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铸小说讲述者的“王国”——评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
1
作者 孟繁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欢迎来到人间》是毕飞宇积十余年之力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对长篇小说新的思考和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长篇小说叙事方式的考量和自信。他改造了长篇小说讲述的“全知视角”或“上帝视角”。小说只有一种声音即讲述者的声音。讲述者... 《欢迎来到人间》是毕飞宇积十余年之力创作的长篇小说,表达了对长篇小说新的思考和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长篇小说叙事方式的考量和自信。他改造了长篇小说讲述的“全知视角”或“上帝视角”。小说只有一种声音即讲述者的声音。讲述者对一切一目了然无所不知。但这个无所不知不是传统的,而是对传统的“逆向”对话,是要重建小说叙述的主体性,重新掌控小说叙事的“主权”。这是叙事立场,也是叙事态度,体现了讲述者的主体性。他要超越小说的“现代”叙事学,试图将现代叙事学升级为“2.0版”。这注定是一个险象环生、难以察觉甚至被误解的挑战。他构建了小说主角的发育史,发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虚无和幻影”,由此实现了对当下小说如何保有先锋精神的诉求。这是作家创作的小说“讲述者的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迎来到人间 叙述主体 虚无和幻影 先锋精神
下载PDF
地处边缘的疼痛与文学--关于阿莲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哈达图》
2
作者 王春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地处边缘的作家,虽然远离聚光灯,看似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中其实也不乏优秀者可以写出足称精彩的文学作品。阿莲这部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萧红《呼兰河传》的长篇小说即是如此。在她这部带有突出自传性抒情气质的长篇小说中,作家所首先成功建... 地处边缘的作家,虽然远离聚光灯,看似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中其实也不乏优秀者可以写出足称精彩的文学作品。阿莲这部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萧红《呼兰河传》的长篇小说即是如此。在她这部带有突出自传性抒情气质的长篇小说中,作家所首先成功建构的,就是独属于叙述者少年“我”(也即“王猫猫”或者“李三连”)的一个哈达图世界。充斥于其间的,既有充满着生命疼痛感的乡村各种隐秘情事,更有作家对那一特定时段中国社会历史类似于海明威冰山一般的内敛式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莲 《一个人的哈达图》 自传色彩 抒情气质
下载PDF
论刘庆邦小说中的煤矿空间:以《断层》《红煤》《女工绘》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3
作者 史修永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5-180,共16页
小说空间既指涉现实世界,是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模仿和呈现,又能自成一个艺术世界,是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符号世界。刘庆邦的三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红煤》《女工绘》在现实与象征的维度上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煤矿世界,看似是对煤矿... 小说空间既指涉现实世界,是对社会历史空间的模仿和呈现,又能自成一个艺术世界,是具有象征性和表意性的符号世界。刘庆邦的三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红煤》《女工绘》在现实与象征的维度上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煤矿世界,看似是对煤矿历史和现实空间的经验表达和摹写,实则是用艺术编码的表意方式,构建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化空间和艺术体验。《断层》《红煤》和《女工绘》中的煤矿空间,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地域性特征,同时蕴含着复杂的区域文化身份,凝聚着中国当代煤矿空间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情感结构以及话权力形式,它们不是封闭空间,也不是僵死和空洞的容器,它们代表着刘庆邦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煤矿空间场域不同的审美认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烙印,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精神空间,更是一次次地“作为历史重写本”的地理景观。煤矿空间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和设置故事冲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意或无意建构的直观空间形象,以及对这些直观空间的巧妙安排和运用使得小说艺术的特性充分彰显出来,并且小说的空间本身就是小说文本之中的潜在密码或者言外之意,通过对小说空间的拆解和探密,可以加深和拓展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邦 煤矿小说 空间理论 叙述空间
