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4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嘉纪佚诗钩沉(二)
1
作者 邵春驹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99,共1页
笔者发现的吴嘉纪佚诗,上期已揭载四首,另有四首如下:新妆羞与莫愁同,默坐支颐对晚风。一片痴魂托盘石,随他到处化飘蓬。(《题九青小像》)见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录》卷四○(光绪十七年陆氏家塾刻本)。为题画诗,咏陈维崧宠幸之歌童徐紫... 笔者发现的吴嘉纪佚诗,上期已揭载四首,另有四首如下:新妆羞与莫愁同,默坐支颐对晚风。一片痴魂托盘石,随他到处化飘蓬。(《题九青小像》)见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录》卷四○(光绪十七年陆氏家塾刻本)。为题画诗,咏陈维崧宠幸之歌童徐紫云(字九青)。作年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十七年 吴嘉纪 陆心源 题画诗 陈维崧 佚诗 九青
下载PDF
美学延展与史学观照——南北朝艺术交流视野中《述画记》的相关问题再研究
2
作者 雍文昴 《美术大观》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述画记》是南北朝时期影响波及南北的绘画品评著作,原文虽已佚失,但从《水经注》以及《历代名画记》的摘录中,仍可部分还原其主要内容。在《述画记》中,孙畅之不仅延续顾恺之《论画》对绘画审美标准开展了持续探讨,同时其也包含了早... 《述画记》是南北朝时期影响波及南北的绘画品评著作,原文虽已佚失,但从《水经注》以及《历代名画记》的摘录中,仍可部分还原其主要内容。在《述画记》中,孙畅之不仅延续顾恺之《论画》对绘画审美标准开展了持续探讨,同时其也包含了早期绘画史的许多记载,在品评中体现出了史学观照的意识。在南北朝艺术交流视野中,《述画记》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其影响了其后如《古画品录》等重要画论著作的品评观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畅之 《述画记》 南北 品评 审美标准 史学观照
下载PDF
“史实”的考证与呈现——评赵盼超著作《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
3
作者 尹丹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9-192,共4页
民国初期(1912-1928)即“北洋时代”北京地区的美术史研究,以往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成了一个热点并诞生了很多新的成果,赵盼超新著《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该著作有三个特点,首先... 民国初期(1912-1928)即“北洋时代”北京地区的美术史研究,以往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成了一个热点并诞生了很多新的成果,赵盼超新著《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该著作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该书结构及行文清晰,以史料的客观性为基础展开论述,同时注重问题意识;其次是注重以“社会身份”的视角来对所论及人物进行讨论,将“人”放到政府、社团、学院等社会网络中来进行考察;再次是注重将艺术创作放到艺术传播的视角来进行考察。这部专著在具体的研究中将更多的重心倾注于影响制约艺术创作与艺术观念的诸多社会因素,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更为完整的艺术场域,以便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北京的美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北京 中国画 书评
下载PDF
中国画论一直居世界画论之先
4
作者 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第5期85-88,共4页
1600年前,中国绘画已不全为形似,写意逐渐兴起绘画理论是决定绘画创作的灯塔和指针,绘画创作必然和绘画理论相吻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因为艺术模仿自然……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1600年前,中国绘画已不全为形似,写意逐渐兴起绘画理论是决定绘画创作的灯塔和指针,绘画创作必然和绘画理论相吻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因为艺术模仿自然……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达·芬奇说画家:“首先应当将镜子拜为老师,在许多场合下平面上反映的图像和绘画极相似……镜子和画幅以同样的方式表现被光与影包围的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理论 达·芬奇 绘画创作 画论 艺术模仿 赫拉克利特 光与影 镜子
下载PDF
心源画境图
5
作者 罗颖 冯逸飞 张紫萱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获奖信息:入选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
关键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数字艺术 心源
下载PDF
中国画对塞尚的影响
6
作者 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第1期84-86,共3页
独特画风作品曾遭官方拒绝悬挂不畏讥讽嘲笑至死坚持自我风格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被西方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父亲由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父亲对这唯一的儿子期... 独特画风作品曾遭官方拒绝悬挂不畏讥讽嘲笑至死坚持自我风格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被西方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一个富裕的商人之家,父亲由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父亲对这唯一的儿子期望很高,希望他将来从商或从政。当塞尚说自己喜爱文学和艺术时,父亲说“考虑一下将来吧”,并认真告诫他:“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塞尚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好在母亲很支持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尚 自我风格 银行经理 现代艺术之父 中国画 法国南部 画风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下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构建
7
作者 吴军伟 张宁 《河北画报》 2024年第10期48-50,共3页
当前冀派内画艺术产业遇到了困境,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的构建策略。从艺术档案学角度出发,阐述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研究现状,表达冀派内画艺术传统特点及历史渊源:内画艺术的形成、内画文化艺术特征、内画... 当前冀派内画艺术产业遇到了困境,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的构建策略。从艺术档案学角度出发,阐述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研究现状,表达冀派内画艺术传统特点及历史渊源:内画艺术的形成、内画文化艺术特征、内画的时代之变;提出了冀派内画艺术谱系数据库的生成路径:冀派内画艺术图片及文献资料数据库、冀派内画艺术专家及内画技艺数据库、冀派内画艺术虚拟展示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派 内画艺术 谱系 数据库
