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X一代”亚裔美国诗歌之创新性诗学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蒲若茜 石俏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9,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X一代”亚裔美国诗人一直活跃在美国诗坛,积极进行诗歌形式与风格的创新,丰富了当代英语诗歌的语言表征和美学表达。本文聚焦于“X一代”亚裔美国诗歌中的创新性诗学实践,考察亚裔美国诗歌的语言创新、碎片化叙事,... 20世纪80年代至今,“X一代”亚裔美国诗人一直活跃在美国诗坛,积极进行诗歌形式与风格的创新,丰富了当代英语诗歌的语言表征和美学表达。本文聚焦于“X一代”亚裔美国诗歌中的创新性诗学实践,考察亚裔美国诗歌的语言创新、碎片化叙事,以及“空白”的视觉呈现。这些实践突破了既定的语言规范,革新了诗歌的视觉效果,既再现了亚裔美国人复杂的移民历史和族裔经验,又挑战了美国社会固有的权力关系,为亚裔美国诗歌发展赋予了新的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一代” 亚裔美国诗歌 词语游戏 碎片化叙事 “空白”
下载PDF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深化及其跨文化表征——从张翎的创作轨迹谈《余震》 被引量:1
2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8,共15页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 在张翎小说的创作轨迹中,早期的《寻》为张翎“时空交错”叙事诗学的开启,《余震》则意味着其叙事诗学的深化。这一深化具体呈示在小说人物沃尔佛的结构性存在以及王小灯与李元妮的母女共生关系的形塑之中。从《余震》开始,张翎将“时空交错”叙事诗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演绎出故土之源与新居反哺的双向性跨文化表征路径,使这种“双向交互”突破了情节性的束缚,且随着张翎“在故土之外”回归故土的情感和美学探索,逐渐形成一种隐性的、“在故事之外”的结构性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翎 《余震》 “时空交错”叙事诗学 跨文化
下载PDF
马华作家金枝芒:救亡、本土化与冷战
3
作者 张松建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31-46,共16页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冷战研究和身份认同研究的兴起,马华作家金枝芒的文学创作得到新的审视。金枝芒的文学创作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救亡”“本土化”与“冷战”是其作品中相互交织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文艺现象,也是文化政治,它们虽...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冷战研究和身份认同研究的兴起,马华作家金枝芒的文学创作得到新的审视。金枝芒的文学创作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救亡”“本土化”与“冷战”是其作品中相互交织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文艺现象,也是文化政治,它们虽然源自马来亚本土文化文学场域,但与区域和全球的历史存在无法避免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枝芒 救亡 本土化 冷战
下载PDF
《流俗地》中的“死亡书写”
4
作者 张欣杨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4期20-23,共4页
黎紫书是东南亚华文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作家,《流俗地》是她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黎紫书将故事展开的地点——锡都视为流俗之地,叙述视角聚焦于一群社会中下层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而对小人物而言,死亡无疑是生命中的大事。小说中的死亡... 黎紫书是东南亚华文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作家,《流俗地》是她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黎紫书将故事展开的地点——锡都视为流俗之地,叙述视角聚焦于一群社会中下层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而对小人物而言,死亡无疑是生命中的大事。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所占篇幅甚广,具有深化作品艺术内涵和启发读者在思考死亡这一超越国境、地域、语言、族裔、文化等层面的普遍命题的意义,诠释了黎紫书的生命意识和死亡观念,寄寓了她在对人的关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俗地》 死亡书写 黎紫书
下载PDF
《流俗地》:一种新的马华文学图景的生成
5
作者 徐则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要附丽于宏大的场景。已完成经典化的作品如此,新生的作品也同样如此。最近4年间,我做过两届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花踪文学奖”的小说奖评委。该奖参选者甚众,每届都少长咸集,新人与老手并举,走到最后的,创作上最为成熟、艺术上最为自洽者,也不外乎这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文学奖项 “花踪文学奖” 宏大叙事 殖民地文化 传奇性 种族歧视 少长咸集
下载PDF
反向探寻的悖谬--黄锦树小说集《雨》的时空叙事研究
6
