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1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下载PDF
火星神图像论略
2
作者 薛艳丽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工。驴首且骑驴形的火星神一直未发生变化,绘画的主体主要为名画家或宫廷画工。至于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火星神的原因,主要是与二者所依据的文献及其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神 驴首 驴冠 五星 炽盛光佛
下载PDF
汉代沂南北寨畏兽图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通过一个视觉史案例回应有关《武梁祠》的讨论
3
作者 张强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55-92,114,共39页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给图像,是以视觉史的研究方法去进入,重走图像的生成路径,重塑其图像结构,重整其逻辑线路,以此寻找到其象征、隐喻、表述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墓室畏兽图像”为案例,进行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实践视觉史方法论中对于图像的个体存在与定向叙述,以图像分析替代制作者制作的过程。同时,试图以此案例与巫鸿先生的《武梁祠》方法论展开进一步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史 沂南 畏兽 巫鸿 武梁祠 图像
下载PDF
敦煌藏经洞绢画Stein painting35.Ch.lvi.0034考
4
作者 赛本加 于春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47,155,共7页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Stein painting35.Ch.lvi.0034是一幅观无量寿净土经变图。绢画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是莲花手和金刚手菩萨,尊格与风格和其他同时期观经变图像中的胁侍菩萨不同,这种组合应该受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大日如来与莲花手、...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绢画Stein painting35.Ch.lvi.0034是一幅观无量寿净土经变图。绢画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是莲花手和金刚手菩萨,尊格与风格和其他同时期观经变图像中的胁侍菩萨不同,这种组合应该受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大日如来与莲花手、金刚手菩萨图像的影响,与吐蕃时期密教题材绢画中的菩萨形象接近。绢画的右上角绘制的“未生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着吐蕃装,对比其他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绢画,推测该绢画时代为吐蕃赞普墀祖德赞执政期间(815-841),应为类似“白央”一样精通吐蕃和唐两种佛教艺术风格的画僧所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观经变 菩萨 大日如来
下载PDF
从北齐墓葬壁画看中国人物画的嬗变——兼论湾漳墓壁画的画史地位
5
作者 马骁骅 宋相东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顾得其神”到“陆得其骨”,再到“张得其肉”实际上是中国人物画逐步走向写实的嬗变过程。而张僧繇的“疏体”,正是中国人物画初步完成从概念化图示到写实性图绘转变的标志。在张僧繇之后,随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顾得其神”到“陆得其骨”,再到“张得其肉”实际上是中国人物画逐步走向写实的嬗变过程。而张僧繇的“疏体”,正是中国人物画初步完成从概念化图示到写实性图绘转变的标志。在张僧繇之后,随着北朝对南朝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在文化上形成“南风北渐”的态势。河北磁县湾漳墓壁画正是北朝画家继承南朝张僧繇疏体人物画并发扬光大的成果。湾漳墓壁画作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个性化、高水平的写实人物绘画,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恺之 张僧繇 杨子华 湾漳墓壁画
下载PDF
元宇宙语境下花山岩画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路径与展望
6
作者 黄晓瑜 徐祥伍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元宇宙技术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形态,将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媒介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花山岩画的场馆资源进行结合,有助于实现花山岩画文化资源具身体验向数字场域的虚拟化演进。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需认识到元宇... 元宇宙技术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形态,将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媒介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花山岩画的场馆资源进行结合,有助于实现花山岩画文化资源具身体验向数字场域的虚拟化演进。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需认识到元宇宙技术对花山岩画文化资源数字转译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对元宇宙语境下花山岩画文化资源从传统路径到数字路径转变,其依托系统搭建、平台推广、交互体验、情感传承等四点路径尝试,为花山岩画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展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语境 花山岩画文化资源 文化遗产 传播途径
下载PDF
关帝庙大殿壁画病害分析与修复
7
作者 王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为了解决大同关帝庙主殿壁画群较为严重的脱落、开裂等损坏问题,通过对壁画损坏现状和各工艺层病害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提出了对壁画不同工艺层的修复工艺,开展了修复施工。实践表明:确定的龙骨变形与地仗层修复、画面起甲修复、仗层酥... 为了解决大同关帝庙主殿壁画群较为严重的脱落、开裂等损坏问题,通过对壁画损坏现状和各工艺层病害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提出了对壁画不同工艺层的修复工艺,开展了修复施工。实践表明:确定的龙骨变形与地仗层修复、画面起甲修复、仗层酥碱和盐霜修复、沥粉贴金层加固及粉化壁画加固等修复工艺过程合理和技术得当,达到了预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庙 壁画修复 文物病害 文物工程 地仗层
