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窑六世纪晚期制瓷原料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1
作者 鲁晓珂 宗若菲 +1 位作者 李伟东 徐嫦松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了提高釉面白度对制釉工艺也进行了变革,体现了为创烧早期白瓷而做出的努力。这些结果为科学认知邢窑六世纪晚期制瓷原料的特点和来源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破解白瓷起源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窑 制瓷原料 锶同位素比值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陶质文物表面结晶盐中有机酸根和无机阴阳离子
2
作者 荆海燕 郑丽珍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3-746,共4页
对双通道离子色谱同时测定陶质文物表面结晶盐中的CH_(3)COO^(-)、HCOO^(-)、F^(-)、Cl^(-)、SO_(4)^(2-)、NO_(3)^(-)等9种阴离子和Li^(+)、Na^(+)、K^(+)等6种阳离子的测定方法进行优选。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确定采用Metrosep A Supp7... 对双通道离子色谱同时测定陶质文物表面结晶盐中的CH_(3)COO^(-)、HCOO^(-)、F^(-)、Cl^(-)、SO_(4)^(2-)、NO_(3)^(-)等9种阴离子和Li^(+)、Na^(+)、K^(+)等6种阳离子的测定方法进行优选。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确定采用Metrosep A Supp7色谱柱为阴离子分析柱,3 mmol/L碳酸钠为阴离子淋洗液,流速为0.7 mL/min;Metrosep C4型色谱柱为阳离子分析柱,0.8 mmol/L吡啶二羧酸-1.6 mmol/L硝酸为阳离子淋洗液,流速为0.7 mL/min。在此方法下,净化后的滤液一次进样,电导检测器检测,各离子峰形好,分离时间适中,分离效果很好。各离子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在0.005~0.05 mg/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1%~4%(n=5)。结果表明,瓦当表面结晶盐中主要含有Ca^(2+)、Na^(+)、CH_(3)COO^(-)、Cl^(-)、SO_(4)^(2-)、NO_(3)^(-)。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可有效分离文物表面结晶盐中的常见有机酸根离子和无机阴阳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结晶盐 离子色谱 有机酸阴离子
下载PDF
面向数字人文的出土陶器器形知识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
3
作者 韩牧哲 高劲松 +1 位作者 李钰 付家炜 《情报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4,共19页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识重用和共享、解决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冗余和知识迷航等问题均有重要作用。首先,本文通过对出土陶器与考古学文化的关联路径的分析,明确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在替代传统人文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关联环节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知识结构解析和知识向量表示,展示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进行知识组织的方式和效果;针对陶器器形,从属种和整部两种维度分别提出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以及对陶器器形知识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的具体方法。最后,以从察吾呼遗址、焉不拉克遗址和莫呼查汗遗址中抽选的20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器形数据为例,验证上述方法在史前文化分期研究问题上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个目标墓葬的分期结果与考古学界综合出土陶器类型和墓葬形制得出的矫正分期结果的吻合度达84.21%,这充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知识匹配 关联路径 出土陶器
下载PDF
全国陶瓷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思考
4
作者 朱艳红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5-23,共19页
为了解全国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国家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的177家陶瓷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免费开放情况、新媒体应用情况及2021年度部分工作开展情况等,并与全国博物馆相关... 为了解全国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国家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的177家陶瓷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免费开放情况、新媒体应用情况及2021年度部分工作开展情况等,并与全国博物馆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认为:陶瓷博物馆应在相关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下,依托当地陶瓷特色,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加强新媒体应用等措施,持续、有效地向社会民众传播陶瓷文化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博物馆 分布 分类 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古代瓦当类型及其纹饰演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延旭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独具特色的重要构件,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此后先秦、两汉、隋唐直至明清时期,历代均有瓦当的制作与使用。近三千年间,其基本形制包括半圆形、圆形与大半圆形,制作材料则涵盖了灰陶、琉璃及金属等材质,纹饰可划分为... 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独具特色的重要构件,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此后先秦、两汉、隋唐直至明清时期,历代均有瓦当的制作与使用。近三千年间,其基本形制包括半圆形、圆形与大半圆形,制作材料则涵盖了灰陶、琉璃及金属等材质,纹饰可划分为图案、图像与文字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瓦当的出现既是其自身功能转变与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建筑文化的深刻烙印。可以说,瓦当是时人思想观念、艺术品位与精神诉求的物质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当 类型 形制 材质 纹饰
