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法终结的20世纪——重估米兰·昆德拉的历史遗产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晓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昆德拉对冷战时代的独特思考,对媚俗文化的持久批判,对历史“恐怖”的深刻揭示,对小说精神的执著探索,依然有现实的警醒意义。昆德拉的文学书写,因此既构成了人类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回望20世纪进而瞩望人类远景的无法忽视的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无法终结 米兰·昆德拉 历史遗产
下载PDF
“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阿瑟·克拉克作品中“沉默巨物”意象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岱 盛政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作为一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背景的类型文艺,科幻小说中长期充斥着以“西方中心论”为特质的话语。而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则在其科幻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呈现了对“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这尤其鲜明地体现于他围绕“沉默巨物”意象展... 作为一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背景的类型文艺,科幻小说中长期充斥着以“西方中心论”为特质的话语。而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则在其科幻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呈现了对“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这尤其鲜明地体现于他围绕“沉默巨物”意象展开的三种美学演绎:通过重新塑造飞船悬停于城市上空的场景,克拉克将欧洲文学中的神学哲思传统与科幻题材相融合;他对外星文明遗迹的描绘,在宏大尺度上消解了西方文明的例外论;他对“太空电梯”的格外推崇,则进一步反映了他在技术时代的浪漫主义理想。以阿瑟·克拉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科幻创作,需要在解构“科幻西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克拉克 科幻小说 科幻西方 意象 沉默巨物
下载PDF
女性·社会性·互文性——安妮·埃尔诺的自我书写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荭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始终围绕“自我”展开,但她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有别于传统的自传和自我虚构,带有鲜明的女性、社会性和互文性特征。她的“自我民族志”“社会自传”用敏锐精准的观察...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始终围绕“自我”展开,但她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有别于传统的自传和自我虚构,带有鲜明的女性、社会性和互文性特征。她的“自我民族志”“社会自传”用敏锐精准的观察和简洁平白的文风,揭露并反思了性别等级、社会差异和阶级“区隔”导致的“象征性暴力”。通过这种历时与共时、自生与外生、反复与差异的叙事手法和互文本游戏,安妮·埃尔诺将自身的创作汇入文学和历史的记忆之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女性书写 自我民族志 社会自传 互文性
下载PDF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研究——以《尤利西斯》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柏柯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陌生化语言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以现实与虚幻有机整合的形式,构建全新的文学视角,以达到表达、呈现作品情感的目的,可以深刻渲染作品内容,改善读者的阅读体会与感受。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典型作... 陌生化语言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以现实与虚幻有机整合的形式,构建全新的文学视角,以达到表达、呈现作品情感的目的,可以深刻渲染作品内容,改善读者的阅读体会与感受。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典型作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英美文学 作品情感 乔伊斯 文学视角 现实与虚幻 陌生化语言 语言表达形式
下载PDF
论弥尔顿对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的改写——以《伊利亚特》和《失乐园》为例
5
作者 吴玲英 李蒙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9,共8页
荷马在其被视为“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特》里将女性人物定位为“他者”,由此开启西方史诗对女性的“自我”之探索。在西方史诗史上,随着史诗从“原始史诗”向“文学史诗”发展,史诗里的女性形象慢慢脱离“他者”而向“自我”演... 荷马在其被视为“西方最古老的史诗”《伊利亚特》里将女性人物定位为“他者”,由此开启西方史诗对女性的“自我”之探索。在西方史诗史上,随着史诗从“原始史诗”向“文学史诗”发展,史诗里的女性形象慢慢脱离“他者”而向“自我”演进。本文在分析“原始史诗”之代表《伊利亚特》中女性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弥尔顿在“文学史诗之冠”《失乐园》中改写了荷马史诗传统中女性之“他者”定位。首先,《失乐园》的史诗英雄虽名为亚当夏娃之整体,但很大程度上乃史诗中唯一的女性夏娃之个体,弥尔顿在塑造史诗英雄的过程中将其主要关注锁定在夏娃身上。其次,诗人始终突显夏娃的“自我”,不仅展示了夏娃因“原初自我”中的“自恋”“自傲”而堕落的经过,而且呈现了夏娃通过“自省”“自知”“自赎”而将“自我”重构为“生态自我”并获得精神再生的过程。女性人物在史诗中的重新定位是弥尔顿对史诗传统的重要贡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荷马史诗传统 《伊利亚特》 女性定位 “他者” 改写 “自我”
下载PDF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下)
6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下载PDF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上)
7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于是,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
8
作者 郝田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6,共1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话诗形式已成主要翻译趋势。在过去一世纪的时间里,十四行诗这一诗歌形式已经成功中国化,中国十四行诗主要得益于对西方十四行诗作品的阅读与翻译,包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其中,莎士比亚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梳理莎氏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史,包括阅读、翻译和改写等方面,并辅以具体例证,说明莎士比亚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阅读 翻译 改写 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再造英格兰神话:托尔金《魔戒》的家园、英雄与文学传统
9
作者 徐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12,共12页
