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0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技术视域下冀东皮影数字可视化与场景传播策略研究
1
作者 赵征 刘华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1,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众接受传统艺术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唐山皮影作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代表之一,如何对其进行传播和保护,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元宇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非遗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众接受传统艺术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唐山皮影作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代表之一,如何对其进行传播和保护,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介技术与可视化场景传播模式相互融合,为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创新媒体平台,也是非遗艺术生存发展的研究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皮影 皮影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虚拟现实 非遗艺术 传承与发展 数字可视化 媒体平台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东北话剧的制度型构、文化生产与历史价值
2
作者 逄增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4,共9页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黑、吉、辽三省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现实,建构形成了一整套与工业基地物质生产体制匹配的话剧生产与传播制度,并取得堪称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十七年”话剧领域的重要流派和生力军之一。尽管诸多当代话...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黑、吉、辽三省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现实,建构形成了一整套与工业基地物质生产体制匹配的话剧生产与传播制度,并取得堪称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十七年”话剧领域的重要流派和生力军之一。尽管诸多当代话剧史和文学史著述都对东北话剧有关注和评价,但总体上的认识和评述还可以再深化和拓展,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话剧 话剧史 “十七年”话剧 生产与传播 十七年 生力军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民艺的传承与发展——评《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3
作者 莫秀秀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4-I0004,共1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民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华儿女高超的造物智慧与创造力。《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民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华儿女高超的造物智慧与创造力。《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记录了杨先让教授及其考察队1986年至1989年先后14次深入黄河流域进行民艺调研时的所见所闻,涉及安塞炕围画、凤翔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嘉祥花包袱、高密扑灰年画、滦县皮影、内丘神马、朱仙镇年画、华阴布制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仙镇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 炕围画 民艺 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遗产 杨先让 考察队
下载PDF
延安时期戏剧作品的劳动叙事及其文化表征
4
作者 李有军 王慧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倡导大生产运动,间接完成了对边区军民的组织动员工作。“劳动”作为关键词频繁出现于延安时期的戏剧作品中,“劳动”与戏剧以连接边区军民民族国家想象的姿态出场。有关劳动叙事戏剧作品的涌现,既是戏剧生...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倡导大生产运动,间接完成了对边区军民的组织动员工作。“劳动”作为关键词频繁出现于延安时期的戏剧作品中,“劳动”与戏剧以连接边区军民民族国家想象的姿态出场。有关劳动叙事戏剧作品的涌现,既是戏剧生产组织对边区中央政策的主动响应,亦是剧作家群体在充分考量边区军民主体情感诉求基础上的有意识书写。延安戏剧作品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具典型性的“文本”,通过劳动叙事及其文化表征,具象呈现了边区“新人”的形象塑造与“新式家庭”的生成过程,进而有效激发了军民团结抗战的革命热情,促进了新的革命主体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劳动叙事 翻身想象 新型伦理关系
下载PDF
京剧口头创腔传统与程砚秋的创腔原则及方法研究
5
