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1
作者 张俊杰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常期间。汉初的宗庙礼乐乃是仿效秦制所作,主要适用于长安的太上皇庙、高祖庙,以及各地的郡国庙。正是经叔孙通的努力,汉初的宗庙音乐呈现出崇雅用俗、礼法兼杂的复合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孙通 汉初 宗庙音乐 雅俗
下载PDF
古琴谱式的沿革与琴乐传承方式的衍变
2
作者 戴微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6,共23页
古琴谱作为记录古琴演奏过程的重要载体,自唐人手抄卷子谱《碣石调·幽兰》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五线记谱法,历经千余年的稳态传承,形成“文字—减字—合参—线型”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琴谱式既有内在的关联,又有谱... 古琴谱作为记录古琴演奏过程的重要载体,自唐人手抄卷子谱《碣石调·幽兰》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五线记谱法,历经千余年的稳态传承,形成“文字—减字—合参—线型”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琴谱式既有内在的关联,又有谱面上的差异。在挖掘谱式沿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因和内涵、辨析各类谱式变革得失的同时,亦可洞见蕴含在谱式沿革中的琴乐传承方式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谱式 文字谱 减字谱 合参谱 线形谱 口传心授
下载PDF
中国中古音乐史研究的“新感受力”——评《伎乐与乐伎:中古音乐的历史映像》
3
作者 陈永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作为中国音乐断代史之一的中古音乐史,其具有不同一般的时空维度和“中世性”的历史文化特质。夏滟洲的《伎乐与乐伎—中古音乐的历史映像》,以新的学术视域、学术术语和学科范式,将公元3~9世纪的中国中古音乐制度、音乐人、音乐活动、... 作为中国音乐断代史之一的中古音乐史,其具有不同一般的时空维度和“中世性”的历史文化特质。夏滟洲的《伎乐与乐伎—中古音乐的历史映像》,以新的学术视域、学术术语和学科范式,将公元3~9世纪的中国中古音乐制度、音乐人、音乐活动、文化区域等历史事项,置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交互的学术场域,集中研究中古音乐的主体—伎乐与乐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质,构建了中国中古音乐新的“历史映像”,显示出有别于同类研究的“新感受力”和学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音乐史 乐伎与伎乐 映像 新感受力 书评
下载PDF
琴徽数理的早期应用
4
作者 孔义龙 向娟慧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汉代时七弦琴已定型,汉魏之际琴面即饰有13徽,间距不一的琴徽暗含立体属性与等分原理。琴徽虽出于汉魏之际,但其一弦上的等分数理渊源甚久,可上溯至商编铙与西周甬钟。“一弦均钟”可能是商周真实存在的、乐师为乐钟作音列设置的准器,... 汉代时七弦琴已定型,汉魏之际琴面即饰有13徽,间距不一的琴徽暗含立体属性与等分原理。琴徽虽出于汉魏之际,但其一弦上的等分数理渊源甚久,可上溯至商编铙与西周甬钟。“一弦均钟”可能是商周真实存在的、乐师为乐钟作音列设置的准器,也可能不以实物存在,而只是口传心授、隐藏于思维之中的虚拟数理。曾侯乙墓的五弦均钟与两周之际钮钟正鼓音列上的五声,表明两周之际既是五弦均钟应用时间的上限,又是“一弦均钟”应用时间的下限。由于先秦古琴形制尚未统一,钟琴两类乐器在数理应用上存在时间差。从一弦等分节点到商周钟铙四声,从五弦等分节点到东周编钟七声乃至旋宫,钟乐的辉煌始终依赖弦上节点与神瞽们数理认知的支撑。这展现出琴徽使用之前琴徽数理的早期应用和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徽 “一弦均钟” 五弦均钟 等分原理
下载PDF
康熙朝太常祭祀乐制建设中乐律的制度化——以《律吕正义》的生成为中心
5
作者 温显贵 邱婧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5,共16页
清王朝建立以后,乐制建设在艰难中缓慢转型。康熙前期,太常祭祀乐制有所创制,如定太常寺乐舞生、定乐器,以及在理学阴阳思想观照下提出对乐律的再讨论。康熙后期,重考乐律,将理学阴阳思想作为康熙十四律的理论支撑,依据精密计算,用字谱... 清王朝建立以后,乐制建设在艰难中缓慢转型。康熙前期,太常祭祀乐制有所创制,如定太常寺乐舞生、定乐器,以及在理学阴阳思想观照下提出对乐律的再讨论。康熙后期,重考乐律,将理学阴阳思想作为康熙十四律的理论支撑,依据精密计算,用字谱、旋宫体现其实践性。《律吕正义》成书以后,康熙迅速将新律用于太常祭祀,并亲定全部雅乐。因此《律吕正义》的诞生标志着帝王意志对乐律的重塑,体现出帝王治世与文化思想的相互呼应,也是“乐律”这一科学性概念的制度化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常祭祀 乐制 《律吕正义》 康熙
下载PDF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须了解文献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八
6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文献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如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文献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如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辑佚学通过对现存文献中已失传文献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尽可能地恢复这些文献的原貌,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和研究;校勘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考据学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音乐文献学中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主要是对音乐文献进行研究,相当重要。对这些学科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对古代音乐历史资料的收集、考证和整理,这是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 目录学 版本学 辑佚学 校勘学 训诂学 考据学
