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4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幻小说《玫瑰与蠕虫》的“二元合一”叙事
1
作者 刁科梅 雷艺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玫瑰与蠕虫》是俄罗斯科幻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获得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的小说。小说给人杂乱无序、扑朔迷离、生涩难懂之感。之所以如此,经研究发现,小说整体呈现“二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异托邦”与“恶托... 《玫瑰与蠕虫》是俄罗斯科幻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获得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的小说。小说给人杂乱无序、扑朔迷离、生涩难懂之感。之所以如此,经研究发现,小说整体呈现“二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异托邦”与“恶托邦”合一;叙事线索呈现明、暗交叉合一;叙事内容呈现二元对立合一;叙事风格呈现科幻与悬疑合一。这种叙事模式最终指向:在当今人工智能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之下,对人类未来会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反思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罗伯特·伊巴图林 《玫瑰与蠕虫》 叙事
下载PDF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2
作者 牧阿珍 《西伯利亚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和家庭纪事创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受卢梭自然观的影响,阿克萨科夫具有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原始生态美情结,通过对生态失衡现状、征服自然观以及人类欲望的批判,强调人与自然...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谢尔盖·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和家庭纪事创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受卢梭自然观的影响,阿克萨科夫具有强烈的动物保护意识和原始生态美情结,通过对生态失衡现状、征服自然观以及人类欲望的批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他对于“自然与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索折射出卢梭“回归自然”的生态观。整体上,阿克萨科夫的生态思想虽未能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但它对于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与自然”主题和当下严峻的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萨科夫 生态思想 生态观 渔猎 卢梭
下载PDF
托尔斯泰《三死》的电影符号学解读
3
作者 方序龙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15,F0003,共6页
死亡主题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究极一生的思考话题,在其185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三死》中就已有所体现。小说以电影式的艺术手法,描述并对比了贵夫人、老马车夫和大树三个形象的死亡故事。借助电影符号学理论,从蒙太奇手法和视听感官... 死亡主题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究极一生的思考话题,在其185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三死》中就已有所体现。小说以电影式的艺术手法,描述并对比了贵夫人、老马车夫和大树三个形象的死亡故事。借助电影符号学理论,从蒙太奇手法和视听感官两个角度分析《三死》,有助于读者从第三人称外视角观察同一场景下多个人物以及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物的迥异态度,并在色彩渲染和听觉感官中感知小说人物处境和作家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为研究托尔斯泰生命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电影符号学 蒙太奇 视听感官描写
下载PDF
帕斯和弗洛伊德视野下的恋爱心理解析--以《米佳的爱情》主人公为例
4
作者 郑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7-100,共4页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蒲宁的一部经典作品,其虽然表现出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追求,但仍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主人公米佳的灵魂自始至终都只属于一个人,这与帕斯的爱情理论相印证,即爱欲才是爱情最终的归属。而米佳在恋爱过程中展... 《米佳的爱情》是俄罗斯作家蒲宁的一部经典作品,其虽然表现出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追求,但仍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主人公米佳的灵魂自始至终都只属于一个人,这与帕斯的爱情理论相印证,即爱欲才是爱情最终的归属。而米佳在恋爱过程中展现的猜疑与嫉妒,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诠释的情感需求,是其所说的第三者的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斯 弗洛伊德 《米佳的爱情》 恋爱心理
下载PDF
以译代评与再创阐说——鲁迅《〈穷人〉小引》中的梅列日科夫斯基影子
5
作者 张勐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49,共4页
鲁迅《〈穷人〉小引》问世近百年来,其论点多被研究界以为是鲁迅的独立识见而广为援引、评说,然内中有大半系移用了俄国文学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见解。通过《〈穷人〉小引》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作的对读,可以辨明梅氏... 鲁迅《〈穷人〉小引》问世近百年来,其论点多被研究界以为是鲁迅的独立识见而广为援引、评说,然内中有大半系移用了俄国文学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见解。通过《〈穷人〉小引》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作的对读,可以辨明梅氏的贡献,以及鲁迅立足以译代评基础上的再创性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人〉小引》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以译代评 再创阐说 梅列日科夫斯基
