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8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色调主义与戏剧性——一种视觉经验的生成
1
作者 刘晋晋 《艺术探索》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暗色调主义的产生不是缘于神学或神秘学对黑暗的崇拜,而是画家对室内剧场舞台灯光效果的借鉴。19世纪早期,戏剧家、文学家建构出“戏剧性明暗对比”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之上,与戏剧性或明暗对比本身的特征无关。当煤... 暗色调主义的产生不是缘于神学或神秘学对黑暗的崇拜,而是画家对室内剧场舞台灯光效果的借鉴。19世纪早期,戏剧家、文学家建构出“戏剧性明暗对比”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之上,与戏剧性或明暗对比本身的特征无关。当煤气灯运用于舞台照明后,强烈的光影效果消失。在这种视觉文化的转变中,戏剧家、文学家意识到过去舞台上强烈的明暗对比与戏剧性张力相似,从而把戏剧性当作明暗对比的特性。“戏剧性明暗对比”这一概念在20世纪后影响了艺术史写作和艺术批评,最终形塑了世人对于暗色调主义画风的认知。可以说,暗色调主义具有戏剧性是二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视觉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调主义 明暗对比 卡拉瓦乔 舞台照明 隐喻 戏剧性
下载PDF
米切尔与玻姆关于“图像转向”的通信
2
作者 李洋(译) 《中国艺术》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这是关于学术界“图像转向”的两封重要通信,戈特弗里德·玻姆和米切尔以通信的形式探讨了促使他们分别提出的“图象转向”和“图像转向”的思想路径。他们在通信中分别追溯了图像研究在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史、哲学等知识场域中的兴起... 这是关于学术界“图像转向”的两封重要通信,戈特弗里德·玻姆和米切尔以通信的形式探讨了促使他们分别提出的“图象转向”和“图像转向”的思想路径。他们在通信中分别追溯了图像研究在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史、哲学等知识场域中的兴起,回顾了他们展开图像研究的思想路径和方法论来源,并探讨了图像的多样性,以及“图像学”和“图像性”的一系列问题与观点。这两封信超越了对所谓“最早提出者”的争论,讨论了图像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使用和处理、美学风格的历史、图像物理学的可能性、图像破坏论的地位等问题,强调“转向”本身为西方人文科学范式带来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图象转向 戈特弗里德·玻姆 W.J.T.米切尔 图像与图象
下载PDF
比较艺术史的学理逻辑建构——基于比较艺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的思考
3
作者 颜景旺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比较艺术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未得到艺术学界的充分关注。若基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逻辑,对“比较艺术史”的学理内涵进行建构,则可以认为:它是自觉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各门类艺术史以及艺术史与外部世界的间性关系的一门学问... “比较艺术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未得到艺术学界的充分关注。若基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逻辑,对“比较艺术史”的学理内涵进行建构,则可以认为:它是自觉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各门类艺术史以及艺术史与外部世界的间性关系的一门学问,是在门类艺术史与整体艺术史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一种中观研究;它秉承开放视野,形成了跨国别、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五种基本视域关系。“比较艺术史”的再提出及其初步建构,不仅是对当下艺术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呼应,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科的时代呼唤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艺术史 比较艺术学 门类艺术史 整体艺术史 学理逻辑
原文传递
数字技术下的艺术史书写:数字艺术史的创新与挑战
4
作者 李斌 文彩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正在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拓宽研究边界。其中,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等数字技术与艺术史的结合开辟了数字艺术史这一新领域。在研究实践中,数字艺术史研究策略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通过建构关系网络...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学科的融合正在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拓宽研究边界。其中,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等数字技术与艺术史的结合开辟了数字艺术史这一新领域。在研究实践中,数字艺术史研究策略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通过建构关系网络等方式变“静态艺术史”为“动态艺术史”,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数字艺术史也面临图像标注的主观性、数据信息的误差等挑战。总体看来,数字艺术史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唯数据论,不断优化研究策略,坚持跨学科视野,优化数据的质量、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加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合作,为艺术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史 艺术史 数字技术 数字人文
下载PDF
艺术社会史家如何看待精神分析?——读豪泽尔《艺术史的哲学》
5
作者 孔佑文 《中国图书评论》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作为艺术社会学的建构者与艺术社会史的书写者,阿诺德·豪泽尔在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并未放弃对个体内在心灵的探索。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旨在调和社会要求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豪泽尔则立足于意识形态批判,指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作为艺术社会学的建构者与艺术社会史的书写者,阿诺德·豪泽尔在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时,并未放弃对个体内在心灵的探索。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旨在调和社会要求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豪泽尔则立足于意识形态批判,指出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之间既存在隐秘的亲和,又不时发生对抗,将精神分析与艺术社会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框架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泽尔 艺术社会学 精神分析
