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印谱序文的多重价值——以清人贾永《松园印谱》为例
1
作者 邸晓平 刘蕴秀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9-113,共5页
印谱序文相对于印谱这一“主文本”而言,仅仅是“副文本”,但对于读者深入全面了解印谱作者的相关信息、印谱的编撰情况、印谱的创作渊源与审美取向等具有重要价值。以清人贾永《松园印谱》为例,其中序文为读者了解贾永的籍贯、爱好、... 印谱序文相对于印谱这一“主文本”而言,仅仅是“副文本”,但对于读者深入全面了解印谱作者的相关信息、印谱的编撰情况、印谱的创作渊源与审美取向等具有重要价值。以清人贾永《松园印谱》为例,其中序文为读者了解贾永的籍贯、爱好、社交情况,以及印谱的内容、谱名由来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序文还使用了不少异体字,具有一定的文字学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园印谱》 《谷园印谱》 异体字
下载PDF
道教印章:(一)激活与制作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吉绍(译) 张鲁君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23-30,共8页
道教用印始于东汉时期,待发展至中古时代,其重要性及复杂性随之增加。诸多道印中,以道教医疗与驱邪仪式所用之黄神越章最负盛名,其流传与演变贯穿汉、唐、宋等时代。道教印章的质材,最早以石材和金属为主,后发展为以木质为主,包括一称... 道教用印始于东汉时期,待发展至中古时代,其重要性及复杂性随之增加。诸多道印中,以道教医疗与驱邪仪式所用之黄神越章最负盛名,其流传与演变贯穿汉、唐、宋等时代。道教印章的质材,最早以石材和金属为主,后发展为以木质为主,包括一称为雷击木的特殊类别。配合造印,还有造印式、祭印法等礼仪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印章 文字图 黄神越章 物质材料 雷击木 造印式 祭印法
下载PDF
“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暨篆刻学科建设与教育论坛作品选登
3
作者 骆芃芃 冯宝麟 +66 位作者 杨涛 尹海龙 查律 孙长铭 刘佃坤 胡裔涛 刘铁峰 陈超 朱天曙 王海勇 陈国成 王梦笔 杜延平 吕铁元 朱文哲 甘海民 肖春光 王冠图 高帅 陈靖 冯立 孟德乡 王方呈 芦海娇 陈胜凯 来一石 谭文选 张红坤 张一农 姜轶 朱建华 贺维豪 汪永江 莫金龙 尚天潇 金鑫 顾翔 刘健 梁勇 周弋寒 岳奇 尹义桐 文佐 李贵明 杨帆 石岳 曲学朋 李立山 刘家汇 杨任伟 李丞濮 毕博 张潇 吴义达 赵广源 王培博 杨沆 倪清 马雨婷 王盛贞 吴思昊 边凯之 赵高阳 黄彦虎 朱娣 殷玉刚 王小辰 《大学书法》 2023年第5期150-158,共9页
近些年来,篆刻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篆刻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果丰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近些年来,篆刻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篆刻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果丰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协办。全国133所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的高校提供了作品,参展作者共计557人(高校教师203人,高校学生354人),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刊选登部分参展作品,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篆刻教学 书法篆刻 中国工艺美术馆 成果展 入古出新 高等院校 参展作品
下载PDF
道教印章:(二)分类方法学
4
作者 韩吉绍(译) 张鲁君(译) 《美术大观》 2023年第3期78-86,共9页
本文在王育成先生对道教印章分类的经典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修订道教印章的分类方法学。从视觉分析的角度出发,将道教印章分为四类:1.篆书式;2.天书式;3.符箓式;4.图案式。此分类原则,彰显了道教视觉文化中图文交错、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 本文在王育成先生对道教印章分类的经典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修订道教印章的分类方法学。从视觉分析的角度出发,将道教印章分为四类:1.篆书式;2.天书式;3.符箓式;4.图案式。此分类原则,彰显了道教视觉文化中图文交错、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道教“文字图(imagetext)”的创造准则。四类印章中,第一类纯属文字,最后一类则纯属图案。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皆为图文混杂,乃道印之主流,体现了道教视觉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印章 文字图 篆书印 天书印 符箓印 图案印
下载PDF
传统印章篆刻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继承和延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瀚文 《湖南包装》 2023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图形能够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设计该如何既国际化,又不丧失民族性和地域性。文章通过对传统篆刻与现代标志设计在功能性、视觉语言方面的相似...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图形能够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设计该如何既国际化,又不丧失民族性和地域性。文章通过对传统篆刻与现代标志设计在功能性、视觉语言方面的相似性、同构性的分析,探索传统篆刻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 印章 标志设计 民族化
下载PDF
