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教学路径探析——以西和乞巧舞蹈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静 张倬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 2006年以来,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西和乞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本土舞蹈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使西和乞巧舞蹈围绕“保护”“传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整合资源,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非遗舞蹈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乞巧” 非遗舞蹈 传承 保护 创新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美学追求研究
2
作者 张晓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在哲学推理上要想描述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现象,必须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出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主要的美学范畴。以下分别对形、神,气、韵,象、意,情、境,妙、味,雅、俗,轻、重,合、和,技、法等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的主要范畴予以论述... 在哲学推理上要想描述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现象,必须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出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主要的美学范畴。以下分别对形、神,气、韵,象、意,情、境,妙、味,雅、俗,轻、重,合、和,技、法等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的主要范畴予以论述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在美学追求上主张“阴阳相合、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如影随形”的内在意蕴和人本精神,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族舞蹈 审美思想 美学范畴 美学追求 人本精神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精”“气”“神”——以舞蹈《骏马图》为例
3
作者 王宇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93-95,共3页
“精”“气”“神”三个字在舞蹈当中经常被用于古典舞的训练和表演当中,其渊源也来源于戏曲和武术,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哲学概念。那么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如何运用这一概念,使古典舞的作品更具有古典气质与神韵?笔者以第十三届中国舞... “精”“气”“神”三个字在舞蹈当中经常被用于古典舞的训练和表演当中,其渊源也来源于戏曲和武术,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哲学概念。那么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如何运用这一概念,使古典舞的作品更具有古典气质与神韵?笔者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中,由田露、夏维家、王盛峰合作编创的男子群舞《骏马图》为例,从精:精神支柱;气:气韵悠长;神:意蕴传神三个方面分析该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舞 骏马图
下载PDF
山东民间舞蹈形态的当代演变
4
作者 范文昊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0-36,共7页
当代以降,山东民间舞蹈由乡村进入城市,由田野登上舞台,步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舞蹈形态作为舞蹈本体中最显要的部分,在演变中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经过职业舞人的加工、提炼,原本松散、随意的动作更加审美化,但动作丰富性却有所下降。部... 当代以降,山东民间舞蹈由乡村进入城市,由田野登上舞台,步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舞蹈形态作为舞蹈本体中最显要的部分,在演变中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经过职业舞人的加工、提炼,原本松散、随意的动作更加审美化,但动作丰富性却有所下降。部分由男性反串的女角重由女性表演,人物角色更加丰富,但也有部分角色因适应舞台表演需要面临缩减。依托制作材料与制作技术的革新,服装、道具更加轻便化。经过职业舞人的整合,场图与伴奏更加精简,但种类却趋于单一。综合性的游艺表演形式,因脱离原有的时空关系,演变为单一的舞蹈表演。这些由内而外的变化,既反映出职业舞人介入民间舞蹈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体现出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消退与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舞人 审美化 精简化 学院派 遗失
下载PDF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特性——以“文化模式”理论为分析视角
5
作者 吴少卿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文化模式》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写成的著作,书中强调了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突出了心理学分析的成分,提出了“文化整合”这一重要的人类学理论,旨在通过心理分析来对文化做整体性的研究,探讨文化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 《文化模式》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写成的著作,书中强调了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突出了心理学分析的成分,提出了“文化整合”这一重要的人类学理论,旨在通过心理分析来对文化做整体性的研究,探讨文化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文化相对论、文化整合、文化整体观以及文化模式对人的形塑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特性。故以“文化模式”理论为分析视角来解读这种发展和现状,从而能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发展规律及历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 本尼迪克特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变迁:湘南瑶族“串春珠”田野舞蹈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符安可 谢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 舞蹈的形式、意义和表演方式与社会空间、文化符号、权力关系和身份构建密切相关。“串春珠”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舞蹈形式,承载着瑶族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串春珠”特定的步伐和动作形态,与瑶族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个表演过程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从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串春珠”到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舞蹈“串春珠”,“串春珠”的展演实现了由“民间在场”到“国家在场”的转变,这一语境的变迁彰显出身份的变迁。“串春珠”舞蹈的意义不仅从宗教和祭祀逐渐转变为文化传承、社群凝聚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且逐步发展成为融合了“国家在场”“民间在场”“专家在场”的“新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文化变迁 瑶族传统仪式舞蹈 舞蹈民族志
下载PDF
符号隐喻建构下的音声叙事——客家“埔寨火龙”仪式音声的隐喻性与文化认同
7
