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在戏剧中的运用——以林兆华《赵氏孤儿》为例
1
作者 蔡铭真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期16-18,共3页
当下,构建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成为重中之重,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讲述戏剧故事更成为戏剧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对于戏剧民族化,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美学在戏剧方面的再现。导演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当代性的体... 当下,构建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成为重中之重,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讲述戏剧故事更成为戏剧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对于戏剧民族化,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美学在戏剧方面的再现。导演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当代性的体现,也是戏剧民族化的体现之一。中国传统美学滋养了东方哲学观念,包括人生智慧,为导演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林兆华导演的创作强调“顿悟”“直觉”“自由”“整体性”,而这些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渗透出东方禅意。在他的作品中,他创造了一个独具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传达了我们来自东方的哲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土壤,讲述了古今中外的戏剧故事。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以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在戏剧中的呈现和表达,包括整体性思维在戏剧意象中的表达以及人文意识在戏剧观念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林兆华 《赵氏孤儿》 导演艺术
下载PDF
浅谈京剧花旦表演特点——以《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为例
2
作者 张立景 《戏剧之家》 2024年第9期3-5,共3页
京剧《春草闯堂》是根据陈仁鉴先生的福建莆仙戏《春草闯堂》剧本,由著名剧作家范钧宏先生携邹忆青先生于1963年移植改编的作品,其是一出表演全面、行当齐全、颇有喜剧色彩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剧目。这出剧目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也... 京剧《春草闯堂》是根据陈仁鉴先生的福建莆仙戏《春草闯堂》剧本,由著名剧作家范钧宏先生携邹忆青先生于1963年移植改编的作品,其是一出表演全面、行当齐全、颇有喜剧色彩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剧目。这出剧目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也不失四功五法的观赏性,该剧目作为移植戏中非常成功的代表之一,对当今处于多元化、快节奏时代想要创作新内容的我们具有深刻的示范作用和教育意义,如何在符合京剧美学的基础上为京剧增添时代精神、注入新的生命,是我们学习京剧的道路上永不改变的探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旦 人物塑造 情感分析 表演技巧
下载PDF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评析春晚戏曲节目《盛世百花园》
3
作者 张盼盼 《戏剧之家》 2024年第8期33-35,共3页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一语出自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他认为,我们可对经典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但当下影视作品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存在胡说和乱编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面临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存危机,不少戏曲工作者对传统戏曲进...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一语出自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他认为,我们可对经典作品进行合理的改编,但当下影视作品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存在胡说和乱编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面临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存危机,不少戏曲工作者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改编中出现了不少优秀范例,但在摸索之路中部分作品难免引发争议,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剧目《盛世百花园》便是如此,其自演出至今仍褒贬不一。从戏说和改编的角度分析该节目,对探讨传统戏曲的危机和新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节目 传统戏曲 戏说 改编
下载PDF
东西方戏剧中丑角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4
作者 陈厚澍 《戏剧之家》 2024年第5期25-28,共4页
东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都孕育发展出了“丑角”这一专门的角色类型,这种以插科打诨的滑稽形象示人的角色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风格。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对东西方丑角形象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唐明皇”与“狄... 东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都孕育发展出了“丑角”这一专门的角色类型,这种以插科打诨的滑稽形象示人的角色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风格。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对东西方丑角形象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唐明皇”与“狄俄尼索斯”两个重要的创作原型,总结两者不同的创作倾向,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中包含的创作理念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戏曲 丑角 原型
下载PDF
学习京剧《霸王别姬》对虞姬艺术形象塑造的点滴体会
5
作者 熊小薇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期37-39,共3页
