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瑞 顾天飞 卫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②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③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空间错位 影响因素 云贵川
下载PDF
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苗红 张杉 常家玲 《开发研究》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8—2022年的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核心文献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核心文献发文趋势呈从波动上升到急剧下降的“倒V形”结构。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 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8—2022年的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核心文献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核心文献发文趋势呈从波动上升到急剧下降的“倒V形”结构。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已基本形成以MCDOWELL L、CUOMO D、HYNDMAN J、FARIA C、BRIDGEN J等为代表的发文作者,以多伦多大学、杜伦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高校为主的研究机构和以美、英、加等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区域。国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热点由地理、性别、政治、空间、女性等传统议题逐步向身体、关怀伦理、女性主义地缘政治学等新兴议题扩展。研究议题持续呈现多元化特征,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研究前沿主要围绕地缘政治学展开,研究进展则大致经历了形成(1991—2003年)、发展(2004—2010年)与深化(2011年至今)3个阶段。加强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并介入社会问题将成为未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地理学 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PDF
图式语言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解构与景观修复研究——以坪坦村为例
3
作者 窦银娣 李萍萍 李伯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4,共13页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式语言理论,以坪坦村为例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解构,提出景观修复策略.研究表明:1)以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坪坦村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解构分析坪坦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得出了75种图式语汇,解构公共空间秩序法则得出了相邻、相交等词法与秩序性、时间性和本土性等句法,解构公共空间生长环境得出了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2)坪坦村公共空间表现出特征极为突出的侗族特色:公共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情景交融;生产、生活与精神公共空间场所互动共生;公共空间节点多维嵌套,层次丰富.3)图式语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修复路径:按“字—词—词组”层层递进织补空间元素;按“时间—空间—情感”循序渐进构建空间秩序;按“完善—修缮—重构”滚动式表达空间意境.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解析和特征解构,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图式语言 公共空间 景观修复 坪坦村
下载PDF
复杂网络视角下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归因分析
4
作者 柳林 汪恒生 +2 位作者 李万武 王晓霞 朱燕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3,180,共7页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_(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个代表城市的PM_(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相互作用关系 因果检验 有向网络特征 归因分析 京津冀晋鲁豫地区
下载PDF
环青海湖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与发生机制
5
作者 陈钢华 温倩 史艳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0-1059,共10页
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以环青海湖骑行为例,揭示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并基于地方理论和景观感知理论构建“区位-场所-情感”三维分析框架,识别情感动态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强度方面,与消极情感相比,游客积极情感的可变性及不稳... 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以环青海湖骑行为例,揭示骑行游客情感动态性的特征,并基于地方理论和景观感知理论构建“区位-场所-情感”三维分析框架,识别情感动态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强度方面,与消极情感相比,游客积极情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性的数值更高、数值区间更大,表明积极情感强度的波动程度更明显,游客之间的波动程度的差异性也更大。②多样性方面,游客消极情感多样性的变化最为明显,消极情感体验在骑行出发时最复杂,积极情感体验则在旅途结束时最复杂。③骑行所经之地独特的区位特质为游客提供了跨地方的差异化体验,场所特质则提供了具体的地方展演和体验方式。两者共同作用,不断引发骑行游客产生积极、消极情感,发生强度及类型上的变化,并在时空变换下将冰冷的道路空间转换为蕴含着丰富多变的人类情感的特殊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行游客 情感动态性 情感可变性 情感不稳定性 青海湖
原文传递
基于院前120急救大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空间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6
作者 李鹏 邱琬钧 +4 位作者 马楠 郭建科 刘永睿 张帅 伍美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35-242,共8页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居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大连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疾病谱系也随之复杂化,居民对急救的需求与日俱增.采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大连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历史大数据,筛选并分析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建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居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大连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疾病谱系也随之复杂化,居民对急救的需求与日俱增.