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叉学科背景下设计研究及其知识生产的优化策略
1
作者 张磊 殷俊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数智时代的学科建设、知识涌现与复杂情境,对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诸多挑战,然而,既有的知识论与知识模型却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理解偏差。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概念推演和范畴演绎的方法,对知识的概念、知识生产的困境和策略进行了分... 数智时代的学科建设、知识涌现与复杂情境,对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诸多挑战,然而,既有的知识论与知识模型却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理解偏差。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概念推演和范畴演绎的方法,对知识的概念、知识生产的困境和策略进行了分析。设计知识论辩的历史重构表明,设计知识及其生产还有待进一步讨论,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文章提出了一种“混合设计的研究”的优化策略,主张把设计和研究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并将研究与创作、理论与实验以多媒介的形式“封装”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设计知识 知识生产 混合知识 混合设计的研究 研究策略
下载PDF
空间的经验与经验的空间:艺术形式中的五个空间动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
作者 郭鹏宇 邬羽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0,共8页
空间转向是近期艺术史研究的前沿议题。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的空间经验形成了对三维经验空间的反哺,预示了不同维度空间经验的形式转译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通过梳理空间作为观念对象的三条线索、作为操作对象的三个元素与三个尺度,进... 空间转向是近期艺术史研究的前沿议题。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的空间经验形成了对三维经验空间的反哺,预示了不同维度空间经验的形式转译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通过梳理空间作为观念对象的三条线索、作为操作对象的三个元素与三个尺度,进一步提取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关于空间经验的五个动机,建构导向三维经验空间的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经验 经验空间 转译 空间动机 设计路径
下载PDF
重绘“山海”:明胡文焕刻“山海经图”与近世《山海经》的知识重构
3
作者 程梦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4,I0002,共7页
在晚明坊刻的书籍史语境下,胡文焕刻“山海经图”一方面以其世俗化的图文形态,勾勒出《山海经》接受史中“到民间去”的重要流脉,另一方面则在与日用类书“诸夷门”等通俗文献的互文中,折射出近世民间视野中关于《山海经》知识的重构方... 在晚明坊刻的书籍史语境下,胡文焕刻“山海经图”一方面以其世俗化的图文形态,勾勒出《山海经》接受史中“到民间去”的重要流脉,另一方面则在与日用类书“诸夷门”等通俗文献的互文中,折射出近世民间视野中关于《山海经》知识的重构方式,并由此为理解早期经典的民间接受与知识传递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胡文焕 山海经图 接受史 知识传递
下载PDF
论中西方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之差异
4
作者 来芙向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及其背后的精神谈论也日益增加,对艺术、精神和美的探索研究也逐渐深入,社会变革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中西方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列举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及相关作品... 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及其背后的精神谈论也日益增加,对艺术、精神和美的探索研究也逐渐深入,社会变革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中西方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列举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及相关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试图论述中西方艺术背后的精神思想和表现形式的区别。方法: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分别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进行结合分析,再将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及表现形式与西方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联系起来,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展现中西方艺术在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性。结果: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且在三家思想的碰撞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西方艺术精神更多受到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对宗教的崇拜及对科学世界的追求和探索,赋予西方艺术精神和绘画表现形式独有的特色。结论:中西方艺术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艺术注重表现精神气势,而西方艺术崇尚科学,追求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国传统艺术以善为美,西方艺术以真为美,两者在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 艺术精神 表现形式 差异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优化研究
5
作者 毛维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5期0133-0136,共4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视觉传达专业作为一门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面临着新型技术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影响以及在教学中存...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视觉传达专业作为一门融合创新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面临着新型技术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影响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高校建立交互式的学习体系,开展智慧型校园建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和教师都需要积极接受新事物,在传统教学的方式上大胆更新,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资源 合作机制
下载PDF
社会变革对我国女性服饰的影响
6
作者 潘炫历 《西部皮革》 2024年第6期132-134,共3页
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个人审美与价值的体现,又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文章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对女性服饰演变的深远影响。从社会变... 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个人审美与价值的体现,又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文章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对女性服饰演变的深远影响。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研究服饰潮流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现代女性服饰的潮流趋势,揭示女装发展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女性服饰 历史变化
