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分析美学回答赝品问题的四种路径
1
作者 罗伯中 李帛雨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分析美学赝品观的基本进路并非传统所理解的两种,而是四种。古德曼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比尔兹利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承认赝品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丹托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 分析美学赝品观的基本进路并非传统所理解的两种,而是四种。古德曼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比尔兹利的观点代表了可见性视野下承认赝品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丹托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否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迪基的观点代表了不可见视野下承认赝品的艺术品身份的立场。事实上,一部分艺术的复制品依据其不同的复制手段,或者成为赝品,或者成为真品,另一部分艺术的复制品永远都是赝品。将这一限制作为迪基赝品观的补充,便可以得到有关赝品问题基本圆满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赝品 艺术品身份 不可见性 亲笔性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美术史书写的“破”与“立”
2
作者 程波涛 贾峰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活中国美术历史写作范式的多种可能和可行性,构筑更加完备的美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如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一样,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新文科教育以文化人等方面的新动能,进而对塑造新时代人的精神品格、美育素养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中国美术史 书写维度 问题意识 价值引领
下载PDF
高职动漫专业建设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
3
作者 李菲 陈代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4-156,共3页
随着高职动漫专业深度融合产业链的发展,在市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要求的双重影响下,高职院校动漫教学相继出现了人才培养单一化、教学质量下降等多种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高职动漫专业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合作桥梁、科学... 随着高职动漫专业深度融合产业链的发展,在市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要求的双重影响下,高职院校动漫教学相继出现了人才培养单一化、教学质量下降等多种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高职动漫专业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合作桥梁、科学规划专业路径、拓宽就业观念引导、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等改革路径,以期为高职动漫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动漫专业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在实然与应然的张力关系中揭示河北艺术的复杂面向
4
作者 邢建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一般说来,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是构成地方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河北地处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地带,农牧之争形成的冲突与融合铸就了河北艺术的第一重底色,草原文明的自由奔放与农耕文明的质朴典雅冲撞融汇之后形成了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酣畅... 一般说来,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是构成地方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河北地处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地带,农牧之争形成的冲突与融合铸就了河北艺术的第一重底色,草原文明的自由奔放与农耕文明的质朴典雅冲撞融汇之后形成了慷慨激昂的燕赵悲歌:酣畅淋漓的游侠精神、视死如归的悲壮体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质朴刚健的生命力成为早期河北艺术精神的主调。与此同时,由于南部(古邺城)地区处于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来自农耕文明核心区域的审美情调与艺术追求也深刻影响了河北地方艺术。随着地方行政区域的变化及统治中心的转移,河北艺术不断更迭、变迁,显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质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谐和的状态。比较而言,早期地理环境因素对河北艺术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而后期行政区划的影响则逐渐占据中心。无论如何发展,古代河北艺术都体现出了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内涵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艺术 地域文化 农牧之争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胡风汉韵的激荡与融合——论魏晋北朝时期的河北艺术
5
作者 孟庆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剧烈动荡带来了河北地区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以汉族艺术为主导,其他民族艺术为辅助的创作新局面。首先,游侠文化在胡、汉之间盛行,该文化所具有的强健之风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影响。其次,北方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剧烈动荡带来了河北地区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以汉族艺术为主导,其他民族艺术为辅助的创作新局面。首先,游侠文化在胡、汉之间盛行,该文化所具有的强健之风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影响。其次,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的异族文艺,以西域乐舞为代表的胡乐与中原雅乐开始激荡融合。而佛教的流行则使人们对生命中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佛教的慈悲情怀慰藉着乱世中的心灵。总体而言,“力”与“悲”的张力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构成这个时代艺术最鲜明的审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尚侠 胡风胡乐 佛教艺术