下载PDF
论老舍《猫城记》的表现主义倾向
4
作者 马海娟 郭欣艳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猫城记》在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方面显现出“表现”的特征,且达到了现实真实与心理真实的自然溶合,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受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影响。《猫城记》包含着作家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独特思考,体现出先知... 《猫城记》在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方面显现出“表现”的特征,且达到了现实真实与心理真实的自然溶合,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受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影响。《猫城记》包含着作家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独特思考,体现出先知式的眼光和对民族国家文化前景的无限忧虑,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创作“现代”技法实践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猫城记》 表现主义文学
下载PDF
凌叔华《古韵》的自译行为与主体重构
5
作者 吴冰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新闺秀派”女作家凌叔华在其英语自传《古韵》中,借由对早期中文作品的自译行为,重构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和时空错位中作为一名女性与中国作者的主体性。对信件与生平的实证考察表明,《古韵》从最初成形到出版,与凌个人进入世界文学的野... “新闺秀派”女作家凌叔华在其英语自传《古韵》中,借由对早期中文作品的自译行为,重构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和时空错位中作为一名女性与中国作者的主体性。对信件与生平的实证考察表明,《古韵》从最初成形到出版,与凌个人进入世界文学的野心,以及在抗日战争和侨居伦敦中经历的身份、文化巨大落差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比照《古韵》中英文本,可以发现凌在《古韵》中,借由对过往文学产出和童年经历的自译,找到了进入译入语文化的写作方式,在与过去的对话基础上产生了合于该文化的新主体;而文本中的矛盾与争议,则反映出一种企图弥合新旧主体间分裂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古韵》 自译 主体性
下载PDF
重新打开“阶级”的视野——长篇小说《艳阳天》再解读
6
作者 张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213,共12页
长篇小说《艳阳天》系浩然以自己在顺义、昌乐等地农村经历为原型撰写而成,是当时主流文学史家眼中“阶级论”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而“阶级论”确实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艳阳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 长篇小说《艳阳天》系浩然以自己在顺义、昌乐等地农村经历为原型撰写而成,是当时主流文学史家眼中“阶级论”痕迹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而“阶级论”确实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艳阳天》的认识主要局限于“阶级论”且聚焦于其负面制约效果之上,难免有过于相信詹姆逊所言意识形态“遏制策略”的嫌疑。实则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内涵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要更加深刻、复杂,更能深入“现实的个人”及其所置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艳阳天》也在阶级话语的面影之下隐藏着更为广阔、芜杂的世界。只有重新打开“阶级”的视野,我们才能充分面对《艳阳天》所揭示的生气饱满的“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众生相,以及马克思主义难以解释的以关系和权力为核心的乡村中国复杂政治经济生态和生存逻辑。然而,《艳阳天》并不止于自然主义地呈现权力与关系,其目的仍在创构新的以平等为前提、兼通“小”“大”的文化共同体,这使之成为所谓“机械社会主义”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艺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值得今日学界重新辨识、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阳天》 浩然 乡村社会 阶级话语 权力关系 共同体
下载PDF
《子夜》中的资产阶级何以民族、经济危机何以世界?