下载PDF
重写艺术史:从驱逐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开始 被引量:1
6
作者 支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9,207,共10页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首先产生于欧洲,其艺术史观念与写作范式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随着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化扩张,西方中心主义作为“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幽灵”一直或明或暗地支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史书写。无...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首先产生于欧洲,其艺术史观念与写作范式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随着西方学术话语的全球化扩张,西方中心主义作为“艺术史书写的话语幽灵”一直或明或暗地支配着世界各国的艺术史书写。无论是“艺术史”“欧洲艺术史”“世界艺术史”还是“全球艺术史”,艺术史书写术语的翻新固然体现了世界各国艺术史学者对“人类艺术通史”书写的憧憬与努力,但并没有改变现有艺术史书写作为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实践的客观事实。从“不完整的艺术史”“不平等的艺术史”到“不真实的艺术史”,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让东方艺术反复辗转于“缺席的东方”“替补的东方”和“易容的东方”三种大同小异的失语状态。要完成世界艺术史的重写与重构,必须从驱逐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幽灵”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西方中心主义 重写文明史 话语幽灵
下载PDF
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娟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10-13,28,共5页
图像学是艺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自出现以来,图像学不断发展完善,被逐渐运用在美术、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众多领域。该文以汉代画像石、北宋山水画与淮阳民俗舞蹈“担经挑”研究为例,阐述图像学方法不仅能帮助研究者有... 图像学是艺术史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自出现以来,图像学不断发展完善,被逐渐运用在美术、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众多领域。该文以汉代画像石、北宋山水画与淮阳民俗舞蹈“担经挑”研究为例,阐述图像学方法不仅能帮助研究者有序、有据地理解绘画、舞蹈等艺术,而且能提示研究者通过艺术作品中细微的变化,思考其风格的转变与思想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图像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理性、系统、深入地观照艺术史,提高个案研究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弥补文献的不足,但也要避免穿凿附会而陷入本末倒置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艺术史 价值 局限
下载PDF
艺术史学范式的多维探索--评《范式重构:于贝尔·达弥施的艺术史研究》
8
作者 金元浦 《美育学刊》 2024年第6期I0007-I0007,共1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激烈的艺术革命与此起彼伏的哲学思潮,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结构主义、符号学、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空间理论、女权主义等人文研究新方法相继进入艺术史书写领域,促使艺术史研究范式产生了激烈的变革。柴冬冬...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激烈的艺术革命与此起彼伏的哲学思潮,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结构主义、符号学、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空间理论、女权主义等人文研究新方法相继进入艺术史书写领域,促使艺术史研究范式产生了激烈的变革。柴冬冬博士这本《范式重构:于贝尔·达弥施的艺术史研究》便是基于范式变革的视野,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法国20世纪重要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艺术史思想,对我们了解20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艺术史研究范式的演变逻辑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研究 媒介研究 范式重构 艺术史家 西方艺术史 于贝尔 史学范式 结构主义
下载PDF
论考古学视域下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
9
作者 孟欣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古希腊与亚非文明的关系研究历来是学界的焦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宗教、文化视角来凸显希腊文明的兼容并蓄。本文以考古发现的物质材料和跨地域艺术交流为线索,对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及所遵循的历史传统展开讨论,证明希腊艺术不是... 古希腊与亚非文明的关系研究历来是学界的焦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语言、宗教、文化视角来凸显希腊文明的兼容并蓄。本文以考古发现的物质材料和跨地域艺术交流为线索,对希腊艺术的亚非基础及所遵循的历史传统展开讨论,证明希腊艺术不是文明的突变,它是古代亚非艺术传统脉络下的延续和创新;提出希腊奇迹不是美学乌托邦,而是归因于不同文化碰撞下对传统规则的发展,且以自身特色化的结论,追溯古代亚非文化对希腊艺术精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亚非文明 希腊艺术 基础
下载PDF
《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评介
10
作者 苏子厚 诸葛沂 《美育学刊》 2025年第1期I0007-I0007,共1页