京剧《霸王别姬》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流派经典代表作,剧中的虞姬兼具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坚贞忠毅的品质。梅兰芳在谈及虞姬形象、性格时,曾细腻、独到地指出了虞姬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是项羽的谋臣,另一方面又是其爱妃。虞姬是个... 京剧《霸王别姬》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流派经典代表作,剧中的虞姬兼具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坚贞忠毅的品质。梅兰芳在谈及虞姬形象、性格时,曾细腻、独到地指出了虞姬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是项羽的谋臣,另一方面又是其爱妃。虞姬是个有身份有分量的人物,台步不同于其他戏的青衣,要柔中有稳,表演不能温,也不能过火,要有张有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霸王别姬 虞姬 人物塑造
下载PDF
论京剧裘派铜锤花脸的表演特征——以《铡美案》为例
6
作者 樊圣楠 王鼎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2期26-28,共3页
“裘派”花脸的产生,于京剧净行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论是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皆有历史性的革新。因此,后人无不以学习“裘派”为花脸正统,故在净行中素有“十净九裘”的说法。可以说,研究“裘派”花脸表演特征,就是研究了... “裘派”花脸的产生,于京剧净行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论是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皆有历史性的革新。因此,后人无不以学习“裘派”为花脸正统,故在净行中素有“十净九裘”的说法。可以说,研究“裘派”花脸表演特征,就是研究了半部京剧净行流派表演史。本文以裘盛戎唯一存世的京剧电影资料《铡美案》为例,概述和探究裘派花脸的表演特征、艺术风格、创新理念以及发展流变,从而初步获得对裘派表演特征的艺术思考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铡美案 表演特征 京剧铜锤花脸
下载PDF
“跨文化戏剧”视角下英语学界的梅兰芳研究综述(1990—2023)
7
作者 徐玮 张婷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作为中国京剧大师和文化使者,梅兰芳曾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尤其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更是将中国戏曲推向世界,使中国戏曲获得西方戏剧界“他者”的认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东西方戏剧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梅兰芳在海外的深... 作为中国京剧大师和文化使者,梅兰芳曾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尤其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更是将中国戏曲推向世界,使中国戏曲获得西方戏剧界“他者”的认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东西方戏剧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梅兰芳在海外的深远影响,不囿于出访演出一时,时至今日仍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论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戏剧等角度,将梅兰芳表演艺术放置于东西戏剧的世界格局及文化语境中进行诠释,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通过梳理30年来英语学界关于梅兰芳研究的重要成果,分析其所呈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特点,或可在方法论上推进我们对东西戏剧交流研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梅兰芳 海外研究
下载PDF
遨游艺海劲风帆--访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胡芝风
8
作者 熊姝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4期113-124,I0004,共13页
胡芝风简介:1938年出生于上海。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幼学习京剧和昆剧,师从魏莲... 胡芝风简介:1938年出生于上海。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幼学习京剧和昆剧,师从魏莲芳、杨畹农、包幼蝶、方传芸、朱传茗、吴继兰、薛兰芬、刘君麟、王福卿。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58年申请走艺术道路,得到学校支持,休学一年,到广州市京剧团演出实践。1959年经清华大学批准肄业。同年,拜梅兰芳为师。1960年在苏州市京剧团担任主演,1980年兼任该团团长。主演的京剧电影《李慧娘》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优秀戏曲片)”。1982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至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学习,毕业后,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出版的专著有《艺海风帆》《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戏剧散论》《胡芝风戏曲导演手记》;发表文章约260篇;多次受邀到国内外的高校和各省市戏曲理论班讲学。导演的剧目约六十余出,其中11位主演获得“梅花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演艺学院 优秀影片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 京剧团 戏曲理论家 劳动模范称号 胡芝风 理论研究班
下载PDF
论宇文所安唐诗史书写中的“文化唐朝”
9
作者 高超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51-156,共6页
宇文所安在唐诗史书写中的“文化唐朝”既富有历史感地呈现了初唐“宫廷诗”所展示宫廷文化的演进轨迹,肯定了初唐诗在唐诗史的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还通过盛唐“京城诗”的视角极具形象地描摹了盛唐诗中所展现的京... 宇文所安在唐诗史书写中的“文化唐朝”既富有历史感地呈现了初唐“宫廷诗”所展示宫廷文化的演进轨迹,肯定了初唐诗在唐诗史的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还通过盛唐“京城诗”的视角极具形象地描摹了盛唐诗中所展现的京城文化变迁,客观地揭示出博大宏阔的盛唐气象是由王维为代表的京城诗人群体和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京城外部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史 书写 “文化唐朝” 宫廷诗 京城诗
下载PDF
辽宁关公故事传播考
10