下载PDF
广西花山岩画图像与服饰融合研究
8
作者 蒋美艳 钟丽婷 +2 位作者 梁宏霞 覃思思 朱雪洋 《上海包装》 2024年第1期133-135,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饰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在逐步提高。花山岩画图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原始感的图像与各种服装相融合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概述了花山岩画的内涵与艺术特征,分析了花山岩画与服饰设计融合的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饰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在逐步提高。花山岩画图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原始感的图像与各种服装相融合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概述了花山岩画的内涵与艺术特征,分析了花山岩画与服饰设计融合的途径,探讨了花山岩画服饰品牌的传播策略,旨在实现花山岩画图像与服饰设计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图像 服饰品牌 推广传播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9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下载PDF
俄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研究
10
作者 龙忠 陈丽娟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弥勒经变 绢画
下载PDF
敦煌出雕版墨印填色版画刍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德 胡发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9,共14页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观音版画 填色美术 明清版画 浮世绘
下载PDF
山西古代壁画中的数理文化考--以汾阳圣母庙和阳泉平坦脑村墓室壁画为例
12
作者 史宏蕾 张迎香 +2 位作者 王金梅 伊宝 康雪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文章打破壁画研究的学科壁垒,以壁画为载体深入研究其图像价值。通过运用瓦尔堡“好邻居原则”和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三层次阐释结构”的方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方面解读汾阳圣母庙壁画和阳泉平坦脑村墓室壁画... 文章打破壁画研究的学科壁垒,以壁画为载体深入研究其图像价值。通过运用瓦尔堡“好邻居原则”和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三层次阐释结构”的方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方面解读汾阳圣母庙壁画和阳泉平坦脑村墓室壁画图像,解密山西传统壁画中的地砖图形和建筑台基图像内部蕴涵的相关科学信息,以及在了解壁画创作者的科学素质的同时,窥探其反映的宋代“画学”和“算学”处于同等地位的信息。从图像学视域研究山西古代壁画的数理文化,既可以弥补已往研究之不足,又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古代壁画 图像学视域 数理文化
下载PDF
宣化辽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图像艺术与社会文化
13
作者 王隽彦 张悦 王英暎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室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再现了辽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围绕“备茶”这一主线,巧妙地把备茶、童嬉、教子三个图像内容构思在一起,描绘了一... 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室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再现了辽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围绕“备茶”这一主线,巧妙地把备茶、童嬉、教子三个图像内容构思在一起,描绘了一个逝者理想的“幸福家园”。透过壁画图像信息,我们可窥探“茶”已经成为辽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墓葬装饰的重要母题,并推断辽茶文化上承于唐、相近于宋,证实了辽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壁画 《备茶童嬉图》 图像艺术 社会文化 茶文化
下载PDF
“以形解意”:南北朝画像砖中的高士图案内涵解读——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
14
作者 崔华一 刘娜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32-34,共3页
目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政治最不稳定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离乱、战火频仍、疫疾流行、死亡枕藉,但仍诞生了极其动人的艺术篇章。这一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士大夫阶层十分活跃,不仅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其音乐... 目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频繁、政治最不稳定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离乱、战火频仍、疫疾流行、死亡枕藉,但仍诞生了极其动人的艺术篇章。这一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士大夫阶层十分活跃,不仅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其音乐、绘画和书法艺术等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画像砖是这一历史时期特殊的艺术载体,镌刻在砖石上的线条与浮雕记录着当时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灵魂寄托。高士图案是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化产物。文章旨在分析南北朝画像砖中高士图案蕴含的艺术内涵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以窥探南北朝的时代画像。方法:文章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对作品中出现的高士图案进行分析,运用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形”与“意”辩证关系的理论,探讨图案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文化意蕴。结果:通过深入分析高士图案,揭示南北朝时期清谈玄学盛行、士大夫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下,高士图案作为特殊文化产物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示了画像砖作为艺术载体,在记录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结论:南北朝时期的高士图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特点。深入解读这些图案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也为当代人重新审视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形解意” 高士图案 南北朝 画像砖 竹林七贤
