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五育并举”的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闫慧 李敏 +2 位作者 郑恩伟 易文翰 陈书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在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举措。然而,现实中由于片面的教育观、工具化的评价观、应试的教育观使得“五育并举”出现一些困境,高校需要制定... 在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举措。然而,现实中由于片面的教育观、工具化的评价观、应试的教育观使得“五育并举”出现一些困境,高校需要制定完整的育人目标,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开设五育融合课程,改革评价方式,探索实施覆盖德智体美劳的增值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值评价 课程融合 协同育人 五育并举
下载PDF
嵇康《管蔡论》与魏晋之际政治斗争——兼论《管蔡论》被误读之理路与渊源
2
作者 吴怀东 王雅娴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曹魏甘露元年,被司马氏扶持上台却欲有所振作的魏帝曹髦,亲临太学,提出“郑王之争”以及“圣人”“知人”等“时代之问”以考诸博士,这是一桩著名的学术兼政治“公案”。嵇康当时就在洛阳,其作《管蔡论》,不仅精准触及太学问对的隐秘玄... 曹魏甘露元年,被司马氏扶持上台却欲有所振作的魏帝曹髦,亲临太学,提出“郑王之争”以及“圣人”“知人”等“时代之问”以考诸博士,这是一桩著名的学术兼政治“公案”。嵇康当时就在洛阳,其作《管蔡论》,不仅精准触及太学问对的隐秘玄机,并试图化解曹髦提出的疑而未解的“圣人之失”与“圣人之明”之内在矛盾,含蓄地表现出感情立场和政治倾向。嵇康暧昧隐晦的政治态度是当时政局下文士的普遍心态。所谓《管蔡论》表明嵇康“讥切司马”,乃至做出极端政治斗争行为,实属误读,亦有其理路与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管蔡论》 曹髦 太学问对 政治站队 误读
下载PDF
曹魏建立前后的内部反曹集团研究
3
作者 付开镜 董坤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2-100,共9页
曹魏建立前,在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内部先后产生了以董承、金祎、魏讽为首领的三个反曹集团;曹魏建立后,在曹魏内部又产生了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反曹集团。曹魏内部频繁滋生反曹集团的深层根源,在于曹操的政治行为违背了儒家忠君的政治道德... 曹魏建立前,在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内部先后产生了以董承、金祎、魏讽为首领的三个反曹集团;曹魏建立后,在曹魏内部又产生了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反曹集团。曹魏内部频繁滋生反曹集团的深层根源,在于曹操的政治行为违背了儒家忠君的政治道德,引起忠汉派的反对。曹魏建立后司马懿反曹的直接根源在于其对曹操的极度仇恨,司马氏逐渐成为反曹集团的领袖人物。东汉末期反曹集团发动的数次未遂政变,迫使曹操不敢轻易称帝,被迫大力整顿内部,反曹集团客观上援助了刘备、孙权的抗曹活动;曹魏建立后形成的以司马懿父子为领袖的反曹集团,通过发动高平陵事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中枢大权,奠定了司马氏代魏建晋的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由北方政权完成国家统一、结束南北分裂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曹集团 曹操 董承 金祎 魏讽 司马懿
下载PDF
浅析后疫情时期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
4
作者 孟凡根 李艳玲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52-156,共5页
实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程序规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疫情时期,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发生变... 实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要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程序规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疫情时期,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发生变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在法治环境下存在诸多难题。后疫情时期,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治化理念、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法律体系、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创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参与机制,推动高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工作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法治化 法律体系 程序
下载PDF
“汉魏故事”与曹魏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5
作者 胡祥琴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助尧舜禹禅让故事阐释“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等易代思想的历史合法性。该书写极力彰显曹丕才德,试图从理论上阐明非血缘继承的合理性。“汉魏故事”折射出的曹魏代汉理论表明,先秦以来政治文化中的“尊贤”与“亲亲”这对看似矛盾的政治理论,在现实中被巧妙地加以整合,成为当政者构建政权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汉魏故事”所体现的禅让模式,对此后中国历代政权的更替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故事 禅让 历史书写 合法性构建
下载PDF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犕1出土石楬名物考(七则) 被引量:1
6
作者 欧佳 《出土文献》 2023年第1期107-124,158,共19页
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的三百余枚石楬记录了丰富的随葬物品。本文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部分内容再做考释并加以补正,认为“受福”或当是瑞兽之名;“黻翣”应为丧葬所用棺饰;“篝笼”或宜作熏笼之用;“複席”应是双层席,... 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的三百余枚石楬记录了丰富的随葬物品。本文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部分内容再做考释并加以补正,认为“受福”或当是瑞兽之名;“黻翣”应为丧葬所用棺饰;“篝笼”或宜作熏笼之用;“複席”应是双层席,“薦”则是坐席;“宛下”即鞋名“"下”;“墨一蠡”即“墨一螺”,指一枚墨锭;石楬记录的“帐上璧”“璧珮”之类当是帐中及室内的悬璧之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墓 石楬 名物
下载PDF
二程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书院制改革发展的启示
7
作者 魏涛 朱琳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48-151,共4页
书院制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向。基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从与中国书院史发展关系密切的二程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借鉴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力推的“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要... 书院制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向。基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从与中国书院史发展关系密切的二程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借鉴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力推的“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要强化因材施教与教人有序、注重启发引导培养主动学习、打造有情感有温度的课堂等具体的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方案,让书院制在传统思想的滋养中真正发挥到其应有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教育思想 高校书院制