下载PDF
中国音乐史研究对音乐史料学的依赖——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七
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6,I0005,共8页
“史料”是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它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同考古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均有密切关系。中国音乐史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中国音乐学史料繁多,... “史料”是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它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同考古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均有密切关系。中国音乐史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中国音乐学史料繁多,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音乐史料学主要从事史料搜集、校勘、考订和编纂,把价值不同的史料区别开来,把正确的记载和错误的记载区别开来,并确定史料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音乐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口传史料”和“文字史料”等。中国音乐史研究必须依赖音乐史料学的研究成果,把记载正确的音乐史料和存在错误记载的材料区别开来,确定音乐史料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正确利用音乐史料,还原中国历史进程中正确的音乐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中国音乐史料 音乐史料学 中国音乐史
下载PDF
甬钟来源再考
8
作者 张维 吴瑛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甬钟是盛行于两周时期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中国青铜乐器发展史以及礼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甬钟的来源问题,学术界历来观点不一,有主张“北方小铙说”“南方大铙说”,也有主张“两者结合说”。甬钟是由南方大铙演变而来,甬钟... 甬钟是盛行于两周时期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中国青铜乐器发展史以及礼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甬钟的来源问题,学术界历来观点不一,有主张“北方小铙说”“南方大铙说”,也有主张“两者结合说”。甬钟是由南方大铙演变而来,甬钟的形制、纹饰、篆间、钲间、乳枚及旋、斡的形成在南方可以找到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并且,以当时中原地区稀缺的铜矿资源,难以铸造出体型比北方小铙大十几倍、数量如此之多、耗铜原料如此之大的青铜甬钟,而南方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正好满足甬钟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钟 名实 来源 考辨
下载PDF
叙述学视角下的马勒早期交响曲研究——兼及“实在”与“可能世界”的阐释
9
作者 张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7,I0004,共6页
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早期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末,这是一个交响观念扩展和形式延伸的时期,也是作曲家独立音乐叙事的开端。马勒提出了“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的观点,他在音乐中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与实在世界相关的“可能世界”,... 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马勒的早期交响曲创作于19世纪末,这是一个交响观念扩展和形式延伸的时期,也是作曲家独立音乐叙事的开端。马勒提出了“用交响曲创造一个世界”的观点,他在音乐中创造的“世界”,是一个与实在世界相关的“可能世界”,并通过它完成了音乐自传。马勒音乐的复杂性在于它背离了原始初衷,语言叙述完成了自身意义,通过异质话语和不同话题的插入,交响曲成就了自身并将音乐语言引向了现代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勒 交响曲 音乐叙事 可能世界 音乐自传
下载PDF
南乐源于虞舜时代的农业祭仪
10
作者 张树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南乐为上古虞舜时代农业祭仪上表演的乐章,具有召唤东南季风的神秘作用,东南季风在《夏小正》《山海经》中又称为“俊风”,这一名称与大舜有关。因时代久远,早期典籍关于南乐的记载零散而不系统,《尚书》中《尧典》《益稷》等篇,《周礼... 南乐为上古虞舜时代农业祭仪上表演的乐章,具有召唤东南季风的神秘作用,东南季风在《夏小正》《山海经》中又称为“俊风”,这一名称与大舜有关。因时代久远,早期典籍关于南乐的记载零散而不系统,《尚书》中《尧典》《益稷》等篇,《周礼》《礼记》以及《诗经·周颂》中的象舞与勺舞都与大舜韶乐有关;《诗经·国风》中反映江汉汝水流域的《周南》《召南》为《吕氏春秋·音初》中的“南音”。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出土战国竹书文献,可以发现大舜南乐包含吹奏乐(箫、竽、笙)、弹拨乐(琴、瑟)以及打击乐(陶钟、陶鼓),最初应用于农业祭仪之中,用以召唤东南季风即“俊风”以及大象、凤凰等动物,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艺术相一致,具有诗乐舞综合性艺术特点,韶乐是大舜南乐的代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乐 虞舜时代 农业祭仪
下载PDF
汉初宗庙乐《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11