下载PDF
“出了象牙之塔”:《申报·艺术界》与《艺术界周刊》的互文性传播研究
6
作者 刘晨 《美育学刊》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申报》著名副刊《艺术界》与《艺术界周刊》存在明确的互文现象,这种互文现象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艺术文化研究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形成提倡艺术、走向民众、趋向普及的传播语境,同时也成为“民族主... 《申报》著名副刊《艺术界》与《艺术界周刊》存在明确的互文现象,这种互文现象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艺术文化研究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形成提倡艺术、走向民众、趋向普及的传播语境,同时也成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生发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艺术界》 《艺术界周刊》 互文性 传播 民国
下载PDF
巫鸿“空间”方法论的生成及在艺术史中的运用
7
作者 李超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2,83,共7页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提出美术史的“空间”转向命题,使得“空间”首次在方法论层面得以阐发。探究“空间”这一方法论的确立及合法性,将其置于中西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检讨,并结合巫鸿对空间理论的阐释,以作品为例探究这一方法论的生成...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提出美术史的“空间”转向命题,使得“空间”首次在方法论层面得以阐发。探究“空间”这一方法论的确立及合法性,将其置于中西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检讨,并结合巫鸿对空间理论的阐释,以作品为例探究这一方法论的生成及在艺术史研究中有效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鸿 空间 方法论 合法性 语境
下载PDF
自然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精神性探究
8
作者 李建文 金梦非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把握自然材料的艺术语言,挖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内涵,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丰富现代艺术的发展形式。方法:以自然材料为切入点,对其艺术语言的嬗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探究自然材... 目的:把握自然材料的艺术语言,挖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内涵,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丰富现代艺术的发展形式。方法:以自然材料为切入点,对其艺术语言的嬗变、自然材料的精神性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探究自然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精神表达。结果:查阅文献发现,无论是在各个社会领域,还是对艺术创作而言,自然材料都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最纯粹的馈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大量不加工或少量加工的自然材料被广泛运用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在艺术领域,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也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灵感,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空间。然而,人类仍未善用自然界蕴含的生物密码。着眼当下,不断涌现的数字艺术品将人类牵引到喜忧参半、进退维谷的境地。放眼世界,近三年来爆发的世界性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生命意义。结论:对自然材料的精神性研究不仅能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对于以艺术抚慰人心、以艺术之力承担生态责任,践行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材料 现代艺术 物性 精神性
下载PDF
云演艺在融媒体时代引发的网络增值效应分析
9
作者 谢中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0156-0159,共4页
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的云演艺,在当下正在改变大众观看各类文艺演出的传统习惯,通过移动终端、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实现人人随手可及、随时能看的观演效果。结合各类传媒资源的融媒体,对于AR、XR等虚拟技术有着极大的容通性和传播性。而云... 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的云演艺,在当下正在改变大众观看各类文艺演出的传统习惯,通过移动终端、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实现人人随手可及、随时能看的观演效果。结合各类传媒资源的融媒体,对于AR、XR等虚拟技术有着极大的容通性和传播性。而云演艺作为融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产物,将传统演出以网络直播、点映、回看等形式转变为即时性表演,为现阶段演艺行业的市场模式开拓出全新的探索方向,也对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提供出另一种运营机制,引发出网络作为传播平台这一媒介时的增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云演艺 产业发展 增值效应
下载PDF
学制视域下近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演进及当代启示
10
作者 张玲钰 杨博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象征新学的学制系统为教育近代化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近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也由此逐步发展起来。解读近代中国颁布实施的四部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视野下近代中国高等... 象征新学的学制系统为教育近代化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近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也由此逐步发展起来。解读近代中国颁布实施的四部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视野下近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从封建科举走向实利主义救亡、从实学教育到国民教育的历史使命,反思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势,从而探寻适合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改革方案: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俱进;文化互鉴,并最终形成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制 近代中国 高等艺术教育