7
作者 妥佳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215,216,共14页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子夜》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子夜》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而应从中发掘茅盾、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民族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 世界经济危机
下载PDF
论徐则臣的小说叙事——以《北上》为例
8
作者 朴竣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在“质”与“量”上都能实现扎实又迅猛的增长。在他的小说版图中,徐则臣一直着力于正向地建构一条环绕“花街”和“北京”的文学叙事脉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将其完善、延展。长篇小说... 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在“质”与“量”上都能实现扎实又迅猛的增长。在他的小说版图中,徐则臣一直着力于正向地建构一条环绕“花街”和“北京”的文学叙事脉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将其完善、延展。长篇小说《北上》的发表,可以视为对此前创作序列的阶段性小结。《北上》建构了一条以运河为整体的叙事空间和脉络,把“花街”和“北京”链接起来,又将三代人在运河边上的故事融汇、凝结,重述自19世纪末到当代,从被侵略的年代至当下我们时代的波澜壮阔的民族史。因此,本文以《北上》为中心,探究徐则臣小说叙事的特点,以此分析此种叙事在历史书写中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北上》 道路时空体 代际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北上》
9
作者 程旸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问世五年来,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好评不断,众多批评家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在人们印象中,它正在迈向“名著”的行列。但如果从文学史的研究来看,先不要急于给作品明确定位,而是拉开距离,谨慎的分析,尤其是从“... 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问世五年来,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好评不断,众多批评家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在人们印象中,它正在迈向“名著”的行列。但如果从文学史的研究来看,先不要急于给作品明确定位,而是拉开距离,谨慎的分析,尤其是从“以批评”来“看《北上》”的角度,来扩张其研究的内涵和空间,仍然是有必要的。而对内涵和空间的拓展,离不开各种批评的差异性,离不开对差异性的比较,当然从这一方面也可以寻找到批评与作品之间的缝隙,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对话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北上》 地方志小说 时间和空间 身体认同
下载PDF
小说世界与小镇拟象——评颜歌《平乐县志》
10
作者 赵依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2,共6页
作为一部呈示地方变迁并有史志意图的长篇小说,《平乐县志》的书写既是在场性的,也是历史性和弥合性的。作品通过戏仿古典和方言叙事的策略,在颇具地方感的文学地理空间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多义主题的现代故事,并出色地完成了对局中之局的... 作为一部呈示地方变迁并有史志意图的长篇小说,《平乐县志》的书写既是在场性的,也是历史性和弥合性的。作品通过戏仿古典和方言叙事的策略,在颇具地方感的文学地理空间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多义主题的现代故事,并出色地完成了对局中之局的颠覆,给予读者教益。围绕小镇官场和青年男女两条故事主线,颜歌在小说世界里剖析世相起落和迷离人心,建构出了通达个人与群体、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的小镇拟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歌 《平乐县志》 小镇 文学地理
下载PDF
地方路径里的凡人史诗与诗性正义--论张学东《西北往事三部曲》
11
作者 谢腾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时段社会生活的书写并没有沉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心灵被细腻地呈现在作者绵密的故事营构之中。诸多平凡人物与作者一道完成着艰难的精神跋涉,在叩问历史生活的同时,作者试图借由笔下的人物来召唤带有普遍性意味的诗性正义,沉重历史的现实还原与轻逸灵动的诗意书写也使得作者笔下的西北往事具有了史与诗共同奏鸣的史诗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东 《西北往事三部曲》 地方路径 普遍图景 史诗 诗性正义
下载PDF
一把老壶藏风月——徐风《包浆》读札
12
作者 李恪然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7,共5页
