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诉求、文化认同与文学资源的当代转换——以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为个案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峰 李华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现代性诉求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民间文学资源
下载PDF
试论《西藏赋》文体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乌日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9-120,共2页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关键词 《西藏赋》 句式 语言 用典 结构
下载PDF
论仡佬族民间文学的潜在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光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84-88,113,共6页
仡佬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艺术风格高雅, 丰富的仡佬族民间歌谣将仡佬族人的心灵引入美好的境地; 一宗宗神话和传说, 融会着幻想与现实意念, 颂扬先民业绩; 一则则生活故事, 传送着优良品质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 仡佬族民间文学 潜在意识 神话 传说 养料
下载PDF
百年文学想象中的茶马古道
4
作者 严雪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158,共10页
百年文学对于茶马古道的书写呈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西方旅行家、底层知识分子和官方考察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观看视角和叙述声音,展现了茶马古道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多重面貌;解放... 百年文学对于茶马古道的书写呈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西方旅行家、底层知识分子和官方考察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观看视角和叙述声音,展现了茶马古道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多重面貌;解放之后茶马古道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寄托了作家对于新中国及边疆人民的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茶马古道在文学想象中获得了主体性地位,其功能也从实用性向象征性转变,在不断被书写中逐渐成为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的语境之下,对于茶马古道的文学书写应突出其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着力挖掘古道与中华文明的深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文学 茶马古道 新中国想象 文化寻根 符号化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满族文学的地域文化坐标与国家认同表达
5
作者 范庆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5,共11页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抗战文学 地域文化坐标 国家认同表达
原文传递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观的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诗学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长中 王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尽管以“少数民族文学观”作为统摄国内非汉民族文学之全称的观念“发明”及其体制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全面展开,但自晚清以降,传统帝国话语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型,多民族中国的民族问题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 尽管以“少数民族文学观”作为统摄国内非汉民族文学之全称的观念“发明”及其体制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全面展开,但自晚清以降,传统帝国话语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型,多民族中国的民族问题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问题,那些非汉民族的文学在上述语境中即受到重视,这为少数民族文学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构建提供了极具历史承继性的中国经验。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现代化国家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转型的百年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等问题,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的中国文学共同体特征。由此,“少数民族文学观”开始向“多民族文学观”进行观念的迁移,共同体诗学构建问题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观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诗学
原文传递
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祥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2-216,共5页
羌区大禹传说是中华大禹传说的"在地性"产物,有其口头传统根基和地域文化特色。大禹传说在川西北羌族地区流传广泛,其故事版本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又彼此互补,共同建构着羌人心目中的大禹形象,也共同成就了羌人有关这位上古人... 羌区大禹传说是中华大禹传说的"在地性"产物,有其口头传统根基和地域文化特色。大禹传说在川西北羌族地区流传广泛,其故事版本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又彼此互补,共同建构着羌人心目中的大禹形象,也共同成就了羌人有关这位上古人物的不无族群意识指向的"集体记忆"。从文学人类学角度考察羌区大禹传说,研究羌人如何讲述大禹故事与为何讲此故事以及他们讲此故事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族群意念,也就是透视其背后有关自我身份表达的族群文化心理,既是为了对羌区大禹传说的解读去表层化,也为的是更深刻地认识羌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大禹传说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分析——以《羌戈大战》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宁 徐国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7-220,共4页
本文从羌族宗教的多神性与民间文学的寡神现象所呈现的话语功能的不平衡现象出发,以《羌戈大战》个案为例,探讨了羌族民间文学宗教权力话语与文学权力话语的特殊对应关系;并从宗教权力与文学权力话语的共建、宗教权力话语的维系、宗教... 本文从羌族宗教的多神性与民间文学的寡神现象所呈现的话语功能的不平衡现象出发,以《羌戈大战》个案为例,探讨了羌族民间文学宗教权力话语与文学权力话语的特殊对应关系;并从宗教权力与文学权力话语的共建、宗教权力话语的维系、宗教权力话语的拓展以及强制力等方面对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宗教权力话语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从民间文学角度来看,羌族文学宗教神权的生成是文学权力主体话语实践强制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民间文学 话语功能 宗教权力话语 羌戈大战
下载PDF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辉映——试论阿库乌雾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4
9
作者 周芳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69,共5页
阿库乌雾诗歌突出地表现为民族性与现代性交融辉映。诗人在家园怀恋中追寻人生理想,心灵对本土的皈依,再现民族风情;同时也有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感伤情怀面对尴尬的传统,为现代物质文明下的精神失落哭泣,对民族文化的痼疾的批判。
关键词 民族文学 阿库乌雾 诗歌 民族性 现代性交融
下载PDF
《阿诗玛》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莫色木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6,共6页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作品。本文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阿诗玛的情感、生存体验及其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危机,探讨这部作品中彝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彝族人民塑造的阿诗玛角色让...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作品。本文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阿诗玛的情感、生存体验及其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危机,探讨这部作品中彝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彝族人民塑造的阿诗玛角色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彝族女性和彝族传统文化,审视世界和人生,表达了彝族人民解放彝族女性、发展彝族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彝族男女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 《阿诗玛》 身份 二元对立 父权制
下载PDF