采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大连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历史大数据,筛选并分析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建立数据库,利用最近邻距离指数、核密度、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连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空间格局分布的类型和特征.通过筛选符合标准的40 551病例后,对院前急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得到大连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男女比例为1.13∶1,疾病高峰年龄段是老年组(病发年龄≥60岁),排除不明确诊断,病种占比前3的疾病是损伤和中毒(24.727%)、心血管系统(10.219%)、呼吸系统(9.928%),且这些疾病都主要发生在老年组.院前120急救患者在空间上多呈现集聚分布,主要集中于苍山路周围、友谊广场附近、东联路与华北路相交一带、香炉礁街、联合路两侧、中山广场附近、人民路、二七广场周围、马栏北街、西山小区附近、台山街周围.以期对指导医院急救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制定有效的院前急救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院前120急救 急救患者大数据 GIS空间分析
下载PDF
权力、资本和地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7
作者 李伯华 张洁 窦银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增进村民福祉、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之一。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采用“权力—资本—地方”三元辩证视角分析,构建了“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网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提出有机更新共同体的行动路径”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对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进行机制探索和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是指政府、企业和村民三大更新主体,为实现有机秩序修复和传统功能转型两大更新目标,通过精准判定、精准修复和精准施策的更新方式提供多元保障的过程。2)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更新经过4个阶段的实践演进,最终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下成功搭建有机更新共同体网络体系。张谷英村政府强化权力规制机制、企业落实资本投入机制、村民践行地方参与机制,共同构成了张谷英村“构建有机更新网络、培育有机更新信任和形成有机更新规范”的三维互动机制。3)基于三维互动机制,针对张谷英村管理失衡、收益失策和权益失位的现实阻滞,提出了规划制定和监管强化、责任共担和收益共享、意识强化和行为规范的行动路径。研究从多元主体视角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研究进行补充,对张谷英村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 张谷英村
下载PDF
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姣娥 杜方叶 +1 位作者 魏筠筵 刘燕 《岳麓公共治理》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数字医疗凭借其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等优势,为医疗服务的革新和转型提供机遇。研究构建了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理论逻辑框架,结合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实践路径。主要结论如下:数字医疗可有效驱动医疗市场创新... 数字医疗凭借其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等优势,为医疗服务的革新和转型提供机遇。研究构建了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理论逻辑框架,结合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实践路径。主要结论如下:数字医疗可有效驱动医疗市场创新与变革、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配置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共享。然而,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鸿沟难以跨越、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政策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束缚了数字化医疗的全面推广与应用。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医疗区域合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疗 优质医疗资源 区域均衡 数字化 公共服务
下载PDF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9
作者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 传统村落 非遗 皇都村侗族大歌
下载PDF
面向城乡融合的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进展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10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5,共14页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都市农业发展转型评价及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多功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空间组织与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及竞租机制、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多维效应等5个方面。2)都市农业地域系统与城乡地域系统间的要素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作用逻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石。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和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强化基于地域系统视角的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竞租、土地权属和相关利益主体等研究。3)聚焦于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变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亟待开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其一,基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厘清都市农业系统地域功能演化的内源性和外部性驱动力间的交互联动和耦合作用机制;其二,揭示都市农业地域系统空间重组的核心机理,以及利益主体的作用关系与土地竞租的内在逻辑;其三,探索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农业功能转型 城乡融合 生态环境效应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乡村灾害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河南省浚县为例
11
作者 李玉恒 王晟业 黄惠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8-1825,共8页