原文传递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决斗主题的人文精神研究——评《战争与和平》
6
作者 徐凤英 耿媛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57-I0057,共1页
决斗是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尤其是俄罗斯古典文学,这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化不无关系。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决斗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很好的设定,往往也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 决斗是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尤其是俄罗斯古典文学,这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化不无关系。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决斗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很好的设定,往往也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均可见决斗主题的故事书写。决斗不仅是文学书写的主题,而且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其中,值得作进一步地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蒙托夫 《战争与和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 骑士文化 欧洲中世纪 人文精神 文学书写 文学作品
下载PDF
屠格涅夫小说《父与子》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
7
作者 郭思文 《西伯利亚研究》 2023年第5期93-102,共10页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是最早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已逾百年:从20世纪初的初步探索和二三十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到世纪中期的停滞,再到八十年代的全面繁荣,最后到新世纪的趋于稳定。受...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是最早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已逾百年:从20世纪初的初步探索和二三十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到世纪中期的停滞,再到八十年代的全面繁荣,最后到新世纪的趋于稳定。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阶段的研究都带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体现了对外国文艺理论,尤其是对俄罗斯文学批评主张的接受。通过梳理《父与子》在中国的接受史,可明确各时期影响小说接受的因素,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矛盾性进行再审视,并指出未来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父与子 巴扎洛夫 俄罗斯文学
下载PDF
一个人的命运,千家万户的故事——《一个人的遭遇》与《回归》之比较
8
作者 杨君诣 王亚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0-114,共5页
作为苏联战争文学题材小说,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普拉东诺夫的《回归》这两部作品在文本内外有许多相似性,作家战时的经历、作品发表后的命运以及故事结构均有不谋而合之处。肖洛霍夫和普拉东诺夫勇敢地揭露了战时的真相,他们... 作为苏联战争文学题材小说,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普拉东诺夫的《回归》这两部作品在文本内外有许多相似性,作家战时的经历、作品发表后的命运以及故事结构均有不谋而合之处。肖洛霍夫和普拉东诺夫勇敢地揭露了战时的真相,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千家万户的故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展示了战争与个人和家庭悲剧的关系,在当下和平年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的遭遇》 《回归》 战争 反思
下载PDF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守日人》对话中合作准则的违反
9
作者 葛欣 潘欣雨 刘芳 《理论观察》 2023年第1期141-144,共4页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被誉为俄罗斯科幻文学之父,真正让他成为家喻户晓人物的作品是他的《守夜人》系列。《守夜人》系列作为卢基扬年科的经典之作,其各种语言现象,尤其是人物对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守夜人》系列的第二...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被誉为俄罗斯科幻文学之父,真正让他成为家喻户晓人物的作品是他的《守夜人》系列。《守夜人》系列作为卢基扬年科的经典之作,其各种语言现象,尤其是人物对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守夜人》系列的第二部《守日人》为语料,从合作准则的违反分析《守日人》中的典型会话,从而阐明作者是如何借助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角色性格的独特性,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为今后《守夜人》系列的语言现象研究、文学作品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日人》 合作原则 违反
下载PDF
冷眼观世事,含笑品心酸——苔菲小说《胸针》的创作特色
10
作者 曹晗钰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I0013-I0014,共2页
女作家苔菲(1872-1952)是俄罗斯璀璨辉煌的白银时代中独具一格的存在,其幽默辛辣的风格、简洁明快的笔触为众多文学名家所称道。著名作家亚·库普林当年就很欣赏苔菲的文笔,称其具备“用纯正的俄罗斯语言营造无拘无束的轻松氛围,以... 女作家苔菲(1872-1952)是俄罗斯璀璨辉煌的白银时代中独具一格的存在,其幽默辛辣的风格、简洁明快的笔触为众多文学名家所称道。著名作家亚·库普林当年就很欣赏苔菲的文笔,称其具备“用纯正的俄罗斯语言营造无拘无束的轻松氛围,以及构建丰富多彩的人物话语”的才能。左琴科则认为她是最能引人入胜引人发笑的女作家,“在长途旅行的时候人们一定得随身带上一本她的小说集”。而苏联评论家德米特里•尼古拉耶夫更是盛赞其为“俄罗斯幽默文化中一颗十分精美的珍珠”[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眼观 创作特色 左琴科 俄罗斯语言 长途旅行 白银时代 库普林 引人发笑
下载PDF
巴赫金看待小说叙事外视角和内视角的另一种目光——对复调小说理论的再阐释
11
作者 列夫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3年第1期103-122,262,共21页