下载PDF
定位艺术的内涵、形态及其审美特征研究——虚拟艺术之后的公共艺术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忠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9-243,共15页
传统数字实践建构的是一种脱离肉身和在场的身心分离的虚拟体验。以普适算法为代表的第三次计算浪潮带来了算法转向和位置转向,由此产生了继虚拟艺术之后的新兴数字公共艺术实践——定位艺术。定位艺术指基于普适计算,运用定位媒介以及G... 传统数字实践建构的是一种脱离肉身和在场的身心分离的虚拟体验。以普适算法为代表的第三次计算浪潮带来了算法转向和位置转向,由此产生了继虚拟艺术之后的新兴数字公共艺术实践——定位艺术。定位艺术指基于普适计算,运用定位媒介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Wi-Fi(无线保真度)等定位、感应及通信技术与设备所开展的多元艺术实践,它具有移动情境、混合时空、万物互联和具身表演等特征。定位艺术以代码、普适界面和作为行动者的物为基本结构要素,主要包括定位叙事、定位映射和定位游戏三种类型。在定位艺术中,参与者通过聆听、注释、映射、呈现以及增强的交互等具身表演,生成关于地方、事件和关系的多元情动体验,由此体现出基于万物参与、新颖生成和增强关系的涌现美。作为虚拟艺术的物质性回归,定位艺术通过技术与艺术、虚拟与物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在场,成功链接了技术理性和诗意情感,代表着人类技术化栖居环境下艺术的未来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艺术 普适计算 虚拟艺术 数字公共艺术 涌现美
下载PDF
论艺术创造与形式
8
作者 谭崇正 《新传奇》 2023年第15期17-19,共3页
艺术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有一个令人的视觉产生关注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形式与内容之分的,形式既是一种外在于内容的东西,又是内容的一种本质性存在。民族性、时代性、个性是艺术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的传承、创新与突破,往... 艺术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有一个令人的视觉产生关注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形式与内容之分的,形式既是一种外在于内容的东西,又是内容的一种本质性存在。民族性、时代性、个性是艺术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的传承、创新与突破,往往不是表现在内容上,而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一部美术史,其实就是创造艺术形式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式 内容 民族性 时代性 个性
下载PDF
民族艺术的知识构成与文化互动
9
作者 邓启耀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1,共8页
民族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构成的重要内容。民族艺术知识生产的主体,包括民族艺术的传承人工匠、艺人、宗教执业人士等。这些人形成自己的行业共同体组织,产生特定的社会分层、阶序和群体关系,并由精英或行会头领控制艺术知识的生产... 民族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构成的重要内容。民族艺术知识生产的主体,包括民族艺术的传承人工匠、艺人、宗教执业人士等。这些人形成自己的行业共同体组织,产生特定的社会分层、阶序和群体关系,并由精英或行会头领控制艺术知识的生产、传承、定级等。民族艺术知识的形式,与知识生产主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相应,具有各自的分类方式和艺术风格。民族艺术知识的传播和消费,是一个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不同空间社会群体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实现多民族文化融合和国家认同的过程。民族艺术知识的精神内核,是地方性民族性知识的集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体系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 知识构成 文化互动 共同体
下载PDF
木马、替代性再现与概念性图像——论E.H.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根源观
10
作者 李也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0期27-30,共4页
E.H.贡布里希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在《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中,贡布里希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和艺术史事实,以“木马”作为例证中心,批驳了传统的艺术模仿论、学院派的柏拉图式的模仿理论以及艺... E.H.贡布里希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在《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中,贡布里希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和艺术史事实,以“木马”作为例证中心,批驳了传统的艺术模仿论、学院派的柏拉图式的模仿理论以及艺术模仿外在世界母题或心理世界母题的观点,冲破了模仿论的藩篱,提出了自己的艺术形式根源观:艺术形式根源于共同功能基础上的替代性再现,他还结合艺术史发展的实际,创立了“概念性图像”这个动态范畴,完善了替代性再现的观点。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根源观,为探究艺术起源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多元视角,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贡布里希 艺术形式根源 替代性再现 概念性图像
下载PDF
游戏设计中声效应用对于用户交互体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覃京燕 刘碧雨 张盈盈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26,共4页
以游戏设计中声效的运用为研究重点,在游戏设计的发展历史上,对游戏中的声效进行分类,并结合游戏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与心理需求,对游戏中声效设计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在游戏设计中,声音以一种自然的交互方式,对用户进行隐式引导与反馈... 以游戏设计中声效的运用为研究重点,在游戏设计的发展历史上,对游戏中的声效进行分类,并结合游戏过程中的用户体验与心理需求,对游戏中声效设计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在游戏设计中,声音以一种自然的交互方式,对用户进行隐式引导与反馈,从"所见即所得"到"所用即所见",在影响用户的交互体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多感知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设计 声效 用户体验
下载PDF
互动艺术究竟是什么?——探析互动艺术的“形”与“神” 被引量:10
12
作者 戴志强 王妍 冯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95-100,共6页
随着近年来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互动艺术作品也随之大量涌现,互动艺术凭借其独特的科技感与互动理念正在逐渐成为现代艺术领域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然而,对于互动艺术的整体概念,目前尚缺乏一个成体系的架构。本文尝试通过探析互动... 随着近年来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互动艺术作品也随之大量涌现,互动艺术凭借其独特的科技感与互动理念正在逐渐成为现代艺术领域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然而,对于互动艺术的整体概念,目前尚缺乏一个成体系的架构。本文尝试通过探析互动艺术借助高科技的艺术表现之"形"与以接受主体为中心的互动理念之"神",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互动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艺术 人机交互技术 接受美学