非遗活态传承视阈下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转译
6
作者 宋晨瑶 张大鲁 《湖南包装》 2023年第6期27-32,共6页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篆刻艺术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不比从前,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因此面临困境。为改善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从非遗活态传承的视角对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产品存在互动性不强、趣味性不足...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篆刻艺术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不比从前,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因此面临困境。为改善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从非遗活态传承的视角对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产品存在互动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通过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以物质、精神、行为3个层面分析篆刻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价值和意义,探讨篆刻艺术文创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提出增加篆刻形式纹样,结合篆刻艺术内涵,创新篆刻艺术玩法3个方法,产生一系列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丰富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关注篆刻艺术文化,扩大篆刻艺术的受众群体范围,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活态传承 篆刻艺术 文创产品
下载PDF
陶瓷刻绘衍艺
7
作者 吴晔峰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9期78-80,共3页
大凡在绘画艺术大体系中,其学习的三大途径主要是临摹、写生、创作,它们是有着先后顺序而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学习陶刻艺术也是一样,首先要观摩学习古代经典作品,对好的作品有高标准的理解,也就是“养好自己的眼睛”。然后就是动... 大凡在绘画艺术大体系中,其学习的三大途径主要是临摹、写生、创作,它们是有着先后顺序而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学习陶刻艺术也是一样,首先要观摩学习古代经典作品,对好的作品有高标准的理解,也就是“养好自己的眼睛”。然后就是动手练习技法,从简单的开始不断熟练,千锤百炼之后练成如火纯青。写生是走到生活中去感受艺术,可以带着工具去勾勾画画,对景学习。也可以到处走走,用心体会每一个感想,把积累的想法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写生是“临摹”技法的熟练运用,也是“创作”技法的前奏。好的写生就是一件好的创作作品,创作是在有目的地积累很多素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所想,运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集中精力地创造出一件新的作品。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创作作品的原则。学习陶刻的前提条件是对书画知识的认知和对技法的理解。书画基本功熟练了,陶刻的艺术表现自然会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篆刻 陶刻 三角底 啄砂
下载PDF
篆刻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美学形式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跃昆 《中国包装》 2023年第1期30-33,共4页
篆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艺术性、美学价值都与汉字相联,离开了汉字也就谈不上篆刻艺术。篆刻简单讲就是将篆文或隶书或楷书或简化字凿刻于金属物或石子或竹木上的一种实用性信物或叫印迹物证,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特殊“艺术... 篆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艺术性、美学价值都与汉字相联,离开了汉字也就谈不上篆刻艺术。篆刻简单讲就是将篆文或隶书或楷书或简化字凿刻于金属物或石子或竹木上的一种实用性信物或叫印迹物证,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特殊“艺术品”。从文化性来讲,其形式形制完全植根于中华民族诚信文化信仰当中,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以期达到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刀凿完美的展现了汉字架构所蕴含的美学形态,凸显了汉字特有的艺术魅力,装饰其应用于包装之中,对提升包装效应,弘扬文化传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美学内涵 推广应用 创新突破
下载PDF
我们一起刻印章
9
作者 王朋 《书法教育》 2023年第4期4-9,共6页
印章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自己动手镌刻一方印章也不是什么难事。下面大家就跟随王朋老师一起来篆刻一方内容为“大吉”的印章吧。一、工具准备篆刻印章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印石、刻刀、印床、印泥、宣纸、砂纸、毛笔和... 印章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自己动手镌刻一方印章也不是什么难事。下面大家就跟随王朋老师一起来篆刻一方内容为“大吉”的印章吧。一、工具准备篆刻印章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印石、刻刀、印床、印泥、宣纸、砂纸、毛笔和铅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材料 印章 篆刻
