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0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笔谈)
2
作者 霍巍 赵宾福 +2 位作者 陈洪海 韩建业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若干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霍巍教授、赵宾福教授、陈洪海教授、韩建业教授、孙庆伟教授等五位成员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这个话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田野考古 考古学理论 评议组 中华文明探源 韩建业 对话与交流
下载PDF
李贞伯等拍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内容及价值
3
作者 张建荣 宋利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敦煌研究院有4万多张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经过多年整理陆续进行数字化扫描后现已经保存于敦煌研究院数据库。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之前尚未整理的8000余张不同介质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进行了整理。这8000余张石窟影像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 敦煌研究院有4万多张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经过多年整理陆续进行数字化扫描后现已经保存于敦煌研究院数据库。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之前尚未整理的8000余张不同介质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进行了整理。这8000余张石窟影像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李贞伯与其他同事拍摄的,其内容主要为敦煌石窟艺术及常书鸿先生等莫高窟守护者们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各方面的影像档案记录,是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保存状况、自然演变、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影像档案 李贞伯 内容 价值
下载PDF
封面图片简介
4
作者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M0001-M0001,共1页
细石叶技术是古人类石器制作技术的巅峰之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亚北部、北亚、北美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进入新石器时代仍被沿用。该技术以从细石核上剥离出两边刃平行的细石叶为终极目标,其技术产品包括细石核、细石叶,后者产品形态细... 细石叶技术是古人类石器制作技术的巅峰之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亚北部、北亚、北美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进入新石器时代仍被沿用。该技术以从细石核上剥离出两边刃平行的细石叶为终极目标,其技术产品包括细石核、细石叶,后者产品形态细小化、标准化。考古材料显示,细石叶可以镶嵌为骨柄石刃刀、骨柄石刃矛等复合工具,以满足先民狩猎、生活等多个层面的使用需求,可谓史前的“瑞士军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叶 考古材料 瑞士军刀 新石器时代 细石核 产品形态 复合工具
原文传递
讲好敦煌历史、做强敦煌学研究——《敦煌通史》评介
5
作者 敏春芳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8,共11页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州大学调研,叮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①)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 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州大学调研,叮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①)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响应总书记号召,2023年耕耘十余年的《敦煌通史》付梓出版,并于2024年1月4日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五周年重大成果"^(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研究 敦煌研究院 郑炳林 敦煌文物 为国争光 兰州大学 付梓出版 做强做大
下载PDF
《千叟宴诗》四卷
6
作者 乔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680人,初五又宴请340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八旗满洲 乾清宫 千叟宴 汉军 正月初二 致仕 内府刻本
下载PDF
新出《李世寿墓志》与唐初宗室治理交州论考
7
作者 王承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58,共17页
汉唐时期交州是中央王朝开拓经略南部边疆和海洋的重镇,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安危密切相关。六朝至唐初交州地区政治军事形势十分严峻而复杂。新出《李世寿墓志》记载了唐初皇室成员李世寿出任交州都督的背景和经历,反映了唐朝统... 汉唐时期交州是中央王朝开拓经略南部边疆和海洋的重镇,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安危密切相关。六朝至唐初交州地区政治军事形势十分严峻而复杂。新出《李世寿墓志》记载了唐初皇室成员李世寿出任交州都督的背景和经历,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对于交州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唐初中央先后委派了至少6位皇室成员出任交州都督,同时又通过增派御史、黜陟大使等以加强对交州地区官员的监督和查处,其结果既使长期以来困扰中央王朝的交州吏治问题得到很大的改观,也为唐朝对交州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繁盛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初 《李世寿墓志》 交州 宗室 治理
下载PDF
西夏字典编纂简史与前景展望
8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8,共10页
