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尚书台到丞相府--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
1
作者 宋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刘备称汉中王后,其左将军府改称大司马府,并建立了尚书台。他称帝后取消了大司马府,由尚书台统领全国要务,削夺了外朝官员主要是诸葛亮的职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并兼领益州牧,将后主与辅政的李严排除在决... 刘备称汉中王后,其左将军府改称大司马府,并建立了尚书台。他称帝后取消了大司马府,由尚书台统领全国要务,削夺了外朝官员主要是诸葛亮的职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并兼领益州牧,将后主与辅政的李严排除在决策领域之外。他领兵北伐的7年中丞相府常设在汉中,遥控朝政,带子息在身边,不再回朝面君,并于成都设立留守相府,对后主严密监视限制,其丞相府的性质可视为权臣控制皇帝和朝廷的统治机构“霸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备 诸葛亮 尚书台 丞相府 霸府
下载PDF
再论汉代人的国家意识
2
作者 刘志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在带有“公”属性的同时,其一家一姓“皇帝专属”的“私”属性十分浓厚。虽然总体来看,汉代人的强国与爱国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汉代人的国家意识也具有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理性看待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可为现今... 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在带有“公”属性的同时,其一家一姓“皇帝专属”的“私”属性十分浓厚。虽然总体来看,汉代人的强国与爱国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汉代人的国家意识也具有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理性看待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可为现今中国真正有效、稳固、积极、健康的群体爱国意识的形成及爱国行为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人 国家意识 “公”“私”属性 多层次性 差异性 可变性
下载PDF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3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2,共7页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西汉敦煌郡九置组成的邮驿系统向东可通达长安,向西从最西端的龙勒置就近经由阳关出塞,又经文候鄣可抵达鄯善国伊循城,至此连接西域南道。这条阳关通道相对玉门关通道更便于通行,因而,阳关通道是文书传送之路,也是戍卒、施刑士来往之路,还是西汉与西域间通使、通商之路。因此,阳关应当是为了与西域诸国通使通商需要而设置的关隘,此后成为西汉中原与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关 敦煌郡 西域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南塞防御体系的构建
4
作者 郑炳林 司豪强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 西汉敦煌郡为抵御南羌,构建了南塞防御体系。西汉于元狩三年(前120)在南湖绿洲部署屯军,此为敦煌防御南羌肇始。敦煌置郡后,构建起以敦煌城为中心的四层防御体系。即围绕敦煌绿洲建造的敦煌城墙、古塞城、天田等三层防御设施以及由北部长城防线、西部两关防线、南部南塞防线组成的第四层防御体系。敦煌最初应以“南湖绿洲屯戍点——南湖塞墙——党河、鸣沙山——天田与古塞城南段”为南塞。后随着西汉对敦煌郡经营的深入,南塞推进至南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部分烽燧修筑至南山南麓,新的南塞由大量烽燧、少量城鄣以及局部地区修建的塞墙构成。敦煌南塞自西向东主要包括:阳关都尉及所辖雕秩候官、敦煌县南部的博望候官、广至县南部的“徼”以及冥安与渊泉二县以南的屋阑、南塞、益广、广校①候官,其中位于渊泉县南的南塞、益广、广校候官应即“南塞三候”,或设置于昌马盆地一带,属敦煌郡直辖。此外,南塞沿线还修筑羌备城坞并设置众多的亭。足见西汉敦煌郡已经建造起较为完备的南塞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郡 南塞 古塞城 阳关
下载PDF
崔骃《四巡颂》与东汉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
5
作者 王德华 方嘉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29,共9页
东汉崔骃《四巡颂》是对汉章帝元和年间四次巡狩的颂美。《四巡颂》的文本序列和出巡时间,反映了章帝顺时出巡对阴阳中和之气的尊奉;对章帝巡狩时敬天保民的书写,构建了天人和合的宇宙秩序,体现了东汉对“中和”的神圣王权空间的建构;... 东汉崔骃《四巡颂》是对汉章帝元和年间四次巡狩的颂美。《四巡颂》的文本序列和出巡时间,反映了章帝顺时出巡对阴阳中和之气的尊奉;对章帝巡狩时敬天保民的书写,构建了天人和合的宇宙秩序,体现了东汉对“中和”的神圣王权空间的建构;巡历之地的历史感怀,始终贯穿着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文化的审视视角。崔骃《四巡颂》以上三个方面的书写,反映了东汉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骃 《四巡颂》 汉章帝 洛阳 天下之中 巡狩文学
下载PDF
“京师”的生成——早期话语中“京师”之称的演进与定型
6