徐风多年来一直以实录笔法为紫砂大师作书立传,精准还原了融人、壶、道为一体的紫砂历史现场。新作《包浆》却转向了小说的虚构技艺,对准波谲云诡的紫砂收藏江湖,想象一群视壶如命的人和他们所收藏的壶之间的故事。老壶携带着各自的来... 徐风多年来一直以实录笔法为紫砂大师作书立传,精准还原了融人、壶、道为一体的紫砂历史现场。新作《包浆》却转向了小说的虚构技艺,对准波谲云诡的紫砂收藏江湖,想象一群视壶如命的人和他们所收藏的壶之间的故事。老壶携带着各自的来历流转渐次登场,既勾连起小说的结构脉络,也让壶的历史与人的命运相互映照。收藏一把壶就是收藏人留在壶上的心血,相应的,包浆的目的也不是盘出好壶,而是以壶为鉴,擦亮藏壶人过日子的精气神。以《包浆》为标志,徐风恢复了“讲故事的人”的身份。他借钦子厚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描摹普通人历事练心的成长与蜕变,又以隐含作者的全知视角体察芸芸众生的悲苦欢愉,用一颗小说家的世俗心把故事盘出润泽晶莹的包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风 《包浆》 讲故事的人
下载PDF
乡村史诗与时代精神--评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13
作者 张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2,共6页
比作家思想中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实际创作。每一个作家都会有个人的历史认知历史观点,存在一些局限,进入一些误区并不奇怪,事实上也很难避免。然而,进入创作后,作家忠于生活,按现实本来的面目去描写,去表现,尊重艺术规律进行创... 比作家思想中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实际创作。每一个作家都会有个人的历史认知历史观点,存在一些局限,进入一些误区并不奇怪,事实上也很难避免。然而,进入创作后,作家忠于生活,按现实本来的面目去描写,去表现,尊重艺术规律进行创作,讲故事,写人物,通常都会弥补作家思想的局限性,帮助作家走出思想的误区。优秀的作品,都会有这样神奇的突破调整的功能。历史上不少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这个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再生的创造过程中,实现思想艺术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常说的作品大于作家,形象大于思想的道理,说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家山》将再次实证这个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 《家山》 历史观 人物形象 文化力量
下载PDF
《烟霞里》的经验书写及其重影
14
作者 黄明姝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烟霞里》展示了一个写作者试图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最终回到自身的经验的过程。借由文本内置的写作者,以及这些写作者的写作经验与魏微本人的写作经验的互动,《烟霞里》将魏微长久以来未曾停止关注的“人之为人”的命题,转化... 《烟霞里》展示了一个写作者试图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最终回到自身的经验的过程。借由文本内置的写作者,以及这些写作者的写作经验与魏微本人的写作经验的互动,《烟霞里》将魏微长久以来未曾停止关注的“人之为人”的命题,转化为缘何又如何书写“人之为人”这一动态过程的问题。通过将《烟霞里》同时置于魏微的个人写作史、以及影响了她个人写作史的那些文学事件之中,本文一方面试图说明《烟霞里》之于“一个人”及“时代”的处理方式,因更多地与魏微对自身写作历程的回顾相连,而与魏微过去的表达相似却不同;一方面也试图指出在时至今日的个体化进程,也在那条1990年代中期“个人化写作”思潮的延长线上,已然走出了相当系统化且内化的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微 《烟霞里》 文学经验 个体化
下载PDF
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读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
15
作者 阮洁 邢小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在旷野里》是柳青1953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写完。此作是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参与了一段实际工作以后有感而发写的。该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一些严肃的问题。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共产党干部(包括解放区和... 《在旷野里》是柳青1953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写完。此作是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参与了一段实际工作以后有感而发写的。该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一些严肃的问题。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共产党干部(包括解放区和原国统区)走向全国,全面接管各级政权后面临的新形势和面对的新问题,特别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诸种矛盾。作者通过一个县委书记,塑造了他心目中党的领导应有的处世态度、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同时非常敏锐也很尖锐地塑造了一个县长的形象,这个人物贪图享乐,对群众的态度有违共产党初衷,思想浮夸,工作不切实际,对手中权力认识有谬。柳青以他文学家的敏感和思想家的敏锐,通过《在旷野里》,写出了他对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青 《在旷野里》 新中国 作风
下载PDF
论金宇澄《繁花》的艺术特色
16