聚焦于乡村灾害脆弱性,以河南省浚县418个村庄或居委会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力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洪灾冲击下的乡村脆弱性。研究显示:①浚县乡村灾害脆弱性平均值为0.47(满分为1.0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灾害... 聚焦于乡村灾害脆弱性,以河南省浚县418个村庄或居委会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力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洪灾冲击下的乡村脆弱性。研究显示:①浚县乡村灾害脆弱性平均值为0.47(满分为1.0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灾害暴露度(0.72)和适应力(0.76)较高,敏感度(0.45)相对较低。各乡镇在灾害韧性表现上存在空间差异。②距离河道较近且地势低洼的地区一般具有更高的暴露度,相较于其他地区更早遭受洪水冲击,并倾向于面对更大的灾害损失。此时,灾前阶段具备良好的预警机制及预防性措施能够有效通过提高适应力降低乡村灾害脆弱性。③洪灾之初,民众由于灾情尚未威胁到人身安全时更倾向于保护个人财产,这体现为各乡镇了解应对措施的比重普遍高于实际听指挥的比重。此时,现场引导工作在遭受灾害冲击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文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乡村灾害脆弱性、提升乡村灾害韧性能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脆弱性 乡村系统 气候变化 洪涝灾害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12
作者 雷敏 江星月 +3 位作者 王蓉 郑清 刘虹 崔秋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内90个地级市(州、盟)中,持续收缩型城市有27个,阶段收缩型城市有9个,潜在收缩型城市有29个,城市收缩现象显著;不同区域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发展的特征,中、下游区域协调度优于上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随机森林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城市体检的中心城市治理满意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李业锦 闫欣雨 +2 位作者 王雅倩 申郑钰 熊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基于2020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测度我国3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治理综合水平及其差异,探索影响城市治理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空间特征来看,治理评价高水平城市多分布于长江沿线和东部沿海地区,偏低水平多分布在西北... 基于2020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测度我国3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治理综合水平及其差异,探索影响城市治理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空间特征来看,治理评价高水平城市多分布于长江沿线和东部沿海地区,偏低水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城市间差异来看,城市治理存在“短板效应”,城市间生态环境治理和道路环境提升存在显著差异;从关键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对城市治理的综合感知受到城市建成环境、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体属性特征共同作用。在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中,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PM_(2.5)浓度、高公交站点和商场可达性促进居民对城市治理满意度的提升。在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变量中,大经济规模、高工资水平增强居民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在个体属性变量中,高龄、高学历及城市“新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效果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检 城市治理 居民感知 多层线性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精细尺度下郑州市城市居民福祉的测度——基于主客观比较的视角
14
作者 张志鹏 董冠鹏 +1 位作者 王相彪 郭雨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9,96,共8页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 基于对郑州市城市体检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融合,以郑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多尺度统计模型、非补偿性聚合等方法对城市内部社区、街道尺度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及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内部空间尺度,居民的主、客观福祉测度结果具有显著的地理匹配性,匹配程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在街道尺度,不同街道的居民主、客观福祉匹配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位于城市中心和东部的街道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客观生活质量水平匹配性高于其他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生活质量水平 多尺度统计模型 非补偿性聚合 居民福祉 郑州市
下载PDF
海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测度与空间特征研究——以长海县为例
15
作者 王辉 陈思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以长海县为研究区域,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提取文本数据,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评价体系,进而对海岛CES感知频率与综合价值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深入探讨了CES综合价值与游客活动强度之间... 以长海县为研究区域,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提取文本数据,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评价体系,进而对海岛CES感知频率与综合价值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深入探讨了CES综合价值与游客活动强度之间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海岛CES感知频率存在差异,各海岛的CES感知要素各不相同;(2)各海岛镇CES综合价值存在差异,大长山岛镇CES综合价值远高于其余乡镇;(3)海岛CES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4)海岛CES综合价值与游客活动强度呈现显著相关性,高供给-高需求的聚集区主要位于大长山岛和广鹿岛镇,表明这些区域的CES综合价值较高,游客活动频繁;獐子岛和海洋岛镇属于低供给-低需求的聚集区,CES综合价值和游客活动强度都较低;高供给-低需求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小长山岛镇,这些地区CES综合价值高,但游客活动较少;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分布较少。根据研究结论,对长海县提升海岛CES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空间特征 用户生成内容 海岛 长海县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16