吴京颖新著《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聚焦于意大利文化史、艺术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与他在1855年创作的早期艺术史著作《艺术指南》,通过研究弗朗兹·库格勒和卡尔·施纳泽在方法与观念上对布克哈特早... 吴京颖新著《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聚焦于意大利文化史、艺术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与他在1855年创作的早期艺术史著作《艺术指南》,通过研究弗朗兹·库格勒和卡尔·施纳泽在方法与观念上对布克哈特早期艺术史观的影响,具体考察了后者所处的艺术史研究环境,追溯其早期艺术史观的形成,厘清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研究上的思想观念与研究方法并总结了他对之后德语艺术史学术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克哈特 艺术史家 意大利文艺复兴 艺术史研究 艺术史观 思想观念
下载PDF
万物可观:博物馆怀疑论视角下博物馆与艺术史的联系
11
作者 林小靖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5年第2期60-62,共3页
历经几个世纪,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逐渐掌握话语权。但博物馆怀疑论的声音却从未消失。针对作品被放到博物馆内使其脱离了原初历史语境,进而改变了作品自身内涵的问题,怀疑者们始终质疑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博物馆收藏、保护人类... 历经几个世纪,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逐渐掌握话语权。但博物馆怀疑论的声音却从未消失。针对作品被放到博物馆内使其脱离了原初历史语境,进而改变了作品自身内涵的问题,怀疑者们始终质疑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博物馆收藏、保护人类文明的遗物,是连接古老藏品与当下文化的桥梁,以展览形式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如何将作品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是博物馆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一个好的展览离不开艺术史的学术支持,艺术史学家以馆藏为依托开展研究则贯穿了这种联系。本文从博物馆怀疑论者提出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博物馆与艺术史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艺术史 博物馆怀疑论 展览
下载PDF
教育生态系统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史课程中的融入研究
12
作者 傅曼颖 《美术教育研究》 202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教育生态系统指教育中各类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美术史课程作为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将教育生态系统的理念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史课程教育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包括... 教育生态系统指教育中各类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美术史课程作为美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将教育生态系统的理念引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史课程教育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境,高校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促进各学科教育主体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载体与方法,营造动态平衡的教育环境,推动美术史课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系统 应用型本科高校 美术史
下载PDF
矛盾的平衡: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张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兆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4期83-90,共8页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影响广泛且深远的艺术运动,自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涌现,至今仍被热议。本文基于2022年出版的《新艺术运动:转变中的艺术、建筑和设计》一书中的“现代性”相关内容,进一步延伸和讨论新艺...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影响广泛且深远的艺术运动,自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涌现,至今仍被热议。本文基于2022年出版的《新艺术运动:转变中的艺术、建筑和设计》一书中的“现代性”相关内容,进一步延伸和讨论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张力。全文引入现代性的相关理论和艺术设计史的宏观视野,将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与其相邻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包豪斯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新艺术运动“矛盾的平衡”的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艺术运动 现代性 矛盾的平衡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包豪斯
下载PDF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构——高居翰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石磊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 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17世纪中国绘画史,挑战了传统绘画史的局限。高居翰还将艺术置于社会史的框架之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来审视艺术风格的生成机制,拓展了艺术社会史研究的新方法论。他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也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学迥异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 风格分析 重写艺术史 方法论
下载PDF
视觉形象的“他者化”与“自我他者化”探微——从中外视觉艺术中的“眯眯眼”谈起
15
作者 郭建平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话语权力分布及文化认同程度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尊重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作品,反对其他族群视觉艺术中隐含着的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歪曲表现,同时应能判析本国视觉艺术中是否存在“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并展现出真正的原创力,创作出切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他者形象 文化认同 自我他者化