作者 纪海龙 王雪菲燕 《云梦学刊》 2024年第3期94-103,共10页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集《雨》,在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上均呈现出“逆向”与“多向”的特点。作者以“逆向”的方式进行时间回溯,找寻祖辈的记忆,却无意中将自己困囿在边缘的位置;以“多向”的方式使生命不断地轮回与循环,展现...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集《雨》,在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上均呈现出“逆向”与“多向”的特点。作者以“逆向”的方式进行时间回溯,找寻祖辈的记忆,却无意中将自己困囿在边缘的位置;以“多向”的方式使生命不断地轮回与循环,展现出一种狂欢化的生命力量,但这些生命的狂欢都被封闭在胶林里,看似轰轰烈烈,实则静谧无声。这种叙事策略使得他的写作目的与结果之间产生了背离。由此,黄锦树在面对身份认同、民族伤痛等问题时,最初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寻找姿态,也逐渐变成了尴尬的自我封闭与僵化的自我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雨》 时间叙事 空间叙事 马华文学
下载PDF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论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中的抗战书写
7
作者 王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日本侵华”“日据马来亚”是离散于母国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之殇。战时,马来(西)亚华人“以笔应战”,形塑马华小说抗战传统。战后,不在场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出于精神防御的自保需要与身份确认的强烈渴望,“小说”抗... “日本侵华”“日据马来亚”是离散于母国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之殇。战时,马来(西)亚华人“以笔应战”,形塑马华小说抗战传统。战后,不在场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出于精神防御的自保需要与身份确认的强烈渴望,“小说”抗战。新生代马华小说、马英小说经由新历史主义的叙事、不可靠的叙述,为官方大历史陈列的“抗战”提供“在地”与“他方”的双重陈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抗战书写 精神防御 身份确认
下载PDF
“乡愁乌托邦”的祛魅叙事——论黄锦树和他的马华文学
8
作者 骆江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文学到重塑家国想象脉络,黄锦树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积极革新马华文学,呈现出与前生代、中生代决然割裂的先锋姿态。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上大胆进行再造,坚持地域书写,重塑文化心理,在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乡愁乌托邦 祛魅 黄锦树
下载PDF
盲者回忆录:《流俗地》建构历史记忆真实的物质性书写
9
作者 高玉 《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从《告别的年代》揭示认识论困惑的后现代历史表征,到新作《流俗地》扎根晚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地经验的记忆书写,黎紫书实现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变”与“不变”。为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形成更具身体性和物质性的直接关系,塑造记忆的具... 从《告别的年代》揭示认识论困惑的后现代历史表征,到新作《流俗地》扎根晚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地经验的记忆书写,黎紫书实现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变”与“不变”。为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形成更具身体性和物质性的直接关系,塑造记忆的具体性和真实感,从而颠覆主张过去不可进入的后现代历史观,《流俗地》以盲者感知世界的具身体验为叙事轴心,触发超出当前在场的多重时空景观和意蕴。在盲者与观者声音的对话中,黎紫书展示指向现实之视觉常态的盲目及其对应的认知局限,又通过盲者从视觉他者的困境走向爱的救赎过程,提供以接触和关怀的伦理互动为核心的相处模式,弥合由视觉认识论的距离化导致个体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进而寻求历史记忆的情感性之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物质性 身体 盲者 视觉 触觉
下载PDF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论黎紫书《流俗地》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礼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8-85,96,共9页
作为马华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黎紫书的小说向来不落窠臼,其新作《流俗地》以盲女银霞看不见的“视域”为辐辏点,折射出南洋华人底层众生相,娓娓道来小人物俗世中的沉浮悲欢。“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盲”作为一种方法论,成为黎紫书... 作为马华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黎紫书的小说向来不落窠臼,其新作《流俗地》以盲女银霞看不见的“视域”为辐辏点,折射出南洋华人底层众生相,娓娓道来小人物俗世中的沉浮悲欢。“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盲”作为一种方法论,成为黎紫书践行其小说实践的有效途径。黎紫书运用在地化经验深情回望故乡,写出马来华人隐秘的爱与痛。与此同时,《流俗地》的“写实”倾向也标志着黎紫书的创作新变,显示出马华文学崭新的特质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流俗地》 叙事特征 在地经验 马华文学
下载PDF