下载PDF
刀呈新韵,石传印魂
10
作者 刘江 李江海(篆刻)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2期7-7,共1页
经《美术教育研究》编委王大川教授穿针引线,我和夫人章培筠在杭州的家中接待了李江海先生一行。李江海,又名李苏清,1963年6月生,江苏兴化人,安徽省新安画院副院长兼书法篆刻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 经《美术教育研究》编委王大川教授穿针引线,我和夫人章培筠在杭州的家中接待了李江海先生一行。李江海,又名李苏清,1963年6月生,江苏兴化人,安徽省新安画院副院长兼书法篆刻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他是一个美术爱好者,尤其喜爱篆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院副院长 书法篆刻 江海 江苏兴化 美术教育 美术爱好者 艺委会 穿针引线
下载PDF
前修已密 后出益精——关于修订版《近代印人传》《广东印人传》
11
作者 魏昆 《大学书法》 2023年第5期159-160,共2页
马国权先生著《近代印人传》的初版梓行于1998年,当时负责此书的责任编辑是茅子良先生。时光荏苒,二十五年后《近代印人传》以马国权著、茅子良订的形式修订再版,在初版售罄多年后,对于关心近代印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佳音传递。修订版... 马国权先生著《近代印人传》的初版梓行于1998年,当时负责此书的责任编辑是茅子良先生。时光荏苒,二十五年后《近代印人传》以马国权著、茅子良订的形式修订再版,在初版售罄多年后,对于关心近代印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佳音传递。修订版与初版相比较,最大的成果即是新增了马先生续写的十五位印人的小传,传主分别是徐文镜、顾青瑶、谭建丞、台静农、卢鼎公、马太龙、冯建吴、潘静安、孙龙父、傅大卣、陈秉昌、王京簠、丘思明、江兆申、冯文湛。马先生撰写此书,前后酝酿、准备了二十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静农 文镜 印人传 国权 时光荏苒 马先生 责任编辑 冯建吴
下载PDF
吴昌硕篆刻所见封泥取法研究
12
作者 杨淑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9期31-33,共3页
吴昌硕作为晚清最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他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篆刻方面,更是令人瞩目。吴昌硕之篆刻是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主要由取法金文、历代玺印、石鼓文、砖瓦、陶器、封泥等上的文字为主,强调印外求印、古... 吴昌硕作为晚清最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他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篆刻方面,更是令人瞩目。吴昌硕之篆刻是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主要由取法金文、历代玺印、石鼓文、砖瓦、陶器、封泥等上的文字为主,强调印外求印、古貌意蕴。他打破了前人固有的观念,在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基础之上,大胆尝试,直接取意封泥,将封泥所展现的面貌融入自己的篆刻中,还取法古封泥之章法布局、边栏形态等,使其篆刻与封泥得到了很好的契合。本文仅以封泥为角度来探索吴昌硕篆刻的取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篆刻艺术 秦汉封泥
下载PDF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早期馆员中的篆刻家
13
作者 袁愈高 《文史杂志》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早期的馆员中,有一批杰出的篆刻家。其治印或渊源有自,或兼融诸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出了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关键词 简历 艺术传承 作品概况
下载PDF
朱明月篆刻作品 简淡平和 静雅高古——朱明月篆刻艺术刍议
14
作者 牛耕 《书画艺术》 2023年第5期48-52,共5页
2013年4月,在浙江绍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上,一等奖获得者朱明月为书圣王羲之行礼。当时,朱明月31岁。作为一名篆刻家,明月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通过不懈努力,以心驭刀,以笔抒情,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篆刻是书法和镌... 2013年4月,在浙江绍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上,一等奖获得者朱明月为书圣王羲之行礼。当时,朱明月31岁。作为一名篆刻家,明月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通过不懈努力,以心驭刀,以笔抒情,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融合汉字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异彩纷呈,或古或新,或工或写,流派众多,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前贤的技法与佳作便成了后人学习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篆刻作品 汉字书法 艺术天赋 浙江绍兴 章法美 书圣王羲之 特定形式
下载PDF
蒋卫平篆刻作品 将精致进行到底——蒋卫平篆刻艺术印象
15
作者 韩顺任 《书画艺术》 2023年第1期53-57,共5页