下载PDF
人工辐照对瓷器热释光前剂量法测年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吴安健 李其江 +1 位作者 李锦伟 林子薇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实验室的人工辐照、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瓷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装置对瓷器测年并不能造成影响;常规时间的XRF测试对瓷器的断代不会产生影响;实验室中的辐射剂量能够定量增大瓷器的热释光年代,实验室人工辐照剂量对瓷器年龄的影响的呈线性规律,瓷器在实验室接受人工辐照时间过长将出现辐照吸收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人工辐照 前剂量技术 瓷器
下载PDF
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质浅析
7
作者 磨占雄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0,94,共4页
陶瓷的产生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大突出特性”。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质包括“知术达理”“辨物晓义”“识纹明意”“观器崇德”“瓷路增... 陶瓷的产生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大突出特性”。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质包括“知术达理”“辨物晓义”“识纹明意”“观器崇德”“瓷路增信”五个维度。要讲好中国陶瓷故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文化特质 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嘉靖时期陶瓷纹饰的艺术特色及设计应用前景探析
8
作者 张恬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11-12,26,共3页
目的:以嘉靖时期陶瓷纹饰为基础,将其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设计开发出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新艺术品,进而提升当代艺术品的文化价值,赋予当代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大众了解明嘉靖时期的文化特色与审美趣味。与此同时... 目的:以嘉靖时期陶瓷纹饰为基础,将其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设计开发出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新艺术品,进而提升当代艺术品的文化价值,赋予当代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大众了解明嘉靖时期的文化特色与审美趣味。与此同时,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使其在当代市场中绽放出新的光彩。方法:从嘉靖时期陶瓷纹饰的艺术特色入手,而后延伸到现当代设计上,通过元素分类提取、数字化分析、转化等艺术设计专业方法进行创新性设计,并以多类材料为载体,以多种技艺制作当代艺术品。结果:嘉靖时期陶瓷纹饰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陶瓷工艺领域有极大的发展,不仅继承了前朝的特色,还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将嘉靖陶瓷纹饰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设计,不仅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还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销品市场首先发展起来,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更青睐于新鲜有趣的物体,因此将嘉靖陶瓷纹饰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有比较可观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时期 陶瓷纹饰 现代设计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9
作者 魏翔 《佛山陶瓷》 2024年第1期75-77,共3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层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力量,也需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本文以基层博物馆中的陶瓷类文物为例,研究了数字保护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探讨了数字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层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力量,也需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本文以基层博物馆中的陶瓷类文物为例,研究了数字保护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基层博物馆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数字保护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基层博物馆 陶瓷文物 数字化保护
下载PDF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款识的整理研究
10