作者 海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口传身授是京剧的基本传承方式。口头传承的灵活性与可变性形成京剧演唱及表演的“活口”传统,与这种口头传统相联系的便是京剧的口头创腔传统。口头创腔是京剧自晚清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唱腔创作传统。程砚秋是20世纪前期在唱腔创作... 口传身授是京剧的基本传承方式。口头传承的灵活性与可变性形成京剧演唱及表演的“活口”传统,与这种口头传统相联系的便是京剧的口头创腔传统。口头创腔是京剧自晚清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唱腔创作传统。程砚秋是20世纪前期在唱腔创作方面成就最突出的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他曾对京剧及创腔的原则和方法做过专门阐释。从京剧的口头创腔传统入手,以程砚秋的讲话整理稿《创腔经验随谈》及《戏场上的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程砚秋所阐述的京剧及戏曲创腔原则和方法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京剧口头创腔的传统及其在京剧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口头创腔 程砚秋 演员 传承
下载PDF
当代杂技节目的综合审美与文化表意——以上海杂技团《秦俑情——抖杠》为例
6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现代舞台的综合审美与主题的“形上”表意是中国当代杂技单个节目编创的主要趋势之一。这种趋势将传统杂技节目“技”的展示与现代舞台“艺”的审美进行高度复合,不仅强调单个杂技节目的审美创意与“形上”营销,而且注重舞台、演员、观... 现代舞台的综合审美与主题的“形上”表意是中国当代杂技单个节目编创的主要趋势之一。这种趋势将传统杂技节目“技”的展示与现代舞台“艺”的审美进行高度复合,不仅强调单个杂技节目的审美创意与“形上”营销,而且注重舞台、演员、观众三位一体的“身”和“心”的统一展现,以创造审美化、艺术化的杂技审美体验与精神享受,展现当代杂技的视觉奇观和情境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技节目 现代舞台 综合审美 审美创意 精神享受 视觉奇观 抖杠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辨识度与炼金术 原创现代越剧《霞姑,霞姑》的叙事创新
7
作者 叶志良 《上海戏剧》 2024年第1期38-39,共2页
同样的题材、熟悉的领域,智慧的主创队伍不愿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总是在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莫霞编剧、卢昂总导演、刘建宽作曲,浙江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原创现代越剧《... 同样的题材、熟悉的领域,智慧的主创队伍不愿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总是在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莫霞编剧、卢昂总导演、刘建宽作曲,浙江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原创现代越剧《霞姑,霞姑》,既充分尊重越剧的艺术规律赋予鲜明辨识度的越剧底色,又能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国家艺术基金 主创 艺术表达方式 艺术表现手法 舞台剧 炼金术 辨识度
下载PDF
以杂技艺术创造戏剧情境——评杂技剧《先声》
8
作者 宋宝珍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2024年1月6-7日,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新创作的杂技剧《先声》(编剧陈国峰、马琳,总导演李春燕)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广受欢迎,获得成功。该剧将九一八事变之后沈阳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这条红色主线,融合在各种杂技技巧的有机整合与精彩呈... 2024年1月6-7日,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新创作的杂技剧《先声》(编剧陈国峰、马琳,总导演李春燕)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广受欢迎,获得成功。该剧将九一八事变之后沈阳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这条红色主线,融合在各种杂技技巧的有机整合与精彩呈现之中,形成了一台主题鲜明、叙事清晰、整体和谐、亮点突出的杂技剧。可以说,它为杂技剧的创新发展开拓了路径、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技艺术 杂技剧 杂技技巧 日本侵略者 戏剧情境 李春燕 整体和谐 有机整合
下载PDF
精彩炫技 共鸣人心——评创意杂技剧《百越稻盛》
9
作者 王建平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29-31,共3页
近日,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出品、广西杂技团创排的创意杂技剧《百越稻盛》在南宁剧场成功演出,这是该剧在马来西亚完成为期24天共28场的驻场演出以后举行的国内首场演出。演出现场,观众们的惊叹与欢呼不绝于耳。尤其在“稻草人”那幕戏里... 近日,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出品、广西杂技团创排的创意杂技剧《百越稻盛》在南宁剧场成功演出,这是该剧在马来西亚完成为期24天共28场的驻场演出以后举行的国内首场演出。演出现场,观众们的惊叹与欢呼不绝于耳。尤其在“稻草人”那幕戏里,台上演员明明已经把帽子抛向了观众席,观众们也充满希望与喜悦地伸手去抢接,却没有想到帽子在观众席上飞了半圈,又回到了台上演员的手中。于是,全场在遗憾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场演出 演出现场 杂技剧 炫技 百越 南宁剧场 广西文化产业 创意
下载PDF
让青春与时代交相辉映 “艺苑撷英——2023全国优秀青年杂技魔术人才展演”观后
10
作者 祝鹏程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53-55,共3页
杂技魔术起源于乡间,在市井中发展,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作为民间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市场经济和审美娱乐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杂技与魔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下,面临着青年人... 杂技魔术起源于乡间,在市井中发展,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作为民间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市场经济和审美娱乐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杂技与魔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下,面临着青年人才培养和艺术的创新发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众审美 审美娱乐 艺苑撷英 魔术 青年人才培养 杂技 民间性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京、津“皮条”“盘杠”图考
