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等待拯救变为自我拯救:解析阿摩司·奥兹的《乡村生活图景》
1
作者 李牧 《百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共收录了8篇短篇小说,其中前7篇小说通过特里宜兰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当代以色列人的生存状态,最后1篇小说《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则呈现了居民们的心灵世界。进入20世纪后... 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共收录了8篇短篇小说,其中前7篇小说通过特里宜兰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当代以色列人的生存状态,最后1篇小说《彼时一个遥远的地方》则呈现了居民们的心灵世界。进入20世纪后,人类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戈多”的走失和“荒原”的出现,奥兹认为人类应从等待拯救变为自我拯救,这或许是当下应对人类精神危机的最好办法和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摩司·奥兹 《乡村生活图景》 拯救 自洽
下载PDF
虚构的怀旧:“后苏联作家”扎伊德曼的语言转换
2
作者 李暖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海明威与死鸟之雨》是苏联移民作家鲍里斯·扎伊德曼在以色列出版的首部希伯来语小说,作品受到以色列批评家的广泛认可,意味着作家完成了从俄语向希伯来语的语言转换。小说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语言政策的背景下,书写后苏联... 《海明威与死鸟之雨》是苏联移民作家鲍里斯·扎伊德曼在以色列出版的首部希伯来语小说,作品受到以色列批评家的广泛认可,意味着作家完成了从俄语向希伯来语的语言转换。小说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语言政策的背景下,书写后苏联时代犹太移民的怀旧情绪,用虚构的记忆揭示了苏联怀旧中隐藏的危机症候。作者用文化错位的方式塑造了一种特殊的俄罗斯/以色列身份,对双重身份在历史剧变中的归宿发起了新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里斯·扎伊德曼 《海明威与死鸟之雨》 怀旧 身份认同 语言转换
下载PDF
论卡夫卡《城堡》的犹太情结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淑惠 《三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表现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犹太情结。这种情结集中表现为主人公K身上所包含的三重苦难:主人公K的遭遇既是作家个人苦难的投影,也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境遇的高度概括,更是现代人...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卡夫卡在他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中表现出了复杂而微妙的犹太情结。这种情结集中表现为主人公K身上所包含的三重苦难:主人公K的遭遇既是作家个人苦难的投影,也是几千年来犹太民族境遇的高度概括,更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人公K 个人苦难 民族灾难 现代人困境
下载PDF
圣城废墟上的爱巢:《爱情生活》故事分析
4
作者 刘惠玲 陈召荣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圣城辉煌的历史底下,忧郁的人们把失落的灵魂藏在脆弱的情网中,像幽灵困在空洞的墓穴透不过气来。以色列女作家茨鲁娅.沙莱夫的成名作《爱情生活》强烈地投射出这样一种不堪文化负重的群体痛苦的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小说以圣城被毁... 在圣城辉煌的历史底下,忧郁的人们把失落的灵魂藏在脆弱的情网中,像幽灵困在空洞的墓穴透不过气来。以色列女作家茨鲁娅.沙莱夫的成名作《爱情生活》强烈地投射出这样一种不堪文化负重的群体痛苦的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小说以圣城被毁的先知预言和历史传说为叙事背景,展示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里,残留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圣殿遭到更为彻底的遗弃,由此带来生存的幻灭感和心灵空虚,人们在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焦虑中急切地寻求精神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鲁娅·沙莱夫 《爱情生活》 圣城毁灭 个人灾难
下载PDF
当代以色列小说中的圣城意象
5
作者 李春霞 陈召荣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1-26,共6页
在圣城辉煌历史的重压下,以色列作家在复国的欣喜被战争和恐惧耗尽后,强烈地投射出一种不堪文化重负的群体痛苦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这致使圣殿/圣城/圣地被毁的历史传说和残留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圣殿遭遇现实的尴尬,并由此带来人们生... 在圣城辉煌历史的重压下,以色列作家在复国的欣喜被战争和恐惧耗尽后,强烈地投射出一种不堪文化重负的群体痛苦呻吟和个体灾难意识。这致使圣殿/圣城/圣地被毁的历史传说和残留于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圣殿遭遇现实的尴尬,并由此带来人们生存的幻灭感。曾经获得救赎的精神支柱转变为阻碍走进未来的精神牢笼,纠结不清的耶路撒冷城在当代希伯来文学的书写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分裂与困惑。耶路撒冷到底是天堂还是引发灾难的地狱?是重新回归后的犹太人思慕千年的心灵自由乡还是精神集中营?文学重拾那份历史记忆是再触伤痛还是寻找解脱?本文试着对这些矛盾与悖论在文学表现中的不可解性作出可能的文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以色列小说 耶路撒冷 家园图腾 废墟效应