下载PDF
中国古代翘头履的变迁及其穿着者身份的转变
15
作者 王乐 蔡欣 徐铮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翘头履是中国古代鞋履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品类,文章运用文献研读法、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梳理翘头履发展脉络以展示各时期翘头履典型形制。通过整理古代图像资料中人物所着翘头履,发现翘头履风格及穿着者的人物身份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 翘头履是中国古代鞋履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品类,文章运用文献研读法、图像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梳理翘头履发展脉络以展示各时期翘头履典型形制。通过整理古代图像资料中人物所着翘头履,发现翘头履风格及穿着者的人物身份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转变,与隋唐时期相比呈现对立之态。对此现象文章结合文献资料从社会风尚、审美观念及官方思想三个维度深究得出原因:隋唐以后缠足风气的流行、宋代崇古思想的盛行,以及宋明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翘头履 变迁 穿着者身份 服饰史
下载PDF
基于汉代画像砖实证材料的进贤冠起源、形制及使用
16
作者 高祥 牛犁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进贤冠是汉族男子冠服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冠式,其演变与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为了研究汉族冠服形象体系中文职官员的进贤形象,文章基于汉代画像砖史料实证汉代进贤冠的起源、形制及使用,有助于推动汉代男子官员形象研究。研... 进贤冠是汉族男子冠服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冠式,其演变与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为了研究汉族冠服形象体系中文职官员的进贤形象,文章基于汉代画像砖史料实证汉代进贤冠的起源、形制及使用,有助于推动汉代男子官员形象研究。研究指出,进贤冠作为汉代官职体系发展的衍生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基础样式,经新政时期完备,在东汉时期趋于成熟。汉代进贤冠独具特色的形制样式及符号表征在传统的各阶级中烙下深刻印记。进贤形象呈现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及礼仪规范,是传统阶级文化的沉淀亦是多维审美趣味的展现,对历代汉族男子的冠服体系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进贤冠 汉代画像砖 进贤形象 官民阶级 文官体系 礼仪符号
下载PDF
仰观:从穹顶画到藻井画——以异域、西域和敦煌石窟为文明比较
17
作者 葛承雍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静态设计,晚唐五代繁复极致却僵硬成为程式化装饰,显然与异域穹顶人物画的写实本真相差甚远,并制约了后世藻井画的整体创新,失去了外来文化激活开新,影响到吸纳新艺术潮流的演变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顶画 藻井画 异域与西域 敦煌石窟 文明传播
下载PDF
古代“为虎拔刺”文本流传与图像创造——兼谈敦煌行脚僧图像表现的人物集体性
18
作者 陈文彬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 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人物的宣扬相结合,成为一种“人间宗教”内涵中的图像模式,代表了一类人物的集体形象,如敦煌发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像。宗教人物和猛兽的互动,是宗教宣扬的自然观的体现,将以猛兽为代表的动物作为人物的附属和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虎拔刺 圣杰罗姆 伴虎行脚僧 文明互鉴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县芒扎石窟壁画辨析与年代新考
19
作者 多杰仁青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 芒扎石窟于1994年由汉藏考古学家共同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的首个具有明确纪年的礼拜窟。窟内有保存相对良好的壁画和建窟题记,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重要标杆。由于条件限制,在石窟发现初期,考古队对其建窟题记仅作了简单的翻译,未对壁画和题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通过逐一辨识和分析芒扎石窟的壁画图像,翻译和释读题记内容,推断该窟应凿建于古格王赤·南喀旺波平措德时期的火猪年(1467年),壁画风格为当时在阿里地区并不占主流的尼泊尔画风;其次,窟中出现的药师七佛壁画题材在阿里地区十分盛行,这与吐蕃王室后裔的药师佛信仰密切相关;再次,东壁中出现的师承像属于希解派冈·益西坚赞的上传支系传承。以上发现不仅可以作为断代西藏西部壁画的参照依据,还有力证明了希解派于15世纪中后期在阿里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史实,为西藏西部宗教与艺术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芒扎石窟 赤·南喀旺波平措德 希解派 药师七佛
下载PDF
岩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岩画研究为例
20
作者 张亚莎 张晓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欧洲洞穴岩画研究,始自20世纪初叶,但真正有较大进展是在20世纪中期,从学科与方法论上划分,可大致看到两条线索:一是欧洲艺术与考古学方法的进展线索,偏重于实践考古学的理论拓展;二是人类学阐释理论的介入,更多是岩画目的与功能的哲学... 欧洲洞穴岩画研究,始自20世纪初叶,但真正有较大进展是在20世纪中期,从学科与方法论上划分,可大致看到两条线索:一是欧洲艺术与考古学方法的进展线索,偏重于实践考古学的理论拓展;二是人类学阐释理论的介入,更多是岩画目的与功能的哲学探讨,在研究上更偏重早期人类精神与视觉传达形式与表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国际学界影响较大的学者,其研究方法上都显示出两者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岩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 艺术考古 人类学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