下载PDF
王仲荦著《曹操》及相关史事评析
8
作者 屈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王仲荦的《曹操》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是运用“魏晋封建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该书主要以阶级标准、道德标准和历史作用标准对曹操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而评价标准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阶级斗争的色彩也不太明显。该书... 王仲荦的《曹操》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是运用“魏晋封建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该书主要以阶级标准、道德标准和历史作用标准对曹操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而评价标准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阶级斗争的色彩也不太明显。该书因“莫须有”的罪名在“史学革命”中受到批判,未能参与到1959年“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中。《曹操》作为建国以来第一本研究曹操的专著,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其学术命运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仲荦 《曹操》 “魏晋封建论” 历史人物评价
下载PDF
曹魏时期淮阴县所属问题考辨
9
作者 王登昊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5-10,共6页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及《晋书·地理志》中对淮阴县所属何郡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三国志》史料缺乏,导致曹魏时期淮阴所属模糊不清。胡三省最早提出“魏之广陵徙治淮阴”后学界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淮阴属...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及《晋书·地理志》中对淮阴县所属何郡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三国志》史料缺乏,导致曹魏时期淮阴所属模糊不清。胡三省最早提出“魏之广陵徙治淮阴”后学界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淮阴属广陵或属下邳。考察“广陵泗口”、淮阴筑堰及太康区划调整等史料,察知下邳观点或有误。实际上,淮阴在建安三年(198年)左右由下邳改属广陵并为曹魏延续。淮阴以南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魏吴共享的陆海交通,使得曹魏被迫放弃广陵南部县制,在黄初五年(224年)将广陵“徙治淮阴”。淮阴改属是加强广陵防御的体现,“徙治淮阴”则是为了控扼交通枢纽,这种对淮阴的重视对东晋南北朝产生了较大影响。淮阴改属及“徙治”既是沿革问题,亦是认识曹魏东南战略的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时期 淮阴县 广陵郡 下邳郡
下载PDF
论曹丕诏令文中的“永为后式”现象
10
作者 任晓依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3-29,共7页
曹丕在汉魏禅代前后颁布一系列诏令,并下令将之“永为后式”,体现诏令作为王言的权威性和重要地位。从限制宦官、外戚到宗室诸王的政治权力,曹丕下诏改革汉代旧制,确立曹魏一朝新的政治权力格局。此外,《终制》等诏令中的薄葬观念亦对... 曹丕在汉魏禅代前后颁布一系列诏令,并下令将之“永为后式”,体现诏令作为王言的权威性和重要地位。从限制宦官、外戚到宗室诸王的政治权力,曹丕下诏改革汉代旧制,确立曹魏一朝新的政治权力格局。此外,《终制》等诏令中的薄葬观念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俗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受曹魏国祚短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曹丕的诏令逐渐失去存在的合法性,但“永为后式”对于诏令制度性和法令性的强调却是对汉代以来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诏令文 “永为后式” 制度变革 移风易俗
下载PDF
曹操霸府述论 被引量:23
11
作者 柳春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4-53,共10页
汉末建安年间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 ,建立起霸府统治 ,并由这种统治逐步孕育催生出新的皇权。曹操霸府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两三个部分构成 ,其分支机构亦不局限于一个处所 ;霸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 ,则采取了一套军政合一、灵活处理... 汉末建安年间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 ,建立起霸府统治 ,并由这种统治逐步孕育催生出新的皇权。曹操霸府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两三个部分构成 ,其分支机构亦不局限于一个处所 ;霸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 ,则采取了一套军政合一、灵活处理的办法。曹操对霸府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目的明确的运作 ,同他对待皇权的态度是表里一致的 ;他未能废汉自立的根本原因 ,是受制于现实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实力 ,而不是司马光所说“畏名义而自抑”。曹操开创的霸府政治模式 ,有着自身的政治内涵和行政特点 ,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霸府 汉献帝 皇权 建安
下载PDF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被引量:12
12
作者 景蜀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汉末王粲为魏侍中,参与兴造有关礼制。其所造制度,影响及于隋唐。本文从学术史角度,考述分析王粲当典章散乱之际,负责修订重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爵制、服佩制及宫廷雅乐之制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溯其家族汉代山阳高平王氏天人相... 汉末王粲为魏侍中,参与兴造有关礼制。其所造制度,影响及于隋唐。本文从学术史角度,考述分析王粲当典章散乱之际,负责修订重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爵制、服佩制及宫廷雅乐之制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溯其家族汉代山阳高平王氏天人相贯的汉学背景,以阐明王粲典制度的学术渊源,由此兼而说明王粲在曹氏政权中虽居"常伯"之尊修饰礼典,但用世之志远不能真正满足的特殊思想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粲 侍中 礼仪制度 山阳高平 今文经学 七政五典 《尚书问》
