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6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黄炎之后”到“炎黄之后”:早期话语中炎帝身份的转变
1
作者 刘全志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身份在中国早期话语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在炎帝身份转变的四个阶段中,春秋时期的炎帝逐渐分化为具有盛德的炎帝和被黄帝征伐的炎帝,前者往往被视为炎帝本人,且在时间上先于黄帝统治天下,其后与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身份在中国早期话语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在炎帝身份转变的四个阶段中,春秋时期的炎帝逐渐分化为具有盛德的炎帝和被黄帝征伐的炎帝,前者往往被视为炎帝本人,且在时间上先于黄帝统治天下,其后与神农合体,上升为“三皇”,并与黄帝组合成前后接续的定式;后者则逐渐被贴上无道、反叛的标签,以至被视为非炎帝本人,而是炎帝后裔或其他人。炎帝身份的转换与分化,深层原因在于华夏大地族群融合的客观进程,其中蕴含着华夏地区文化自觉意识的丰富和提升,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 黄帝 族群融合 身份认同 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汉魏六朝尚方职能及其与皇权关系
2
作者 董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汉晋时期,尚方隶属少府,主要为皇帝和宫廷制器。南北朝时期,尚方机构及其职能发生变化,但南朝与北朝又有差异。南朝左尚方负责王朝军械制作,右尚方仍为宫廷制器。左尚方制军械,改变了尚方的“私奉养”性质。北朝自魏孝文帝以来,尚方改... 汉晋时期,尚方隶属少府,主要为皇帝和宫廷制器。南北朝时期,尚方机构及其职能发生变化,但南朝与北朝又有差异。南朝左尚方负责王朝军械制作,右尚方仍为宫廷制器。左尚方制军械,改变了尚方的“私奉养”性质。北朝自魏孝文帝以来,尚方改隶太府,被纳入朝廷财政体系,制器不再仅供皇帝和宫廷使用。南北朝尚方及其职能变化,虽不尽一致,但尚方“私奉养”色彩皆渐淡化。不过,汉晋六朝尚方一直具有为皇帝和宫廷制器的职责。尚方制器被称作“御器物”“禁器物”,成为皇帝与臣民身份差异的外在体现,堪称皇权的物质象征。历朝通常禁止臣民私求或仿造尚方器物,但魏晋以降,因皇权衰落,管控力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尚方 皇权 私奉养 少府
下载PDF
考课制度: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依据
3
作者 李忠林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2,共3页
从秦汉开始,古代中国建立了以职业文官充任的官僚队伍,考课作为整肃吏治的基本手段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上计、巡行、监察乃至“听采”构成了完备的考课体制,各级各类主官和属吏的政绩、品行、年劳等都纳入考绩事项。考课结果以档案形式... 从秦汉开始,古代中国建立了以职业文官充任的官僚队伍,考课作为整肃吏治的基本手段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上计、巡行、监察乃至“听采”构成了完备的考课体制,各级各类主官和属吏的政绩、品行、年劳等都纳入考绩事项。考课结果以档案形式存入丞相、御史两府,成为官员职任升迁或贬黜的依据。历代考课虽各有特点,然其基本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同时,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仍然存在其历史局限性,考课制度在形成初期的两汉就受到权臣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课 吏治 上计 巡行
下载PDF
汉晋服妖叙事中的社会风俗变迁
4
作者 胡祥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4,206,207,共10页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出服饰妆容方面的新变化,出现某些传统服饰未见的新元素,如木屐的流行,胡物、奇装的出现等;《晋书》所载服妖传递出其时服饰不仅种类繁杂,而且出现尚新、求美以及追求松弛自由的个性做派。这些新变化既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也是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逐渐式微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正在形成。汉晋三部正史《五行志》服妖叙事表明,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工具之一的服妖,本质上是以批判社会上异质服饰为目的,客观上却成为社会风俗变迁的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五行志》 服妖叙事 社会风俗变迁
下载PDF
历史上引入中国的农作物
5
作者 李军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112,共3页
我国传统农作物生产并非孤立封闭的体系,古代中国作物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秦汉、唐宋与明清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引种路径与引种需求各不相同。秦汉时期经陆上丝绸之路引入果蔬作物,唐宋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高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经全球... 我国传统农作物生产并非孤立封闭的体系,古代中国作物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秦汉、唐宋与明清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引种路径与引种需求各不相同。秦汉时期经陆上丝绸之路引入果蔬作物,唐宋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高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经全球贸易网络引入美洲经济作物。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引进作物的逐渐本土化与在地化,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也不断更新发展,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作物引入 农业文明