原文传递
从遗存图像走向行动之诗——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图像理论瞥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国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共11页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采用一种跨历史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图像,他的图像理论通过与尼采、弗洛伊德、瓦尔堡、本雅明、德勒兹等特定人物的持续对话而展开。一方面,迪迪于贝尔曼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写作风格,他往往从一个旧有的...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采用一种跨历史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图像,他的图像理论通过与尼采、弗洛伊德、瓦尔堡、本雅明、德勒兹等特定人物的持续对话而展开。一方面,迪迪于贝尔曼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写作风格,他往往从一个旧有的形象出发并重新制定属于自己的概念框架,比如“流动的宁芙”“抵抗的萤火虫”与“双重阿特拉斯”(图集与抵抗)。另一方面,虽然迪迪于贝尔曼的研究广泛且多样,但他在理论思考上仍具有显著的连贯性:早期关注以流动的宁芙形象为代表的图像迁移和遗存问题,并以此重新审视作为开放的艺术史的重新书写的可能;之后转向对图像并置的视觉形式即图集方法的关注,并引入了蒙太奇的多重性和异质性;近些年来他试图将对图像的历史和政治思考转化为一种行动哲学,即图像如何经由欲望、情感与想象力的中介而走向解放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图集 遗存图像 宁芙 行动之诗
下载PDF
“中间之驿骑”的转译:20世纪初中日“美术”概念的诞生与发展考略
17
作者 许俊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5-99,共5页
“美术”一词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1871年“美术”一词首次在日本出现,明治学界将其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重要学术概念加以广泛使用并传播,“美术”以及“艺术”概念的挪用与适应过程,也出现了彼此观念博弈,互为表里的现象。中国现代转... “美术”一词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1871年“美术”一词首次在日本出现,明治学界将其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重要学术概念加以广泛使用并传播,“美术”以及“艺术”概念的挪用与适应过程,也出现了彼此观念博弈,互为表里的现象。中国现代转型意识随着“中间之驿骑”的“美术”概念传入渐次展开,概念认知上也从模糊走向成形。因此,重新梳理探究清季民初“美术”这一学术概念的观念史过程,对于近现代美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 美术 艺术 王国维
下载PDF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艺术研究之源
18
作者 刘晋晋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51-64,共14页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理论,从基本理念、研究模式到感官比率和冷热媒介等基本概念都受到传统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美学的影响。其基本理念受到巴拉兹的启发,又借小艾文斯的研究纠正巴拉兹带来的谬误;其以主导性媒介划分各时代的历史模式...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理论,从基本理念、研究模式到感官比率和冷热媒介等基本概念都受到传统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美学的影响。其基本理念受到巴拉兹的启发,又借小艾文斯的研究纠正巴拉兹带来的谬误;其以主导性媒介划分各时代的历史模式则间接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影响;感官比率理论源于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艺术史;冷热媒介的划分源自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范畴及贡布里希的符号学方法。我们需要看到,媒介概念本身就与艺术史中的形式概念相关,亦有必要以这样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的艺术研究。新的艺术媒介研究不应仅把媒介作为传达艺术品意义的载体,而应将之作为形式因,作为形塑艺术现象乃至人类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媒介 媒介研究 形式因 黑格尔 沃尔夫林
下载PDF
艺术史的危机:新旧艺术史之争
19
作者 戴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18,共7页
深入探讨艺术史学科的两类危机:“艺术史的内部危机”与“艺术史的危机”。前者聚焦于新旧艺术史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争议,后者则关乎艺术史作为独立科学学科之存续与意义。文中阐明此等危机之根源及其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影响,并指出艺术... 深入探讨艺术史学科的两类危机:“艺术史的内部危机”与“艺术史的危机”。前者聚焦于新旧艺术史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争议,后者则关乎艺术史作为独立科学学科之存续与意义。文中阐明此等危机之根源及其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影响,并指出艺术史学科须在保有传统方法之精髓的同时,积极吸纳新理论与多元视角,以维持其学科之活力与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史 新艺术史 艺术史的危机 艺术史学史
下载PDF
《艺术批评史》1964年意大利文版前言
20
作者 邵宏(译)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0期136-139,共4页
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入门读物是尤利乌斯·冯·施洛瑟1924年出版的《艺术文献:近代艺术史文献研究手册》(Die Kunstliteratur:ein Handbuch zur Quellenkunde der neueren Kunstgeschichte, Wien),与廖内洛·文杜里1936年出版... 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入门读物是尤利乌斯·冯·施洛瑟1924年出版的《艺术文献:近代艺术史文献研究手册》(Die Kunstliteratur:ein Handbuch zur Quellenkunde der neueren Kunstgeschichte, Wien),与廖内洛·文杜里1936年出版的《艺术批评史》(History of Art Criticism, New York)。《艺术批评史》的出版标志着作者从理想主义类型的理论教育转向对纯粹可视性方法的探讨。艺术批评史是以一种解释性的方法论对艺术作品作出价值的探求。艺术史这一被文杜里认作等同于艺术批评史的学科,不再仅仅被人们理解为风格的比较与可能的重构文献学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内洛·文杜里 艺术批评史 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