作者 李伟信 黄奕欣 桑月侠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款识比较丰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通过收集的300片明代景德镇民窑瓷片款识实物标本,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对景德镇民窑款识进行了分类和解读,并探讨了其在明代繁荣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 瓷器款识 民窑 景德镇 明代
下载PDF
出土破损陶器文物活性生物泥粘接修复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汉龙 张涵 +5 位作者 叶琳 杨阳 张良帅 韩绍康 肖杨 成亮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26,共2页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考古出土的破碎陶器需要经过清洁表面污染物、粘接断裂碎片、补全修复完善形制等技术流程来复原陶器形制的直观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接修复 出土陶器 活性生物 人类文明进程 技术流程 考古出土 宗教信仰
下载PDF
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测年研究
12
作者 石玲玲 范安川 +4 位作者 李剑 张凝灏 李媛 辛礼学 金正耀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是西沙群岛海域一处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该遗址出水了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多种瓷器,是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外销瓷贸易的关键窗口。虽然前人通过青花瓷器类型学分析确定了遗址的相对年代,但由于未发现船体痕迹无法进行碳十四测年,而热释光测年方法则为确定遗址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一种替代手段。为了探究该遗址出水青花瓷器的热释光性质及年代,本研究利用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16件青花瓷片进行了古剂量测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K的含量。在剂量率的计算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样品的经纬度、埋藏深度、含水率以及放射性元素含量等参数,并首次使用综合矿物分析(TIMA)揭示了瓷胎中的石英粒径分布情况,以提高剂量率计算的准确度。热释光年代结果表明,这批青花瓷烧制于元代至明代早期,在释光有限的误差范围内符合传统鉴定方法得出的该遗址属于元代这一结论。这有助于揭示该历史时期相关器物的制作工艺、实际用途和可能的产地。此外,这也为理解该历史时期青花瓷器在海上贸易中的传播路径、交易规模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屿二号 沉船遗址 青花瓷 释光测年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下载PDF
湖南攸县网岭古墓群出土西汉陶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志强 文国勋 +2 位作者 周珺 邱玥 肖亚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7,共6页
为研究湖南攸县网岭古墓群出土的西汉时期陶器的组成结构和保存现状,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对陶器的胎体成分、烧制温度、表面涂层属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这批... 为研究湖南攸县网岭古墓群出土的西汉时期陶器的组成结构和保存现状,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对陶器的胎体成分、烧制温度、表面涂层属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高铁易熔黏土;陶胎结构较为疏松,烧成温度范围为880~960℃;确定样品表面有锡层装饰,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表面黑色物质中存在胶结材料。以上分析结果为研究西汉时期锡涂陶的成分组成、制作工艺及发展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岭古墓群 西汉 锡涂陶 组成结构
原文传递
实验法探讨瓷胎元素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热膨胀法测温的影响
14
作者 丁银忠 李媛 +2 位作者 李合 康葆强 侯佳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9,共9页
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 高温技术是我国古陶瓷科技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而古陶瓷测温是古陶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研究内容。热膨胀法具有比较直接和精确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特点,然尚存在部分标本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南北方古瓷胎组成配方和结构性能特点,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制备具有我国古陶瓷典型瓷胎配方和不同烧结状态的标准参考样,采用热膨胀仪科学化表征瓷胎重烧热膨胀曲线上转折点与其化学组成、烧成温度间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其影响规律及内在机理,同时确立瓷胎化学组成中Al_(2)O_(3)含量和自身烧结状态是影响热膨胀法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化认知现有热膨胀测温方法,补充和完善使用热膨胀仪判定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陶瓷工艺因素 热膨胀法 模拟实验 瓷器测温
下载PDF
长沙窑花鸟纹样数字化采集与活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巍 邓雅之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4期60-66,共7页
长沙窑花鸟纹样在长沙窑彩绘瓷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拾遗存真,其种类、形象和艺术形态丰富多样,极富生命力。将长沙窑花鸟纹样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长沙窑花鸟纹样在长沙窑彩绘瓷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拾遗存真,其种类、形象和艺术形态丰富多样,极富生命力。将长沙窑花鸟纹样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窑 花鸟纹样 数字化
下载PDF
中国古瓷视角下的斯瓦希里文明嬗变
16