下载PDF
诸子“愚宋”及宋人多愚之原因综论
6
作者 朱凤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9-66,共8页
在先秦和汉代文献中,载有形形色色宋国“愚人”的形象,特别是在先秦诸子笔下,宋人几乎成为“愚人”的代名词。“愚宋”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歧视现象;宋人“重厚多君子”,多迂腐守旧之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诸子“愚宋”与宋人多愚... 在先秦和汉代文献中,载有形形色色宋国“愚人”的形象,特别是在先秦诸子笔下,宋人几乎成为“愚人”的代名词。“愚宋”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歧视现象;宋人“重厚多君子”,多迂腐守旧之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诸子“愚宋”与宋人多愚是两码事,前者属于地域文化歧视,后者是宋国自身的文化特性,二者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国 愚笨 愚宋 原因
下载PDF
乾隆年间伊犁户屯问题再探
7
作者 衡宗亮 张艾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户屯是清代伊犁农业开发中的特殊类型,根据满文档案可知,其创办时间更可能始于乾隆二十五年。户屯构造,主要包括了商民、客民、为民遣犯和绿营眷兵分户子弟四类。户屯最早依附于兵屯,其管理实现了从理事同知向抚民同知的转变。
关键词 乾隆年间 伊犁 户屯 农业开发
下载PDF
从尚书台到丞相府--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
8
作者 宋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刘备称汉中王后,其左将军府改称大司马府,并建立了尚书台。他称帝后取消了大司马府,由尚书台统领全国要务,削夺了外朝官员主要是诸葛亮的职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并兼领益州牧,将后主与辅政的李严排除在决... 刘备称汉中王后,其左将军府改称大司马府,并建立了尚书台。他称帝后取消了大司马府,由尚书台统领全国要务,削夺了外朝官员主要是诸葛亮的职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并兼领益州牧,将后主与辅政的李严排除在决策领域之外。他领兵北伐的7年中丞相府常设在汉中,遥控朝政,带子息在身边,不再回朝面君,并于成都设立留守相府,对后主严密监视限制,其丞相府的性质可视为权臣控制皇帝和朝廷的统治机构“霸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备 诸葛亮 尚书台 丞相府 霸府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简论
9
作者 刘振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它们的时代做了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北朝 长安城遗址 建筑材料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10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天子驾八马、六马与神仙驾八龙、六龙——周秦汉礼制与神仙家文化同步变迁之一例
11
作者 庞光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25,92,共5页
周代及以前的天子车驾是八马,于是战国后期以前的神仙家文化以神仙的车驾为八龙;战国晚期以后和秦汉,天子的车驾为六马,于是神仙的车驾变成了六龙。直到汉武帝改制,色尚黄,数尚五,才改变秦制。西汉后期,又有改制,色从尚黄变为尚赤。古... 周代及以前的天子车驾是八马,于是战国后期以前的神仙家文化以神仙的车驾为八龙;战国晚期以后和秦汉,天子的车驾为六马,于是神仙的车驾变成了六龙。直到汉武帝改制,色尚黄,数尚五,才改变秦制。西汉后期,又有改制,色从尚黄变为尚赤。古时的神仙家把仙人的礼仪拟同于帝王。这是我国神仙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子 八马 六马 神仙 八龙 六龙
下载PDF
晚清海关与1887—1888年拯救华茶贸易调查行动
12
作者 梁晔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1887—1888年,晚清海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调查行动,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入手,剖析当时华茶出口下滑的原因,提出改进茶叶品质和提升茶业经营管理等建议。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海关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晚期全球贸易自由... 1887—1888年,晚清海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调查行动,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入手,剖析当时华茶出口下滑的原因,提出改进茶叶品质和提升茶业经营管理等建议。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海关未能深刻地认识到十九世纪晚期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和茶叶国际生产贸易格局之变迁,其提出的改良措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触及国内茶产业经营管理和相关税收制度之积弊,再加上晚清政府改良措施无法有效落实,未能挽回从晚清延续到民国之华茶出口衰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海关 茶叶 国际贸易
下载PDF
论商鞅法治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13
作者 李刚 蒋永安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指明了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主张轻罪重刑,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行奸邪之事,借重刑的手段来遏制人趋利的本性,借此督促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商鞅提出的法治理论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内容,为后世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商鞅忽略了道德的作用,盲目推崇法治万能论,将人民束缚在极为严密的法网之下,繁杂而严苛的法律引起了人民内心的激愤之情,导致其法治主张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治主义 历史观 人性论
