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1
作者 程施瑞 邱科 +4 位作者 孙睿睿 张乙小 周兴兰 梁繁荣 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足三阴脉 经脉学说
下载PDF
医针实物遗存的医学考古学解读--兼论中医对民族医学内容的影响
2
作者 赵丛苍 吕亚宁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中医学与民族医学中普遍存在针刺法的治疗手段,不同地域与时段的考古发现中,医用针具逐渐增多,以已确认的医针遗存为参照,从医学考古学角度科学识别和深入解读民族医用针具成为可能。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中医针灸学知识及民族医学的调... 中医学与民族医学中普遍存在针刺法的治疗手段,不同地域与时段的考古发现中,医用针具逐渐增多,以已确认的医针遗存为参照,从医学考古学角度科学识别和深入解读民族医用针具成为可能。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中医针灸学知识及民族医学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民族医学文化中的医针形制存在一些地方性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医疗理念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脱不开干系。中医理论及中医九针体系对民族地域的医药文化构成了一定影响。民族医学的医针选用因病症的地域性而存在差异,中医九针体系则最终实现了不同医针功能与医疗技术的整合。该命题的设置与研究实施,有望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文化经典与学术信息为大众所知晓,从而共同推进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考古学 汉医 针灸 九针 交流与影响
下载PDF
汉代出土铁镰初探
3
作者 武玉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汉代出土的铁镰数量较多,种类丰富,遍及全国各地。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汉代出土铁镰的形制进行阐释,提出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汉代铁镰发展逐渐定型。此外还分析了汉代铁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装柄方式、功... 汉代出土的铁镰数量较多,种类丰富,遍及全国各地。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汉代出土铁镰的形制进行阐释,提出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汉代铁镰发展逐渐定型。此外还分析了汉代铁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装柄方式、功能的分化及对汉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铁镰在汉代应不是作为单一的收割工具,其功能可能产生了分化,不同类型的铁镰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使用场景,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铁镰 装柄方式 农业
下载PDF
铁木织机再研究
4
作者 梁文倩 王燕 杨小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铁木织机是在中国晚清时期振兴实业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技术转变角度来说都是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铁木织机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再现中国近代手工纺织向动力纺织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 铁木织机是在中国晚清时期振兴实业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技术转变角度来说都是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铁木织机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再现中国近代手工纺织向动力纺织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传播过程的考证,对学界现有的部分观点进行考辨与问疑,从而对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更准确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发现:(1)铁木织机通过精巧的机械结构将开口、投梭、打纬、卷布、放经五个工序互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布匹质量,缓解了当时洋纱、洋布对市场的垄断,更为中国纺织的机械化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2)铁木织机的发展脉络为19世纪英国将铁木织机传入日本,1887年日本掌握其制作技术,后于1903年由中国考察团将其从日本带回中国天津。铁木织机在政府、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仅用数十年的时间便在高阳、潍县等地得到快速发展,为中国近代纺织行业重心的散点式分布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木织机 置产兴业 天津 近代纺织 纺织业
下载PDF
《脉书·上经》重要语句三题
5
作者 赖雪瑜 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3-25,共3页
本文通过对于《脉书·上经》中三处重要语句:“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的解读,以求管窥早期经脉在独立循行,不相连贯之时,诊脉口的原理。该三句为全篇纲领性的语句,对于我们理解... 本文通过对于《脉书·上经》中三处重要语句:“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的解读,以求管窥早期经脉在独立循行,不相连贯之时,诊脉口的原理。该三句为全篇纲领性的语句,对于我们理解早期经脉医学的内涵,探索其理论的源流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书·上经 天府 脉口
下载PDF
《天回医简》诊损至脉相关词义新证
6
作者 杨恺 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二书是现存最早的涉及损至脉理论的文献,此与后世《脉经》《难经》中诊损至脉理论一脉相承,为扁鹊医学脉学体系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考释《天回医简》中与损至脉相关字词并与传世...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二书是现存最早的涉及损至脉理论的文献,此与后世《脉经》《难经》中诊损至脉理论一脉相承,为扁鹊医学脉学体系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考释《天回医简》中与损至脉相关字词并与传世文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推求损至脉的理论源头。然后对《脉书·上经》:朝于气、天府、脉口三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诊损至脉的原理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损至脉 呼吸 脉动
