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张路工撮影》中的铁路机车
1
作者 崔禾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77,共3页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上海的同生照相馆对其进行了全面拍摄,制作成《京张路工撮影》,相册中记录了京张铁路沿线的车站、工厂、线路、桥梁、隧道、人物、机车、车辆以及其他建筑影像,京张线路上的铁路...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上海的同生照相馆对其进行了全面拍摄,制作成《京张路工撮影》,相册中记录了京张铁路沿线的车站、工厂、线路、桥梁、隧道、人物、机车、车辆以及其他建筑影像,京张线路上的铁路机车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根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1909年的数据,京张铁路机车数量为19台,后期又有所增加。[1]《京张路工撮影》中的机车照片共6张,包括摩格尔机车1张、播德威机车2张、北英机车1张、欧节机车1张、马力机车1张。本文根据中国铁道博物馆馆藏的《京张路工撮影》,梳理介绍京张铁路运营初期的铁路机车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铁路 铁路机车 修建过程 运营初期 张路 自主设计 照相馆
下载PDF
混乱的和谐
2
作者 薛百成 《记者摇篮》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移动时代的到来,令人人成为“记者”成为可能,亦令人人成为“艺术家”成为可能。比如,早先的时候,你可能连报名参赛都没有资格,那么现在,你凭借一部手机就可以参赛了。所以他们才说,随着移动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 移动时代的到来,令人人成为“记者”成为可能,亦令人人成为“艺术家”成为可能。比如,早先的时候,你可能连报名参赛都没有资格,那么现在,你凭借一部手机就可以参赛了。所以他们才说,随着移动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移动影像文化,于是新影像大赛也为这些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影像 令人 充分展示 移动时代 参赛 大赛
下载PDF
那些鱼
3
作者 Anuar Patjane Floriuk 薛百成 《记者摇篮》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据说,Anuar Patjane Floriuk是一名专业拍摄水下摄影作品的摄影师,他总是与鲨鱼、海豚之类为伴。时有报道如是介绍这幅作品:“阳光射入海洋深处,波光粼粼间,人类与海洋生物和谐共游,浪漫而又神秘。”这里说的“波光粼粼”似有不确,因为... 据说,Anuar Patjane Floriuk是一名专业拍摄水下摄影作品的摄影师,他总是与鲨鱼、海豚之类为伴。时有报道如是介绍这幅作品:“阳光射入海洋深处,波光粼粼间,人类与海洋生物和谐共游,浪漫而又神秘。”这里说的“波光粼粼”似有不确,因为那是水面的情形,而这是水下。“人类与海洋生物和谐共游”也不甚准确,因为这个画面,除了在水下追鱼的摄影师,似乎看不到别的人,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摄影师无疑是一名入侵者,画面并不和谐。但是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令我们见识了海洋内部的情形,就像在陆地上看见奔跑的马群,看见衡阳雁阵那样,看见了那些鱼,委实是了不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摄影 摄影师 海洋生物 和谐 了不起
下载PDF
市声的出现与消失
4
作者 薛百成(点评) 《记者摇篮》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对于这样的马路市场,自改革开放之征途一路走来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如今我们已经升级换代,自超市、mal1以至广场、会员店,步入各种厅堂馆所,不再热衷于此了。摄影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所谓异域风情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正如乡村... 对于这样的马路市场,自改革开放之征途一路走来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如今我们已经升级换代,自超市、mal1以至广场、会员店,步入各种厅堂馆所,不再热衷于此了。摄影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所谓异域风情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正如乡村是我们单纯而永远的怀念一样,城市是我们单纯而永远的记忆。它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好多东西说消失就消失了,来不及想,就成为记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域风情 马路市场 记忆 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数智时代的摄影探索
5
作者 崔越 窦国昊 《视听》 2025年第6期81-86,共6页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摄影艺术。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在图像、影像的生成和使用上,通过算法实现了对人类视听觉等多感官的整合,并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创作思维与意识,图片与影像已成为被...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摄影艺术。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在图像、影像的生成和使用上,通过算法实现了对人类视听觉等多感官的整合,并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创作思维与意识,图片与影像已成为被算法拆解、重组、解读、生成的数字对象。结合苏珊·桑塔格和罗兰·巴特的理论观点可知,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模糊了摄影艺术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摄影师和观众需适应这一变革,保持对图像真实性和意义的审视,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推动摄影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AI 摄影 虚拟共生
下载PDF
AI技术在艺术摄影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6