下载PDF
城市符号的视觉语义探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孙湘明 成宝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795-800,共6页
城市符号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视觉语义的载体。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对城市符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城市符号物质形式与符号语义,阐述了城市符号的"形"与"义"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语义学理论为指导,从城... 城市符号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视觉语义的载体。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对城市符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城市符号物质形式与符号语义,阐述了城市符号的"形"与"义"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语义学理论为指导,从城市符号的表层语义、深层语义等层面探讨了城市符号的语义形式,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符号 视觉 语义 城市标志
下载PDF
宋代文人艺术新的形意观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梅 刘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98,1,共4页
宋代,作为精神领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引领了时代的文化艺术风尚。文人艺术摆脱前朝的思想束缚与审美观念,逐渐形成了新的形意观",得意忘形"的审美取向、诗书画"逸格"的品评以及逸笔戏墨的创作理念都是宋代文人士大... 宋代,作为精神领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引领了时代的文化艺术风尚。文人艺术摆脱前朝的思想束缚与审美观念,逐渐形成了新的形意观",得意忘形"的审美取向、诗书画"逸格"的品评以及逸笔戏墨的创作理念都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创新思想的体现。随着高坐具的完备和文人士大夫雅玩之风的兴起,新的形意观给宋代工艺美术增添了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人艺术 形意观 “得意忘形” “逸格”
下载PDF
形式、观看与视域——论南宋画院人物画《采薇图》的视觉模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鸣阳 黎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12,共7页
视觉模式即观看世界的方式,它决定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和艺术品的内容、形式及意义。本文从形制、形式风格、视觉逻辑、观看体验和视域这几方面入手来探讨《采薇图》的视觉模式。文章认为,画家李唐充分运用了手卷这种形制,巧妙... 视觉模式即观看世界的方式,它决定着创作者和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和艺术品的内容、形式及意义。本文从形制、形式风格、视觉逻辑、观看体验和视域这几方面入手来探讨《采薇图》的视觉模式。文章认为,画家李唐充分运用了手卷这种形制,巧妙地将绘画的形式与观者视觉逻辑、观看体验融合,并与画面最终想要传达给观者的意义紧密相连,从而创造出《采薇图》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人物山水"形式。讨论《采薇图》的视觉模式,将对解决此图的意义和功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唐 《采薇图》 形式 观看 视觉模式
下载PDF
形象的祛魅——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计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40,共9页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是一种形象被"祛魅"了的艺术,即"后光韵"艺术。"形象的祛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形象的去神圣化,即打碎笼罩在形象周围的神圣光环,使其人性化、世俗化;二是形象的去审美化,即打破美的形式规范,使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片段的、谜一样的视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转向 光韵 形象的祛魅 讽喻 拯救性批判
下载PDF
论不同艺术形式元素的组合创新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宏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80-84,89,共6页
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不同的形式元素加以重组。组合方式主要是增附组合、同类组合、邻近组合、异类组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可以互补,也可以适当嫁接。心理学上讲的“远距离联想”就是一种将不同艺术形式元素组合创新的思维... 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不同的形式元素加以重组。组合方式主要是增附组合、同类组合、邻近组合、异类组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可以互补,也可以适当嫁接。心理学上讲的“远距离联想”就是一种将不同艺术形式元素组合创新的思维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式元素 组合创新 嫁接 远距离联想
下载PDF
形式追随理念——理论及验证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9,共4页
“形式追随理念”的理论是对“形式追随功能”的修正,既跨越历史、文化、区域的边界,又联系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它从特殊性迈向了一般性,将在更广泛的层面得到应用。
关键词 设计形式 追随理念 历史验证
下载PDF
浅谈形式美法则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丽波 苗雨青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2年第11期17-18,共2页
研究、探索、掌握、运用形式美法则。能够领会不同形式美的特定功能和审美意义,能够提高、加深人们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创造中更好地去发现和创造美的事物.自觉地运用形式美法则去表现美的内容,达... 研究、探索、掌握、运用形式美法则。能够领会不同形式美的特定功能和审美意义,能够提高、加深人们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创造中更好地去发现和创造美的事物.自觉地运用形式美法则去表现美的内容,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美法则 审美意义 艺术创造 生活实践 内容美 表现美 创造美
下载PDF
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生龙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文着重考察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之“事”的存在状态。图画叙事是借助其物理图像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张力 ,凭籍人的视知觉及想象力形成家族艺术图像并加以串接来完成。文学叙事则是借助其语言文字的意义 ,在人的想象力参与下“立象”并加... 本文着重考察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之“事”的存在状态。图画叙事是借助其物理图像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张力 ,凭籍人的视知觉及想象力形成家族艺术图像并加以串接来完成。文学叙事则是借助其语言文字的意义 ,在人的想象力参与下“立象”并加以突破而达至“境”来实现。尽管因艺术图像的构成及串接突破方式不同 ,造成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叙事各有优劣 ,但它们都创造了“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画叙事 文学叙事 艺术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