11
作者 郑淑玉(文/图)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56-58,共3页
“皮条”“盘杠”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两种杂技。清代杨静亭著《都门杂咏》中有“皮条杠子”诗云:“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分手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其表演形式是用三根长竿搭成一个三角架,在架端垂下长长的皮带数条,... “皮条”“盘杠”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两种杂技。清代杨静亭著《都门杂咏》中有“皮条杠子”诗云:“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分手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其表演形式是用三根长竿搭成一个三角架,在架端垂下长长的皮带数条,表演者腾身跃起,双手凌空抓住细长而飘荡不定的皮条,靠着手力吊在空中,在啪啪作响的节奏中,进行忽而翻上、忽而坠下的技巧表演,并不断做出各种惊险的造型动作。这种杂技技巧的特点是“软中求硬”,是力量与机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技技巧 造型动作 三角架 表演形式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秦腔“耍牙”数字设计与推广研究
12
作者 蒋媛 蒋巍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81-83,105,共4页
“耍牙”是秦腔“八大技”之一,也是鬼神戏中常见的绝活,在戏曲表演中多为毛净使用的特技,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该文运用数字视觉设计思路对“耍牙”形象及其动态因子进行提取、重构、再设计,使戏曲艺术表演由舞台转换为传播... “耍牙”是秦腔“八大技”之一,也是鬼神戏中常见的绝活,在戏曲表演中多为毛净使用的特技,用于塑造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该文运用数字视觉设计思路对“耍牙”形象及其动态因子进行提取、重构、再设计,使戏曲艺术表演由舞台转换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人们对秦腔戏曲文化的了解,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为进一步探究数字时代下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开辟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耍牙 秦腔 动态插画 数字设计
下载PDF
赋予连台本戏新的活力——评上海京剧院的《七侠五义》(上、下本)
13
作者 荣广润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85-86,共2页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上海京剧院出了一支“奇兵”——他们参演的是重新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以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为主的全国京剧展演中选送这样一个剧目,似乎显得有些特别,然而细想起来,其实倒是可以看出上...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上海京剧院出了一支“奇兵”——他们参演的是重新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以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为主的全国京剧展演中选送这样一个剧目,似乎显得有些特别,然而细想起来,其实倒是可以看出上海京剧院继承并发展海派京剧优良传统的用心、努力与眼光。连台本戏是海派京剧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上海这座历来崇尚创新与包容的城市的戏剧舞台上特殊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京剧院 连台本戏 中国京剧 戏剧舞台 新编历史剧 现代剧 海派京剧 新的活力
下载PDF
现代京剧《东方欲晓》音乐分析
14
作者 孙晓洁 《福建艺术》 2024年第2期15-19,共5页
京剧唱腔是区别于所有剧种的最重要特征,唱腔的写作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强化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内心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作曲家费玉平的新作现代京剧《东方欲晓》的音乐分析,希望能为研究现代京剧的唱腔创作提供一些... 京剧唱腔是区别于所有剧种的最重要特征,唱腔的写作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强化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内心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作曲家费玉平的新作现代京剧《东方欲晓》的音乐分析,希望能为研究现代京剧的唱腔创作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京剧 京剧唱腔 刻画人物 内心情感 戏剧矛盾 音乐 剧种 东方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赋能徐州梆子戏文化传承
15
作者 曹淼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通过研究徐州梆子戏的起源和发展,能够了解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社会意义。然而,现实中,徐州梆子戏面临着传承困境。数字化技术对保护和传承徐州梆子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现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徐州梆子戏传承中的应用,探讨徐州... 通过研究徐州梆子戏的起源和发展,能够了解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社会意义。然而,现实中,徐州梆子戏面临着传承困境。数字化技术对保护和传承徐州梆子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现分析数字化技术在徐州梆子戏传承中的应用,探讨徐州梆子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建立数字化技术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研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梆子戏 传承困境 数字化技术 文化传承 科研投入 传承与发展 保护策略 艺术形态