作者 李亚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金宇澄的《繁花》围绕三位男主人公沪生、阿宝和阿毛的人生经历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市井生活的百态。《繁花》作为一部地域小说,在题材上通过衣食住呈现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交叉叙述的叙述方式;在修辞手法上... 金宇澄的《繁花》围绕三位男主人公沪生、阿宝和阿毛的人生经历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市井生活的百态。《繁花》作为一部地域小说,在题材上通过衣食住呈现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交叉叙述的叙述方式;在修辞手法上运用多种隐喻手法使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将上海方言与普通话巧妙融合,同时穿插多种方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以宏大的视角囊括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作家对老上海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迷茫感伤,仿如一部上海“百科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材 隐喻 上海方言 双线并行的结构
下载PDF
东西《回响》中多层叙事下的人性叩问
17
作者 白妙婷 翟晓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东西的《回响》运用了推理叙事和心理叙事等叙事手段让小说呈现出丰富多义的叙事效果,在“大坑案”、冉咚咚和慕达夫的婚姻走向以及蛛网式的心理叙事脉络中,东西的叙述如同利箭穿越了人性的迷雾,在其严肃的叩问态度指引下,人性的挣扎与... 东西的《回响》运用了推理叙事和心理叙事等叙事手段让小说呈现出丰富多义的叙事效果,在“大坑案”、冉咚咚和慕达夫的婚姻走向以及蛛网式的心理叙事脉络中,东西的叙述如同利箭穿越了人性的迷雾,在其严肃的叩问态度指引下,人性的挣扎与光暗一览无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 多层叙事 人性 《回响》
下载PDF
贞固至刚:论忆秦娥与温如风的倔强之气
18
作者 李渊源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小说《主角》中的主要人物忆秦娥有一种“倔”的性格特征。这种倔强之气让忆秦娥能在绝望中坚韧地反抗生活中的苦难,也让这个放羊娃在秦腔艺术领域终成一代名伶。在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中,主要人物温如风也展现出了“倔”的脾性。温如... 小说《主角》中的主要人物忆秦娥有一种“倔”的性格特征。这种倔强之气让忆秦娥能在绝望中坚韧地反抗生活中的苦难,也让这个放羊娃在秦腔艺术领域终成一代名伶。在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中,主要人物温如风也展现出了“倔”的脾性。温如风一直倔强地走在上访的道路上,他希望以倔强地上访来抵御欺辱。这两个主要人物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倔强,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上升到了普遍的存在形式——“每个人都要在反抗绝望中获得存在的意义”,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所褒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秦娥 温如风 倔强 贞固至刚 自强不息
下载PDF
论陈彦小说《喜剧》的戏剧化书写
19
作者 熊英琴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作为文体学家,陈彦的小说不仅借助戏剧戏曲元素,更以戏剧的时空结构、人物塑造、言语表现等舞台技艺深入叙事艺术内部,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戏剧化小说模式。《喜剧》尤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其场景化、脸谱化、舞台化的文学建构和审美实现... 作为文体学家,陈彦的小说不仅借助戏剧戏曲元素,更以戏剧的时空结构、人物塑造、言语表现等舞台技艺深入叙事艺术内部,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戏剧化小说模式。《喜剧》尤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其场景化、脸谱化、舞台化的文学建构和审美实现,不仅标识了陈彦小说创作本身的开放性、跨界力和融通性,也显露了作家立足媒体新时代的新型文学理念与传播取向,为时代文学发展路径的开拓做了范式性探索和成功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小说 戏剧化 《喜剧》 美学效应 跨体写作
下载PDF
坚守与突围:新时代“乡土书写”的又一种可能——以乔叶长篇小说《宝水》为例
20
作者 李石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70后豫籍女作家乔叶,用她清新秀丽的笔触创作了乡土文学新作《宝水》,为我们展现了晋豫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转型与蜕变。小小的宝水村承载着作者浓厚的乡土之情与时代之思,让我们看到身处时代浪潮的作家对乡村新景象的细致勾勒与耐... 70后豫籍女作家乔叶,用她清新秀丽的笔触创作了乡土文学新作《宝水》,为我们展现了晋豫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转型与蜕变。小小的宝水村承载着作者浓厚的乡土之情与时代之思,让我们看到身处时代浪潮的作家对乡村新景象的细致勾勒与耐心呈现。这里既有历史悠久的伦理文化、以民为本的基层治理,更有引智入村的乡村智识、文育沁人的时代新风。旧乡村的美好遗存与新乡村的发展新貌完成了恰到好处的交汇与融合。乔叶紧紧把握住时代的律动,在坚守与突围中,为新时代乡村书写注入新的元素,并提供另一种言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叶 《宝水》 乡土书写 写作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