篆刻人的沿习之路,多以秦篆入手,将庙堂之高的庄穆精严,折中为一种标致优美来敲门启蒙,然后或上求战国玺印之高蹈、华贵,石鼓金文之庸和、厚重;或上溯甲骨龟片之古朴与渊薮;或模仿汉刻摩崖之雄浑苍涩;甚或拓借瓦当账记的平民意识,仿佛... 篆刻人的沿习之路,多以秦篆入手,将庙堂之高的庄穆精严,折中为一种标致优美来敲门启蒙,然后或上求战国玺印之高蹈、华贵,石鼓金文之庸和、厚重;或上溯甲骨龟片之古朴与渊薮;或模仿汉刻摩崖之雄浑苍涩;甚或拓借瓦当账记的平民意识,仿佛粗率与野逸;或下觅明清文人余韵,效法雅逸之气、宏富之理;或者干脆将几种情形分合重组,游走于自由择取之间,或独处、或合融、或先彼后此。总之,多数人会越脱故道。……理由很简单:人们总是会对沉溺已久的熟稔,产生视觉上空洞、庸俗之感,对效仿、平静、陈陈相因失去耐心,将过往与既有看作为“俗”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篆刻作品 野逸 明清文人 雅逸 战国玺印 平民意识
下载PDF
积健为雄·谨思有则·化于无形:黄文宽篆刻艺术与教学
16
作者 王碧凤 《粤海风》 2023年第1期55-63,共9页
岭南金石篆刻发展到民国时期名家辈出,台山籍篆刻家黄文宽印风以黄牧甫为索引,广泛参考名家印谱、原石,钻研幻化成个人面貌。其居所“瓦存室”藏印石、印谱量虽不多,但俱是珍本原石,其藏印、作印、教印之举为岭南地区印学发展与推广起... 岭南金石篆刻发展到民国时期名家辈出,台山籍篆刻家黄文宽印风以黄牧甫为索引,广泛参考名家印谱、原石,钻研幻化成个人面貌。其居所“瓦存室”藏印石、印谱量虽不多,但俱是珍本原石,其藏印、作印、教印之举为岭南地区印学发展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健为雄 谨思有则 化于无形 黄文宽 篆刻艺术 教学
原文传递
山东省篆刻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
17
作者 解惠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1期73-78,共6页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非遗保护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篆刻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分析了山东篆刻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总结了山东篆刻艺术保护管理的工作措施,提出了山东篆刻艺术创新传承的实践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篆刻艺术,让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 非遗 保护 传承 产业融合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来楚生印学思想研究——以《然犀室印学心印》《秦汉窥管》为中心
18
作者 胡湘海 《大学书法》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来楚生作为一位近代篆刻大家,在印学思想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从《然犀室印学心印》和《秦汉窥管》入手并结合相关印论,分析总结来楚生的印学思想,认为他有着“先专后博”的取法观,“自然拙朴”的审美观,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观。
关键词 来楚生 印学思想 取法观 审美观 创作观
下载PDF
粤咏撷英印荟——梁晓庄篆刻
19
作者 (汉)杨孚 (明)袁崇焕 +13 位作者 (明)邝露 (清)谢兰生 黄遵宪 莫仲予 (明)黄佐 饶宗颐 梁启超 苏曼殊 孙中山 (唐)张九龄 (明)湛若水 朱光 (明)陈献章 (明)屈大均 《粤海风》 202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是广州市文联和广州艺博院主办的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展览。其中,梁晓庄的《岭南篆刻史》一书在展览中展出。梁晓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本期摘录的梁... “前进号角——广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展”是广州市文联和广州艺博院主办的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展览。其中,梁晓庄的《岭南篆刻史》一书在展览中展出。梁晓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本期摘录的梁晓庄《粤咏撷英印荟》完成于2021年。作者从历代岭南诗词中选取了110位诗人的名句,用时四年刻制而成,现选用其中16方发表于本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 晓庄 岭南篆刻 广州文艺 展览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岭南篆刻“叶杨胡刘”四家辨正
20
作者 邝以明 《粤海风》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叶期、杨其光、胡曼、刘庆崧是清末民初岭南四位较为突出的篆刻家。目前与他们相关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述失范与讹误。尤其是黄文宽将四人的传世印作合辑成谱以来,后之研究者对他们的艺术评价与阐释逐渐统一化、固定化,从而导致其... 叶期、杨其光、胡曼、刘庆崧是清末民初岭南四位较为突出的篆刻家。目前与他们相关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述失范与讹误。尤其是黄文宽将四人的传世印作合辑成谱以来,后之研究者对他们的艺术评价与阐释逐渐统一化、固定化,从而导致其价值被整体低估,并造成岭南篆刻艺术脉络的断层式观察。然而,虽然杨其光与胡曼为表亲兼同门,但是他们与叶期、刘庆崧的人生轨迹并不交叉,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而是呈现出多样性与不稳定性。这些特性既是四人印艺特点和价值之所在,也是其时岭南篆刻艺术更迭与发展的时代表征。另外,虽然与清中期和民国中期(主要为1926年至1936年期间)相比,清末民初的岭南印坛略显沉寂,但是从四位篆刻家的印艺中可以窥见,这种沉寂并非衰败之象,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变,其新变的原因又与政权更替、变革思潮等社会语境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杨胡刘”四家 生平行迹 艺术评价 辨正 价值重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