黎紫书小说的记忆书写与时间形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成浩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黎紫书的小说以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为切片,时常打乱线性的时间结构,于循环往复中打捞遗失的记忆,并且始终保持着悲悯的情怀。黎紫书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以小博大的手法,聚焦于时间与记忆的书写,编织着一张时间之网,再现历史的丰富细节,... 黎紫书的小说以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为切片,时常打乱线性的时间结构,于循环往复中打捞遗失的记忆,并且始终保持着悲悯的情怀。黎紫书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以小博大的手法,聚焦于时间与记忆的书写,编织着一张时间之网,再现历史的丰富细节,以铭刻时间的记忆之痕。她的小说关注的是被情欲、政治、历史暴力碾压过的独异的“个人”,她对历史绝境中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马华文学 记忆书写 时间形状
下载PDF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贵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9-50,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独中初中教材《华文》大量选取了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五四"作家以及秦牧、杨朔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与马华社会的文学接受是同构的;同时,教材中的马华本土作品的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独中初中教材《华文》大量选取了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五四"作家以及秦牧、杨朔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与马华社会的文学接受是同构的;同时,教材中的马华本土作品的美学风格也跟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相似性,体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马华文学"再生产"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华文》的考察,可以管窥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马华文学 《华文》 文学传播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马华文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8,共6页
马华文学的学科定位,采用王德威教授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纳入到比较文学学科视野,更具合理性。世界华文文学并存着三种文学形态:某国家或地区的完全主流文学;不完全主流文学;非主流的边缘性文学。相应地,华语文学在... 马华文学的学科定位,采用王德威教授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纳入到比较文学学科视野,更具合理性。世界华文文学并存着三种文学形态:某国家或地区的完全主流文学;不完全主流文学;非主流的边缘性文学。相应地,华语文学在各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亦分三类:完全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全纳入教育体制;不具备纳入教育体制的条件。马华文学均属于第二类。应重视马华文学与在地国主流文学之间的交流融合,把马华文学放在国家文学的整体性结构中加以阐释和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马华文学 学科定位 世界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由岛至岛——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 被引量:2
14
作者 邱苑妮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4期35-40,共6页
本文旨在透过黄锦树三篇自叙色彩非常浓厚的返乡模林之作《乌暗暝》、《旧家的火》及《火与土》,深入探勘及梳理作家因身份的转换即从旅台留学生到长居在台的学者,在身份转变、身份建构的漫长过程中,如何透过其返乡书写模式,呈现华裔族... 本文旨在透过黄锦树三篇自叙色彩非常浓厚的返乡模林之作《乌暗暝》、《旧家的火》及《火与土》,深入探勘及梳理作家因身份的转换即从旅台留学生到长居在台的学者,在身份转变、身份建构的漫长过程中,如何透过其返乡书写模式,呈现华裔族群在大马及跨国流动中所彰显的"他性"(otherness)和"边缘性"(marginality),从而寄寓其国族寓言、形构其离散话语及作家如何自我定位的认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返乡书写 离散 文化身份 国族寓言
下载PDF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崇科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中国性在马华文学(化)中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吊诡?文章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归纳并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性的表现层面和其中诸多吊诡之处,而且还就如何中国性、中国性与本土性的纠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性 黄锦树 本土性 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
下载PDF
儿童生存之痛:论黎紫书小说中性别意识的不彻底性
16
作者 孙艳群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8-15,共8页