作者 刘全志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7-165,共9页
“京”的早期含义是指人为营建的高大建筑,它在西周时期衍生出“京”“镐京”“京室”“京宗”“京宫”等,其中的“京”与后世都城意义上的“京”存在着区别;以春秋及后世的地名而言,“京”并没有成为“天子之都”的专有名称:作为地名... “京”的早期含义是指人为营建的高大建筑,它在西周时期衍生出“京”“镐京”“京室”“京宗”“京宫”等,其中的“京”与后世都城意义上的“京”存在着区别;以春秋及后世的地名而言,“京”并没有成为“天子之都”的专有名称:作为地名“京”一直延续至后世,而“京城”“京都”专指首都,形成于两汉时期。“京师”的早期含义是指王朝的大军,它至迟在周厉王时期已完成了语义的抽象化,用于指称“天子之都”所在的区域。迭至春秋时期,“京师”已成为“天子之都”所在区域的专称。其后,“京师”的含义被延续至西汉时期,并进一步衍生出诸多时人常用、后世熟悉的称谓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 京城 京都 天子之都
下载PDF
汉代生育禁忌习俗中的性别与权力
7
作者 孙朝阳 焦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两汉社会出现了比先秦时期更为严苛的生育禁忌,人们普遍认为产妇不洁且危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婴儿会妨害父母。因此,承担生育重任的产妇和某些“特殊婴儿”被当作禁忌对象,产妇在分娩之前必须离开日常生活的居所,到特定地点分娩,产... 两汉社会出现了比先秦时期更为严苛的生育禁忌,人们普遍认为产妇不洁且危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婴儿会妨害父母。因此,承担生育重任的产妇和某些“特殊婴儿”被当作禁忌对象,产妇在分娩之前必须离开日常生活的居所,到特定地点分娩,产孕异常、忌日出生的新生儿也会被弃之不育。两汉社会流行的生育禁忌观念,不仅是对产妇不洁和“特殊婴儿”妨害父母的担忧,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性别与权力关系。汉代父权制文化深入发展,丈夫在家庭中的权力不断增长,夫权不断强化,针对产妇和婴儿的一系列生育禁忌实则是权力压迫和性别歧视在家庭关系中渗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社会 生育禁忌 驱逐产妇 生子不举 性别与权力
下载PDF
由悬泉汉简“祭祠具”谈汉代河西边地的社祭与臈祭
8
作者 肖从礼 敏春芳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祭祠具”简文分别见于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二简均为简札,文书书写格式相近,内容相同。推断二简文所记为汉代“祠具”,即有关举行祭祠仪式时所应备具的祭食种类和数量的规定。此“祭祀具”简文与“祠令”相类,具有法律效力。综合汉简... “祭祠具”简文分别见于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二简均为简札,文书书写格式相近,内容相同。推断二简文所记为汉代“祠具”,即有关举行祭祠仪式时所应备具的祭食种类和数量的规定。此“祭祀具”简文与“祠令”相类,具有法律效力。综合汉简记载可知,敦煌悬泉置和居延地湾遗址出土的“祭祀具”使用范围应包括河西边地的社祭和臈祭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泉汉简 祭祠具 社祭 臈祭
下载PDF
西汉关中民众对秦朝的情感认同——以司马迁为例
9
作者 吴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无论是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还是西汉王朝建立后,关中民众都表现出对西汉的拥戴。西汉政权作为秦王朝的终结者,使得反秦叙事成为西汉王朝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但关中民众作为秦人后裔,在接受西汉王朝及其反秦叙事的同时,也对秦朝有所留恋... 无论是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还是西汉王朝建立后,关中民众都表现出对西汉的拥戴。西汉政权作为秦王朝的终结者,使得反秦叙事成为西汉王朝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但关中民众作为秦人后裔,在接受西汉王朝及其反秦叙事的同时,也对秦朝有所留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秦朝的情感认同,而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显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秦朝 西汉 情感认同
下载PDF
汉代公主与翁主比较研究
10
作者 陈沐梓 王彦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公主与翁主作为统治阶级女性的代表,在汉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比较汉代公主与翁主称谓演变、食邑、属官的差别,可以深入了解汉代贵族女性的生活情境,领悟等级制度下宗室女子的地位差异,深化对两汉的食邑制度... 公主与翁主作为统治阶级女性的代表,在汉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比较汉代公主与翁主称谓演变、食邑、属官的差别,可以深入了解汉代贵族女性的生活情境,领悟等级制度下宗室女子的地位差异,深化对两汉的食邑制度、属官制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公主 翁主
下载PDF
印文誊录与汉代地方行政:基于简牍公文书的讨论
11
