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的回馈: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成解读
1
作者 袁明刚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46-51,共6页
瑞典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2012年创作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讲述了在妻子死后决定自杀的欧维多次尝试未果,他放弃了死的念头。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生成是指主体通过移情热衷对象物而从中获取力量的创造过程。本文通过用生成思... 瑞典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2012年创作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讲述了在妻子死后决定自杀的欧维多次尝试未果,他放弃了死的念头。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生成是指主体通过移情热衷对象物而从中获取力量的创造过程。本文通过用生成思想解读该小说,发现生成女人使欧维放弃了自杀的想法,生成动物使他更加顽强,生成不可知使他成为超级英雄。生成为欧维产生正能量,使其在平凡人生中取得非凡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 生成女人 生成动物 生成不可知
下载PDF
自我对话的悖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一种解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2,共6页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可以解读成思维进行自我对话的故事。故事不断在探问思维中的自我对话如何可能,如何确定自身以及自我对话限度问题,故事中的自我对话者以精神分裂告终,显示出自我对话的短暂性和内在矛盾。茨威格希望更进一步揭...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可以解读成思维进行自我对话的故事。故事不断在探问思维中的自我对话如何可能,如何确定自身以及自我对话限度问题,故事中的自我对话者以精神分裂告终,显示出自我对话的短暂性和内在矛盾。茨威格希望更进一步揭示出纯粹精神性思考的不可能性以及对话间隔的必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否定了自我对话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对话 对话间隔 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下载PDF
斯特林堡《半张纸》的简约之美
3
作者 孟湘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1,55,共3页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便笺,会随手在上面记下一些备忘的事情、数字、号码、人名、物名……用过之后也会随手一丢,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是“半张纸”的便笺,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笔下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什么样的“半张纸”,...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便笺,会随手在上面记下一些备忘的事情、数字、号码、人名、物名……用过之后也会随手一丢,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是“半张纸”的便笺,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笔下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什么样的“半张纸”,上面究竟写了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张纸》 斯特林堡 简约 日常生活 便笺
下载PDF
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文春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95-98,共4页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棋的故事 B博士 后现代 空间 偏执症 精神分裂
下载PDF
死亡中诞生的信仰——读《大盗巴拉巴》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伟林 《出版广角》 1995年第6期58-59,共2页
如果说欧洲文明相对于中国文明有什么特殊之处,我觉得有一点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那就是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都体现了一种从容赴死的精神。前者是苏格拉底,他本可以免去一死,但他没有利用这个生的机会,他选择了死。后... 如果说欧洲文明相对于中国文明有什么特殊之处,我觉得有一点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那就是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都体现了一种从容赴死的精神。前者是苏格拉底,他本可以免去一死,但他没有利用这个生的机会,他选择了死。后者是耶稣,按照逾越节的惯例,死囚中有一个能得到赦免,无辜的耶稣和有罪的巴拉巴面临这个机会,而耶稣的答复是:“钉死我吧,放了他。”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慷慨赴义的传统。比如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比如项羽,自杀不过江东;比如谭嗣同,宣称自我牺牲从他开始。这些英雄的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拉巴 信仰 耶稣 诺贝尔文学奖 基督教 死亡 欧洲文明 谭嗣同 人类
下载PDF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试评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35-36,共2页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以人物的心理反映现实世界,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及人格分裂的故事娓娓道来。主人公寻求本我、自我与超我上的平衡,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结构理论。小说文本对心理的...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以人物的心理反映现实世界,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及人格分裂的故事娓娓道来。主人公寻求本我、自我与超我上的平衡,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结构理论。小说文本对心理的分析深刻而细腻,在现实压迫下呈现人物内心挣扎与无奈的同时,也凸显了发人深省的自由与人道的主题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理论 心理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斯蒂芬·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下载PDF
奈保尔《河湾》中的悲观主义历史观 被引量:6
7
作者 方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37,共7页