复调小说理论的论者,一直以来的关注点主要是复调小说的对话性。其实,这一理论还贯穿着另一个要点:由于复调小说的作者叙事时,转换了自己艺术观照的视角,才得以描绘出一种崭新的人物形象。复调小说理论在小说研究史上,别开洞天的原创性... 复调小说理论的论者,一直以来的关注点主要是复调小说的对话性。其实,这一理论还贯穿着另一个要点:由于复调小说的作者叙事时,转换了自己艺术观照的视角,才得以描绘出一种崭新的人物形象。复调小说理论在小说研究史上,别开洞天的原创性就体现在,巴赫金不仅提出了复调与独白这两个全新小说概念,打开了小说样式划分的一个新维度;而且对小说叙事外视角与内视角这两个原有概念也做出重新理解,开启了叙事视角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从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两种内外有别的小说叙事视角,这不仅是巴赫金阐发独白与复调小说的区别所在,深入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革新意义的一个关键着眼点,它也是我们深入把握复调小说理论要义和这一理论与叙事学同异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视角 内视角 复调小说 独白小说 叙事学 叙事视角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夏伯阳与虚空》的空间叙事研究
12
作者 尹冰璇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9-104,共6页
佩列文的作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哲学性思辨与东方禅宗思想,叙事文本大量运用梦境、戏仿、拼贴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技巧。《夏伯阳与虚空》是佩列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线索嵌套、并置等形式叙事,将“现实”与“虚幻”两个时空相... 佩列文的作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哲学性思辨与东方禅宗思想,叙事文本大量运用梦境、戏仿、拼贴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技巧。《夏伯阳与虚空》是佩列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线索嵌套、并置等形式叙事,将“现实”与“虚幻”两个时空相互并置与穿插,以主人公彼得·虚空的梦作为两个时空的连接点,时间和空间呈现碎片化、混乱化与无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空间叙事 现实 虚空 梦境
下载PDF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对立矛盾与艺术性
13
作者 韩沛辰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96-98,共3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新旧交替时期人物矛盾彷徨的现实写照。其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神秘优雅、追求自我的安娜,有虚伪冷酷、自我感动的卡列宁,有纠结扭捏、善良大度的列文,也有风流随性、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他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新旧交替时期人物矛盾彷徨的现实写照。其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神秘优雅、追求自我的安娜,有虚伪冷酷、自我感动的卡列宁,有纠结扭捏、善良大度的列文,也有风流随性、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角色,但他们身上也有共同点,即存在对立矛盾,也是处于新旧之交的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安娜·卡列尼娜》中无处不在的一个主题就是在社会现实中,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寻求出路或平衡,人物的内心矛盾及悲剧结局都是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矛盾的时期,无论是婚姻与爱情、现实与理想、生与死,还是信仰与利己角度,都反映着矛盾的对立性,而在对矛盾的选择中,人们往往选择了客观的一方面。这些选择往往透露出人们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生命力的彰显,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如安娜张扬自己生命的美,列文探索精神世界,想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矛盾 对立 现实性 艺术性
下载PDF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
14
作者 曾楷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7期20-23,共4页
文章主要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铁路意象所代表的心理景观、现代化景观和时代景观,思考铁路意象在文本层面下的深层内涵。文章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及工业化现... 文章主要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铁路意象所代表的心理景观、现代化景观和时代景观,思考铁路意象在文本层面下的深层内涵。文章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及工业化现代进程中的时代冲突,分析铁路与安娜命运的关联,探讨安娜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现代性问题,揭示铁路所传达的俄罗斯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最终认为,铁路景观同工业化时代自身一样,具有辩证性,在扼杀人性、泯灭爱意的同时,也带来着自由解放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铁路景观 自然之爱 人性关怀 民族命运
下载PDF
真实、自然与反抗——默尔索与萨宁形象比较
15
作者 骆雨晴 《西伯利亚研究》 2023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和阿尔志跋绥夫的长篇小说《萨宁》在面世之初都曾引起过关于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激烈讨论。长期以来,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默尔索与萨宁一直是法国和俄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且极富争议性的文学人物。从人物性格的真... 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和阿尔志跋绥夫的长篇小说《萨宁》在面世之初都曾引起过关于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激烈讨论。长期以来,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默尔索与萨宁一直是法国和俄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且极富争议性的文学人物。从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反抗性等角度看,默尔索和萨宁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从叙述方式角度看,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亦存在不同,这也反映出作家创作思想的差异。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经典文学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并通过人物形象的联系和碰撞获得更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外人》 默尔索 萨宁 加缪 阿尔志跋绥夫