作者 刘洋 《科技与创新》 2025年第8期84-87,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摄影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AI技术在图像识别、智能构图、光影优化、风格迁移、情感识别及个性化滤镜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展示了AI技术如何重塑艺术摄影的创作流程与表现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摄影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了AI技术在图像识别、智能构图、光影优化、风格迁移、情感识别及个性化滤镜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展示了AI技术如何重塑艺术摄影的创作流程与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与行业先锋的访谈,揭示AI技术对艺术摄影行业的深远影响,提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表明,AI技术提升了艺术摄影的创作效率与质量,拓展了艺术表达的新边界,为艺术摄影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技术 艺术摄影创作 智能构图 风格迁移
下载PDF
文化记忆重塑视角下AI修复摄影的视觉语法研究
7
作者 魏银川 《传媒》 2025年第4期57-59,共3页
摄影作品的传播具有直觉性、再现性、非线性的特点,通过视觉设计完成事实、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是一种表征真实。AI修复摄影的算法模型可以建构文化认同的“身份图式”,完成文化记忆的跨时代延续。AI修复摄影为受众重塑了一个文化认知... 摄影作品的传播具有直觉性、再现性、非线性的特点,通过视觉设计完成事实、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是一种表征真实。AI修复摄影的算法模型可以建构文化认同的“身份图式”,完成文化记忆的跨时代延续。AI修复摄影为受众重塑了一个文化认知的视觉空间,以视觉语法来形塑文化记忆的基本样态。AI修复摄影可以通过“再现”“互动”“构图”三个意义体系为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提供视觉认知符号,形成新的视觉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修复摄影 文化记忆 视觉语法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孙明经的西康镜头
8
作者 龙嫣然 《文史杂志》 202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孙明经所在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以科学理性的纪实影像,对西康地区的民族意识和领土认同进行了构建,以一种整合性的边区知识视觉文本,使国人认识到康地边区的真实面貌以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他通过摄影等现代媒介的不断转述,让国人看... 孙明经所在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以科学理性的纪实影像,对西康地区的民族意识和领土认同进行了构建,以一种整合性的边区知识视觉文本,使国人认识到康地边区的真实面貌以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他通过摄影等现代媒介的不断转述,让国人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必然性以及关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明经 西康摄影 民族
下载PDF
“惟兴之所至”——丁悚摄影实践研究
9
作者 顾铮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5期123-136,共14页
丁悚是民国上海视觉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世界主义”大都市上海的商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引领者。丁悚早期与摄影的联结即展现出他对摄影的敏锐认识和积极参与。他的摄影作品类型既包括对日常生活的纪录,也有超脱现实的“美术摄影”,... 丁悚是民国上海视觉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世界主义”大都市上海的商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引领者。丁悚早期与摄影的联结即展现出他对摄影的敏锐认识和积极参与。他的摄影作品类型既包括对日常生活的纪录,也有超脱现实的“美术摄影”,丁悚还注重通过摄影记录事件、展现“游戏”精神、表现民国女性风貌。与此同时,丁悚还捐赠过关于上海五四运动的照片,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天马会”摄影部展览,推动摄影在艺术界地位的提升。丁悚将摄影视为一种将“美的姿式,美的装饰,美的背景”三者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与后来的“决定性瞬间”理念有相似之处。多视角地讨论丁悚与摄影的复杂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确认他的历史地位、贡献与影响,同时也可以给中国摄影史研究、图像传播研究及思考摄影的可能性带来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 大众传媒 身体 艺术制度 视觉艺术 五四运动
下载PDF
“摄影-绘画”: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跨媒介通路
10
作者 王嫣慧 《艺术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摄影传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视觉文化领域的科学写实主义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最新的艺术思潮和画意摄影运动。陈师曾和丰子恺等人受到日本画意摄影运动的影响,采用“趣味”和“修养”等画学传统术语,在绘画与摄影之间建立起艺术媒介的... 摄影传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视觉文化领域的科学写实主义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最新的艺术思潮和画意摄影运动。陈师曾和丰子恺等人受到日本画意摄影运动的影响,采用“趣味”和“修养”等画学传统术语,在绘画与摄影之间建立起艺术媒介的共通性和视觉历史的连续性。这一做法将中国的画学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发展潮流及其理论话语相结合,为传统术语赋予了新的意义,并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他们所强调的抒发个人主观情感的“感兴”维度,一方面为理解“文人画进步论”及“美术革命”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洋画界的艺术趣味选择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从而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出了一种“传统即现代”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意摄影 美术革命 感兴 修养