下载PDF
浅论艺术的当代性——以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性为例
11
作者 郭佳乐 《戏剧之家》 2024年第7期53-55,共3页
艺术的当代性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现如今,许多人未能真正理解当代艺术的含义。当代艺术是一个舶来品,但随着这种“舶来品”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怎么革故鼎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跟上时代潮流,形成自... 艺术的当代性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现如今,许多人未能真正理解当代艺术的含义。当代艺术是一个舶来品,但随着这种“舶来品”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怎么革故鼎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跟上时代潮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进一步形成中国本民族艺术的当代语言,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式的当代民间艺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民间艺术 剪纸 年画 当代艺术
下载PDF
梅云堂与张大千
12
《财富生活》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作为苏富比亚洲五十周年庆的压轴盛事,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不负古人告后人”专场拍卖于12月9日圆满收槌。作为张大千作品最权威收藏者,“梅云堂”此次将释出21幅作品,其中一幅领衔拍品《秋山夕照》以2亿港元成交,总成交额... 作为苏富比亚洲五十周年庆的压轴盛事,香港苏富比“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不负古人告后人”专场拍卖于12月9日圆满收槌。作为张大千作品最权威收藏者,“梅云堂”此次将释出21幅作品,其中一幅领衔拍品《秋山夕照》以2亿港元成交,总成交额3亿港元。这也是时隔10年,苏富比香港再获“梅云堂”委托,推出张大千专场拍卖。2011年及2013年,苏富比曾两度推出“梅云堂藏张大千画”专场拍卖,各拍出25幅作品,总成交金额分别为6.8亿及3.3亿港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富比 张大千 专场拍卖 云堂 收藏者
下载PDF
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志杰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04-106,共3页
当代中国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要让当代艺术更好地完成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使命,首先要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艺术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探索,是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实验精神的产物,... 当代中国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要让当代艺术更好地完成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使命,首先要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当代艺术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探索,是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实验精神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羽翼。讲好当代艺术的中国故事,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中国故事 中国艺术
下载PDF
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14
作者 陈珍 丁红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37-140,共4页
该文围绕当前国内美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本土社会美育的特征,探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发挥的基础功能和拓展功能。高等美术院校本身能够提供丰富的美术作品、美育人才、学术研究、活动展出... 该文围绕当前国内美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本土社会美育的特征,探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发挥的基础功能和拓展功能。高等美术院校本身能够提供丰富的美术作品、美育人才、学术研究、活动展出等,这也是高等美术院校所具有的基础功能。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的功能逐渐由单一向复合转变,从被动转向主动,从阶段性迈向终身性、全民性,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功能得到延伸。该研究进一步厘清高等美术院校在社会美育建设中发挥的职能,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美育建设中的功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美术院校 社会美育 基础功能 拓展功能 文化价值 终身美育
下载PDF
云演艺商业模式与创新研究
15
作者 陈佳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0060-0063,共4页
云演艺作为新时期科技高速发展的数字型产物,正在不断激发出传统与时尚相互结合时所产生的商业热点。云演艺所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传统艺术演出在经历过视频录播和网络演出的两个时期后,逐渐将线上与线下两种... 云演艺作为新时期科技高速发展的数字型产物,正在不断激发出传统与时尚相互结合时所产生的商业热点。云演艺所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传统艺术演出在经历过视频录播和网络演出的两个时期后,逐渐将线上与线下两种渠道相互融合,借助于云演艺实现出传统舞台与虚拟平台共同发展的衍生态势。云演艺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不仅体现出自身的数字化特点,也将创新的数字技术带入传统的演艺市场,促使旧有的行业领域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注意,云演艺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的关于文化输出、自身发展以及科技左右艺术形态的诸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演艺 商业模式 数字技术 创新发展
下载PDF
从人文经济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
16