从西夏语的形态类型来看,西夏文字(尤其是所谓“助语”)与汉字之间不太可能直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编辑西夏语词典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情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福成、罗福苌兄弟、聂历山、克劳森、西田龙雄、索夫罗诺夫、克恰诺... 从西夏语的形态类型来看,西夏文字(尤其是所谓“助语”)与汉字之间不太可能直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编辑西夏语词典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情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福成、罗福苌兄弟、聂历山、克劳森、西田龙雄、索夫罗诺夫、克恰诺夫、李范文等人所编的西夏文字典或词典值得重点介绍,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编纂原则和编纂立场也值得讨论。新近出版的《西夏文词典》规模宏大、资料丰富,是新时代西夏学发展集大成之作。词典编纂与文献解读相辅相成,未来在解读大量夏译藏文文献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夏藏梵汉四语对照词典》,符合学界的广泛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字典编纂 克恰诺夫(E.I.Kycanov) 聂历山(N.A.Nevsky) 克劳森(Sir Gerard Clauson) 韩小忙
下载PDF
从绿松石器看晚商王朝与李家崖文化的关系
9
作者 张昌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2,139,共11页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李家崖遗址等北方地区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这还可能与欧亚草原车马资源东渐、商王朝都城北移等现象相关。晚商王朝可能通过对绿松石等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掌控,从周边获取所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崖文化 晚商王朝 绿松石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再谈成任墓地出土立佛像的时代与早期金铜佛像的断代研究
10
作者 巫鸿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7,共8页
2021年咸阳市东汉成任墓地中出土了两尊小型青铜佛像,材料报道后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是十六国时期造像,因该墓早年被盗而混进墓室。本文在系统收集早期金铜佛像材料和对分析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与成任村出土青铜... 2021年咸阳市东汉成任墓地中出土了两尊小型青铜佛像,材料报道后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是十六国时期造像,因该墓早年被盗而混进墓室。本文在系统收集早期金铜佛像材料和对分析方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与成任村出土青铜立佛像断代最有关系的三组例证及其年代关系,认为此像从艺术风格看确属东汉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任墓地 早期金铜佛像 时代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甲骨、金文中的妘姓之周与“洽周”
11
作者 赵庆淼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7,共7页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保簋铭的“洽周”当为复合地名,意即洽水流域之周地,在今陕西合阳县境内,或为妘姓之周的族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 妘姓 太保簋 洽周
下载PDF
中国考古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
12
作者 霍巍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6-39,共4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中国考古发挥着重要作用,证实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需要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相互协同。内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中国考古发挥着重要作用,证实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需要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相互协同。内在是指这个标识体系的文化内涵及其核心要义;外在则是这个标识体系中最具客观显示度的呈现方式。这两者之间既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统一性,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融入其中,又要展现时代性。为此,需要全面、深入地解读并传播中国考古学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有力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突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以青年为中心:略论甲骨文的当下传播
13
作者 王鹏飞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1期14-17,共4页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自从19世纪末被发现之后,就开启了研究中华上古文明的新篇章。今天我们传播的甲骨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得到更广泛弘扬的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并在世界文明的互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自从19世纪末被发现之后,就开启了研究中华上古文明的新篇章。今天我们传播的甲骨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得到更广泛弘扬的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并在世界文明的互鉴中讲好甲骨文故事,就构成了甲骨文传播的现实路径和终极目标。就此而言,“了不起的甲骨文”系列专题的推出,表面上是一场中原本土文化的传播和文旅打造,实质上则是在更深的层面思考一种悠远的文明如何传播与传承的问题。这种探索,也回答了在自媒体和碎片化的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深度参与古老文明的重述和如何建构新时代的精神原乡的问题,从而更呈现出一种典范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传统文化 传承与传播
下载PDF
乾隆帝对养性殿“岩修”空间的打造及视觉来源研究
14
作者 喻理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41-48,共8页