羌族文学重建的理论话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5-211,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引发了对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特别关注,羌族文学重建的话题也随之产生。但是,面对早已非常边缘化的羌族文学,突然的特殊关注可能导致限于待遇、资金扶持等外在方面的重大误会。羌族...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引发了对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特别关注,羌族文学重建的话题也随之产生。但是,面对早已非常边缘化的羌族文学,突然的特殊关注可能导致限于待遇、资金扶持等外在方面的重大误会。羌族文学的真正重建,应该是重新明确羌族文学历史的精神内涵,理解羌族文学遗产的合理内核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更要直面"后5·12时期"羌族传统文化和民众真实生活的裂变现实,在重建羌族文学自身的同时重建羌族正在逐渐失落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文学 重建 灾难 文学精神
下载PDF
场域·视语·认同:竹枝词的西南少数民族图像空间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3-179,共7页
民族的图像空间呈现是竹枝词特有的一种空间叙事方式,其以视觉语言为文化符码来展演可视的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民族图像空间以"可视的语言"为视觉形象的媒介形式,对西南族群的盘瓠神话、跳月对歌、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仪... 民族的图像空间呈现是竹枝词特有的一种空间叙事方式,其以视觉语言为文化符码来展演可视的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民族图像空间以"可视的语言"为视觉形象的媒介形式,对西南族群的盘瓠神话、跳月对歌、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仪式场域进行展现。在"同化"视野下对西南族群进行服饰、发式、秉性、形貌等种族特征的视语建构,呈现为以视觉语言解码破译与编码转译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符码。与跨界想象、族群边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及社会结构互动中演进形成认同的根源,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视觉语言 空间叙事 西南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文学的文化传播价值研究——基于《泽基格布》英语翻译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岷婕 肖忠琼 黄嘉陵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7,共3页
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对民族文化准确到位的翻译有利于其准确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 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的翻译工作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对民族文化准确到位的翻译有利于其准确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羌族英雄史诗《泽基格布》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促进民族文化翻译工作有一点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基格布 史诗 英译策略
原文传递
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正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2,共6页
纵观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发展历程,彝族母语新诗作者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当代彝族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总结创作得失,指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走出困境,走出一... 纵观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发展历程,彝族母语新诗作者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当代彝族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总结创作得失,指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走出困境,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独具特点的创作路数,且符合当代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实际,从而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构建多民族和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作者的希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母语 新诗 民族文学
下载PDF
阿库乌雾现代诗歌创作的语言文化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芸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78,共6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库乌雾一直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诗歌创作,阐释了彝族人民的历史遭遇、现代境况和精神世界,他的内心经历了焦虑、警惕、释怀三个阶段。他长期坚持语言文化的策略,本着求新求变的宗旨,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又克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库乌雾一直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诗歌创作,阐释了彝族人民的历史遭遇、现代境况和精神世界,他的内心经历了焦虑、警惕、释怀三个阶段。他长期坚持语言文化的策略,本着求新求变的宗旨,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又克制了现代文化思潮的激进影响。而且,近十年来,他浸淫于古老的毕摩经书诗文之中,挖掘本族裔文化的精华,促使其重新流光溢彩。本文将全面分析他的诗集,剖析其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策略,认为诗人用彝语和汉语创作的诗文很好地构建了混血文化的理想王国,并借助比较文学变异学仔细考量诗人在后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中,进行彝族诗歌创新实践的价值,重构民族身份的主体性,打破了彝族诗歌创作的旧模式,将彝族诗歌带出困境,开辟了新路径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库乌雾 第二母语 毕摩文化 混血文化 不同而和
下载PDF
重构诗歌的价值坐标——论阿库乌雾的诗与诗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长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9-175,共7页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敏锐意识到“混血时代”的到来,对“混血时代”诗歌的价值追求有着清晰的认知、充分的理解和执着的践行。他的多语种诗歌已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标本案例,彰显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明写作”的在场意义。同时,作为...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敏锐意识到“混血时代”的到来,对“混血时代”诗歌的价值追求有着清晰的认知、充分的理解和执着的践行。他的多语种诗歌已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标本案例,彰显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明写作”的在场意义。同时,作为诗评家和学者的阿库乌雾,他的诗与诗学有着持续的互文性。如何在彝人、学者、诗评家与诗人等多重身份构置的阐释框架内,重估阿库乌雾在当代诗歌价值构建中的意义,成为学界亟待回应的重要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库乌雾 诗歌 价值
原文传递
全球视野下的民族意识拓展——吉狄马加与瓦历斯·诺干的诗与文
17
作者 赵军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吉狄马加和瓦历斯·诺干在两岸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从自我文化传统出发,构建民族主体身份,延续民族命脉,并在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用自然世界观抵御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这两位作家的视... 吉狄马加和瓦历斯·诺干在两岸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从自我文化传统出发,构建民族主体身份,延续民族命脉,并在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用自然世界观抵御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这两位作家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各自的族群意识,吉狄马加从民族传统出发,以全球视野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强烈的抒情加以表达;瓦历斯·诺干则结合族群历史经验,以冷静的笔触记录人类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战争频发的当下,两位作家的诗与文对解决人类危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探讨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对促进两岸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作家 吉狄马加 瓦历斯·诺干 民族意识 全球视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