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问》与上博简《凡物流形》之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汤漳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9-83,共5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发表了由曹锦文先生整理的《凡物流形》篇,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两年多来,已有一批研究文章发表。从较早的有关简文训释逐渐深入到了对其思想、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那么《凡物流形》在哪些方面与《天问》...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发表了由曹锦文先生整理的《凡物流形》篇,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两年多来,已有一批研究文章发表。从较早的有关简文训释逐渐深入到了对其思想、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那么《凡物流形》在哪些方面与《天问》相似,在哪些方面又相异?能否说"其体裁与性质""与《天问》极为相似"呢?我们不能因为对出土文献的偏爱而拔高其价值,应当在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 《凡物流形》 比较
下载PDF
《周易》“情”辨析——兼论“设卦以尽情伪”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金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伪 性情
下载PDF
论北魏后期的文学活动 被引量:1
3
作者 宋燕鹏 吴克燕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62,共2页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此洛阳作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存在了40多年。对于那些出仕的北魏文人来说,京城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大量集中于此。北魏后期文人集中于洛阳,这就改变了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无暇创作的状况。尽管北魏后期文学尚未比南朝文学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北魏迁都洛阳,确实造成了一种文学相对繁荣的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后期 文学活动 文化中心 社会动荡 南朝文学 汉化改革 洛阳 孝文帝
下载PDF
先秦农政观及其对古代文学之濡溉
4
作者 陈鹏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6-83,共8页
先秦农政观是先秦人对农业内涵、农业与政治关系、农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与作用、农政伦理规范等的认识。在先秦人理解中,农主要指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先秦人形成了系统的农政观,包括强调君主对农业的督导与组织,强调以农为本,... 先秦农政观是先秦人对农业内涵、农业与政治关系、农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与作用、农政伦理规范等的认识。在先秦人理解中,农主要指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先秦人形成了系统的农政观,包括强调君主对农业的督导与组织,强调以农为本,勿夺农时等观念。先秦农政观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文化心理并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如《诗经》农事诗和农作描写,古代文学中的咏农和悯农主题。"时"的观念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也深深地打上了先秦农政观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农政观 文学 农事诗 悯农
下载PDF
六朝“文笔”论与文学观——《文心雕龙》“文笔之辨”探微 被引量:7
5
作者 陶礼天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5-92,共8页
六朝时期文学批评上提出的“文笔”论,体现了其时批评家们对文学性的认识,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演进过程。故近现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重要问题撰文予以探讨,其中又较为集中在《文心雕龙》的“文笔”论及其与六朝时期“文笔”论之关系的... 六朝时期文学批评上提出的“文笔”论,体现了其时批评家们对文学性的认识,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演进过程。故近现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重要问题撰文予以探讨,其中又较为集中在《文心雕龙》的“文笔”论及其与六朝时期“文笔”论之关系的研究上。本文通过对黄侃、刘师培以及郭绍虞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对“文笔”问题研究观点的进一步辨析,认为刘勰《文心雕龙》基本恪守“有韵为文而无韵为笔”的界划原则;还指出:有的论著认为萧绎《金楼子·立言篇》的“文笔”论较为进步并体现出一种近乎纯文学的文学观,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至少至《文心雕龙》,情、采、韵作为“文”的三个要素就已经系统提出,并作为“文章”写作的明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笔之辨 六朝时期 文学批评 演进过程 文学观念 专家学者 研究观点 “文章” 文学性 批评家 近现代 研究者 代表性 郭绍虞 刘师培 纯文学 “文” 作为 为文 恪守 刘勰 萧绎
下载PDF
陶渊明思想中之墨派倾向探源 被引量:3
6
作者 景蜀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2-58,共7页
陶渊明思想丰富而复杂,儒学理想主义占主导,在人生选择、生活态度及社会政治思想中均有墨家思想的倾向。其墨家思想的渊源,一是先秦之后墨家思想在社会的流传;二是其家族之宗教与学术传统中的墨家成份的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 墨家学派 天师道 魏晋
下载PDF
试论梁代学术文艺与《文选》 被引量:3
7
作者 曹道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15,共10页
《文选》集中反映了南朝特别是梁代的学术风尚和文学观念。入唐以后,崇尚南学,北方士人亦仰慕南风,《文选》因而成为科举必读经典,深刻影响了皇唐文明和文学进程,对我国封建社会后半叶一千多年文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也可见梁... 《文选》集中反映了南朝特别是梁代的学术风尚和文学观念。入唐以后,崇尚南学,北方士人亦仰慕南风,《文选》因而成为科举必读经典,深刻影响了皇唐文明和文学进程,对我国封建社会后半叶一千多年文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中也可见梁代特别是梁武帝对文化事业的提倡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梁代 学术风尚 文学观念 《文选》 经学 梁武帝 萧统