作者 甄江红 田桐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394,共11页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其与聚落、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1)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以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大,宜居水平整体不高,生活环境与生态条件对人居环境的限制作用较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2)从旗/市来看,人居环境宜居度以东南部的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正蓝旗较高,西北部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与阿巴嘎旗相对较低;从苏木/镇来看,宜居度较高的一二等苏木/镇占56.94%,宜居度较低的四五等苏木/镇占20.83%。(3)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及以上区域内的聚落数量占比达91.34%,人口数量占比为91.28%,聚落与人口分布具有适宜区域指向性。[结论]人居环境的适宜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牧区聚落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未来需差异化推进聚落重构与生态移民,改善牧区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 锡林郭勒牧区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估
17
作者 陈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文章构建了我国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3—2020年我国20个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行评估,并结合信度分析、耦合协调度、聚类分析等方法多维度研究样本城市整体以及单个样本城市工业经济运行... 文章构建了我国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3—2020年我国20个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行评估,并结合信度分析、耦合协调度、聚类分析等方法多维度研究样本城市整体以及单个样本城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及其子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2013—2020年,文章所选我国20个样本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整体上稳中有升的态势较为明显,且五大子系统之间已初步形成“高耦合、良协调”的良性发展格局,但样本城市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而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的差异化程度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指标体系 演变规律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西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18
作者 王长燕 牛博 +2 位作者 任媛媛 张启铭 邓丽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2,69,共7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熵值法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目的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熵值法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综合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结果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呈M型增长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294~0.710,其中,农村生活水平指数变化较小,变化范围为0.074~0.164,农业发展态势指数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0.140~0.381;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0.215~0.639,人为驱动子系统和自然条件子系统指数相对比较稳定;农业经济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变化范围为0.501~0.804。结论2012-2021年,陕西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指标呈上升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持续提高,未来将处于良好的协调发展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灰色预测模型
下载PDF
市郊乡镇集市的地方营造与情感建构——以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为例
19
作者 刘敬杰 张富申 +2 位作者 周宇 周林波 赵欣雨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1-113,共13页
在当下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探索方兴未艾。以市郊乡镇颍州区三塔集镇集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探究空间意义的地方营造、情感建构,特别是二者对于... 在当下城乡二元体制被打破、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探索方兴未艾。以市郊乡镇颍州区三塔集镇集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探究空间意义的地方营造、情感建构,特别是二者对于地方认同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政府是交易空间塑造的主导者,通过“逢会”这一多属性活动扩展社会空间,并在意义空间上扮演主要参与者,在多方互动中实现叠写,共同实现地方营造。政府通过文化过滤满足文化筛选需求,形成新的空间再生产,各主体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媒介景观改造着集市,结合表征与非表征空间的融合,促进地方认同,最终实现地方情感建构,在原本的物质空间延伸出具有社会文化特质的多元空间。印刻在记忆、媒体中的集市不会凋零,饱含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也会在集市中得到存续,并赋予地方与空间以历史、经验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营造 情感建构 市郊乡镇 集市 三塔集镇
下载PDF
豫北黄河流域古地名的人文特征
20
作者 朱锋 陶银燕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5-34,共10页
豫北黄河的改道与流域变迁,决定了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流域概念也在变化。河南黄河左岸的黄河流域,有着遥远的地名文化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历史发展绵延至今。先祖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沿河而居,尽可能趋利避害,与黄河唇齿相依... 豫北黄河的改道与流域变迁,决定了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流域概念也在变化。河南黄河左岸的黄河流域,有着遥远的地名文化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历史发展绵延至今。先祖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沿河而居,尽可能趋利避害,与黄河唇齿相依,密不可分。面对水患灾难,进行不屈的抗争,显示出对黄河流域极强的适应能力。从地名上看,无论古今,黄河子民们在洪水灾害、历代战争、移民潮流面前,都能够随遇而安,繁衍生息。这与豫北黄河流域厚重的历史文明、历代辈出的人才、民间文学的持续繁荣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黄河流域 地名 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