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时代舞蹈创作的创新与融合——评《新媒体舞蹈概论》
1
作者 马婧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6-I0007,共2页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身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艺术创新浪潮的出现,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将舞蹈的创作创新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推...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身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艺术创新浪潮的出现,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将舞蹈的创作创新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推动舞蹈创作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彰显舞蹈之美。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舞蹈艺术创作的题材进一步拓宽,也给予了创作人更多的创作空间以及创新路径,在舞蹈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舞蹈的呈现也更具个性。 舞蹈不在局限于舞者的动作表演,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新媒体技术融入到舞蹈创作当中,将舞蹈无法呈现的内容运用新媒体技术呈现出来,进一步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创作 新媒体技术 创作创新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舞蹈 创新浪潮 创作空间 创新路径
下载PDF
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内外部相融的舞蹈研究方法论探讨
2
作者 慕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61,I0005,共17页
舞蹈创作和批评研究既包括“生命体”身体意识和时空关系的内部规律探讨,也要阐释舞蹈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的外部规律联系,内外部结合的方法论很有意义。舞蹈分析与动作分析并非相同概念。舞蹈创作和研究从业者除了提升动作分析理论,还... 舞蹈创作和批评研究既包括“生命体”身体意识和时空关系的内部规律探讨,也要阐释舞蹈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的外部规律联系,内外部结合的方法论很有意义。舞蹈分析与动作分析并非相同概念。舞蹈创作和研究从业者除了提升动作分析理论,还应密切关注新的编舞走向和跨学科的舞蹈研究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舞蹈学者的舞蹈分析框架,融入了文化研究,揭示出仅作动作分析或内部研究的局限性;中国舞蹈学者的元素分析、形态分析也与舞蹈文化密切相关。在全球在地化和全媒体时代,作为一种方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将舞蹈创作到批评视为审美文化活动,承袭了古今中西文化汇通的中国美学、文学、理论界和舞蹈学的相关研究,自律论、他律论与通律论相辅相成,重视具体的真实的人本体,一方面强调侧重内部研究的“跨媒介性”视角,另一方面也倡导将内外部打通的“跨文化”观,尝试既在审美中看舞蹈文化,也在文化中看舞蹈审美,是一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文艺观和方法论。“点线面体”充分融合的审美文化四面体图式,基于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三角和格里斯沃尔德“文化菱形”理论基础,融入拉班动作分析四面体思路,并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倡导多年的“审美文化”研究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蹈创作 中国舞蹈批评 方法论 审美文化 四要素 四面体
下载PDF
从“两汉析舞”到“甲骨寻舞”——彭松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取向述评
3
作者 于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3,共17页
彭松(1916—2016)是我国著名古代舞蹈史研究家。在新中国首部《中国古代舞蹈史》编著中,彭松执笔“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舞蹈的通史研究中,“两汉舞蹈”是他的研究主场。为此,他在汉赋、乐府诗与汉画像的... 彭松(1916—2016)是我国著名古代舞蹈史研究家。在新中国首部《中国古代舞蹈史》编著中,彭松执笔“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舞蹈的通史研究中,“两汉舞蹈”是他的研究主场。为此,他在汉赋、乐府诗与汉画像的融通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接着,他借“敦煌舞”之题拓展出“隋唐舞蹈”研究的新想象——不仅揭示出《西凉伎》与“敦煌舞”的文脉关联,而且从日本“唐舞图”和朝鲜“李朝宴乐”探寻唐、宋舞蹈在流变中的内质。再接着,他聚焦周代《大武》舞去探讨中国古代史诗性歌舞剧的叙事策略和诗、乐、舞结构。最后,他以“古稀”之龄倾力“甲骨寻舞”,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和有启迪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松 中国古代舞蹈史 敦煌舞 《大武》舞 甲骨卜辞舞蹈
下载PDF
创作的意识与中国民间舞的作品形态(下)
4
作者 于平 谢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 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里巴人》以“编织一种文化,推出一个民族”的理念,将“作品形态”的中国民间舞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杨丽萍再爆“华彩”,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三部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高耸的丰碑。在《云南的响声》的创作过程中,杨丽萍“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原生态”,这正是原生态民间舞得以自然传承、发展的精义所在,是对舞蹈学者傅兆先所谓“创又保”式民间舞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呈现,也是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之“创作的意识”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文元 《月牙五更》 杨丽萍 《云南映象》 民族舞蹈创作讨论
下载PDF
“岗课赛证”背景下学前舞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5