下载PDF
关怀与修复——基于美术馆空间的艺术疗愈探究
8
作者 叶洪图 李思怡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67-269,共3页
美术馆作为城市与公共文化之间的连接,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又是城市重要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美术馆空间的疗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疗愈性,二是基于美术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所具有的疗愈性。近年来,美术馆的... 美术馆作为城市与公共文化之间的连接,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又是城市重要的精神空间与美学空间。美术馆空间的疗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本身所具有的疗愈性,二是基于美术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所具有的疗愈性。近年来,美术馆的发展正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文章探索了美术馆空间作为疗愈空间的可行性以及疗愈可视化表现,旨在为同类型美术馆艺术疗愈的规划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推进美术馆空间艺术疗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拓展美术馆功能的边界,使其发挥疗愈作用并构建公共空间疗愈的柔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疗愈 美术馆空间 疗愈可视化
下载PDF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9
作者 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第7期84-85,共2页
作画材质带来中西绘画差异·中国丝帛作画用软毫笔成就线条艺术·西方亚麻布作画鬃刷硬而糙发展为面块形式《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交通... 作画材质带来中西绘画差异·中国丝帛作画用软毫笔成就线条艺术·西方亚麻布作画鬃刷硬而糙发展为面块形式《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交通不方便,交流就更不方便,互相借鉴很难。不仅东西方绘画差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东西南北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就是因为难于互相借鉴。当地一位画家成功了,很多人跟着学习,画风便一致,也就和其他地区画风不同,南北方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绘画 东西方绘画 线条艺术 地方画派 分久必合 天下大势 画风 亚麻布
下载PDF
认清中国美术现代化中的理论陷阱(上)
10
作者 林木 《人民周刊》 2024年第6期91-93,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论述,给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论述,给中国美术界也下达了一个重大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仅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很小的分支,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则是头等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美术现代化 全面建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术界 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西艺术“复古”现象与观念的比较研究——以赵孟頫和普桑为例
11
作者 李琳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3期169-171,共3页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种艺术都与审美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初,中外绘画历史上都曾记载过一种绘画审美现象,即所谓的中西复古观。元朝的赵孟頫弘扬经典,高举复兴元代书法和绘画的大旗,被看作中国文人画的宗师。法国的普桑推崇古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种艺术都与审美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初,中外绘画历史上都曾记载过一种绘画审美现象,即所谓的中西复古观。元朝的赵孟頫弘扬经典,高举复兴元代书法和绘画的大旗,被看作中国文人画的宗师。法国的普桑推崇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审美原则,点燃法国古典绘画之火,被称为“法兰西绘画之父”。赵孟頫怀有复兴传统艺术之志,反复临摹唐宋书画和晋代书法,其后数年,其追随者董其昌终于把文化复古推向了高潮,而普桑的古典主义绘画则轰动了整个欧洲,让人耳目一新,甚至影响了后来欧洲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艺术 复古 赵孟頫 普桑
下载PDF
《画史会要》“朱谋垔托名说”辨误
12
作者 赵阳阳 朱友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8,I0002,共7页
《画史会要》是考索明代画家的重要文献,然其编者为明人朱谋垔抑或金赉,尚存疑议。本文通过比勘署名不同的两种《画史会要》版本,同时考察朱谋垔编刊美术文献的历程,认为朱谋垔编纂《画史会要》有案可稽,金赉则为好事者虚造之乌有先生... 《画史会要》是考索明代画家的重要文献,然其编者为明人朱谋垔抑或金赉,尚存疑议。本文通过比勘署名不同的两种《画史会要》版本,同时考察朱谋垔编刊美术文献的历程,认为朱谋垔编纂《画史会要》有案可稽,金赉则为好事者虚造之乌有先生。进而对莫伯骥、谢巍辨伪过度的原因进行分析,于书画文献辨伪之方法亦略献刍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史会要 朱谋垔 金赉 托名
下载PDF
吴门、松江、海上——从“文人书画”到“金石书画”
13
作者 林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从“吴门”到“松江”“扬州”再到“海上”,书画风格完成了从清新雅淡至金石意趣的创新突破,是“文人书画”到“金石书画”的转变,文人书画家的身份也从“专家型”到“职业、行业型书画家”转换。本文以经济发展中心迁移、商品经济发... 从“吴门”到“松江”“扬州”再到“海上”,书画风格完成了从清新雅淡至金石意趣的创新突破,是“文人书画”到“金石书画”的转变,文人书画家的身份也从“专家型”到“职业、行业型书画家”转换。本文以经济发展中心迁移、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对书画市场、受众、书画家身份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这一书画审美风尚变迁的社会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 松江 海上 文人书画 金石书画
下载PDF
火星神图像论略
14