作者 杨赛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汉高祖刘邦请楚地女巫唐山夫人制作了宗庙乐歌《大孝备矣》《七始华始》《我定历数》《王侯秉德》《海内有奸》等五章,向先祖禀告其功德,四言诗,杂用楚乐。其乐名依周乐题为《房中乐》,其功能依秦《寿人乐》,祈求福寿绵长,国祚延绵。汉... 汉高祖刘邦请楚地女巫唐山夫人制作了宗庙乐歌《大孝备矣》《七始华始》《我定历数》《王侯秉德》《海内有奸》等五章,向先祖禀告其功德,四言诗,杂用楚乐。其乐名依周乐题为《房中乐》,其功能依秦《寿人乐》,祈求福寿绵长,国祚延绵。汉惠帝时,乐府令夏侯宽配以箫管,更名为《安世乐》。汉文帝时,续作《大海荡荡》《安其所》《丰草葽》《雷震震》等四章。汉景帝时,续作《桂华》《美若》《磑磑即即》《嘉荐芳矣》《皇皇鸿明》《浚则师德》《孔容之常》《承明帝德》等八章。汉武帝重兴乐府,辑歌词十七章,定名为《安世房中歌》。其音乐融合了周乐与楚乐,用于汉初皇帝祭祀祖宗,包括迎神、颂神、亨神、送神等仪节,告先祖汉高祖、汉文帝功德,以求得祖先福祐。《安世房中歌》颂扬了汉初七十年间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总结了社会治理的经验,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为汉乐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世房中歌 唐山夫人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下载PDF
常璩《华阳国志》著录宗旨与音乐观念考辨
12
作者 熊晓辉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华阳国志》是两晋时期常璩所著的一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史志,书中不仅记录了上百个古代人物的事迹,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演绎歌谣、歌舞、器乐等的真实情景。从书名“华阳国”一词来看,该书所著录的是封建中央王朝之外的少... 《华阳国志》是两晋时期常璩所著的一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史志,书中不仅记录了上百个古代人物的事迹,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演绎歌谣、歌舞、器乐等的真实情景。从书名“华阳国”一词来看,该书所著录的是封建中央王朝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志,常璩依托当地民俗民风和人们的宗教观念,对一些音乐史料进行了考证,因此《华阳国志》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璩 《华阳国志》 音乐观念 歌舞 考辨
下载PDF
论丝绸之路上的变文、讲经文音乐(上)
13
作者 王小盾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变文音乐和讲经文音乐是丝绸之路音乐的重要品种。变文是小品式说唱文,起源于对因缘故事的讲唱,中古时期配合画卷和连续构图式壁画,既讲唱佛经,也讲唱世俗故事;讲经文是连环式说唱文,以整本佛经为讲唱内容,中古时期配合向心式洞窟壁画... 变文音乐和讲经文音乐是丝绸之路音乐的重要品种。变文是小品式说唱文,起源于对因缘故事的讲唱,中古时期配合画卷和连续构图式壁画,既讲唱佛经,也讲唱世俗故事;讲经文是连环式说唱文,以整本佛经为讲唱内容,中古时期配合向心式洞窟壁画等大型经变。二者来源于西域的呗、赞之二分,到晋代演为经师、唱导之二分,到唐代进而成为俗讲的两种主要方式:构成共生(而非互生)关系。其音乐以来自六朝的呗赞音乐为基础,所以使用了一套音曲符号:其中“平”“侧”“断”是三种呗赞曲调,联系于三种定弦方式或三种调式;“经”“偈”“诗”“韵”是四种吟诗曲调,分别接受了吟经之法、吟诗之法、琴曲揉弦之法的影响;“古吟上下”等则代表六朝的吟诵古调。变文音乐和讲经文音乐皆沿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到唐代,积极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曲子音乐。不过,其音乐成分仍有区别:讲经文说唱的特点是增用新的呗赞曲调声法,变文说唱则在保留六朝吟诵调的基础上,按“乐官”方式“调置曲词”。变文的充分世俗化,使它在文本体制、说唱程序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民间说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 讲经文 呗赞 曲子 音曲符号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研究述评
14
作者 薛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174-178,共5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研究对象是以刊载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音乐理论、创作作品等为内容的主要平台。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是引领人们关注、研究中国音乐的载体,对我国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对近现代音乐期刊刊载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研究对象是以刊载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音乐理论、创作作品等为内容的主要平台。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是引领人们关注、研究中国音乐的载体,对我国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对近现代音乐期刊刊载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期刊为中国音乐理论汇总、交融、变革搭建了平台,守护中国音乐根基,对中国音乐人才培育给予支持,坚守弘扬优秀音乐文化初心,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关注前沿动态,抓住发展机遇。该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解读,来审视近现代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体系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音乐期刊 体系 发展 研究 述评
下载PDF
客家女性歌剧形象探析——以福建原创歌剧《土楼》与《松毛岭之恋》为例
15
作者 刘华芳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女性形象的“中心地位”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显著的文化标识,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近年来,福建省原创歌剧《土楼》与《松毛岭之恋》,聚焦客家文化,并以客家女性角色的行为和内心世界作... 女性形象的“中心地位”是中国歌剧舞台上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显著的文化标识,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变化。近年来,福建省原创歌剧《土楼》与《松毛岭之恋》,聚焦客家文化,并以客家女性角色的行为和内心世界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客家女性形象,展现了客家文化深厚而浓郁的精神内涵。这种以西洋歌剧成功演绎地方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女性 歌剧形象 《土楼》 《松毛岭之恋》