作者 李玉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期160-162,共3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岗课赛证”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综合育人模式,被设定为职业教育的总要求,也成为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新标准,“岗课赛证”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通过“岗”“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岗课赛证”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综合育人模式,被设定为职业教育的总要求,也成为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新标准,“岗课赛证”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通过“岗”“赛”“证”融于“课”,对课程的内容、目标;课程的体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需更新课程理念,厘清“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本内涵。基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课程针对“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实训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专业技术能力赛等,融入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实训模式、内容和方法中,“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成为了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航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课赛证 学前舞蹈 实训课 改革
下载PDF
新力量的接续与勃发——“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述评
6
作者 张麟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26-27,共2页
舞蹈原创一直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舞蹈文艺院团和院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举措。此次展演数量众多,足见原创力量的勃发,势头良好。2024年“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于4月3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两场展演,43个作... 舞蹈原创一直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舞蹈文艺院团和院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举措。此次展演数量众多,足见原创力量的勃发,势头良好。2024年“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于4月3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两场展演,43个作品,汇集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上海歌剧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等单位。新人多,新作多,潜力舞者和潜力作品多是此次展演的一大亮点,新力量接续,孕育着勃勃生机,也充分体现了设立这一展演平台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戏剧学院 新人新作展 上海芭蕾舞团 上海歌剧院 上海歌舞团 舞蹈学校 文艺院团 舞蹈学院
下载PDF
《伟大征程》的“人民性”底蕴及其政治美学表达
7
作者 王玉 刘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伟大征程》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情景史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辉煌进程。《伟大征程》不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文艺”... 《伟大征程》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情景史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辉煌进程。《伟大征程》不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性文艺”的创作宗旨,还特别突出“人民史观”的政治审美叙事,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折射出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表达。《伟大征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但扩充了“人民性”的内涵,更是将其政治审美的境界提升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推动人类和平共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征程》 政治美学 人民性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的民族舞蹈和世界舞蹈——兼谈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
8
作者 慕羽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20世纪以来,以舞台演绎形态出现的中国各类舞蹈和舞剧都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混融,所不同在于主体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不同强调。从“渊源差异”角度,中国舞蹈可分为民族舞蹈与世界性舞蹈。从“时代性质”角度,当代中国应跳脱“... 20世纪以来,以舞台演绎形态出现的中国各类舞蹈和舞剧都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混融,所不同在于主体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不同强调。从“渊源差异”角度,中国舞蹈可分为民族舞蹈与世界性舞蹈。从“时代性质”角度,当代中国应跳脱“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思维模式。两者的关系既体现为差异性,也可以有相融、互通、互补的因素。在自觉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回望并重新发现“传统”,也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视野 全球在地化 民族舞蹈 世界性舞蹈 审美文化观
下载PDF
关于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的思考
9
作者 周星 关樱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78,共5页
2022年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下,增设了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这种首次以艺术专业门类为学科学位建设的独立建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应当充分从社会现实、学科发展、学生需求等多维层... 2022年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下,增设了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这种首次以艺术专业门类为学科学位建设的独立建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应当充分从社会现实、学科发展、学生需求等多维层面调整,把握以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性实践导向,促进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双轨前行,更好地满足我国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专业博士 学位转向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10
