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货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辉宗 《晋阳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75-80,共6页
:国货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对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本文试图从国货运动的演变轨迹入手 ,探索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以寻求其对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近代 国货运动 现代化
下载PDF
齐地方仙道发展的三次高峰——兼谈齐地神仙文化的当代价值
2
作者 刘怀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38,共4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兴起于燕齐滨海地带,而以齐地为大本营,在先秦两汉时期有过三次发展高峰。齐地方士在方仙道方术和神仙理论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主导的作用,其神仙理论和仙道活动构成了齐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兴起于燕齐滨海地带,而以齐地为大本营,在先秦两汉时期有过三次发展高峰。齐地方士在方仙道方术和神仙理论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主导的作用,其神仙理论和仙道活动构成了齐文化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仙道还与黄老之学共同促成了民族宗教——道教,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世俗生活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齐地关系极为密切的神仙文化,在精神关怀、文化创意及文化品牌的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地 方仙道 神仙家 齐文化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先秦儒学与民族精神
3
作者 姚春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0-86,共7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或共同追求,并以之为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儒家学派的整理提升、传播灌输有直接关系。自强不息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或共同追求,并以之为维系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儒家学派的整理提升、传播灌输有直接关系。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特别是在近代,中华民族能够从危机中新生所依靠的传统精神力量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自强不息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厚德载物精神则是我们的达人之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贵和尚中精神将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成为未来世界大同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学 民族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宋昭公“无道”考辨
4
作者 郑燕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左传》等史书说宋昭公“无道”,但从宋昭公的谥号和其在位期间的实际作为以及宋国的政治斗争来看,宋昭公死于公族争权夺利的阴谋斗争,他并非无道之君。
关键词 宋昭公 “无道” 历史
下载PDF
试论司马谈临终遗命对司马迁撰述《史记》的影响
5
作者 王兆才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5-56,60,共3页
司马谈临终遗命 ,对司马迁撰述《史记》影响至为重要 ,它是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最初动机和创作动力。在某种程度上 ,司马谈临终遗命决定了《史记》的产生和最终完成。
关键词 司马谈 临终遗命 史记 影响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民族主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6-231,共6页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却不断地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论,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观"。因此,在反思日本的侵略战争时,不能忽视"民族主义"这一开启...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却不断地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论,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观"。因此,在反思日本的侵略战争时,不能忽视"民族主义"这一开启日本战争机器的关键因素。与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侧面相比,文化侧面具有更为强韧的生命力,"文化民族主义"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它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弄清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才能探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日本 民族意识 军国主义
下载PDF
前后蜀经学发展概论
7
作者 舒大刚 刘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4-220,共7页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火遍染,巴蜀偏居一隅,相对安宁,大批移民迁入,在带来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亦播撒了无数文化的种子。王氏、孟氏相继治蜀,开贡举,建学校,拢图籍,刻石经,大力崇儒兴教,经学于乱世中渐兴。在国家政权通过官学教育推动儒...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火遍染,巴蜀偏居一隅,相对安宁,大批移民迁入,在带来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亦播撒了无数文化的种子。王氏、孟氏相继治蜀,开贡举,建学校,拢图籍,刻石经,大力崇儒兴教,经学于乱世中渐兴。在国家政权通过官学教育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民间学术团体的儒学传承也未中断,饱学之士以经典讲学授徒,开明之徒设私塾化育子孙,私学空前发展起来。前后蜀之经学上承隋唐经学之遗续,下启宋明理学之浪波,不仅在流传千载、别具一格的蜀学系统中昂然高标,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蜀 儒学 贡举 学校 经学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