下载PDF
恢宏的影像叙事——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工业奠基地形象塑造
11
作者 宋振军 孙超琦 《辽宁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辽宁丰富的能源储备及早期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其重要的工业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著名的摄影家齐聚辽宁,在各种媒体上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影像。这批影像数量庞大,反映了辽宁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辽宁工业形象塑造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 辽宁丰富的能源储备及早期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其重要的工业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著名的摄影家齐聚辽宁,在各种媒体上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影像。这批影像数量庞大,反映了辽宁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辽宁工业形象塑造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提供了原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叙事 工业奠基地 形象塑造
下载PDF
多元艺术语境下数码影像艺术形态应用的新认知
12
作者 吕悦宁 《丝网印刷》 2024年第8期99-101,共3页
探讨数码影像艺术在多元艺术语境背景下的新认知,分析这一视觉表达方式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出数码影像艺术在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突破传统艺术形态局限的创新应用方向,为数码影像艺术与跨学科... 探讨数码影像艺术在多元艺术语境背景下的新认知,分析这一视觉表达方式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提出数码影像艺术在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突破传统艺术形态局限的创新应用方向,为数码影像艺术与跨学科融合提供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艺术语境 数码影像 艺术形态 新认知
下载PDF
旧影韶光依旧——从几帧民国老照片管窥古琴家张子谦先生点滴
13
作者 王静 袁奕雯 《数字与缩微影像》 2024年第1期31-33,共3页
本文首次披露了古琴家张子谦先生署名发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报刊上的一组照片,通过对其来源、人物、摄影构思进行内容考证,结合《今虞》琴刊的信息,合理补充了张子谦先生早期的热衷琴学活动、摄影活动的一些信息,丰富了青年张子谦爱古琴... 本文首次披露了古琴家张子谦先生署名发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报刊上的一组照片,通过对其来源、人物、摄影构思进行内容考证,结合《今虞》琴刊的信息,合理补充了张子谦先生早期的热衷琴学活动、摄影活动的一些信息,丰富了青年张子谦爱古琴、爱摄影、爱孩子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报刊 张子谦 古琴 摄影
下载PDF
拿着相机说故事的人——论杰夫·沃尔的艺术摄影
14
作者 陈伟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2期86-89,共4页
杰夫·沃尔是当代摄影界极其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沃尔善于观察生活和反思社会问题,是一位具有现实关切的当代艺术家。与将摄影当作纪实工具的观念不同,他赋予摄影作品艺术的高度。他的创作方法独特,注重画面细节... 杰夫·沃尔是当代摄影界极其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沃尔善于观察生活和反思社会问题,是一位具有现实关切的当代艺术家。与将摄影当作纪实工具的观念不同,他赋予摄影作品艺术的高度。他的创作方法独特,注重画面细节,学习古典绘画作品中的主题和构图,将这些因素融入自己的艺术摄影中,转而探讨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种族、贫困等问题。不同于画意摄影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沃尔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艺术性因素融合得很好。沃尔在作品中如何融合现实与艺术,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摄影 杰夫·沃尔 摄影观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在当代摄影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蕾 王贇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43-45,共3页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在二维平面空间内营造三维图像的艺术,其表现形式的共通性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该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在当代摄影作品中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而是探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展现中国...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在二维平面空间内营造三维图像的艺术,其表现形式的共通性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该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在当代摄影作品中的运用,这种运用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而是探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展现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摄影艺术中的独特审美和艺术魅力。以此传承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摄影的内涵和表达形式,拓展摄影艺术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当代摄影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近20年手机摄影研究综述
16