作者 沈刚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汉代简牍文书誊录了一些印文内容,在文书作业的不同环节,各有特色。文书传行环节多数照实抄录,但有时简写印文或简述印文,比如机构和官称的省写,也有对印章责任人所做的描述性誊录,这些都以能准确辨识发文者为原则。西北地区简牍的收文... 汉代简牍文书誊录了一些印文内容,在文书作业的不同环节,各有特色。文书传行环节多数照实抄录,但有时简写印文或简述印文,比如机构和官称的省写,也有对印章责任人所做的描述性誊录,这些都以能准确辨识发文者为原则。西北地区简牍的收文记录则几乎完全照录印文,而长沙东汉简牍中的收文记录则由发文者事先写就,比印文内容更翔实。传的印文也会被关吏忠实记录下来。汉代公文书印文誊录,反映了地方行政事务责任落实到人,秉承灵活务实原则,其流程不断优化,更加简洁、高效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简牍 印文 地方行政
下载PDF
走马楼西汉简中的经济作物管理
12
作者 罗启龙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走马楼西汉简中“非纵火时擅纵火”的辞例为汉武帝时期的案例,该案所焚烧的“梅材”“茭草”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经济作物,而汉代律令对仓■、私人田园以及野生山林区域的同一类经济作物有不同的保护规定。“纵火”应当指代火田开荒... 走马楼西汉简中“非纵火时擅纵火”的辞例为汉武帝时期的案例,该案所焚烧的“梅材”“茭草”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经济作物,而汉代律令对仓■、私人田园以及野生山林区域的同一类经济作物有不同的保护规定。“纵火”应当指代火田开荒,而“时”则代表时禁,但“纵火时”可能因地貌不同,要求各异。生长于河谷地区的灌木、禾草等“草田”可能于七月焚烧,但乔木植被茂密的山林地区自七月砍伐后,很可能十月才允许烧山。走马楼西汉简另一辞例“长沙临湘少内禁钱计误脱案”中所输药材应为地方上贡之“献”,而中央政府通过文书与校券等方式对“四时献”的物品进行严格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楼 汉简 经济作物
下载PDF
“美”的对流:汉代边疆文化风景
13
作者 王子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4,F0002,共13页
汉代边疆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空间,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除了物质交易、技术传播之外,精神文化层面的双向交流或许也可以称为“对流”,影响了“胡”“汉”双方的生活和艺术。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可以产生美感的文化存... 汉代边疆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空间,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除了物质交易、技术传播之外,精神文化层面的双向交流或许也可以称为“对流”,影响了“胡”“汉”双方的生活和艺术。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可以产生美感的文化存在的共同追求,促成了汉代不同民族文化“对流”的实现。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采缯”向西传布,西域的“采罽”东输,也满足了内地的消费需求。除“胡乐”影响中土艺术生活之外,中原“音乐”也传入胡地。一方面汉地女子以其包括美容方式的妆饰,通过“和亲”及其他跨民族情爱和婚姻关系沟通了不同民族的情感;另一方面,“胡粉”和西域“异香”也传入中原,美化了汉地社会生活。趋于共同的美学追求,使得民族关系亲近融合,成就了多彩的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边疆文化 采缯 采罽 胡乐 中原音乐 胡粉 香料
下载PDF
刘縯之死与舂陵军分化考论
14
作者 张盼盼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17,共10页
在反莽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更始帝为消除潜在威胁,朱鲔等绿林将领为确保军政权位、尽忠更始帝,申屠建为尽忠更始帝、报私仇,李轶为获取更多军政利益,他们在不同动机下共同对刘縯实施谋杀,这是更始政权内部各利益集团矛盾激化所致。以... 在反莽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更始帝为消除潜在威胁,朱鲔等绿林将领为确保军政权位、尽忠更始帝,申屠建为尽忠更始帝、报私仇,李轶为获取更多军政利益,他们在不同动机下共同对刘縯实施谋杀,这是更始政权内部各利益集团矛盾激化所致。以刘縯之死为契机,更始帝分化舂陵军,任命刘赐为大司徒并指挥六部兵,将刘縯的下属划归其他将领,以官爵笼络刘秀的同时又有所防范;舂陵军内部也有不同政治抉择,刘良、刘嘉、刘祉等核心宗室成员与李通、李轶、李松等南阳豪族继续追随更始帝,樊宏、阴识、邓奉等选择留在南阳,而刘秀持节出使河北并谋求独立发展。尽管更始帝暂时消除了帝位威胁,但失去对绿林将领、刘秀的有效制约,这是更始政权败亡的重要因素,后南阳豪族势力被东汉政权吸纳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縯 更始帝 绿林军 舂陵军 南阳豪族
下载PDF
“过秦”与“伪新”:班固历史兴亡观的再认识
15
作者 宣扬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秦朝和新朝短祚而亡,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波谷”。班固考察秦、新两个大一统皇朝的正统性、兴亡过程和政治遗产,指出:秦朝是顺承天命的“闰统”,新朝是不入五德闰位的“无统”;两个皇朝都由创业之君适应当时的政治趋势而建立,... 秦朝和新朝短祚而亡,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波谷”。班固考察秦、新两个大一统皇朝的正统性、兴亡过程和政治遗产,指出:秦朝是顺承天命的“闰统”,新朝是不入五德闰位的“无统”;两个皇朝都由创业之君适应当时的政治趋势而建立,却因统治者施行错误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从而走向儒家制度精神的反面,亡不旋踵;汉承秦制是迫于时势的权宜之计,具有两面性,新朝制度则在形式上被东汉统治者废除了。暴秦、伪新最终成为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化符号。班固在考察秦朝和新朝历史的过程中,寄寓着他对东汉皇朝完成西汉统治者未竟之功、迈入王道治世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秦朝 新朝