下载PDF
以色列俄语作家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浪漫化记忆隐喻
16
作者 李暖 《西伯利亚研究》 2023年第3期95-105,共11页
浪漫化记忆书写是当代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显著特色,尤其是1996—2014年问世的十部作品,通过民俗化记忆机制构建出犹太移民的记忆地图,具有鲜明的后苏联浪漫主义特征。鲁宾娜借助浪漫派记忆机制生成两个主要的隐... 浪漫化记忆书写是当代以色列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长篇小说的显著特色,尤其是1996—2014年问世的十部作品,通过民俗化记忆机制构建出犹太移民的记忆地图,具有鲜明的后苏联浪漫主义特征。鲁宾娜借助浪漫派记忆机制生成两个主要的隐喻系统:早期创作借助浪漫派的记忆标志鹅毛笔、画笔等隐喻呈现创伤记忆的马赛克镶嵌形态和漫画形态,探讨“时间之伤”与“真伪历史”等问题;成熟时期借巴别塔、晨昏带、蜡版、阴影等隐喻探讨记忆本体与仿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匣与钥的符号揭示集体记忆的深层结构,探讨犹太族群精神状貌中的“囚禁与释放”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宾娜 记忆隐喻 以色列俄语文学 后苏联浪漫主义
下载PDF
凝视理论视域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探析
17
作者 杨惠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9-93,共5页
目光无处不在,人们总是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之中。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安娜处于这样一个“目光困境”中,她面临着卡列宁、伏伦斯基、上流社会贵妇人们目光的凝视与自我的内省。内在不屈的灵魂指引着安娜由接受规训走向自... 目光无处不在,人们总是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之中。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安娜处于这样一个“目光困境”中,她面临着卡列宁、伏伦斯基、上流社会贵妇人们目光的凝视与自我的内省。内在不屈的灵魂指引着安娜由接受规训走向自觉反抗的觉醒道路,她以生命的献祭为代价,实现了“目光困境”的突围,成为了照亮女性觉醒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 凝视 目光 反抗
下载PDF
《透气孔》中人物的生存困境
18
作者 吕梦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7期17-19,共3页
《透气孔》是作家马卡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马卡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在这部小说创作中聚焦于前苏联战后重建结束后的社会现实状况,着力描绘人们在“安乐化”过程当中的身心变化历程。本文从“生存困境”“伦理关系... 《透气孔》是作家马卡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马卡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在这部小说创作中聚焦于前苏联战后重建结束后的社会现实状况,着力描绘人们在“安乐化”过程当中的身心变化历程。本文从“生存困境”“伦理关系困境”“精神困境”三个方面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所处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作品的当代社会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卡宁 《透气孔》 生存困境
下载PDF
瓦·拉斯普京小说中的城市幻影与乡村梦境
19
作者 唐子尊 《西伯利亚研究》 2023年第4期108-116,共9页
瓦·拉斯普京小说的生态书写以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为背景,探究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的精神危机的根源,进而从个体家园之思反观民族国家的道路选择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经城市幻影的破灭与乡村梦境的失落,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 瓦·拉斯普京小说的生态书写以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为背景,探究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的精神危机的根源,进而从个体家园之思反观民族国家的道路选择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经城市幻影的破灭与乡村梦境的失落,人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成为无根的存在。城市与乡村形象的嬗变暗示了人对自然与自我的重新认知,只有从强调祖辈传统的历史维度和强调自然的现实维度,人才能认清自我。这是拉斯普京的生态观,也是拉斯普京作品的现代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普京 生态小说 俄罗斯文学
下载PDF
别里科夫人物形象探析
20
作者 吴晓晴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64,共4页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家,他在《套中人》这部传世之作中成功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专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层挖掘。文章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成因两方面,阐述了像别里科夫那样把自己...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家,他在《套中人》这部传世之作中成功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专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层挖掘。文章从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成因两方面,阐述了像别里科夫那样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无异于自我隔绝、自我毁灭,面对充满变化的外部世界,只有不断创新求变、突破禁锢,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里科夫 《套中人》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