下载PDF
“琱生三器”与西周土地协议
14
作者 魏鸿雁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西周礼仪制度是判断“琱生三器”人物身份和礼器性质的主要依据。从人物关系看,“君氏”应为内宫之主,是召伯虎和琱生之祖母,而“妇氏”则为“君氏”所派内官;据《周礼》记载周代有依据佩玉质地、形状区分贵族爵位等级的礼俗,铭文所记... 西周礼仪制度是判断“琱生三器”人物身份和礼器性质的主要依据。从人物关系看,“君氏”应为内宫之主,是召伯虎和琱生之祖母,而“妇氏”则为“君氏”所派内官;据《周礼》记载周代有依据佩玉质地、形状区分贵族爵位等级的礼俗,铭文所记人物互赠圭玉的区别反映了事件所涉人物的地位。铭文中出现的“狱”“讯”“有司”等和诉讼有关的周代诉讼惯用语,说明这是一起家族内部因土地划分引发的矛盾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琱生三器” 土地协议 佩玉制度 周代诉讼惯用语
下载PDF
明代天师符箓权问题探讨——以《皇明恩命世录》为中心
15
作者 黄定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56-63,共8页
符箓权是天师道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重要体现。《皇明恩命世录》是明代张真人(以下按照习惯统一称天师)家族所受皇恩的记录,其中涉及符箓权的内容有8条,体现了明代天师与帝王、家族、地方、僚属等的复杂关系:一、符箓特权的不断被侵害体现... 符箓权是天师道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重要体现。《皇明恩命世录》是明代张真人(以下按照习惯统一称天师)家族所受皇恩的记录,其中涉及符箓权的内容有8条,体现了明代天师与帝王、家族、地方、僚属等的复杂关系:一、符箓特权的不断被侵害体现了符箓垄断权与符箓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度牒的恩赏反映了天师与王权面对社会现实矛盾时的相互调适;二、符箓特权被侵害的事实体现了天师官僚贵族化后家族内部的利益矛盾,并通过天师教位继承问题集中反映出来,嫡长子继承制对明代中后期天师道发展意义重大;三、君王的敕诏揭示出依附在符箓权上的巨大利益及彼时天师与宗族、地方及僚属关系的复杂微妙;四、符箓权的矛盾衍生出天师家族继承权问题,并延伸出明代天师的致仕惯例和君王的赐婚惯例,表明寄生在王权上的天师及天师道的世俗性。可以说,通过《皇明恩命世录》中的符箓权问题,大体可以管窥明代天师的生存境况,进而看到明代龙虎山天师道盛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明恩命世录》 符箓权 明代天师 天师道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期研究
16
作者 马啟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根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墓葬纪年及相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研究成果,将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为西晋、东晋、南朝早中期、南朝晚期四期,并归纳墓形与随葬器物的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指出桂东北、西江地区、合浦三地存在的... 根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墓葬纪年及相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研究成果,将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为西晋、东晋、南朝早中期、南朝晚期四期,并归纳墓形与随葬器物的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指出桂东北、西江地区、合浦三地存在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两晋 南朝 墓葬分期
下载PDF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南塞防御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炳林 司豪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 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长城防线、西部两关防线、南部南塞防线组成的第四层防御体系。敦煌最初应以“南湖绿洲屯戍点——南湖塞墙——党河、鸣沙山——天田与古塞城南段”为南塞。后随着西汉对敦煌郡经营的深入,南塞推进至南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部分烽燧修筑至南山南麓,新的南塞由大量烽燧、少量城鄣以及局部地区修建的塞墙构成。敦煌南塞自西向东主要包括:阳关都尉及所辖雕秩候官、敦煌县南部的博望候官、广至县南部的“徼”以及冥安与渊泉二县以南的屋阑、南塞、益广、广校①候官,其中位于渊泉县南的南塞、益广、广校候官应即“南塞三候”,或设置于昌马盆地一带,属敦煌郡直辖。此外,南塞沿线还修筑羌备城坞并设置众多的亭。足见西汉敦煌郡已经建造起较为完备的南塞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郡 南塞 古塞城 阳关
下载PDF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删《诗》
下载PDF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20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西汉敦煌郡九置组成的邮驿系统向东可通达长安,向西从最西端的龙勒置就近经由阳关出塞,又经文候鄣可抵达鄯善国伊循城,至此连接西域南道。这条阳关通道相对玉门关通道更便于通行,因而,阳关通道是文书传送之路,也是戍卒、施刑士来往之路,还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之路。因此,阳关应当是为了与西域诸国通使通商需要而设置的关隘,此后成为西汉中原与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关 敦煌郡 西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