下载PDF
从《天回医简》看汉晋医经的编撰
7
作者 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孔子删定六经为中国经学之初创时期,医学之有经,源于六经。三代以至春秋战国,祭祀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主流的文化,经学产生之前,有事要问卜;三代以后,诸如易、诗、书、礼、乐、春秋各类学问的形成,主流文化发生转移,有事不再问卜。... 孔子删定六经为中国经学之初创时期,医学之有经,源于六经。三代以至春秋战国,祭祀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主流的文化,经学产生之前,有事要问卜;三代以后,诸如易、诗、书、礼、乐、春秋各类学问的形成,主流文化发生转移,有事不再问卜。中国的各种学问,乃王官之守;经与经学的确立,出于王官;经学的传播,依赖经师。医经的发生,出于战国,广见于西汉。战国至西汉,传播医经的有长桑君、扁鹊(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西汉刘向等奉诏整理国家图书,设“医经”为一大类,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医经的确立,标志着医走出了巫的时代,传授医经的经师,有了解释生命与疾病的话语权。自西汉始,形成了医经之学。本文讨论了从西汉到西晋、即从《脉书》到《脉经》六种医经的编撰简史,意在从医经编撰的角度,拾补对医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 医经 编撰
下载PDF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动物药应用特色探析
8
作者 石可金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传自扁鹊、仓公,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用药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动物类用药入手,梳理了动物药的使用概况、动物药的炮制方法、剂型及用法、功用,讨论了研究动物类药物价值,为研究动物药的...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传自扁鹊、仓公,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用药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动物类用药入手,梳理了动物药的使用概况、动物药的炮制方法、剂型及用法、功用,讨论了研究动物类药物价值,为研究动物药的应用源流、临床价值及先秦两汉医药史提供了参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齐汤法 动物药 特色 应用
下载PDF
《脉书·上经》中四时疾病系统探析
9
作者 雷霆 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12,共5页
天回镇出土医简《脉书·上经》中记载了五脏通天,分别通于四时与中州。本文通过对四时思想起源的探讨,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较,认为四时思想在医学中的关切首先在于疾病,这种四时疾病系统在《脉书·上经》中与五藏相... 天回镇出土医简《脉书·上经》中记载了五脏通天,分别通于四时与中州。本文通过对四时思想起源的探讨,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较,认为四时思想在医学中的关切首先在于疾病,这种四时疾病系统在《脉书·上经》中与五藏相结合,旨在说明四时五脏疾病的部位与诊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书·上经 四时疾病系统 金匮真言论 六节藏象论
下载PDF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之“脉句”与带钩浅议
10
作者 毕洋 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基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钩脉脉势特征的描述与记载以及相关中医脉学理论中对钩脉脉态特征的理解与释义,结合考古出土的带钩质地、形制来看,对于《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之“脉勾”(即钩脉)的脈势特征所类比的带钩形制... 基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钩脉脉势特征的描述与记载以及相关中医脉学理论中对钩脉脉态特征的理解与释义,结合考古出土的带钩质地、形制来看,对于《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之“脉勾”(即钩脉)的脈势特征所类比的带钩形制,本文更倾向于其所指的是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的琵琶形铜带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上经 脉钩 带钩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劳动工具属性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适应
11
作者 杨述明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一切关系归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活动归源于劳动创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具体化为人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立统一、迭代演化,演绎出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一切关系归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活动归源于劳动创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具体化为人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立统一、迭代演化,演绎出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形态,劳动工具于其中凝练为“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和“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工具本质上是人的外化功能体,是吸收人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这一“生产器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其基本功能形态由“使能技术”转变为“替人技术”,并演化为“类人技术”。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的新型劳动工具。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使能技术”的农业社会、“替人技术”的工业社会和正在出现“类人技术”的智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工具 工业革命 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适应
下载PDF