作者 钱一平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7-58,157,共13页
自9世纪起,中国陶瓷就通过印度洋贸易网络流通到东非,随后在斯瓦希里海岸出现了一种中国物质文化与阿拉伯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采借现象。11—15世纪,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进口器物被广泛地运用在东非沿海城市的核心建筑——柱墓、清真寺... 自9世纪起,中国陶瓷就通过印度洋贸易网络流通到东非,随后在斯瓦希里海岸出现了一种中国物质文化与阿拉伯宗教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采借现象。11—15世纪,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进口器物被广泛地运用在东非沿海城市的核心建筑——柱墓、清真寺和石屋中,用来连接过去和现在、本土与海外,并成为精英贵族“大传统”的一部分,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跨文化特征,反映了前现代的亚非联系。来自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移民群体的更迭使东非地区对中国陶瓷作为建筑装饰的使用呈现出时代性变化,同时斯瓦希里人发挥非洲主动性,形成了将珊瑚石建筑、城市与文明挂钩的生活方式和象征体系。以中国古瓷来解释斯瓦希里文明的发展变化成为学界外来起源和本土起源争论的一部分,而借助跨学科的视角能更为全面地认识这段东非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瓦希里文明 非洲主动性 中国瓷器 伊斯兰文化
下载PDF
在地化视角下汉代崖墓与陶俑研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
17
作者 叶美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四川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是主体文化经历了在地化的结果,通过研究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地化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用实物资料勾连史籍,分析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 目的:四川所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是主体文化经历了在地化的结果,通过研究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地化所带来的影响。方法: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用实物资料勾连史籍,分析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文化在四川发生在地化的原因。同时,以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分别对馆藏的三台郪江坟台嘴1号崖墓和不同种类的陶俑进行详细的研究,基于这些代表丧葬文化的要素探讨汉文化在四川及邻近地区传播过程中在地化的具体表现。结果:研究发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文化接受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特殊地域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更符合该地特色文化因素的物化表达。结论: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并且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为今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墓 陶俑 在地化 汉文化 绵阳市博物馆
下载PDF
关于元张达夫墓出土青花■若干问题的探讨
18
作者 何琦 余金保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98,共8页
通过对比其他考古发掘出土资料,结合文献和传世书画作品,元张达夫及其夫人合葬墓出土元青花■内底人物故事题材应该是林和靖梅鹤图,其粉本有可能是南宋宁宗时期马麟创作的《林和靖孤山图》。与此同时,通过对元张达夫及其夫人合葬墓出土... 通过对比其他考古发掘出土资料,结合文献和传世书画作品,元张达夫及其夫人合葬墓出土元青花■内底人物故事题材应该是林和靖梅鹤图,其粉本有可能是南宋宁宗时期马麟创作的《林和靖孤山图》。与此同时,通过对元张达夫及其夫人合葬墓出土元青花■装烧遗留痕迹,并结合窑址调查资料,可以推断出以元张达夫及其夫人合葬墓出土元青花■为代表的元代景德镇窑■装烧工艺应该是采用了对口烧,而不是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墓 青花■ 梅妻鹤子图 装烧工艺
原文传递
清初流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
19
作者 徐祝申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7期79-82,共4页
清初东北人口较少,经济文化落后,大批流人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推动了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进步;在民族关系方面,加强了东北地区汉族流人与本地人民族融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 清代流人 东北地区 开发
下载PDF
传统青花纹饰的美学研究
20
作者 张心仪 《佛山陶瓷》 2024年第1期146-147,共2页
经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发展,景德镇元代得到了高岭土的第二次配方,直至明代宣德时期的巅峰,再经历清朝釉上釉下结合的彩瓷,青花瓷逐渐创新、发展、改变、传承以至现在随处可见的青花产品。虽然有一千多年的发展,但青花产品依然是素雅... 经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发展,景德镇元代得到了高岭土的第二次配方,直至明代宣德时期的巅峰,再经历清朝釉上釉下结合的彩瓷,青花瓷逐渐创新、发展、改变、传承以至现在随处可见的青花产品。虽然有一千多年的发展,但青花产品依然是素雅的白底上绘出一抹蓝色。青花伴随着中国历代人经济能力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上至帝王的喜好和日常,下至百姓的生活,似乎千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都离不开青花瓷。而传统青花纹饰,不仅受到新时期时代图腾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时对人们思想和审美的影响,而且吸收了中国画的技法,例如:“墨分五色”的分水技法以及线描、文人画的“没骨”画法。运用“气”“道”的美学内容,更好的弘扬了传统青花这项手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纹饰 青花 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