作者 罗钢芹 董晓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 “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火龙”仪式音声是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它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但从音声符号的文本建构来看,“埔寨火龙”又是一种多重文化认同建构下的文化再造,其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折射了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埔寨火龙” 客家 仪式音声 符号隐喻 “族性符号”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发展研究
8
作者 马娜 马智良 徐子淇 《当代音乐》 202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承传策略,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满族秧歌文化的理解,也为其他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秧歌 非遗视域 文化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策略
9
作者 马娜 蒋明 《当代音乐》 2024年第1期183-185,共3页
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吉林市的满族秧歌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挑战,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和传承路径,... 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吉林市的满族秧歌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挑战,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和传承路径,破解制约吉林市满族秧歌传承与创新的瓶颈。因此,探讨新时代下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于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秧歌 文化自信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在地情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以我国朝鲜族舞蹈为例
10
作者 祁进玉 陈姗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0,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主观认知层面,是对客观物质生活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主观认知层面,是对客观物质生活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对应着具体的物质文化。民族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朝鲜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其形成路径彰显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图景,不仅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文化互动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舞蹈艺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壮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旅游推广的传播媒介研究
11
作者 陈俊玉 李玉翠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163-165,共3页
壮族民间舞蹈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传承并展示壮族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生活方式。这有助于维护文化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得以保留和传承。本次研究中,相关工作人员立足于壮族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壮族舞蹈在文... 壮族民间舞蹈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传承并展示壮族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生活方式。这有助于维护文化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得以保留和传承。本次研究中,相关工作人员立足于壮族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壮族舞蹈在文化旅游推广中所面对的挑战,从数字营销、国际化推广、跨界合作等维度,详细说明文化旅游推广过程中,壮族民间舞蹈传播具体方式,令壮族地区能够在文化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民间舞蹈 文化旅游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传统民族舞蹈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重构和逻辑依循——以广西都安布努瑶铜鼓舞为例
12
作者 黄森曼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的都安、巴马、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铜鼓舞是瑶族民众表现生产生活、情感意愿的艺术展演,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民族交往关系,凸显平等双向的民族交流地位,呈现增进共同性的民族交融效果,是民族交...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的都安、巴马、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铜鼓舞是瑶族民众表现生产生活、情感意愿的艺术展演,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民族交往关系,凸显平等双向的民族交流地位,呈现增进共同性的民族交融效果,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整体表达。布努瑶铜鼓舞存在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有机整体“相继延传”的链条上,可以连接族际互动整体中的内外逻辑。就内在逻辑而言,民族交往是源头,民族交流是连接,民族交融是效果,共同表现为“动能—势能—效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就外延逻辑来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物质空间中的统一和在精神空间中的深入。新时代,应充分发掘布努瑶铜鼓舞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努瑶铜鼓舞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 瑶族
下载PDF
“好女不看灯”:皖北花鼓灯观赏与文化狂欢
13
作者 陈业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作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花鼓灯具有突出的自娱性、表演性、技艺性特征。由于其喜闻乐见,以及剧情、唱词贴近生活,花鼓灯演出深受皖北人民的喜爱,花鼓灯观赏因此成为其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衡诸巴赫金文化诗学关于狂欢化的阐述,... 作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花鼓灯具有突出的自娱性、表演性、技艺性特征。由于其喜闻乐见,以及剧情、唱词贴近生活,花鼓灯演出深受皖北人民的喜爱,花鼓灯观赏因此成为其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衡诸巴赫金文化诗学关于狂欢化的阐述,皖北花鼓灯观赏具有典型的全民性、娱乐性、对现实日常生活的颠覆性等狂欢文化特征,是区域民间文化的狂欢。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使得花鼓灯狂欢式的生活具有非理性、对传统的妥协性和实用性等东方特征,是东方式农民的狂欢生活,衡之以西方狂欢节的狂欢生活,中国社日表演之狂欢功能绝不可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狂欢 民间歌舞 花鼓灯 皖北地区
下载PDF
“英歌舞源自傩舞”商兑 被引量:1
14
作者 柳剑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英歌舞和傩舞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却因“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被联系到一起,对该假说进行辨析尤为必要。对“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的六个证据与论证进行考辨发现其难以成立。英歌舞和傩舞的舞蹈形态相似性极低... 英歌舞和傩舞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却因“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被联系到一起,对该假说进行辨析尤为必要。对“英歌舞源自傩舞”一说的六个证据与论证进行考辨发现其难以成立。英歌舞和傩舞的舞蹈形态相似性极低,舞蹈语言差异显著,不仅主题与舞蹈程式大相径庭,而且其播布区、舞体互异,传播模式均不相同,并且英歌舞中后棚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傩舞。由此可见,英歌舞并非源自傩舞。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歌舞 傩舞 舞蹈生态学 武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彝族“都火舞”的身体表述与文化内涵
