产品的全球传播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作为存在时间较长、对中国科幻影响力较大、发展历史悠久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文艺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全球传播品牌性刊物。在新中国科幻传播史上,该杂志创刊至... 中国科幻文艺产品的全球传播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作为存在时间较长、对中国科幻影响力较大、发展历史悠久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是中国科幻文艺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全球传播品牌性刊物。在新中国科幻传播史上,该杂志创刊至今,就作为中国科幻创作与传播的引领者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肩负起跨文化传播的重任。该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围绕有关该杂志品牌塑造的要素--封面符号的创意与视觉传达、绘制品牌文本科幻想象蓝图展开考察与分析,探索其在中国科幻跨文化传播中的品牌塑造与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绘制中国想象力地图与世界共享中国科幻全球传播的价值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世界》 品牌 中国科幻 跨文化传播 全球传播 全球性公共产品
下载PDF
论毕飞宇的超空间叙事
20
作者 张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1-4,167,共5页
毕飞宇的先锋精神始于他的第一部作品《孤岛》,一直延续到当下《欢迎来到人间》。这种先锋精神及其叙事集中体现在空间对时间的割裂。结合空间理论的发展,从詹姆逊的后现代超空间理论视域来看,毕飞宇以认知测绘的写作姿态,塑造了当下超... 毕飞宇的先锋精神始于他的第一部作品《孤岛》,一直延续到当下《欢迎来到人间》。这种先锋精神及其叙事集中体现在空间对时间的割裂。结合空间理论的发展,从詹姆逊的后现代超空间理论视域来看,毕飞宇以认知测绘的写作姿态,塑造了当下超空间的同质化和主体无法超越空间的生存状态。而距离的产生是毕飞宇认知测绘的前提,也是其引导受众重新定位的前提。他拉开了生活与写作、个人与社会、文学与评论之间的距离,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融合的视角,帮助当下受众重塑空间认定和自我认知。ChatGPT的产生却恰恰是抹杀距离的科技推手,技术常态又将像以往一样消减大众认知测绘的能力。因此,当代作家需要强化先锋精神,在创作中强化距离控制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小说创作 超空间叙事 空间定位 自我定位 认知测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