作者 华云松 《天中学刊》 202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关公故事在辽宁的传播可以上溯到唐代,并兴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包括英雄故事、神异故事、衍生故事三大类型,传播内容真实性与多义性并存。辽宁民间艺人是关公故事传播的生力军,文人则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关公故事在辽宁的传播具有强大... 关公故事在辽宁的传播可以上溯到唐代,并兴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包括英雄故事、神异故事、衍生故事三大类型,传播内容真实性与多义性并存。辽宁民间艺人是关公故事传播的生力军,文人则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关公故事在辽宁的传播具有强大的地域文化认同功能,主要体现为与当地民风民俗、历史事件的巧妙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故事 辽宁 故事类型 传播群体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反思与开拓:建构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张西平教授访谈
11
作者 刘燕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80-86,共7页
围绕“建构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刘燕教授对张西平教授进行了访谈。张教授反思了40多年来中国学界在海外汉学(中国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提出开拓国内中国学研究的三种态度:坚持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秉承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 围绕“建构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刘燕教授对张西平教授进行了访谈。张教授反思了40多年来中国学界在海外汉学(中国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提出开拓国内中国学研究的三种态度:坚持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秉承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精神。本访谈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汉学(中国学),尤其是当代西方中国学的研究趋势和中国学者的回应,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国外学界之间的平等对话、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西平 海外汉学 批评的中国学 文化自觉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近十年京剧艺术传承研究
12
作者 谢雍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自2010年至2020年,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京剧艺术制定扶持规划,持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京剧院团和教育机构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京剧传承理念得到更新和深化,高水平的整体传承观念深入人心。京剧传承人谱系系统化框架得到建构... 自2010年至2020年,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京剧艺术制定扶持规划,持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京剧院团和教育机构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京剧传承理念得到更新和深化,高水平的整体传承观念深入人心。京剧传承人谱系系统化框架得到建构,不同表演流派、不同行当、不同表演领域形成有序的、有规模的传承链,促进了京剧事业的均衡发展。活态经典剧目库的内容更加多样,传统剧目构成京剧经典剧目库的基础目,净丑戏、老旦戏、武戏剧目的传承丰富了京剧剧目库的剧目种类,激活了地方京剧院团再造保留剧目的功能。京剧表演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建议传承项目中增加对传承人表演经验进行文字记录整理、理论总结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整体传承 传承人谱系 经典剧目库
下载PDF
浅析不同版本“赵氏孤儿”结构重塑的差异——以京剧、田版话剧、舞剧剧本为例
13
作者 李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7期17-19,共3页
“赵氏孤儿”的故事经由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艺术加工后,首次以戏剧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自此成为国内经典的戏曲母题。因其有着极高的悲剧性和思想价值,它先后在不同时代被改写成多重版本。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观... “赵氏孤儿”的故事经由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艺术加工后,首次以戏剧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自此成为国内经典的戏曲母题。因其有着极高的悲剧性和思想价值,它先后在不同时代被改写成多重版本。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剧本的结构形式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故而,本文将京剧版、田沁鑫话剧版与舞剧版作比较评论,分析三者在结构重塑上的差异,进而剖析它们所宣扬的不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结构情节 主题观念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京师尚楚调”的回溯与反思
14
作者 路应昆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7,167,共8页
清乾隆时在北京活动的楚调,可能已包含皮黄;嘉道以后又有更多湖北艺人进入北京,所唱“楚调新声”主要为皮黄。从后人一些记述看,楚(汉)调皮黄、徽调皮黄和京调皮黄的区分主要是在语音,但余三胜等楚(汉)调艺人所唱皮黄主要是以唱腔的新... 清乾隆时在北京活动的楚调,可能已包含皮黄;嘉道以后又有更多湖北艺人进入北京,所唱“楚调新声”主要为皮黄。从后人一些记述看,楚(汉)调皮黄、徽调皮黄和京调皮黄的区分主要是在语音,但余三胜等楚(汉)调艺人所唱皮黄主要是以唱腔的新颖动听取胜,而不是靠原先的“地方特色”。楚调进京并与徽调、京调相交融,包含了对地区界限的跨越和对曲腔种类界限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路径与近数十年来固守“剧种”界限的做法不大吻合,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调 汉调 徽班 皮黄 京剧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策略——以京剧文化为例
15