奈保尔的《河湾》是一部充溢着悲观主义色彩的小说,既深受欧洲文学传统中非洲形象的影响,又源于作者本人对非洲的实地考察,更是作者基于悲观主义历史观的话语构建。在奈保尔描写的非洲形象中,民族解放运动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文... 奈保尔的《河湾》是一部充溢着悲观主义色彩的小说,既深受欧洲文学传统中非洲形象的影响,又源于作者本人对非洲的实地考察,更是作者基于悲观主义历史观的话语构建。在奈保尔描写的非洲形象中,民族解放运动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本文认为,尽管故事的叙述者萨林姆所讲述的一切的确说出了非洲后殖民社会的某些现实,但并不能看作是后殖民社会历史的准确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保尔 悲观主义 后殖民社会
原文传递
美与爱浓缩的清明上河图——读斯特林堡《海姆素岛居民》
8
作者 阎连科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57,共2页
读的是《海姆素岛居民》,留存永远的是"海姆素岛上的居民们"。渴望着那样的生活;渴望着那样的文学;也渴望有一天可以返回那样已经被我们忘记的实实在在的写作。
关键词 斯特林堡 清明上河图 居民 浓缩 天安门广场 小说家 剧作家 中国人
原文传递
镜像与我在——埃斯普马克小说《失忆》解读
9
作者 赵臻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245-255,323,共12页
埃斯普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 埃斯普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的延伸。它表现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中国家官僚体系与自我、文本中隐在的父亲与自我三重镜像,突显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神义与我在的双重悖谬关系,是人类现代性困境中永恒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 自我 他者 镜像 神义论
原文传递
现代人的失忆症说明了什么?——谢尔·埃斯普马克《失忆的年代》第一卷解读
10
作者 陈思和 《东吴学术》 2013年第2期33-35,共3页
谢尔·埃斯普马克院士,瑞典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教授,曾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瑞典学院终身院士,十七次出任由五院士组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二0一二年金秋十月,正当中国作家莫言荣... 谢尔·埃斯普马克院士,瑞典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教授,曾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瑞典学院终身院士,十七次出任由五院士组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二0一二年金秋十月,正当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诺奖热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忆症 马克 现代人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批评家 解读 斯德哥尔摩 中国作家
原文传递
“心绪”与“事绪”的西中叙述——读《失忆》所想
11
作者 阎连科 《东吴学术》 2013年第2期30-32,66,共4页
如果一九八七年写就的《失忆》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来到中国,那么它的作者埃斯普马克将会在中国暴得大名,如同当年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之后的昆德拉等一样,因其叙述的别样,让中国的读者、作家、批评家对其敬若... 如果一九八七年写就的《失忆》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来到中国,那么它的作者埃斯普马克将会在中国暴得大名,如同当年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之后的昆德拉等一样,因其叙述的别样,让中国的读者、作家、批评家对其敬若神明,宛若文学的旱田中突然流过一道汩汩不绝的润田甘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忆 叙述 心绪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博尔赫斯 马尔克斯
原文传递
失忆、对话与小说的意义:论《失忆的年代》
12
作者 李娟 《东吴学术》 2016年第6期68-74,共7页
瑞典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长篇小说《失忆的年代》是一部对瑞典当代社会生活有深刻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小说以"失忆"为背景,书写了不同人物的个人经历并将其拼接、融合为一幅社会全貌图,其中对于身份、历... 瑞典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长篇小说《失忆的年代》是一部对瑞典当代社会生活有深刻表现和反思的作品。小说以"失忆"为背景,书写了不同人物的个人经历并将其拼接、融合为一幅社会全貌图,其中对于身份、历史以及写作的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是通过七卷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对话效果呈现出来的,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总之,埃斯普马克在《失忆的年代》中以具有艺术品味和思想深度的形式探索了文学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体现了瑞典当代文学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斯普马克 《失忆的年代》 瑞典文学 现实意义 反思
原文传递
《失忆的年代》的复调式独白、修辞与寓言
13
作者 谢雪梅 《东吴学术》 2016年第6期75-78,93,共5页
瑞典当代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失忆的年代》是后现代小说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是由七个人物的七篇独白组成,有着类似《人间喜剧》的故事结构。七篇独白展示后现代小说的独特的意识流写作,其中的修辞学实现与现代意识流小说《追... 瑞典当代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失忆的年代》是后现代小说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是由七个人物的七篇独白组成,有着类似《人间喜剧》的故事结构。七篇独白展示后现代小说的独特的意识流写作,其中的修辞学实现与现代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同样的思想批判,推动读者反思当今世界的"失忆"问题,反思人类面临的推却自我的道德责任的历史困境。《失忆的年代》的后现代修辞学及其喻示的寓言空间可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借鉴之玉,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比如先锋派文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变异问题,藉此拓展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忆的年代》 独白 失忆 道德责任
原文传递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历史的声音肖像
14
作者 邱华栋 《星火》 2019年第2期136-144,共9页