下载PDF
文化与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相关思考
16
作者 郑长铃 林淑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2,共4页
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尤与非遗自身存续、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充分认识其被不断地再创造之规律特性,回到文化本身认识和阐释诸如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必要。既要坚持以民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主体,又要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 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尤与非遗自身存续、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充分认识其被不断地再创造之规律特性,回到文化本身认识和阐释诸如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必要。既要坚持以民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主体,又要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新兴的社会人文生态中获得长足发展和健康延续:一方面,要修复或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传承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真正激发其内在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属性 非遗保护
下载PDF
礼乐中的人文精神刍议:由《韶乐》说起
17
作者 袁建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韶乐》是古代雅乐的最高典范,具有至高的道德内涵和情感性、教化性、仪式性等特征。西周上承远古及夏商以来的文明积淀,因革损益、继承发展,制定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礼”致力于外在行为规范,“乐”强调内心疏导,礼乐的... 《韶乐》是古代雅乐的最高典范,具有至高的道德内涵和情感性、教化性、仪式性等特征。西周上承远古及夏商以来的文明积淀,因革损益、继承发展,制定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礼”致力于外在行为规范,“乐”强调内心疏导,礼乐的二元结构建基于人性论基础,礼乐功能有别却旨趣同归,源于人情又节制人情,共同指向人的意义世界。从《韶乐》到礼乐,皆在于人心的涵化,由于德性、仁爱、恭敬等精神的注入而彰显着人文力量,具有安顿人心的意义,在当下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人文精神 《韶乐》 人性论
下载PDF
徐复观“礼乐观”研究
18
作者 徐海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认为礼乐在演进过程中,先有“乐”后有“礼”,再由“礼”取代“乐”,最后是孔子重新又把“乐”提到重要位置。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礼乐,使礼乐由外向内发展,成为儒家“仁”的一种外化形式。礼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政... 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认为礼乐在演进过程中,先有“乐”后有“礼”,再由“礼”取代“乐”,最后是孔子重新又把“乐”提到重要位置。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礼乐,使礼乐由外向内发展,成为儒家“仁”的一种外化形式。礼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在政治上以“礼”治理天下;在社会层面是为了让人过上“人的生活”;在个人修养上,礼乐主要表现在“立人”与“成人”两个方面。徐复观认为人文就是礼乐教化,而礼乐的核心则是“天下为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礼乐 人文
下载PDF
《左传》所引《诗经》的音乐形式、结构与组合考
19
作者 申莹莹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左传》所引《诗经》是“歌诗”“诵诗”“赋诗”,均可归为声乐的诗乐形式。“歌诗”重在歌唱,多作礼制仪式用乐,由乐工表演,歌唱时有瑟作伴奏。“诵诗”与“赋诗”重在“吟咏”。这些乐诗涉及《诗经》中的《风》《雅》《颂》,而以《... 《左传》所引《诗经》是“歌诗”“诵诗”“赋诗”,均可归为声乐的诗乐形式。“歌诗”重在歌唱,多作礼制仪式用乐,由乐工表演,歌唱时有瑟作伴奏。“诵诗”与“赋诗”重在“吟咏”。这些乐诗涉及《诗经》中的《风》《雅》《颂》,而以《风》《雅》诗篇为主。从其唱词分析,《风》《雅》乐诗歌曲结构趋同,显示出俗乐对诗乐结构的影响。结合各类乐诗的组合使用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礼乐用《诗》的等级规制已被打破,呈现出礼乐发展的衰迟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诗经》 歌诗 诵诗 赋诗
下载PDF
古代礼乐关系中我国音乐规制的思想诠释
20
作者 田可文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特征。“礼”的仪式在西周初年经周公等的改造,从宗教制度转换为基本的典章制度,规定着社会生活、贵族活动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乐”被周代改造为沟通情感基本方式,其目的通过“乐”来化解因“礼”的秩序化、等级化而带来的社会对立与矛盾。利用“礼教”“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等级的秩序,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礼乐”对后来各朝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政治生活 礼乐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