下载PDF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晓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25,共9页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王晓毅魏明帝曹太和年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这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眼里,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王晓毅魏明帝曹太和年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这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眼里,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活动,按当时的罪名叫作"浮华交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侯玄 三国志 魏明帝 世说新语 何晏 《傅子》 太和 荀粲 魏书 人物品评
下载PDF
论荀彧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祥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52,共6页
荀彧在辅佐曹操统一、治理北中国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立下了首功,使曹操成为北方最大的实力派。然而,当曹操显露出篡政的意图时,荀彧则义无反顾地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自杀的悲剧。荀彧的人生悲剧,是他自己的人生定位与... 荀彧在辅佐曹操统一、治理北中国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立下了首功,使曹操成为北方最大的实力派。然而,当曹操显露出篡政的意图时,荀彧则义无反顾地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自杀的悲剧。荀彧的人生悲剧,是他自己的人生定位与曹操政治行为冲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或 曹操 历史人物评价
下载PDF
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大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0,共6页
乌桓和袁绍势力的联合是导致曹操征讨乌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如何对待乌桓的问题上,曹操势力内部意见最初并不统一,但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兵乌桓。曹操北征乌桓的胜利,不仅将北疆分立的各政权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对... 乌桓和袁绍势力的联合是导致曹操征讨乌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如何对待乌桓的问题上,曹操势力内部意见最初并不统一,但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兵乌桓。曹操北征乌桓的胜利,不仅将北疆分立的各政权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对北部地区的统一,而且为整军南下,专力于对付割据江东的孙权,以及亡命南方的刘备等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更重要的是中断了乌桓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乌桓人最终融合于汉等其他民族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乌桓 征讨政策 原因 影响
下载PDF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晓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9,共8页
曹魏时期官员的任职资格认定并非由中正所垄断,而是存在中正与行政长官两个评价系统:行政长官对官员入仕与晋升,不仅有提名权,而且评价其政绩才干;中正作资格审查时,仅给在职官员定"品",而不给察举对象定"品",仅以&... 曹魏时期官员的任职资格认定并非由中正所垄断,而是存在中正与行政长官两个评价系统:行政长官对官员入仕与晋升,不仅有提名权,而且评价其政绩才干;中正作资格审查时,仅给在职官员定"品",而不给察举对象定"品",仅以"辈"论。中正评价在职官员与察举对象的两种话语,在魏末改革中合二为一:中正之"品"化为"官品",而父辈官职决定子弟起家官职的选举惯例,使父辈的"官品"随之成为子弟的起家"资品",两者相差四等,是西晋"资品"与"官品"级差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九品中正制 都官考课
下载PDF
北朝中央护军制度考索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金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26,共6页
孝文帝官制改革时设立了护军将军。其职能与魏晋南朝护军“掌外军”(宫城外禁卫军)有所不同,主要是“掌四中及诸关津尉”,四中即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四中府分布于京师洛阳外围,负责拱卫京师;诸关津尉除京师周围关津外还当包括全国... 孝文帝官制改革时设立了护军将军。其职能与魏晋南朝护军“掌外军”(宫城外禁卫军)有所不同,主要是“掌四中及诸关津尉”,四中即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四中府分布于京师洛阳外围,负责拱卫京师;诸关津尉除京师周围关津外还当包括全国关津。此制实乃唐代卫禁(卫宫、关禁)之制的滥觞。由于北魏后期京师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拱卫京师的四中府显得特别重要。东魏迁邺后,在京师部城外围仍设四中府。自宣武帝末年以来四中府“奴隶领军”,东魏继承之,北齐时偶见护军,乃权宜之制。由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及京畿大都督制度的影响,北齐末年,作为禁卫长官之一的护军将军正式被废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护军将军 四中郎将 关津尉
下载PDF
尚“清”与魏晋人物品鉴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清” 魏晋人 《世说新语》 山水文学 老庄思想 人格美 陶渊明 “气” 宗白华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兼论九锡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功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子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139,共8页
“汉魏故事”是帝制社会中禅让的代名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曹丕因之而终于完成汉魏禅代,从此九锡成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权臣易代鼎革的工具。九锡殊礼的授予是禅让的前奏,由此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禅代礼仪。三国时期,帝王还利... “汉魏故事”是帝制社会中禅让的代名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曹丕因之而终于完成汉魏禅代,从此九锡成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权臣易代鼎革的工具。九锡殊礼的授予是禅让的前奏,由此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禅代礼仪。三国时期,帝王还利用九锡来笼络羁縻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这是九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另一种特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锡 汉魏禅代 汉魏故事 三国 特殊功能
下载PDF
曹操形象的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凭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1,共7页
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只有撇清正统观念,才能给曹操以客观的历史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在历史学界确立了曹操的正面形象。不过,在... 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只有撇清正统观念,才能给曹操以客观的历史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在历史学界确立了曹操的正面形象。不过,在文学界和艺术界,奸雄曹操的形象依旧有很大的影响,改动传统文艺作品好恶的难度是很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形象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