下载PDF
悬泉汉简新见钱券考释一则
16
作者 罗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悬泉汉简(贰)》中编号为I90DXT0210①:3的文书简是一枚出钱券,简文中漏释之字应为“文”字,指用现钱支付。简文内容为少内啬夫辅向代替厩御孟子执行送客任务的平民孟延年支付975钱的记录。其中“客五人”应是敦煌郡广至县到悬泉置劳... 《悬泉汉简(贰)》中编号为I90DXT0210①:3的文书简是一枚出钱券,简文中漏释之字应为“文”字,指用现钱支付。简文内容为少内啬夫辅向代替厩御孟子执行送客任务的平民孟延年支付975钱的记录。其中“客五人”应是敦煌郡广至县到悬泉置劳作的庶人,975钱应为由县财政支付的本次送客任务的专项经费。此外,结合秦汉券书的使用情况及简文内容等方面信息综合判断,此枚钱券的形制应为三辨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泉汉简 钱券 三辨券
下载PDF
政治书写与生命叙事——《汉书》《后汉书》赙赠书写的差异
17
作者 赵磊 王渭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两汉时期的赙赠作为丧葬的重要内容,备受史家关注。班固和范晔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对赙赠制度进行了记载。但是,二者的赙赠书写并不相同。班固的赙赠书写突出等级差异,强调封建秩序,显示了皇权对社会伦理的规范;范晔的赙赠书写... 两汉时期的赙赠作为丧葬的重要内容,备受史家关注。班固和范晔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对赙赠制度进行了记载。但是,二者的赙赠书写并不相同。班固的赙赠书写突出等级差异,强调封建秩序,显示了皇权对社会伦理的规范;范晔的赙赠书写凸显忠孝节义,强调儒家道德,呈现了人际间的社会交往。班固的赙赠书写是基于官方立场的政治书写,范晔的赙赠书写则是士人主体意识自觉的生命叙事,昭示了不同文化思潮中历史书写意识的不同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后汉书》 赙赠书写 叙事动机
下载PDF
《汉书》颜师古注引《道德经》考校
18
作者 王秀丽 邓婧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颜师古注 道德经
下载PDF
流域史视角的西汉白狼县地望考
19
作者 刘棒 王海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白狼属西汉右北平郡,从流域史视角,其地望或在今喀左大城子。流域自然方面,“白狼水”造就“白狼堆”地貌,白狼县可能位于今大凌河两源汇流处。流域交通方面,大城子据域内“要害之处”,符合“通川之道,调立城邑”的国家规划要求。流域... 白狼属西汉右北平郡,从流域史视角,其地望或在今喀左大城子。流域自然方面,“白狼水”造就“白狼堆”地貌,白狼县可能位于今大凌河两源汇流处。流域交通方面,大城子据域内“要害之处”,符合“通川之道,调立城邑”的国家规划要求。流域政区方面,“白庚都”陶铭的发现,为确定白狼县地望提供线索;大城子一地连四城,承转着右北平郡东部与辽西郡的政区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狼县 流域史 大城子 白狼堆 通川之道 白庚都
下载PDF
在地化视角下汉代崖墓与陶俑研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
20
作者 叶美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四川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是主体文化经历了在地化的结果,通过研究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地化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用实物资料勾连史籍,分析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 目的:四川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是主体文化经历了在地化的结果,通过研究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地化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用实物资料勾连史籍,分析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文化在四川发生在地化的原因。同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分别对馆藏的三台郪江坟台嘴1号崖墓和不同种类的陶俑进行详细的研究,基于这些代表丧葬文化的要素探讨汉文化在四川及邻近地区传播过程中在地化的具体表现。结果:研究发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文化接受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特殊地域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更符合该地特色文化因素的物化表达。结论: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并且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为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墓 陶俑 在地化 汉文化 绵阳市博物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