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6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洲三大古文明地域出土玉器的玉料利用综述
1
作者 石晓薇 王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利用特点:体现在治玉方面,古典时代玛雅人在雕琢、钻孔、磨抛并标准化加工翡翠的过程中展现了高效而精湛的技艺;体现在性别方面,高等级男性贵族用玉以绿色翡翠器为尊,女性贵族使用各色且种类多样的玉器而很少拥有翡翠器;体现在等级方面,贵族常用大量象征性玉器,平民使用单件玉质工具;体现在历时性方面,翡翠受资源、文化等因素影响,阿兹特克古文明的先民们对翡翠的利用率下降。本文丰富了对中美洲独特且多元的玉器发展史和玉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洲 三大古文明 出土玉器 玉料利用 科技考古
下载PDF
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展望——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例
2
作者 胡耀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日本北海道、北东北的绳纹遗址群遗产化路径研究
3
作者 王冬冬 李梦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2期45-56,共12页
考古学与遗产研究关系密切,尤其在对考古遗址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中体现得最为复杂和交织。在考古遗址作为考古遗产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下,重新从学理层面反思考古遗址、考古遗产与世界遗产等基本概念及其转化机理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 考古学与遗产研究关系密切,尤其在对考古遗址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中体现得最为复杂和交织。在考古遗址作为考古遗产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潮下,重新从学理层面反思考古遗址、考古遗产与世界遗产等基本概念及其转化机理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习以为常中洞见新的收获。文章以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日本北海道、北东北的绳纹遗址群这一普遍又不普通的案例为对象,分析其从考古遗址到考古遗产、最后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讨论考古遗址遗产化过程的3个必要步骤,以及考古遗产申遗过程中的2个关键问题,为揭示考古学与遗产研究更深层次的关联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考古遗产 世界遗产 绳纹遗址群 日本
下载PDF
泰国帕代岩画与中国左江花山岩画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李华维 王旭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泰国东北地区乌汶府帕代岩画系泰国代表性史前岩画之一,中国境内对其仅有零星介绍,泰国岩画与中国岩画对比性研究也不多。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了解泰国帕代岩画群各岩画点所处环境、题材、技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将其与中国左江花山岩... 泰国东北地区乌汶府帕代岩画系泰国代表性史前岩画之一,中国境内对其仅有零星介绍,泰国岩画与中国岩画对比性研究也不多。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了解泰国帕代岩画群各岩画点所处环境、题材、技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将其与中国左江花山岩画作系统性对比后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代岩画 左江花山岩画 文化区域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北非地区天河石考古
5
作者 胡慧 张登毅 《中国宝玉石》 2024年第1期2-9,共8页
通过对北非地区出土天河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在北非地区存在3个古老的天河石矿藏,即位于利比亚东南部的祖马矿、埃及东部沙漠的杰贝尔米吉夫(Jebel Migif)的北侧和杰贝尔哈法菲特(Jebel Hafafit)的西侧的两个矿区。北非地区的... 通过对北非地区出土天河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在北非地区存在3个古老的天河石矿藏,即位于利比亚东南部的祖马矿、埃及东部沙漠的杰贝尔米吉夫(Jebel Migif)的北侧和杰贝尔哈法菲特(Jebel Hafafit)的西侧的两个矿区。北非地区的天河石最早于苏丹中部喀士穆地区的Shaheinab遗址被发现,随后在其他的考古挖掘中,如苏丹塞莱姆盆地R12墓地、利比亚的Fewet绿洲和埃及王朝时期都出土了天河石制品。在埃及王朝时期出土的天河石制品,大多是在贵族墓中发现的,说明它主要为贵族所使用,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同时,部分出土天河石制品的相关实验表明,有的天河石制品并不来源自上述3个古矿藏,而是其他地区的矿藏。这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北非地区存在着关于天河石的交换贸易路线,这对研究和构建北非地区贸易网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非 天河石 矿源 贸易路线
下载PDF
关于远古时期中国人工冶铜技术“西来说” 被引量:1
6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6期47-56,共10页
近些年来,南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考古发掘,支撑了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来自西亚的“西来说”。公元前30世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零星的人工冶铜技术,到公元前20世纪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逐渐普及,至铁器时代之前中国经历了繁荣发达的铜器时代... 近些年来,南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考古发掘,支撑了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来自西亚的“西来说”。公元前30世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零星的人工冶铜技术,到公元前20世纪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逐渐普及,至铁器时代之前中国经历了繁荣发达的铜器时代,且并不存在西方社会那种因铜矿资源和高温技术的局限而导致的铜器使用量明显下降,进而不得不在很长时期内重新增加石器使用量的铜石并用时代。与西亚地区相比,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广大地区的铜矿资源分布更广泛、用于人工冶铜的烧窑温度更高(普遍达到高温冶铜所需的1000°C),因此不存在人工冶铜技术需要来自西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公元前20世纪之前北高加索及西伯利亚寒冷地带形成了气候屏障,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剧烈隆升导致了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连接而成的地理阻拦,并存在多个沙漠地带构成的地质隔绝,这些虽未能杜绝西亚与南西伯利亚东部以及中国内地之间有限的人员和物品交流,但会阻碍人类大规模的跨越迁移及系统性技术的传播。公元前20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把西亚的铜矿石运到南西伯利亚东部的可能,当时两地铜器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或源于两地铜矿石成分较相近,或源于铜器异地重熔。在南西伯利亚东部所发现早期铜器的位置均处于与西亚之间的气候屏障和地理阻隔的东南侧,该区域更容易与中国新疆乃至中原地区,而并非与西亚地区发生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西来说”尚难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石并用时代 考古发掘 新石器时代末期 北高加索 沙漠地带 高温技术 铜矿资源 西伯利亚地区
下载PDF
金属的使用与演变至今的人类古代文明 被引量:1
7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远古印度、远古中华等四大远古文明;其他文明均出现于随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有历史上已知的文明分属于“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和“泛东方文明区”两大范围,在公元纪年之前各种文明的演变分别在所处的大文明区内交互影响,但很难、且很少跨越两大文明区的边界。“泛东方文明区”最重要、借助发达铜器崛起的中华文明源自公元前30世纪,而“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借助发达的铁器崛起的西方文明源自公元前13世纪的古希腊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变过程 古代文明 远古文明 生产力水平 冶铜技术 古希腊文明 苏美尔 公元纪年