'超越描绘混乱而达到智慧'谈到现代历史小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中国,历史小说源远流长,我们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但是在20世纪,历史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这才发现,汉语小... '超越描绘混乱而达到智慧'谈到现代历史小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中国,历史小说源远流长,我们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但是在20世纪,历史小说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这才发现,汉语小说中的历史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小说集 哈德良 北方档案 现代历史小说 欧洲文明 出版社
原文传递
论斯蒂格·拉森小说的电影化叙事
15
作者 梁红艳 刘志红 《求索》 CSSCI 2014年第4期150-153,共4页
斯蒂格·拉森是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推理作家之一,2001年他开始创作的"千禧三部曲"系列小说,以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组织故事情节,显示出一种双轨并行、交叉叙事的结构特点。与此同时,他将电影叙事中的"梦幻般... 斯蒂格·拉森是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推理作家之一,2001年他开始创作的"千禧三部曲"系列小说,以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组织故事情节,显示出一种双轨并行、交叉叙事的结构特点。与此同时,他将电影叙事中的"梦幻般的真实感觉"融进小说创作,以梦境的虚幻镜像映射小说主人公现实人生以及自我存在的种种困境与假象。另外,他又用一种类似电影"摄影机"般的修辞技巧,使小说在"可视化"的描述中形成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情绪氛围。拉森小说的畅销经历说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并非只有消极面,在阅读的愉悦之后读者更能自然地获得发自内心的思考和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拉森 蒙太奇叙事策略 醒着的白日梦 可视化
原文传递
奇书共欣赏——《两条腿》读后与译后
16
作者 芦笛 《科普研究》 2012年第4期91-93,共3页
数年以前,笔者在图书馆旧书库翻阅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摩尔的《蛮性的遗留》时,发现这本书还附有另一种篇幅较短的叫做《两条腿》的小书,两者都由李小峰(鲁迅的学生)译出。这两部作品内容精彩、译笔活泼,读起来轻松而惬意。《两条腿... 数年以前,笔者在图书馆旧书库翻阅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摩尔的《蛮性的遗留》时,发现这本书还附有另一种篇幅较短的叫做《两条腿》的小书,两者都由李小峰(鲁迅的学生)译出。这两部作品内容精彩、译笔活泼,读起来轻松而惬意。《两条腿》虽为科普性质,但其构思之奇特、思想之高远、文笔之洗练,简直令人拍案叫绝。由于印象深刻,笔者后来又断断续续拜读数遍,并最终决定自己重译,既是重逢“老友”,也是认真学习与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赏 作品内容 化学家 图书馆 李小峰 书库 篇幅 科普
原文传递
谁捅了马蜂窝——《千禧年》系列推理悬疑小说
17
作者 许秀云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1年第2期48-49,共2页
尽管推理悬疑小说已经屡见不鲜,但能像《干禧年》这样产生轰动效应的系列却并不多见。作者为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1954~2004)。他于2001年开始创作该系列,到2004年共完成了《龙文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的... 尽管推理悬疑小说已经屡见不鲜,但能像《干禧年》这样产生轰动效应的系列却并不多见。作者为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1954~2004)。他于2001年开始创作该系列,到2004年共完成了《龙文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和《捅马蜂窝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等三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禧年》 小说 推理 with 2001年 轰动效应 WHO 女孩
原文传递
抵抗的诗学——阅读谢尔·埃斯普马克的小说
18
作者 方婷 《东吴学术》 2016年第6期63-67,共5页
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思想和诗化倾向,其小说和诗歌常常可以形成互文的阅读。同时,语言困境作为人的潜在困境深深地嵌入在他的作品中,这一困境具有强烈的抵抗色彩,并指向现实困境、权力困境和历史困境的交叉... 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思想和诗化倾向,其小说和诗歌常常可以形成互文的阅读。同时,语言困境作为人的潜在困境深深地嵌入在他的作品中,这一困境具有强烈的抵抗色彩,并指向现实困境、权力困境和历史困境的交叉,以及新意义的生成。因此,文学批评能否打破文体的藩篱,基于其作品的独特性,建立诗歌批评与小说批评的互文性批评就具有一定的试验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尔·埃斯普马克 抵抗 语言困境 互文
原文传递
晦暗、剧烈而幽深——评谢尔·埃斯普马克《失忆的年代》
19
作者 符树芬 《东吴学术》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失忆的年代》是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一部系列长篇小说。作家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一种知识分子的思考深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张生活在失忆的年代里的现代人的面孔。小说记录了瑞典社会的历史、人文和现实,但批判的是西... 《失忆的年代》是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的一部系列长篇小说。作家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一种知识分子的思考深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张生活在失忆的年代里的现代人的面孔。小说记录了瑞典社会的历史、人文和现实,但批判的是西方社会的生存图景,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命运,最后书写的是现代人的精神荒原。归根结底,小说书写的是集权主义。作家试图表明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建立国家,但同时也需要另一种力量去护卫个人利益,只有公平的、给予个体充分发展空间的国家,才能建设一个繁荣的社会;在此基础上,社会的每一个组成人员也才有活着的尊严可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忆 意识流 瑞典社会 集权主义
原文传递
《失忆》译者后记
20
作者 万之 《东吴学术》 2013年第2期26-27,共2页
多年前瑞典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先生就向我推荐过埃斯普马克的这部长篇系列著作《失忆的年代》,认为值得翻译介绍给中文读者,但我迟至今年才有时间完成第一部《失忆》。
关键词 失忆 后记 译者 汉学家 马悦然 瑞典 长篇 译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