黎紫书小说从弑父厌母的“非常态”家庭处境刻画儿童情绪,再以儿童碎片化的感性经验及神秘臆想去解读生存世相。作者回避塑造常规化天真单纯的儿童形象,聚焦“问题儿童”,其皆因原生家庭问题而罹患精神创伤,继而以反叛或暴力的形式抵抗... 黎紫书小说从弑父厌母的“非常态”家庭处境刻画儿童情绪,再以儿童碎片化的感性经验及神秘臆想去解读生存世相。作者回避塑造常规化天真单纯的儿童形象,聚焦“问题儿童”,其皆因原生家庭问题而罹患精神创伤,继而以反叛或暴力的形式抵抗现实。同时,作品脱离纯粹的儿童视界及思域,消解儿童视角“纯诗”的原初体验,作者现实成人思维不断介入并操纵儿童心理,导致小说的儿童视角一直在儿童/成人之间游移,使得小说本应偏离父权文化的书写裂痕呈现弥合状态。借助儿童之眼,黎紫书不自觉地参与到男性认知流通,对父权男权的解构初衷滑向妥协性,暴露出黎紫书本人的“角色困惑”以及马华女性现实境遇的生存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儿童视角 性别意识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中的“迟到”与“救赎”
17
作者 李恒顺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338-348,共11页
黄锦树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感,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和革命史是他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课题,这在多部小说中都有极精彩的呈现。本文将以黄锦树短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和《大象死去的河边》为中心,深入分析小说人物艰辛的移民与革命历程,同... 黄锦树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感,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和革命史是他多年来持续关注的课题,这在多部小说中都有极精彩的呈现。本文将以黄锦树短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和《大象死去的河边》为中心,深入分析小说人物艰辛的移民与革命历程,同时也进一步探究这些移民者及其后裔所背负的宿命般的罪与罚,并且借助本雅明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讨论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迟到 屈辱 救赎 新天使
下载PDF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沉思
18
作者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25-26,共2页
2020年1月23日,我们全家人从欧洲回家准备过农历新年。当我们抵达槟城机场的时候,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严阵以待的氛围。我走出机舱,发现乘客还没有走到海关就开始排队。卫生部官员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座位,对照各人手上的护照。在我回... 2020年1月23日,我们全家人从欧洲回家准备过农历新年。当我们抵达槟城机场的时候,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严阵以待的氛围。我走出机舱,发现乘客还没有走到海关就开始排队。卫生部官员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座位,对照各人手上的护照。在我回家的路上,从手机上看到武汉“封城”的新闻。这一次到欧洲是荷兰邀请我过去办一个南洋风水墨画展,开幕过后,我到捷克布拉格去参加欧洲华文文学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华文文学 布拉格 回家
下载PDF
胶林深处的梦魇——论黄锦树《乌暗暝》的创伤书写
19
作者 楼奕欣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8期193-195,共3页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乌暗暝》隐含丰富的政治意涵,黄锦树通过“雾”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大马华人在长期的死亡阴影下的无名恐惧,通过两个真假难辨的悲剧结局隐喻了对国族文化的断裂与遗忘的担忧,也通过“归来—离散”的文本模式表达了作家由于历史原因在“移民、遗民、夷民”多重身份之间徘徊的焦虑。此外,《乌暗暝》也是黄锦树文化断奶理论的一次创作实践,然而,不管黄锦树在理论层面如何要求割断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紧密关联,黄锦树依然在创作中隐伏着对“无父”状态的忧虑以及对危险的中国性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乌暗暝》 创伤 断奶论 马华文学
下载PDF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边缘化书写
20
作者 孟玉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5期14-17,共4页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于1971年生于怡保,是马来西亚华人“七字辈”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获得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奖”花踪文学奖最多的作家。黎紫书目前已出版《告别的年代》和《流俗地》两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包含三层叙事,以...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于1971年生于怡保,是马来西亚华人“七字辈”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获得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奖”花踪文学奖最多的作家。黎紫书目前已出版《告别的年代》和《流俗地》两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包含三层叙事,以杜丽安的故事为全书主体,书写了杜丽安从底层戏院售票女郎成长为老字号茶室女掌柜的历程。《流俗地》以盲女古银霞为中心,塑造了一众个性鲜明的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群像,讲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华文作家 父亲形象 马来西亚华人 女性群像 奥斯卡奖 杜丽 个性鲜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