中国北方涡旋纹岩画的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亚莎 牛中奇 威丽斯 《宁夏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岩画符号系统中,涡旋纹与同心圆重圈纹常会被相提并论,其实这两种符号不仅造型概念有别,图像原型也有所区别,因而在研究上应当区别对待。就数量与分布而言,涡旋纹远不如重圈纹在北方岩画分布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却集中出现于两地,一是内... 岩画符号系统中,涡旋纹与同心圆重圈纹常会被相提并论,其实这两种符号不仅造型概念有别,图像原型也有所区别,因而在研究上应当区别对待。就数量与分布而言,涡旋纹远不如重圈纹在北方岩画分布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却集中出现于两地,一是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岩画区,二是宁夏中部黄河东岸的灵武岩画区,后者是北方岩画涡旋纹符号最为集中与发达的区域。宁夏灵武涡旋纹岩画非常具有代表性。灵武涡旋纹岩画在贺兰山岩画系统中更清晰地反映了与黄河的特殊关系,是整个北方岩画系统中凝聚着黄河古代文化色彩的一个集生存与宗教祭祀为一体的古代图像志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纹 符号辨识 装饰纹样 符号组合 黄河文化
原文传递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保存状态研究
13
作者 陈岳 徐宏鸣 +2 位作者 杨慧慧 杨天有 杜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是慈溪地区迄今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现存10道隔舱壁板。通过14C测年进一步确认沉船所属时代为元代(1271年—1368年)。在沉船船体70个监测点位采集样品,从树种类型、木材化学组分、硫铁元素含量以及微生物病害种类等多个角度开展检测研究,全面调查分析沉船病害情况。结果表明,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木材样品整体保存状态较好,由于长期处于内河道埋藏环境,木材处于饱水状态,最大含水率主要集中分布于185%~400%之间,局部区域呈现变色、变形、扭曲、开裂现象,木材化学组分呈现低综纤维素、高灰分的特点,含有少量硫铁元素,属于中度腐蚀状态,亟待开展盐分脱除与填充加固等船体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塘江元代沉船 病害调查 保存状态评估 沉船保护
下载PDF
虢国墓地出土麻织品保护修复
14
作者 杨爱民 王淑娟 +1 位作者 刘剑 张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本研究针对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麻织品中的主要文物麻裤、麻褂的保护修复过程进行相对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以保存现状和病害分析为依据,制定以物理方法为主的保护修复方案。采用从清理、清洁(包括消毒以及有针对性的清洁措施等... 本研究针对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麻织品中的主要文物麻裤、麻褂的保护修复过程进行相对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以保存现状和病害分析为依据,制定以物理方法为主的保护修复方案。采用从清理、清洁(包括消毒以及有针对性的清洁措施等)到平复修整、形制复原、包装与保存等一系列合理的修复程序和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实施,使这批麻织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保障。同时,总结了这次文物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如对于结构疏松的麻织物清洗力度的把控度、平整定形中的要点,以及对于文物形制确定的再认识等,为进一步可能实施的保护修复保存了一手资料,也为麻织品文物的研究及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国墓地 麻织品 保护修复
下载PDF
再议汉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织造原理
15
作者 金琳 罗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汉代流行的单综双踏板斜织机是世界上首先用脚踏提综开口的素织机,它的机械原理已有学者进行复原尝试,但在控制经线开口机构、效率性等方面尚需再研究。文章试图通过汉画像石斜织机经面描绘细节和汉代斜织机釉陶模型,结合元代《农书》... 汉代流行的单综双踏板斜织机是世界上首先用脚踏提综开口的素织机,它的机械原理已有学者进行复原尝试,但在控制经线开口机构、效率性等方面尚需再研究。文章试图通过汉画像石斜织机经面描绘细节和汉代斜织机釉陶模型,结合元代《农书》记载织机,参照目前留存于浙江畲族农村相似类型织机,复原了上下开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复原织机分两层经面,其中上层经面张力固定,下层经面通过张力补偿,实现自然和提综开口的高效切换,使用打纬刀引纬和打纬,这种织机可能和采用两层经面张力补偿的斜织机成为汉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的两类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综双踏板斜织机 经丝开口 经线张力补偿 畲族 汉代
下载PDF
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中半人半兽形象的演化及文化探原
16
作者 张兵 赵贤莲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4-59,174,共17页
在中国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中,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从史前时代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经历了萌芽、发展、变化和定型四个阶段。史前时代,随着图腾崇拜的瓦解和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初步构拟了以人为主导的半人半兽神,形象由写实发展到抽象... 在中国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中,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从史前时代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经历了萌芽、发展、变化和定型四个阶段。史前时代,随着图腾崇拜的瓦解和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初步构拟了以人为主导的半人半兽神,形象由写实发展到抽象,功用由纹饰审美演变为镇墓安魂。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半人半兽的文化属性由神祇逐渐转化为仙人,形象由板滞到生动,功能由辟邪祈福到帮助墓主升天成仙。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族融合和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背景下,祥和与狞厉的半人半兽相混杂,具有导引升仙和执守冥界的职能。隋唐至宋末,由于儒家礼乐文化和风水堪舆术盛行,半人半兽的形象由凶恶到谦恭,作用由镇守门户到福佑子孙。半人半兽形象特征、功能属性及文化内涵的变迁,本质上是古代人民宇宙概念、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人半兽 《山海经》 墓葬文化 神鬼观念
下载PDF