下载PDF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活化的另一种视角:基于遗产保护的康复性再生概念
8
作者 陆地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3期147-150,共4页
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基本处理方式之一,康复性再生(rehabilitation)是国人不熟悉的概念。它既面向遗产本身,广泛涉及各种遗产元素的恢复,又旨在使遗产能用、好用起来,使其获得社会用途的新生,因此是一种实用功能性修复,是旨在使遗产... 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基本处理方式之一,康复性再生(rehabilitation)是国人不熟悉的概念。它既面向遗产本身,广泛涉及各种遗产元素的恢复,又旨在使遗产能用、好用起来,使其获得社会用途的新生,因此是一种实用功能性修复,是旨在使遗产恢复元气的“复元”,而非复原。这双重特征使其和再利用等词相比,更适合表述与遗产保护兼容的活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保护 功能性修复 兼容 活化
下载PDF
史前中原的战争、宗教与“天下结构”国家范式的滥觞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禹阶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47-64,共18页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它在与史前中原传统的重贵务实习俗的结合中,形成了血缘、文化、资源汇聚的“洼地”效应,这既促进原始宗教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崇拜的转化,又形成史前中原的“血缘旋涡”与“文化旋涡”,由此建构了一种特殊的集血缘性、内聚性、世俗性与开放性、辐射性对立统一的“天下结构”的早期国家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特征及持续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并延续而成三代王朝体制的“天下结构”国家范式,形成华夏早期国家的“中原”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中原 战争特质 祖先崇拜 文化洼地 天下结构 国家范式
下载PDF
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蒲红树 王秀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技术 文物保护 文物无损检测 文物健康状态评估 文物修复
下载PDF
公元前三千纪黍西传与欧亚大陆人群的文化交流
11
作者 王茜 邓晨 王建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6,共12页
公元前2400年前后,沿着亚洲内陆山脉廊道,通过早期人群的移动、迁徙和交流,黍被带到了中亚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黍快速传入印度河流域,并经由海上传播至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东北部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和后半叶,两河流域、尼罗... 公元前2400年前后,沿着亚洲内陆山脉廊道,通过早期人群的移动、迁徙和交流,黍被带到了中亚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黍快速传入印度河流域,并经由海上传播至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东北部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和后半叶,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处于早期城市文明发展的高峰,黄河流域也已步入早期文明阶段,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早期文明的扩张,推动了东西方人群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促进了黍的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传播路径 中亚与南亚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东南亚铜鼓同源异流论
12
作者 李富强 林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8,共12页
中国-东南亚铜鼓史,就是铜鼓从中国滇中至滇西一带发源而后向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传播的同源异流发展史。铜鼓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一是铜鼓在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等的互动中,充分汲取中原文化,进而... 中国-东南亚铜鼓史,就是铜鼓从中国滇中至滇西一带发源而后向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传播的同源异流发展史。铜鼓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一是铜鼓在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等的互动中,充分汲取中原文化,进而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过程;其二是传入东南亚的黑格尔型铜鼓不断吸纳各地、各民族文化,纹饰推陈出新并创新发展出多种“新型铜鼓”,进而实现本土化的过程。遍布中国和东南亚的铜鼓是历史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典范,亦是如今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同源异流 中华文化 本土化
下载PDF
等离子体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13
作者 孙福维 焦冉冉 李家星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49-153,共5页
全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古文物出土,而这些文物一旦出土就会面临腐蚀、矿化的风险,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文物,是考古领域研究者们面对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将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运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可以有效地去除出土文物表面的有害锈,防... 全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古文物出土,而这些文物一旦出土就会面临腐蚀、矿化的风险,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文物,是考古领域研究者们面对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将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运用于文物保护领域,可以有效地去除出土文物表面的有害锈,防止有害锈进一步腐蚀文物。利用氢气、氩气等气体在等离子装置中辉光放电来处理放置于其中的文物,从而去除文物表面的有害物质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这是一种新型的文物保护方法,相比较于传统的化学方法保护有处理时间短、易于保存文物原始样貌等优点。主要讲述了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的基本组成以及利用不同等离子体气氛处理各种不同材质的文物的基本原理,为出土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型思路,未来,对于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处理气体氛围都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文物保护 有害物质
下载PDF
从杭嘉湖平原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设计看实用美学精神
14
作者 张新克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3-50,共8页
运用类型学、设计学方法比较并分析三足陶器的功能、器型类别及足型设计特征,从实用美学的角度论证三足陶器中的尚用、尚简、尚美的精神,以期窥见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的美学价值以及对后世造物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三足陶器 造型 实用美学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以《贤劫经》的译传为背景
15