作者 许薇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对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进行系统建构,明确“三大体系”的建设对象乃是当务之急。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的系统建构密切关联着舞蹈的教材、期刊论文、博士论文以及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为引领的各类基金的资助项目。尽管中... 对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进行系统建构,明确“三大体系”的建设对象乃是当务之急。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的系统建构密切关联着舞蹈的教材、期刊论文、博士论文以及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为引领的各类基金的资助项目。尽管中国舞蹈学发展的数十年来,事关“三大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史与论发展不均衡,理论成果具有碎片化、个人化标识,学术研究“亲缘性”结构意识淡薄以及缺乏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对话意识等问题。建构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开掘舞蹈史研究深度、明确精准向度,创新本土话语理论的研究范式;二是梳理学科内部系统关系,加强学科内在凝聚力;三是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融合跨学科、多学科的系统思维;四是借助“三大体系”研究,深入探讨舞蹈原理创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蹈学 “三大体系” 建设现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器物文化符号解码与舞蹈实践应用
11
作者 李婷婷 孙周晖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敦煌石窟壁画中器物图像众多,从种类看有乐器、法器和其他物品,从其所在语境看又有天乐和俗乐的属性之分。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理论,将其分为象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器物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传达和阐述... 敦煌石窟壁画中器物图像众多,从种类看有乐器、法器和其他物品,从其所在语境看又有天乐和俗乐的属性之分。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理论,将其分为象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器物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传达和阐述壁画语境中的文化记忆,在对敦煌石窟壁画乐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可作为儒、道、释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表征启发当代舞蹈创作。敦煌题材相关的舞蹈创作理应拓宽文化符号的挖掘向度,对壁画中的器物文化符号进行解码研究,在创作中着力于建构典型符号、构建文化身份、彰显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艺术 器物 敦煌舞蹈 文化符号
下载PDF
舞韵之美 传承经典——解构静态美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传承及发展探究
12
作者 柳文杰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4-6,共3页
静态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舞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且呈现出了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但大多舞者因受到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对静态美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实际上不利于静态美及我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在古典舞教学当中,教... 静态美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舞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且呈现出了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但大多舞者因受到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对静态美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实际上不利于静态美及我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在古典舞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运用古典舞的意识及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在古典舞创作中合理运用静态美,以“以静制动,以少博多”的理念,促进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静态美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在中国古典舞当中的体现方法,随后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就静态美在我国古典舞教学当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美 中国古典舞教学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民族走廊学说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
13
作者 胡骁 曹德祺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 本文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为研究视角,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研究对象,对走廊所包含的东段粤北地区、中段桂东北地区、北段湘西南地区的瑶族、汉族、壮族、苗族、侗族、客家等族群舞蹈的分布及互动展开比较研究。拟从区域舞蹈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变、民族迁徙、信仰流播、“中心”与“边缘”等多元视角来看族群舞蹈文化的互动互融,印证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在历史上的动态流变,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研究的视角与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学说 南岭民族走廊 区域文化互动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发展现状研究
14
作者 张媛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马来西亚是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疫情使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过实证研究,对疫情期间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工作者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华人舞蹈工作者呈现薪酬较低、兼职较多、工作稳定性差... 马来西亚是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疫情使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过实证研究,对疫情期间马来西亚华人舞蹈工作者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华人舞蹈工作者呈现薪酬较低、兼职较多、工作稳定性差、对现状满意度低的从业特征,舞蹈行业整体生存状态及发展处于低谷期,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应保障公平的华人舞蹈发展的政策制度、提供合理的华人舞蹈发展的经济资源配置、构建和谐的华人舞蹈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助力马来西亚华人舞蹈的发展及海外华人舞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马来西亚 华人舞蹈