下载PDF
论创腔的多种途径
16
作者 费玉平 《福建艺术》 2024年第2期11-14,共4页
以“传统戏”唱腔精髓为基础,以“样板戏”作曲技巧为手段,以“元素分裂法”理念为突破口,是我们探求的多种创腔途径。反思当前创腔思维存在的不足,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盲目地模仿“传统戏”与“样板戏”的套路;其二,生搬硬套地... 以“传统戏”唱腔精髓为基础,以“样板戏”作曲技巧为手段,以“元素分裂法”理念为突破口,是我们探求的多种创腔途径。反思当前创腔思维存在的不足,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盲目地模仿“传统戏”与“样板戏”的套路;其二,生搬硬套地将老唱腔与新音调拼接在一起;其三,干脆丢下传统,另起炉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创腔 传统戏 作曲技巧 分裂法 存在的不足 唱腔 多种途径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辰河木偶研究
17
作者 张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0200-0204,共5页
2021年,为更加规范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是连结民族情感、... 2021年,为更加规范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应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并在2035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辰河木偶无论在造型、工艺还是文化寓意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该文探究非遗视角下的辰河木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同时,探寻辰河木偶推广策略,以期为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辰河木偶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吕剧《山伯》赋能校园美育的创意实践与优化路径
18
作者 田丹丹 刘方 《人文天下》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吕剧艺术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吕剧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美育资源赋能校园美育,可以拓展美育空间,丰富美育形式,提升美育实效,实现美育目标。《山伯》作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吕剧新作之一,因其代表... 吕剧艺术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吕剧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美育资源赋能校园美育,可以拓展美育空间,丰富美育形式,提升美育实效,实现美育目标。《山伯》作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吕剧新作之一,因其代表性、先锋性和现实性成为吕剧赋能美育的重要抓手,所彰显的人物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等核心优势助其实现文化发展和校园美育的双赢。在新时代背景下,吕剧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应注重以系列活动之趣调动活动参与度,借新媒体技术之力扩大辐射范围,以戏剧美学之韵激活传统文化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剧 《山伯》 校园文化 美育
下载PDF
IP视阈下越剧服饰文化解读
19
作者 张益洁 《辽宁丝绸》 2024年第2期57-58,30,共3页
从文化IP视角对越剧服饰文化进行审视与解读,认为越剧服饰充分融合了江南地区自然地理文化、民俗风情、都市文化等,解析越剧服饰清新柔美之“形”、柔和淡雅之“色”、诗情画意之“韵”、创新发展之“魂”等传统文化特征,提出突出文化... 从文化IP视角对越剧服饰文化进行审视与解读,认为越剧服饰充分融合了江南地区自然地理文化、民俗风情、都市文化等,解析越剧服饰清新柔美之“形”、柔和淡雅之“色”、诗情画意之“韵”、创新发展之“魂”等传统文化特征,提出突出文化特色、激发多元主体、推进媒体融合等方式助力打造越剧服饰文化IP,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现代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服饰文化 文化IP 江南文化
下载PDF
论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20
作者 苏雅军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1期4-6,共3页
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引进原版音乐剧的本土化、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以及音乐剧教育的“本土化”等多个层面。本土化需要对原版音乐剧以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进行改编,使其“本土化”,让... 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引进原版音乐剧的本土化、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以及音乐剧教育的“本土化”等多个层面。本土化需要对原版音乐剧以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进行改编,使其“本土化”,让中国观众看得懂、喜欢看。同时,对中国原创音乐剧为了追求“国际化路线”的发展而模仿西方音乐剧所追求的大场面、大制作、大投资的“三大”心理进行反思并重新定位,本着中国音乐剧为中国人服务的创作方向,创作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此外,音乐剧教育的“本土化”不仅为音乐剧领域培养了专业人才,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音乐剧事业的持续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版音乐剧 原创音乐剧 音乐剧教育 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