下载PDF
乡愁与梦魇:犹太作家面对犹太传统的情感抉择——以阿格农小说的情感构成为例
6
作者 许相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122,共4页
阿格农小说主要关注犹太传统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命运。面对近现代社会的冲击,传统犹太教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他的小说里始终交织着"乡愁"与"梦魇"的情感因素。当面对传统社区时,他充满乡愁的诉说,带给读者的是一个... 阿格农小说主要关注犹太传统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命运。面对近现代社会的冲击,传统犹太教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他的小说里始终交织着"乡愁"与"梦魇"的情感因素。当面对传统社区时,他充满乡愁的诉说,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传奇而温情的世界;当面对现代社会时,他的态度就变得严酷,"梦魇"成为情感的最佳概括词。二者共同构成了阿格农小说情感的两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农 阿格农小说 乡愁 梦魇
下载PDF
论《忽至森林深处》对犹太民族心理创伤的隐喻
7
作者 李沁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8-120,共3页
以色列优秀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其《忽至森林深处》中以纯净的笔调描写了一则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流露出自己对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奥兹用童话隐喻被迫害的犹太人伤痛与畸形心理反应:被欧洲化了的犹太人只能在心中保有对欧... 以色列优秀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其《忽至森林深处》中以纯净的笔调描写了一则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流露出自己对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奥兹用童话隐喻被迫害的犹太人伤痛与畸形心理反应:被欧洲化了的犹太人只能在心中保有对欧洲执着而痛楚的单恋;犹太人在面对排犹尤其是纳粹屠犹问题时有着深重的屈辱感并保持沉默;犹太人自闭性保护行为表现在"格托"与"精神格托"等现象上,这些"格托"现象背后深藏着强制性文化规范,隐藏着犹太人对自身生存、对犹太文化延续的深刻焦虑与强烈的危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摩司·奥兹 《忽至森林深处》 单恋 屈辱与沉默 自闭性
下载PDF
圣经中的“弥赛亚”与阿格农小说
8
作者 许相全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在圣经中弥赛亚代表了犹太人对未来的期许,象征着拯救或救赎。文本层面的"弥赛亚"主要体现在圣经作者的叙述中,而历史与宗教层面的弥赛亚则贯注于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中。二者相互结合而逐渐形成犹太人的"弥赛亚"传... 在圣经中弥赛亚代表了犹太人对未来的期许,象征着拯救或救赎。文本层面的"弥赛亚"主要体现在圣经作者的叙述中,而历史与宗教层面的弥赛亚则贯注于犹太人的历史和宗教中。二者相互结合而逐渐形成犹太人的"弥赛亚"传统,凝聚起大流散年代犹太人的希望。阿格农小说中蕴藏着对弥赛亚典故的直接化用,弥漫着弥赛亚观念,更包含着由弥赛亚引申而来的"抵达之困惑"意识。这种类似于"等待戈多"的现代性体验成为阿格农小说思想性的重要表现,亦即阿格农小说现代意识的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农 弥赛亚 圣经 “抵达之困惑”
下载PDF
简论阿格农与圣经的关系
9
作者 许相全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77-92,共16页
阿格农与圣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阿格农小说艺术的理解。他植根于传统犹太教文化之中,从小接受过系统的圣经教育,圣经是他创作的源泉。阿格农小说对圣经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文的引用、改造以及戏仿上。他的代表性小说都留下深深的... 阿格农与圣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阿格农小说艺术的理解。他植根于传统犹太教文化之中,从小接受过系统的圣经教育,圣经是他创作的源泉。阿格农小说对圣经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文的引用、改造以及戏仿上。他的代表性小说都留下深深的圣经影响痕迹。阿格农与圣经的关系是"互文性"理论的最好注脚,他有意模仿圣经,自觉承担起圣经"现代化"的任务。在与圣经对话的过程中,他赋予这一古老经典以新鲜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农 圣经 互文性
下载PDF
无声的恸哭·爱——述介《 徵之于:爱》
10
作者 张琼 《出版广角》 2004年第9期72-73,共2页
作者要用一个“爱”来诠释自由和正义,用最强烈的反差来突出人类对爱的无比渴望。勇敢的人要拨开心灵的屏障,找到所有愤怒、恐惧、无奈背后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所以,“徵”一切于爱中,是一种忧伤的浪漫。
关键词 《徵之于:爱》 小说评论 罗斯曼 魔幻现实主义
下载PDF
《蓝山》中的生态意识
11