15
作者 李晓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2-67,共6页
“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 “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变的文化内涵在身体表述中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都火舞” 身体实践 文化内涵
下载PDF
鄂伦春民族舞蹈的形式特点及传承发展论析
16
作者 张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24-127,共4页
鄂伦春族舞蹈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舞蹈动作多模拟部族狩猎采摘生活场景,或动物形态特点,极具自然生态意蕴,是鄂伦春族文化信仰、祭祀崇拜、伦理风尚的审美表征。既是鄂... 鄂伦春族舞蹈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舞蹈动作多模拟部族狩猎采摘生活场景,或动物形态特点,极具自然生态意蕴,是鄂伦春族文化信仰、祭祀崇拜、伦理风尚的审美表征。既是鄂伦春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族 舞蹈艺术 传承发展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邳州纸塑狮子头传承创新模式探索
17
作者 孙亚云 张松领 孙翼 《文化产业研究》 2024年第1期336-349,共14页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种综合的民间造型艺术,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它与邳州民间泥塑、民间绘画、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根脉相连,极具苏北地方特色。由于近代传承环境的消失,承载狮头文化的传统乡会舞狮受到冲击,逐渐衰退,进而狮头文化也日...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种综合的民间造型艺术,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它与邳州民间泥塑、民间绘画、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根脉相连,极具苏北地方特色。由于近代传承环境的消失,承载狮头文化的传统乡会舞狮受到冲击,逐渐衰退,进而狮头文化也日渐淡出民众视野。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炼邳州纸塑狮子头的独特价值,对其生存困境进行分析归纳,探索发展新路径。梳理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形成“传文化·承未来·创融合·新影响”的传承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舞狮 乡村振兴 传承创新 模式探索
原文传递
闽南民间舞蹈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融合
18
作者 李晓燕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145-147,共3页
民间舞蹈没有语言障碍,人们在舞蹈艺术的沟通与交流中能够将自我的情感尽情的宣泄出来,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情感方面的互通,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由民族民间舞蹈而得到有效传播与弘扬。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闽南民间舞蹈在海上... 民间舞蹈没有语言障碍,人们在舞蹈艺术的沟通与交流中能够将自我的情感尽情的宣泄出来,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情感方面的互通,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由民族民间舞蹈而得到有效传播与弘扬。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闽南民间舞蹈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融合为例,阐述了闽南民间舞蹈的概况以及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融合的价值体现、必要性,分析了传播与融合的困境与原则,并提出了有效的传播与融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民间舞蹈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下载PDF
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19
作者 李瑶钿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传承、发展、创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提升专业课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教育机会,同时完善现有的民族舞蹈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土家族摆手舞,培养更多热爱湖湘文化的青年才俊,为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方法:为... 目的:传承、发展、创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提升专业课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教育机会,同时完善现有的民族舞蹈教学系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土家族摆手舞,培养更多热爱湖湘文化的青年才俊,为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编制专门的教材,在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土家族文化课程,并纳入土家族摆手舞。在师资方面,招聘具有土家族文化背景和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师,或对现有教师开展培训。另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演技能。鼓励师生研究和创新也至关重要,要不断丰富土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该文化的发展。结果:通过不断努力,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土家族摆手舞,成为传承湖湘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吸引更多学生,激发、提高他们对湖湘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度。学生将具备更丰富的舞蹈教育和实践经验,提高舞台表现能力。结论:将湘西土家族文化融入舞蹈专业的教学系统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家族摆手舞,还可以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多元文化传播,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他们为相关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舞蹈教育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当代乡土语境下江苏传统龙舞的身份建构与话语表达
20
作者 刘忆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144-148,共5页
江苏传统龙舞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包含自古以来人们对“龙脉”传说的记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喻为龙的认同和期望。本文围绕江苏传统龙舞的兴起、舞者身份建构和舞蹈身体语言的分析,总结出在当代乡土语境下,江苏传统龙舞的身份强调宗族... 江苏传统龙舞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包含自古以来人们对“龙脉”传说的记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喻为龙的认同和期望。本文围绕江苏传统龙舞的兴起、舞者身份建构和舞蹈身体语言的分析,总结出在当代乡土语境下,江苏传统龙舞的身份强调宗族性,具有转化与多重合一的特点。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龙舞的身体语形、语义虽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其多重语用价值和功能依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民间舞 传统龙舞 身份建构 话语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