论文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解读了J.R.R.托尔金的奇幻小说《魔戒》的中洲世界建构(包括夏尔的地理设定及其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弗罗多作为持戒人的价值重构,以及托尔金对莎士比亚《麦克白》和英雄传奇的仿拟。《魔戒》不仅源自托尔... 论文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解读了J.R.R.托尔金的奇幻小说《魔戒》的中洲世界建构(包括夏尔的地理设定及其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弗罗多作为持戒人的价值重构,以及托尔金对莎士比亚《麦克白》和英雄传奇的仿拟。《魔戒》不仅源自托尔金对古代传说和语言的个人兴趣,也源自他对英格兰民族性的理解,是托尔金有意识地打造英格兰神话的写作实践,重建了缺失的英格兰民族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戒》 托尔金 奇幻小说 英格兰神话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景观书写与文学中城市形象生成再探析——以巴尔扎克小说《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为例
10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 景观 热奈特叙述理论 空间理论 城市
下载PDF
保罗·吉尔罗伊与二战后“英国性”的重构
11
作者 何卫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99,共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黑人移民的到来使英国人的传统身份和国家认同受到极大冲击,通过引入“英国性”“后殖民忧郁”和“新种族主义”等重要概念,保罗·吉尔罗伊对战后英国的种族问题进行了重新图绘。吉尔罗伊指出,狭隘的关于“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黑人移民的到来使英国人的传统身份和国家认同受到极大冲击,通过引入“英国性”“后殖民忧郁”和“新种族主义”等重要概念,保罗·吉尔罗伊对战后英国的种族问题进行了重新图绘。吉尔罗伊指出,狭隘的关于“英国性”的理解成了排斥他者的借口,黑人移民由此被视为“内部的敌人”。陷入“后殖民忧郁”泥沼之中的英国人无法接受帝国已衰落这一事实,将衰颓的社会现状归咎于外来移民。在吉尔罗伊看来,通过打通种族、文化和国家之间的通道,“新种族主义”开始借用一套全新的话语来对黑人移民进行排斥,这一新形式的种族主义已经变得更为隐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吉尔罗伊 英国性 后殖民忧郁 新种族主义
下载PDF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骑士叙事的文学地理考论
12
作者 石小军 董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30,共13页
早在中世纪,希格登和博韦等史学家就明确指出历史和地理是“人类事务”的时空两面,二者集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现代中外学者建立的文学地理研究框架和范式似乎即承袭于前人的这一社会认识论,具体包括文本在历史、现实层面展现... 早在中世纪,希格登和博韦等史学家就明确指出历史和地理是“人类事务”的时空两面,二者集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现代中外学者建立的文学地理研究框架和范式似乎即承袭于前人的这一社会认识论,具体包括文本在历史、现实层面展现的空间语境和其所再生出的地理图像及意指。研究聚焦《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骑士形象,一方面以中世纪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托,考察了“总引”骑士叙事所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创作性;另一方面又以中世纪“加泰罗尼亚地图册”为背景,复原骑士挺近圣地的“向心”继而远赴东北欧的“离心”两段征战轨迹。研究表明,骑士作战轨迹可以复原为一个四方环绕基督世界的圆形“十字架光环”,似乎意指骑士追随基督以期获取救赎的精神世界,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乔叟文学创作之严谨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中世纪史籍和地图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 骑士
下载PDF
鲁迅与荷兰文学的风景——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随笔及其他
13
作者 乔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4,共9页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里和望·蔼覃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既是为了一偿夙愿,也是为了开启新的文学道路。其中,穆尔塔图里的小说和杂文具有现实战斗性,其晚年撰写大量杂文,以杂文这种自由的体裁和直率的风格抨击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偏见与歧视,可能对鲁迅后期选择的文学道路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穆尔塔图里 荷兰文学 杂文
原文传递
现代文明的悖论与出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思想对话
14
作者 郗戈 赵瑞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2,共10页
开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在现代文明研究问题域中的思想对话,不仅有助于把握两者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还有助于透视古今文明转型阶段的社会现实。面对古今文明转型阶段以来资本力量的不断崛起,莎士比亚诉诸一种近似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德性观... 开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在现代文明研究问题域中的思想对话,不仅有助于把握两者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还有助于透视古今文明转型阶段的社会现实。面对古今文明转型阶段以来资本力量的不断崛起,莎士比亚诉诸一种近似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德性观,通过《威尼斯商人》《雅典的泰门》等戏剧的情节走向展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关切;而马克思则在大量汲取莎剧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依凭科学客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透过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外部表征揭示出现代文明的矛盾悖论。尽管莎士比亚敏锐觉察到现代文明中存在诸多困境与悖谬,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超越途径;而马克思则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骄傲的英国自耕农”“父亲的鬼魂(老田鼠)”等预示性形象,使莎士比亚塑造的文学典型展现出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超越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明 马克思与莎士比亚 政治经济学与文学
下载PDF
论《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经典化建构
15