作者 王婧苏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蓝山》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对前苏联迁徙至以色列的第二代拓荒者们开荒、奋斗、繁衍的传奇经历的描绘,展现了犹太人民坚韧不拔、开拓家园的毅力和风姿多彩、绰约缤纷的卡麦尔山谷风光。其中,以色列老一... 《蓝山》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对前苏联迁徙至以色列的第二代拓荒者们开荒、奋斗、繁衍的传奇经历的描绘,展现了犹太人民坚韧不拔、开拓家园的毅力和风姿多彩、绰约缤纷的卡麦尔山谷风光。其中,以色列老一辈开拓者们传承下来的生态意识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人的自然化、自然的诗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现代生态危机下的人类生态意识发展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厄·沙莱夫 蓝山 生态意识
下载PDF
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钟志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9,共10页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一直重视对大屠杀英雄主义的界定与阐释,并将之视为塑造民族身份和大屠杀集体记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和幸存者作家创作的两个代表性文本,探讨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 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一直重视对大屠杀英雄主义的界定与阐释,并将之视为塑造民族身份和大屠杀集体记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和幸存者作家创作的两个代表性文本,探讨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特征,以及这种英雄主义在塑造民族身份与重建民族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身份 记忆 武装反抗的英雄主义 争取生存的英雄主义
原文传递
漂泊中的傀儡:解读《木偶综合征》中的傀儡符号和空间隐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22-29,共8页
《木偶综合征》是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天才傀儡师彼得的精神探索过程,傀儡作为象征符号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傀儡是犹太神话中漂泊者的原型,也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体系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童年的记忆,暗... 《木偶综合征》是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天才傀儡师彼得的精神探索过程,傀儡作为象征符号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傀儡是犹太神话中漂泊者的原型,也是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体系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童年的记忆,暗示着个体在命运驱使下的自我缺失和分裂。鲁宾娜在《木偶综合征》中挖掘了傀儡符号的象征意义,并多次印证了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将傀儡与小镇、舞台、地下室、桥梁等典型空间结合起来,塑造了俄裔流散族群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俄语文学 吉娜·鲁宾娜 《木偶综合征》 傀儡 空间
原文传递
迷失与叩问——评阿摩司·奥兹的记忆小说《地下室里的黑豹》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毛华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2年第5期53-54,共2页
阿摩司·奥兹(Amos Oz 1939-)是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一位,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他的主要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2002)、《我的米海尔》(1968)、... 阿摩司·奥兹(Amos Oz 1939-)是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一位,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他的主要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2002)、《我的米海尔》(1968)、《一样的海》(1999)、《地下室里的黑豹》(1995)、《了解女人》(1989)等已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也曾多次获得大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室 《我的米海尔》 小说 记忆 叩问 迷失 诺贝尔文学奖 希伯来文学
原文传递
2017年国际曼布克奖与希伯来语小说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志清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34-41,共8页
2017年,以色列著名希伯来语小说家阿摩司·奥兹的《背叛者》与大卫·格罗斯曼的《一匹马走进酒吧》同时入围国际曼布克奖短名单,最终,《一匹马走进酒吧》折桂,《背叛者》落选。总体而言,两部作品都很优秀,充满洞见。《一匹马走... 2017年,以色列著名希伯来语小说家阿摩司·奥兹的《背叛者》与大卫·格罗斯曼的《一匹马走进酒吧》同时入围国际曼布克奖短名单,最终,《一匹马走进酒吧》折桂,《背叛者》落选。总体而言,两部作品都很优秀,充满洞见。《一匹马走进酒吧》注重文体实验,通过一个脱口秀喜剧演员在台上两小时之内喋喋不休的诉说,聚焦非常态的以色列现实社会;而《背叛者》则在追忆过去中反观以色列现实问题,凭借对《新约圣经》历史人物犹大与以色列建国前某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的重写,探讨当代以色列语境下何谓"背叛者"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曼布克奖 《一匹马走进酒吧》 《背叛者》 希伯来语小说