作者 伍海翔 黎大志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文章对近20年涉及手机摄影主题的社科类中英文文献进行了广泛检索和梳理,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相关专著。研究发现目前手机摄影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行为与主题、美学与审美、社交与媒介、图像与权力4个方面。可以从美... 文章对近20年涉及手机摄影主题的社科类中英文文献进行了广泛检索和梳理,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相关专著。研究发现目前手机摄影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行为与主题、美学与审美、社交与媒介、图像与权力4个方面。可以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手机摄影的审美趋势、审美心理、艺术价值做进一步的探讨;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手机摄影与艺术、社会、文化的关系;从传播学的视角讨论手机这种媒介带来的媒介礼义、图像传播的“视觉语法”;还可以从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手机摄影的图像权利,研究AI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手机摄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摄影 研究历程 文献综述
下载PDF
纪实摄影的审美意蕴与情感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新艳 《记者摇篮》 2024年第7期120-122,共3页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艺术中一种重要拍摄方式,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记录与深刻反映的艺术形式。它强调真实性和即时性,追求对现实社会、人文生活及个体生长状态的客观再现,通过镜头语言由表及里展现被摄对象的独特意蕴以及与外部环...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艺术中一种重要拍摄方式,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记录与深刻反映的艺术形式。它强调真实性和即时性,追求对现实社会、人文生活及个体生长状态的客观再现,通过镜头语言由表及里展现被摄对象的独特意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摄影 审美意蕴 情感表达
下载PDF
贝歇夫妇“无表情”摄影的风格与意义探索
18
作者 宋健 《艺术评鉴》 2024年第19期159-164,共6页
在当代艺术摄影的展览和收藏中,“无表情”风格的摄影作品占据了显著位置。它们那种冷静而不为所动的外观,为当代艺术中一些最为人们所追求的审美探索提供了出发点。这类摄影的核心代表人物是德国摄影师贝歇夫妇。本文以他们的作品为切... 在当代艺术摄影的展览和收藏中,“无表情”风格的摄影作品占据了显著位置。它们那种冷静而不为所动的外观,为当代艺术中一些最为人们所追求的审美探索提供了出发点。这类摄影的核心代表人物是德国摄影师贝歇夫妇。本文以他们的作品为切入点,述评其“无表情”风格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在概括“无表情”风格的审美特征后,本文将探讨贝歇夫妇之所以选择“无表情”风格,其背后的动机与理念支撑;随后分析他们通过“无表情”和类型学方法构建起作品的匿名性和文化记忆有何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表情”摄影 贝歇夫妇 文化记忆 类型学
下载PDF
摄影艺术设计在数字媒体展示中的融入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孔祥彪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5期18-20,共3页
新时代的民众,艺术水平日渐提升,对视觉层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摄影艺术已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数字媒体的出现推动摄影艺术创新发展,可促进摄影作品动态化展示,弥补传统摄影艺术的不足,更好地保障民众的视觉需求获得满足。基于此... 新时代的民众,艺术水平日渐提升,对视觉层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摄影艺术已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数字媒体的出现推动摄影艺术创新发展,可促进摄影作品动态化展示,弥补传统摄影艺术的不足,更好地保障民众的视觉需求获得满足。基于此,本文对摄影艺术和数字媒体展示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摄影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展示融合的条件,提出摄影艺术设计在数字媒体展示中的融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艺术 数字媒体 动态展示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视觉形象建构——以庄学本民族志摄影作品为例
20
作者 吴雁 许贝贤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1期10-15,共6页
庄学本是我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他于1934—1942年游历四川等西部四省,拍摄万余张摄影作品,写下近百万字的文献,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者”理论是西方殖民理论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殖民理论话语中的民族形象。随着... 庄学本是我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他于1934—1942年游历四川等西部四省,拍摄万余张摄影作品,写下近百万字的文献,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者”理论是西方殖民理论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殖民理论话语中的民族形象。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东方逐渐被西方主体想象和建构,沦为殖民凝视中的“他者”,是陌生和异化的。在德木·旦增嘉措仁布钦等西藏上层贵族、活佛基于本位立场进行自我呈现并开创西藏摄影之后,庄学本深入探访羌族、彝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拍摄和记录西部地区流传不息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交流发生的文化交互影响,反映出这一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视觉形象 庄学本 摄影作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