作者 王廷信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艺术经济是人文经济的一种。中华传统艺术以“借艺谋生”和“借艺抒怀”为艺术与经济连接的逻辑起点。自1840年起,中国社会的传统人文经济逐渐向现代人文经济过渡,这种过渡集中体现在传统艺术由静态经济模式向动态经济模式的转变。面对... 艺术经济是人文经济的一种。中华传统艺术以“借艺谋生”和“借艺抒怀”为艺术与经济连接的逻辑起点。自1840年起,中国社会的传统人文经济逐渐向现代人文经济过渡,这种过渡集中体现在传统艺术由静态经济模式向动态经济模式的转变。面对新的文化形式和经济模式的介入,中国坚守文化本位,奠定了中华传统艺术的主体地位。现代人文经济是一种互联性经济,在其兴起过程中,中华传统艺术或被动适应、或主动求变,不断焕发新的生机,避免了社会唯经济唯利益的单向度发展。人文经济的核心在于人,以人为本是中国人文经济发展的基本立场,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文经济也是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 艺术经济 传统艺术 当代传承
下载PDF
寂静而生——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展
1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寂静而生——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展”,由通化师范学院、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图书馆、通化市白山黑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巴黎福赞设计承办,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通化市文... “寂静而生——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展”,由通化师范学院、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图书馆、通化市白山黑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巴黎福赞设计承办,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通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化市美术家协会协办,于2023年12月11日至20日在吉林省图书馆举行。在12月11日的开幕式上,省内相关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通化师范学院副校长许适琳教授、长白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纪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通化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姚远主持,吉林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朱红宣布展览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图书馆 通化师范学院 长白山文化 副校长 摄影家协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播电视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建构数字经济中艺术市场治理“中国方案”
18
作者 西沐 雷茜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34,共13页
围绕建构数字经济中艺术市场治理“中国方案”这个主题,回顾了中国艺术市场治理的历史进程,展现其演化轨迹及主要阶段特征;强调了建构“中国式”艺术市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背后原因;最后,阐明了中国艺术市场治理进化的逻辑... 围绕建构数字经济中艺术市场治理“中国方案”这个主题,回顾了中国艺术市场治理的历史进程,展现其演化轨迹及主要阶段特征;强调了建构“中国式”艺术市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背后原因;最后,阐明了中国艺术市场治理进化的逻辑,展开了数字化背景下艺术市场治理的系统,以及艺术市场治理的机制与体系研究,重点确立了艺术市场治理的目标、关键节点与战略路径,建立了艺术市场治理“中国方案”的基本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市场 治理现代化 数字经济 中国方案
下载PDF
艺术与和谐共生: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以广州首个艺术友好型社区为例
19
作者 钟颖霏 彭灵灵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打造艺术友好型社区,是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式促进社区住户进行自身关照、他人关照,从而减少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产生,形成具备真实社交以及凝聚力的社区特色,营造更具活力的社区氛围。基于艺术视角,运用深度访谈与实践调查法,探索文化手段... 打造艺术友好型社区,是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式促进社区住户进行自身关照、他人关照,从而减少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产生,形成具备真实社交以及凝聚力的社区特色,营造更具活力的社区氛围。基于艺术视角,运用深度访谈与实践调查法,探索文化手段这种新型管理手段对社区治理路径的影响,包括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弱化社区矛盾以及提高自治能力等。聚焦于艺术为社区治理赋能的角度,案例社区展示了搭建社区居民互动平台、依托文化手段打造社区独特氛围、筹办公共活动减少社区矛盾等三种路径,促进社区治理自治程度的提高与治理路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友好型社区 社区治理 文化手段 创新路径
下载PDF
地域生态与文化经验:西南当代艺术的流变与转型
20
作者 王蓓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继乡土美术与伤痕美术之后,西南当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质的“生命流”创作倾向,以一种非理性的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偏离和批判了当时的主流艺术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相继兴起的政治波普、新生代、卡通与图...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继乡土美术与伤痕美术之后,西南当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质的“生命流”创作倾向,以一种非理性的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偏离和批判了当时的主流艺术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相继兴起的政治波普、新生代、卡通与图像转向等艺术潮流中,西南当代艺术突破1980年代地域性的局限而构成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景观。2008年以后,相对落后与边缘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使西南地区艺术家不断出走以寻求发展空间,社会的开放加剧了艺术人才的流动与流失,西南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概念更多是一种基于历史延续性的表述而不是基于当下在地性的所指。近年来大量乡村艺术活动与项目的举行形成了新的艺术动向,当代艺术的再乡土化可能成为西南当代艺术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当代艺术 艺术生态 流变与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