原文传递
《耶路撒冷之鸽》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16
作者 李春霞 陈召荣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0年第5期38-40,共3页
《耶路撒冷之鸽》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于200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获以色列的文学最高荣誉布伦纳奖。这位与以色列国同年诞生的作家,凭藉《蓝山》(1988年)、《以扫》(1991)和《沙漠中一。他的书曾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 《耶路撒冷之鸽》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于200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获以色列的文学最高荣誉布伦纳奖。这位与以色列国同年诞生的作家,凭藉《蓝山》(1988年)、《以扫》(1991)和《沙漠中一。他的书曾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以色列、荷兰和德国均是畅销书,并曾荣获以色列总理奖等多项奖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路撒冷之鸽》 以色列 作家 梅厄·沙莱 小说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阿格农的《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
17
作者 钟志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48,共18页
希伯来语作家阿格农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犹太社会与文化的剧变。国内学者基本上将阿格农定位为弘扬犹太传统的作家,但实际上阿格农并没有将自己禁锢在犹太文化传统的藩篱之内,而是时常以小说来参与犹太世界的现... 希伯来语作家阿格农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犹太社会与文化的剧变。国内学者基本上将阿格农定位为弘扬犹太传统的作家,但实际上阿格农并没有将自己禁锢在犹太文化传统的藩篱之内,而是时常以小说来参与犹太世界的现实变革。他在194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昨日未远》便呈现了第二次阿里亚这一现代犹太民族的重要历史进程,并敏锐地洞悉了其中蕴涵的矛盾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农 《昨日未远》 第二次阿里亚 犹太复国主义
原文传递
《爱与黑暗的故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
18
作者 钟志清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4-25,共12页
当今最富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采用回忆手法,描写了父母、祖父母从欧洲移民巴勒斯坦并在以色列求生存的艰辛经历,同时再现了19世纪末期以来犹太民族荣辱兴衰的遭际,在个体命运与集... 当今最富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采用回忆手法,描写了父母、祖父母从欧洲移民巴勒斯坦并在以色列求生存的艰辛经历,同时再现了19世纪末期以来犹太民族荣辱兴衰的遭际,在个体命运与集体身份之间建构了一座桥梁。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类型的身份加以探讨,有助于了解当代以色列的社会与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黑暗的故事》 东方的他者 拓荒者 大屠杀幸存者 本土以色 列人 阿拉伯人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从大马士革到雅法——以色列家小说家阿朗·希鲁的历史重构之路
19
作者 刘略昌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0年第1期17-18,共2页
阿朗·希鲁,以色列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72年生于以色列西部古城雅法,其父母是来自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犹太人。希鲁年仅十六岁就开始试笔,为以色列电台创作了广播剧《关键位置》(Key Position)。
关键词 大马士革 以色列 小说家 历史重构 剧作家 犹太人 叙利亚 广播剧
原文传递
追寻阳光的心灵之旅——评鲁宾娜的长篇小说《在街道阳面》
20
作者 孔霞蔚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0年第1期19-20,共2页
吉娜·鲁宾娜(ДинаИльиничнаРубина)是当今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境外俄语作家之一。她是从苏联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俄语是她唯一的写作语言。1953年,鲁宾娜出生在塔什干,1977年毕业于塔什干音乐学院,1984年随家人... 吉娜·鲁宾娜(ДинаИльиничнаРубина)是当今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境外俄语作家之一。她是从苏联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俄语是她唯一的写作语言。1953年,鲁宾娜出生在塔什干,1977年毕业于塔什干音乐学院,1984年随家人迁往莫斯科,1990年举家迁至以色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街道 心灵 阳光 写作语言 音乐学院 以色列 塔什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