作者 李金娟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65,共18页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围绕《贤劫经》的产生与译传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千佛图像进行梳理与探讨,勾勒出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流传的时间线索与传播路线,并认为千佛图像是在文本译传之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流行的佛教建筑结构与宗教实践,在图像组合与布局上进行的探索与创新。《贤劫经》的译传与千佛图像流行对大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劫经》 犍陀罗 于阗 河西地区 千佛图像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Seismic Risk Management for Itali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16
作者 Lucio Nobile 《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EI 2023年第5期353-368,共16页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in Italy poses a strategic problem that involves either the culture of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r the civil protection action aimed to reduce the risk to people an...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in Italy poses a strategic problem that involves either the culture of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or the civil protection action aimed to reduce the risk to people and goods(buildings,bridges,dams,slopes,etc.).Most of the Itali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vulnerable to earthquakes,identifying the vulnerability as the inherent predisposition of the masonry building to suffer damage and collapse during an earthquake.In fact,the structural concept prevailing in these ancient masonry buildings is aimed at ensuring prevalent resistance to vertical gravity loads.Rarely do these ancient masonry structures offer relevant resistance to actions other than vertical ones and then they are intrinsically vulnerable to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s.One of the main technical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Civil Protection after an earthquake is to assess the damage in the buildings and to evaluate their own usability.Regarding historical buildings,ad-hoc synthetic forms,drafted in agreement between the Italian Civi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ities and Tourism and based on visual inspection,are adopted by qualified technicians.In this paper,such activitie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Italian Civil Protection System.However,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 technical activities to be performed after an earthquake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accurate methods based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itectural heritage damage assessment usability evaluation visual inspecti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下载PDF
三维数字化在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17
作者 刘芳 吴振新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137,共8页
文章以3D-ICONS、Sketchfab、史密森尼学会、Europeana等项目为例,分析国外文化遗产领域在三维数字化方面取得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从数据采集与后期处理、数据格式与呈现载体、数据标准与存储结构、数据版权保护等4个方面分析三维数字化... 文章以3D-ICONS、Sketchfab、史密森尼学会、Europeana等项目为例,分析国外文化遗产领域在三维数字化方面取得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从数据采集与后期处理、数据格式与呈现载体、数据标准与存储结构、数据版权保护等4个方面分析三维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探讨国外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在数据模型的科学研究、可检索性和互操作性、版权控制和长期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化 文化遗产 数据组织
下载PDF
“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前言
18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45-145,共1页
丝路长歌,千年回响,浩浩荡荡。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揣和平友好的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不畏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 丝路长歌,千年回响,浩浩荡荡。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揣和平友好的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不畏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和平友好 文物考古 一带一路 互利共赢 开放包容 丝路精神
下载PDF
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锡震 程倩 +1 位作者 周华 张子迎 《标准科学》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物数字化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梳理,分析得出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的建设现状,总结了各自发展的不足与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未来我国文物数字化标准...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物数字化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梳理,分析得出国内外文物数字化标准的建设现状,总结了各自发展的不足与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未来我国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与规划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数字化 标准体系 现状与发展
下载PDF
含义与阐释
20
作者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0期4-13,共10页
与国内学界以考古学为主导,认为青铜器纹样与信仰体系相关的观点不同,本文否定了学界对于青铜纹样象征含义的探讨,视青铜纹样为一种视觉构成,因而不能仅从文本材料或民族志类比中寻找装饰纹样的象征性意涵。基于此观点,文章以中世纪海... 与国内学界以考古学为主导,认为青铜器纹样与信仰体系相关的观点不同,本文否定了学界对于青铜纹样象征含义的探讨,视青铜纹样为一种视觉构成,因而不能仅从文本材料或民族志类比中寻找装饰纹样的象征性意涵。基于此观点,文章以中世纪海岛艺术手抄本福音书和凯尔经中的纹饰作为例证,立足形式主义,为唯文献论、唯意义论的做法敲响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含义 凯尔经 装饰 预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