下载PDF
《文心雕龙》“风骨”说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建华 刘邦平 《学术探索》 2004年第9期120-123,共4页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是莫衷一是。作者对关于它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它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初步看法。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风骨
下载PDF
君主嫉臣文才的文化心态分析──南北朝文学史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106-113,共8页
西晋文学征实,齐梁更重“形似”,熟记典实多少,往往被认为是文人富有才华的重要标志。时代形成的文化挑战,异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给予文学活动新的激发,带有竞赛性质的集会唱和所导致的创作方式、作品功用变化,也是逞才炫博风气氤氲... 西晋文学征实,齐梁更重“形似”,熟记典实多少,往往被认为是文人富有才华的重要标志。时代形成的文化挑战,异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给予文学活动新的激发,带有竞赛性质的集会唱和所导致的创作方式、作品功用变化,也是逞才炫博风气氤氲的原因之一。帝王心中早年积存的“阴影”,愈益激发了其内心的荣誉感与报复欲。但在接受心理中,君主的势位还会增加人们的逆反心理,使其受到贬抑,有如文人的命运坎坷引人较多的同情和偏爱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南北朝 文学史 君主心态 君臣争才现象
下载PDF
建安时期文学的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7,共7页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 ,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 ,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 建安文学的研究历来多以作者或作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当时文学文本的流传 ,即文学接受与传播活动的状况 ,也应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互赠诗文、相互品评、配乐歌唱及编撰文集为建安时期文学接受与传播的几种主要形式。而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 ,重文轻笔 ,以及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 ,反映了这时期“期待视界”的变化 ,并导致一些题材、体裁及创作手法被淘汰 ,新的内容与形式被采用。因此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是形成建安时期“彬彬之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时期 文学接受 文学传播 文学文本流传
下载PDF
情归自然: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审美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莹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1期94-96,共3页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艺创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以情感作为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重在揭示社会政治、现实生活和人生际遇等客观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艺创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以情感作为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重在揭示社会政治、现实生活和人生际遇等客观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钟嵘的"怨愤说"和刘勰的"蓄愤说"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为例,阐释分析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和审美价值,探讨"发愤著书"说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怨愤说 蓄愤说
下载PDF
“文人之疵”与刘勰的人才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震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6-139,共4页
“文人无行”是文学发展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的产生与文学自身“标举兴会、发引性灵”的特性、历代文人社会地位普遍低下以及少数无行文人发迹所引起的不良社会风气等均有一定的联系 ,刘勰根据文人品格普遍缺失的历史状况和针对当时... “文人无行”是文学发展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的产生与文学自身“标举兴会、发引性灵”的特性、历代文人社会地位普遍低下以及少数无行文人发迹所引起的不良社会风气等均有一定的联系 ,刘勰根据文人品格普遍缺失的历史状况和针对当时形势更加突出的现实 ,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人才标准 ,即“贵器用兼文采”、“达于政事”、“文武之术 ,左右惟宜”、“藏器”“待时”“发挥事业”、“穷则独善以垂文 ,达则奉时以骋绩” ,是对儒家传统行为规范的继承和延伸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超常的识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文人无行 人才观
下载PDF
六朝“文”的观念辨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奋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1-89,共9页
六朝人对“文”的观念辨析包含对“文”外延的界定和对“文”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泛文学文体观念和纯文学文体观念被戏剧性定位于六朝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 ,但都表现出重采、重情的对纯审美内核的追求。
关键词 泛文学 纯文学 文笔之辨
下载PDF
萧氏父子文艺观杂议——求新变、尚美文、能宽容 被引量:1
14
作者 涂光社 《镇江高专学报》 2004年第3期30-33,共4页