湖州明代邵南夫妇合葬墓出土丝织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淼 蒋玉秋 +3 位作者 鲁佳亮 陈云 王淑娟 何珊珊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31,共12页
墓葬出土丝织品是研究古代丝绸技艺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证据。浙江湖州在明代中期已是中国丝绸的重点产区,除湖丝甲天下外,生产的丝绸品种也极其丰富。湖州明代邵南夫妇合葬墓出土丝织品,是湖州地区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 墓葬出土丝织品是研究古代丝绸技艺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证据。浙江湖州在明代中期已是中国丝绸的重点产区,除湖丝甲天下外,生产的丝绸品种也极其丰富。湖州明代邵南夫妇合葬墓出土丝织品,是湖州地区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明代丝织品实物资料。本文对该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及所用面料进行重点考察,从服饰品类、丝织品种、丝绸纹样类别等角度开展了服饰形制研究、面料工艺分析与纹样复原研究,为后续的文物保护与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墓出土的男女服饰种类齐全,丝织品种基本涵盖明代丝绸的典型品种,丝织品纹样题材广泛、构图巧妙,呈现出敦厚温柔的明代丝绸风貌,出土丝织品反映出明代中后期杭嘉湖地区丝织品的技艺与服用特征,也为研究浙江地区的丝绸技艺与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丝织品 服装形制 丝绸品种 纹样艺术 邵南夫妇墓 明代
下载PDF
医学考古学视野的丝绸之路香药交流之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丽 祁翔 赵丛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330,F0003,共9页
本文以医学考古学的视野,在对相关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香料交流的历时性出发,将中国古代香药的发展分为发生期(先秦)、发展期(秦汉)、成熟期(魏晋至唐)、兴盛期(宋元)、普及期(明清)。而丝绸之路则为香药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 本文以医学考古学的视野,在对相关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香料交流的历时性出发,将中国古代香药的发展分为发生期(先秦)、发展期(秦汉)、成熟期(魏晋至唐)、兴盛期(宋元)、普及期(明清)。而丝绸之路则为香药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自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东南亚、南亚、中亚、地中海东岸等地的香药纷纷输入我国。香药文化的交流,与丝路的发展态势相契合;这种交流具有双向性,国外香药不断输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医药理念、医疗技术也推广于域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多方面效应,不但推动了医药的进步,更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药 丝绸之路 医学考古学 中外交流
下载PDF
青岛城阳财贝沟东周墓出土青铜容器的成分与金相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飞 张涛 +1 位作者 曹琼文 尹潇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利用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金相显微镜对青岛城阳财贝沟东周墓出土11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1件青铜容器均为Cu-Sn-Pb三元合金,且含有少量铁、锑、银等金属杂质元素。大多数青铜容器为铅锡青铜材质,铅含量普遍较高,... 利用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金相显微镜对青岛城阳财贝沟东周墓出土11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1件青铜容器均为Cu-Sn-Pb三元合金,且含有少量铁、锑、银等金属杂质元素。大多数青铜容器为铅锡青铜材质,铅含量普遍较高,平均约为17.58%,青铜容器均为铸造成形,未见铸后加工工艺。同一墓葬中青铜容器的合金成分相近,不同墓葬中的同一器型的青铜容器在合金技术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财贝沟东周墓出土青铜容器多为素面,基体普遍锈蚀严重,不少金相组织中还发现有自由铜晶粒,与青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及埋藏环境影响下的电化学腐蚀有关,但其出土青铜容器的合金配比、成型技术与机械性能间接反映出当时工匠拥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和陪葬青铜容器的礼器功能趋于淡化,为全面认识东周时期齐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当下对青铜容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财贝沟东周墓 青铜容器 成分 金相分析
下载PDF
中国古代马面裙研究——兼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马面裙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玺增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8-61,共14页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流行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共用一个裙腰,采用中间交叠的二片式结构,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第二,明代马面裙裙身中间打活褶,活褶中间为“合抱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1...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流行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共用一个裙腰,采用中间交叠的二片式结构,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马面”;第二,明代马面裙裙身中间打活褶,活褶中间为“合抱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1厘米宽的细褶裥,抑或在细褶间绗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裥;第三,明代马面裙裙襕为单襕和双襕型,清代马面襕干裙的褶为拼接缝制的固定褶形成的立体效果,鱼鳞马面裙的裙褶活褶与固定褶交替,褶面呈有弹力的活褶;第四,根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马面裙的实物纹样可知,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下部花样繁复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面裙 旋裙 百褶裙 传统服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