养性殿“香雪室”内檐四壁铺设大量宣石,命名原因及使用功能仍存争议。本文通过调查清档、御制诗及现存文物,对此问题予以考索。文章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论证:1.江南造园典籍及士大夫审美影响;2.南巡沿途园苑及内府书画收藏互动;3.... 养性殿“香雪室”内檐四壁铺设大量宣石,命名原因及使用功能仍存争议。本文通过调查清档、御制诗及现存文物,对此问题予以考索。文章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论证:1.江南造园典籍及士大夫审美影响;2.南巡沿途园苑及内府书画收藏互动;3.乾隆帝对宁寿宫区域信仰空间的打造;4.通过对清档所录香雪室中陈设品的考索,比对现存文物,指出此室的功能与角色具有宗教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性殿 香雪 清宫内檐装修 贴落 园林设计 乾隆南巡 清宫书画鉴藏
下载PDF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及其西方因素来源
15
作者 李静杰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的流行形式。这种装饰造型的间接源头为罗马帝国一对天使托举花环图像,直接源头则是犍陀罗一对飞天托举花环和华盖图像。一种看似寻常的图像,映射出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景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 云冈石窟 北朝隋代造像 犍陀罗
下载PDF
夏鼐对中国考古学术语的贡献
16
作者 刘斌 乔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53,共16页
夏鼐是中国考古的奠基人之一,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学术成就极高。学术界已发表了很多研究夏鼐学术贡献的文章。本文从术语这个新的角度,详细深入地阐释了夏鼐在改译、引入、命名、定义、辨析术语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夏鼐 考古学术语 贡献
下载PDF
专题:敦煌艺术史研究
17
作者 张建宇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77,共1页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 敦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此后历经千年开窟造像,直至元代,现存500余座洞窟,2000余身彩塑,以及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堪称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完整保留了中国艺术千年演进的连续视觉证据。1900年,敦煌藏经洞(今莫高窟第17窟)被发现,封存在此的中古多语种文书和各类文物重见天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敦煌石窟 敦煌藏经洞 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 多语种 完整保留 敦煌艺术史研究
下载PDF
WW/T 0115—2023《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文物保护行业标准解读
18
作者 黄墨樵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23期170-178,共9页
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是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115—2023《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规定了可移动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作业流程、技术方法、参数... 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是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115—2023《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规定了可移动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作业流程、技术方法、参数项和指标值。该标准通过梳理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中的相关技术应用和作业操作流程,基于一种可批量化和可工程化实施的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流程框架,对各个环节中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作业规则、成果指标进行了通用性规定。旨在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供具体的文物数字资源积累标准化指南,有效提升优质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持续性规模化积累和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动文物 三维数字化 数据采集 数据加工
下载PDF
《黑图档》所见清代盛京笔帖式研究三题
19
作者 赵彦昌 刘芮岑 《档案与建设》 2024年第5期91-97,共7页
笔帖式是清代地方政府正式的文书档案职官,本文通过对《黑图档》记载的有关笔帖式的内容进行详细梳理,进而对笔帖式的铨选与任用、考核与升迁、告假与离任等方面进行初步考察,全面展现笔帖式这一档案职官的管理形式。
关键词 笔帖式 《黑图档》 文书档案 档案职官
下载PDF
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图像中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陈列
20
作者 束霞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家仪仗用具有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区分尊卑,巩固等级制度,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皇家仪仗用具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和物质载体,其使用被视为巩固皇权之术。作为集大成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家仪仗用具有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区分尊卑,巩固等级制度,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皇家仪仗用具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和物质载体,其使用被视为巩固皇权之术。作为集大成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除了谨慎戒备、以防不测的护佑、防护等基本功能,还通过仪仗用具的排布陈列和出行阵容彰显皇权之威势、声势、权势和运势,来衬托出天子至尊的形象,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也被视为“惠必及下”仁政体现;与此同时,其仪仗用具在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和观念影响之时,催生民族心理建构与文化认同,最终实现为清朝统治服务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仪仗用具 陈设 出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