下载PDF
“孕育心象,外化形象”——论民族舞蹈作品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5
作者 曾阳洋 张小春 《戏剧之家》 2024年第7期110-112,共3页
在民族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基于此,本文对民族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孕育心象,外化形象”的过程中“传递情感,营造意境”来论证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而,围绕... 在民族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基于此,本文对民族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孕育心象,外化形象”的过程中“传递情感,营造意境”来论证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而,围绕舞蹈演员舞蹈功底、想象和情感表现力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高舞蹈表演效果,完成美的表达,带来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表演 人物形象塑造 民族舞蹈
下载PDF
演示叙述分析——以文慧的生活舞蹈为例
16
作者 郭丽丽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83-85,共3页
文慧运用当代剧场的观念进行舞蹈创作,聚焦于个体经验和民间记忆层面的身体文化叙事,研究了舞蹈在社会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其作品不仅推动了舞蹈的先锋形式的发展,还对舞蹈的定义进行了思考和拓展,为舞蹈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由... 文慧运用当代剧场的观念进行舞蹈创作,聚焦于个体经验和民间记忆层面的身体文化叙事,研究了舞蹈在社会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其作品不仅推动了舞蹈的先锋形式的发展,还对舞蹈的定义进行了思考和拓展,为舞蹈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由于其文本杂糅了剧场、舞蹈、纪录片等多重文本表意方式,兼并不同视角进入身体叙述层级。因此,对于此类复杂性的文本分析,有必要引入广义叙述学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补充演示叙述的案例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挖掘文慧作品中的叙述框架特征及其媒介区隔,梳理清楚其中的叙述层次,进一步以解释者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示叙述 文慧 生活舞蹈
下载PDF
身体技术的习得、转换与再造——基于广东连南排瑶“歌堂长鼓舞”形态的分析
17
作者 李婷 焦子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舞蹈作为以身体为载体对外界做出主观反映的表现形式,往往成为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镜像方式。排瑶长鼓舞形态是排瑶人在特定的生存生境下为求生存习得技术成为体化记忆后,在实践中产生觉知转换,即融入主体性意识而形成... 舞蹈作为以身体为载体对外界做出主观反映的表现形式,往往成为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镜像方式。排瑶长鼓舞形态是排瑶人在特定的生存生境下为求生存习得技术成为体化记忆后,在实践中产生觉知转换,即融入主体性意识而形成。随着瑶汉交往的不断深入,瑶族对汉族文化、耕作方式的认同促使身体技术再生产,从而促进舞蹈形态的再造。长久表演实践中养成的身体表演技术也促进了舞蹈承继中的身体再造和鼓王身份重建下的身体重构。当下地方舞蹈文化展演建立起传统与当代、地方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地方文化纳入国家化进程中,彰显地方在国家的重要位置。身体技术理论下的舞蹈形态研究对民俗舞蹈的传承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技术 排瑶 长鼓舞
下载PDF
影像舞蹈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18
作者 罗莎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4-18,30,共6页
河南卫视以传统节日为索引、以舞蹈为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以及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探寻其“文化卫视”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唐宫夜宴》“破圈走红”原因,文章探讨了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如何利用传... 河南卫视以传统节日为索引、以舞蹈为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以及与当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探寻其“文化卫视”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唐宫夜宴》“破圈走红”原因,文章探讨了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影像舞蹈中完成“国风舞蹈”的品牌构建,以及其如何利用《唐宫夜宴》热门IP衍生出“中国节日”系列IP,打造出既蕴含传统文化符号,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影像舞蹈节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文创思维 创造性转化 IP打造 影像舞蹈
下载PDF
数字时代舞蹈短视频的参与式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
19
作者 陆佳漪 《新闻世界》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数字时代社交短视频平台为舞蹈参与式传播提供了新生态。依据“爆款”舞蹈短视频形成的模仿拍摄、直接转发、评论讨论、点赞收藏等参与行为,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参与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抖音平台中舞蹈短视频的采集与分析,体现出... 数字时代社交短视频平台为舞蹈参与式传播提供了新生态。依据“爆款”舞蹈短视频形成的模仿拍摄、直接转发、评论讨论、点赞收藏等参与行为,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参与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抖音平台中舞蹈短视频的采集与分析,体现出基于PGC创生和基于UGC复制变异两种传播路径,呈现出基于传播的社会交往以及基于算法的趣缘聚集两种特征。短视频平台改变了舞蹈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样态,重塑了舞蹈传播理念、机制和业态,为舞蹈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短视频 参与式传播 短视频平台
下载PDF
浏阳祭孔佾舞形态规制研究
20
作者 于昕雯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期55-59,共5页
自三千多年前周代“制礼作乐”开始,“礼乐治国”就成为各朝各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祭孔佾舞为缅怀至圣先师——孔子,在文(孔)庙进行祭祀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中国古代“乐”有舞的含义,歌舞乐谓之乐舞,本质是对大型音乐舞蹈的一种泛称。
关键词 音乐舞蹈 祭孔 制礼作乐 祭祀活动 至圣先师 佾舞 礼乐治国 歌舞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