萧氏父子四人皆好文艺,以帝室之尊影响了一代风尚。"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文选》收入"史"之"赞""论"的理由,看作选录标准之一未可厚非。他们重视文学活动任性愉情的一面以及对物态美的... 萧氏父子四人皆好文艺,以帝室之尊影响了一代风尚。"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文选》收入"史"之"赞""论"的理由,看作选录标准之一未可厚非。他们重视文学活动任性愉情的一面以及对物态美的感受和表现力,肯定艺术个性的价值。其追求虽对细腻温婉的柔性美有侧重,有偏于轻靡之不足,但包含着对文学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文学特征的再发现和再肯定。其文艺观有求新变、尚美文、能宽容的倾向,体现出南朝文学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衍 萧统 萧纲 萧绎 文艺观 创新 审美 文学评论
下载PDF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玄学与魏晋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皮元珍 《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72-75,共4页
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随着主体意识的独立和文学的勃兴,文学批评也开始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呈现出一种艺术的本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已逐渐摆脱汉代儒家文学观的束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重新评价文学的功能、... 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随着主体意识的独立和文学的勃兴,文学批评也开始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呈现出一种艺术的本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已逐渐摆脱汉代儒家文学观的束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重新评价文学的功能、本质、特征,探寻创作的新路径,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璀璨夺目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主体意识 文学批评 艺术精神
下载PDF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分野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2,共2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学的自觉和史学的独立。文学和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文史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分野。文史分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间历经反复,但各自独立并最终分道扬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学的自觉和史学的独立。文学和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文史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分野。文史分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间历经反复,但各自独立并最终分道扬镳,确实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文学、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分野问题进行了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学 史学 分野
下载PDF
从《论衡》看汉代孟学之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从祥 《阴山学刊》 2009年第5期18-21,共4页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将《刺孟》置于《问孔》、《非韩》之后,这表明此时孟子已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论衡》一书多处盛赞孟子,在继承扬雄学说的基础上,王充将孟子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基于孔、孟的相似性,《论衡》多次将孔...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将《刺孟》置于《问孔》、《非韩》之后,这表明此时孟子已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论衡》一书多处盛赞孟子,在继承扬雄学说的基础上,王充将孟子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基于孔、孟的相似性,《论衡》多次将孔孟并提,这无疑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促进了孔孟一体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王充 《论衡》 孟子 扬雄
下载PDF
山涛与竹林七贤
18
作者 鲁红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山涛 竹林七贤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从三篇《原道》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主流思想的流变
19
作者 徐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众所周知,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又有不同。但儒家思想自董仲舒后,虽几经浮沉,其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深刻。作者从刘勰、韩愈、章学诚... 众所周知,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又有不同。但儒家思想自董仲舒后,虽几经浮沉,其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深刻。作者从刘勰、韩愈、章学诚3篇《原道》,探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主流思想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韩愈 章学诚
下载PDF
论汉赋作家群体的生成
20
作者 王洪泉 《唐都学刊》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帝王好辞赋,催生了作家群体;帝王、宗室参加辞赋创作,推动了作家群的形成。汉初辞赋作家群首先在吴王濞、梁孝王、淮南王刘安三位诸侯王那里生成;后来又在宫廷生成,汉武帝、汉宣帝... 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帝王好辞赋,催生了作家群体;帝王、宗室参加辞赋创作,推动了作家群的形成。汉初辞赋作家群首先在吴王濞、梁孝王、淮南王刘安三位诸侯王那里生成;后来又在宫廷生成,汉武帝、汉宣帝时产生了言语侍从赋家群体,汉灵帝时设置了鸿都门学,聚集了大量的汉赋作家并产生了大量的汉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作家 群体 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