作者 薛艳丽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工。驴首且骑驴形的火星神一直未发生变化,绘画的主体主要为名画家或宫廷画工。至于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火星神的原因,主要是与二者所依据的文献及其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神 驴首 驴冠 五星 炽盛光佛
下载PDF
中国画品评中的避忌范畴探赜
15
作者 张曼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2,I0003,共7页
中国画论中,历代画家、理论家们探讨的避忌范畴极为繁杂,本文立足于品评标准,将其归纳为“有形病”与“无形病”二类,而“陋劣中有至好”,避忌范畴多具有向正面范畴转化的可能性。论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中国画品评中具有代表性的避忌范... 中国画论中,历代画家、理论家们探讨的避忌范畴极为繁杂,本文立足于品评标准,将其归纳为“有形病”与“无形病”二类,而“陋劣中有至好”,避忌范畴多具有向正面范畴转化的可能性。论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中国画品评中具有代表性的避忌范畴作大致的梳理探析,并揭示其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品评 避忌范畴 有形病 无形病
下载PDF
汉代沂南北寨畏兽图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通过一个视觉史案例回应有关《武梁祠》的讨论
16
作者 张强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55-92,114,共39页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给图像,是以视觉史的研究方法去进入,重走图像的生成路径,重塑其图像结构,重整其逻辑线路,以此寻找到其象征、隐喻、表述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墓室畏兽图像”为案例,进行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实践视觉史方法论中对于图像的个体存在与定向叙述,以图像分析替代制作者制作的过程。同时,试图以此案例与巫鸿先生的《武梁祠》方法论展开进一步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史 沂南 畏兽 巫鸿 武梁祠 图像
下载PDF
延安时期“读书识字”题材新年画的文化现代性考察
17
作者 童坤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艺术家就地取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年画的传统形式,创作出一批以“读书识字”为题材的新年画作品,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视觉新范式,开启了中国式美术文化现代...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艺术家就地取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年画的传统形式,创作出一批以“读书识字”为题材的新年画作品,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视觉新范式,开启了中国式美术文化现代化的序幕。这些作品以农村妇女儿童等“文化弱势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表现了解放区妇女儿童接受文化知识、挣脱封建束缚、参与社会事务的新文化生活场景,也表达了革命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与价值重塑。相比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式扫盲,“读书识字”题材新年画在教育感化、现实书写、价值观重构等方面具有更丰富的文化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读书识字 新年画 文化现代性
下载PDF
树脂材料在民间绘画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应用传承
18
作者 耿云杉 王小宁 《有机硅材料》 CAS 2024年第1期93-94,共2页
伴随着各种绘画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兴起,民间绘画表现形式和使用材料越来越丰富,材料的美感赋予了绘画作品独特的审美体验,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与革新。树脂作为一种色彩丰富、质地独特的绘画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民间绘画艺术的表达,更能... 伴随着各种绘画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兴起,民间绘画表现形式和使用材料越来越丰富,材料的美感赋予了绘画作品独特的审美体验,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与革新。树脂作为一种色彩丰富、质地独特的绘画材料,不仅可以丰富民间绘画艺术的表达,更能提升绘画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形式 艺术设计作品 民间绘画 绘画作品 树脂材料 绘画材料 绘画表现形式 审美体验
下载PDF
基于米勒早期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探索其艺术成就的多面性色彩
19
作者 黄坤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法国著名画家。出身于贫苦的耕农之家,自幼深谙农民的甘苦,了解农家生活,并以自己是农民的后裔为自豪。其画作始终以法国的乡村生活为表现题材,强调农民日常劳作的平凡、艰辛、重要、崇高和神...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法国著名画家。出身于贫苦的耕农之家,自幼深谙农民的甘苦,了解农家生活,并以自己是农民的后裔为自豪。其画作始终以法国的乡村生活为表现题材,强调农民日常劳作的平凡、艰辛、重要、崇高和神圣。他的作品质感强烈,人物造型结实,画风质朴凝重而又不失农家的浪漫情趣,其艺术对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蓬勃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代表作有《簸麦者》《倚锄的人》《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文章对米勒早期肖像画与故事画为题材进行分析,从米勒早期故事画以及肖像画中探索其艺术成就的多面性色彩,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早期肖像画 故事画 艺术成就 多面性色彩
下载PDF
写生之本体意涵与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回归
20
作者 曹明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阐释写生的本体意涵以厘清中西写生概念的历史脉络,传统中国画学语境中的写生除专指花鸟画科外,实为写万物之生意、生机、生趣,与西方基于造型训练的写生本无瓜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写生概念的置换和误读,并导致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脱离中... 阐释写生的本体意涵以厘清中西写生概念的历史脉络,传统中国画学语境中的写生除专指花鸟画科外,实为写万物之生意、生机、生趣,与西方基于造型训练的写生本无瓜葛。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写生概念的置换和误读,并导致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之“轨辙”。写生意涵的正本清源呼唤民族绘画写意精神和传统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生 本体意涵 绘画 写意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