作者 王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英国戏剧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自1966年首演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上演,不仅令观众与评论界交口称赞,创下了不俗的票房佳绩,而且还获得了不少权威性的奖项,业已成为当代经典。烛照历史、关... 英国戏剧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自1966年首演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上演,不仅令观众与评论界交口称赞,创下了不俗的票房佳绩,而且还获得了不少权威性的奖项,业已成为当代经典。烛照历史、关注现实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眼光,丰富深刻的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成为其经典化的起点;戏仿、语言游戏、互文、元戏剧等富有时代性的新颖手法和“搞笑”的时尚元素的融入是该剧成为经典的重要内生力量;而适宜的文化传播语境、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重传播主体的积极推动,尤其是身份显赫的批评者和阐释者所形成的权力话语则是将该剧建构为经典的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经典化为在“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快餐文化大潮中如何打造“永流传”的当代经典提供了经验和启迪,也为我们观察、评价西方以解构为标识的后现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托帕德 《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经典化
下载PDF
回到巴尔登斯伯格——《雪莱在中国(1905—1966)》中的跨国文献学考据
16
作者 姜哲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106-111,共6页
张静新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是一部“巴尔登斯伯格”式的著作。其通过比较文学所特有的跨语言、跨国族和跨文化研究,对1905年至1966年间雪莱在中国被接受和译介的事实与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跨国文献学考据”。在艺术性地安... 张静新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是一部“巴尔登斯伯格”式的著作。其通过比较文学所特有的跨语言、跨国族和跨文化研究,对1905年至1966年间雪莱在中国被接受和译介的事实与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跨国文献学考据”。在艺术性地安排与调配这些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该书不但对雪莱及其文学在中国曲折延伸的多维面向予以澄明,更是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化与世界文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登斯伯格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比较文学 跨国文献学考据
下载PDF
朱利安·巴恩斯小说中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
17
作者 李婧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2,共6页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2011年荣获布克奖,历史记忆是其小说的重要主题。巴恩斯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深刻展现了历史记忆对型塑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在其小说中,个体的记忆困惑与遗忘导致了身份认同危机,而记忆重拾则参...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2011年荣获布克奖,历史记忆是其小说的重要主题。巴恩斯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深刻展现了历史记忆对型塑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在其小说中,个体的记忆困惑与遗忘导致了身份认同危机,而记忆重拾则参与了身份认同的建构,此外国家也运用历史记忆型塑国民的国家认同,而超国家政治共同体则同样借用历史记忆维护其成员的认同感,巩固其政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历史记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历经磨难 奋发向上——大卫·科波菲尔的形象
18
作者 郭鸣鹃 游瑞娇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狄更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小说描写了大卫苦难的童年生活,刻画了他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突显了他刻苦努力、拼搏进取、奋斗成才的可贵品质...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狄更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小说描写了大卫苦难的童年生活,刻画了他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突显了他刻苦努力、拼搏进取、奋斗成才的可贵品质,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批判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大卫的形象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蕴含着深刻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揭示了有奋斗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从此以后》中的创伤、幽灵叙事和主体性重构
19
作者 杜丽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创伤与幽灵叙事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以幽灵的形式对现在造成侵扰的多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书写即是对创伤的挖掘和治疗。文章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从此以后》的文本细读,探讨小说所再现的个人和家族历史记... 创伤与幽灵叙事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以幽灵的形式对现在造成侵扰的多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书写即是对创伤的挖掘和治疗。文章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从此以后》的文本细读,探讨小说所再现的个人和家族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以及它所采用的幽灵叙事模式;借鉴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分析在追寻的叙事框架下,当代主人公比尔·昂文艰难的自我主体性重构;进而论述以《从此以后》为代表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在创伤表征和创伤见证方面的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此以后》 创伤 幽灵 他者 主体性 创伤表征
下载PDF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电影中的悬疑构造与开放文本
20
作者 张淑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38,共6页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作品在故事层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悬念构造吸引读者沉浸其中,在更为形而上的文本层面上则借助多重符号构筑了故事之外的文本游戏,保持其文本对观众的开放性和“可写性”,在神秘氛围中引导观众参与侦探游戏,成...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作品在故事层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悬念构造吸引读者沉浸其中,在更为形而上的文本层面上则借助多重符号构筑了故事之外的文本游戏,保持其文本对观众的开放性和“可写性”,在神秘氛围中引导观众参与侦探游戏,成为其电影改编作品仍能保持魅力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思路,可从侦探小说改编电影的悬念构造问题、文本层面的符号游戏、“可写性”的电影构造分别阐述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电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莎·克里斯蒂 小说改编 侦探电影 悬疑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