作者 肖成笑 刘鑫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16期74-77,共4页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与发展上革故鼎新、守正创新,需要在传播对象扩容及信息整合两个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以应对媒介技术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文章以京剧文化为例,阐释京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青年群体由于时空背景及审...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与发展上革故鼎新、守正创新,需要在传播对象扩容及信息整合两个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以应对媒介技术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文章以京剧文化为例,阐释京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青年群体由于时空背景及审美习惯的改变对京剧文化的接受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接受美学视域下传播的主体、媒介、受众、环境的维度提出新时代京剧文化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接受美学 传播策略 青年群体
下载PDF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研究四题
16
作者 郑传寅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6-106,共11页
“梅兰芳体系”是1935年3月梅兰芳访苏时由苏联媒体和艺术家最先提出来的命题,我国国内的这一命题则是由黄佐临最先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提出与“斯坦尼体系”的命题有关。但我国国内部分学者对梅兰芳是否建构了自己的体系、“梅体系”... “梅兰芳体系”是1935年3月梅兰芳访苏时由苏联媒体和艺术家最先提出来的命题,我国国内的这一命题则是由黄佐临最先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提出与“斯坦尼体系”的命题有关。但我国国内部分学者对梅兰芳是否建构了自己的体系、“梅体系”是否能代表中国戏曲体系,它能否与“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相比并,均存有异议。在笔者看来,“梅体系”完全可以成立。所谓“体系”是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若干成分所构成的整体。“梅体系”是指其表演艺术体系,包含剧目系统、扮相系统、身段系统、声腔系统、理论系统,涵容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全过程,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也完全可以与“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体系”相比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梅兰芳体系” 表演艺术体系 戏曲表演 中国戏曲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的戏剧传播机理及其发展进路——基于戏剧明星王珮瑜网络评论的扎根分析
17
作者 陈庚 周东阳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2期33-48,共16页
戏剧传播推广是戏剧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互联网时代,如何推进戏剧传播推广成为当下必须重视的重要现实课题。基于戏剧明星王珮瑜网络评论的扎根分析发现,戏剧明星以个体信源为基础,通过线下活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等方式传播演出活动... 戏剧传播推广是戏剧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互联网时代,如何推进戏剧传播推广成为当下必须重视的重要现实课题。基于戏剧明星王珮瑜网络评论的扎根分析发现,戏剧明星以个体信源为基础,通过线下活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等方式传播演出活动、戏剧信息和个人信息等内容,可以在受众中实现人设生成、观众拓展和类型转换的传播效果,并形成受众反馈和互动交流机制。以戏剧明星的知名度和专业度提升信源可信度,整合传播渠道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立体传播体系,以社群粉丝为基础推进二次传播,和以受众反馈优化戏剧传播过程,是促进戏剧互联网传播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戏剧传播 扎根理论 王珮瑜
下载PDF
戏曲文化内涵的当代阐释与传播——从戏曲术语谈起
18
作者 于建刚 赵士元 《人文天下》 2023年第3期13-17,共5页
戏曲艺术自宋元时期形成,至今已经分化出语言、剧种、表演、舞美和传承等体系,其中语言体系主要体现在戏曲术语上。本文从戏曲术语入手,分析了戏曲术语的重要性,以及术语对于戏曲传承、传播与发展的作用,总结了术语的遴选原则,进而提出... 戏曲艺术自宋元时期形成,至今已经分化出语言、剧种、表演、舞美和传承等体系,其中语言体系主要体现在戏曲术语上。本文从戏曲术语入手,分析了戏曲术语的重要性,以及术语对于戏曲传承、传播与发展的作用,总结了术语的遴选原则,进而提出三条戏曲艺术阐释与传播的提升思路:应通过戏曲术语的当代阐释,实现戏曲艺术与当代社会的更多连接;解读与传播戏曲术语蕴含的当代精神,使戏曲更好地助力当代文化精神塑造;通过有效拓展戏曲与世界戏剧的互动空间,实现戏曲艺术与世界其他戏剧艺术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化 戏曲术语 戏剧传播 舞台艺术
下载PDF
从梅兰芳巡美演出看美国的中国形象
19
作者 刘娜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6-100,共5页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本文根据1930年美国报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论,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解构其中隐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文认为美国观众眼中的梅兰芳是台上传统的女性化形象与台下现代男性公民形象的辩证统一,既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凝视,促进了京剧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美国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正确有效地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京剧 美国的中国形象
下载PDF
现当代京昆传统戏扮相对昇平署演剧“穿戴”的继承与改革
20
作者 张海伦 潘健华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5期23-25,共3页
现当代京昆传统戏演出继承了昇平署时期形成的面部化妆范式、戏衣分类原则。且“上五色”“下五色”之形成也与昇平署蟒衣之色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当今的扮相也并非对昇平署“穿戴”范式的全盘照搬,京昆表演者也对旦角的贴片样式... 现当代京昆传统戏演出继承了昇平署时期形成的面部化妆范式、戏衣分类原则。且“上五色”“下五色”之形成也与昇平署蟒衣之色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当今的扮相也并非对昇平署“穿戴”范式的全盘照搬,京昆表演者也对旦角的贴片样式及戏衣上过于繁杂的花纹进行了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京昆 传统戏 昇平署 面部化妆 戏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