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0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1
作者 杨立国 宁旺芬 +4 位作者 刘沛林 邓运员 胡最 郑文武 李伯华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创新性保护和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将数字技术赋能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阐释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概念,构建历... 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针对历史文化村镇创新性保护和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将数字技术赋能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阐释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概念,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全面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方法和数字化内容在多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而言:景观基因信息、景观基因图谱和地图符号等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多样的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史文化村镇信息进行全方位记录和永久性保存,并对采集和记录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在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应用上,其数字化内容能够为城乡规划和智慧管理提供有效指导,与多元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化拓展和延伸。总之,数字技术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无限的活力与动力,需要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转型,丰富中国乡村地理数字化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 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应用
下载PDF
乡村地名文化的大数据分析及其空间网络分布
2
作者 唐华仓 张旭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地名是研究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挖掘和研究乡村地名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4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为样本,使用文本分析工具,分别以全名、专名、通名进行频次统计和网络共现。发现和平、团结、张庄等是我国使用频次最高的行政... 地名是研究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挖掘和研究乡村地名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4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为样本,使用文本分析工具,分别以全名、专名、通名进行频次统计和网络共现。发现和平、团结、张庄等是我国使用频次最高的行政村地名,而在专名中,“东、大、西”等方位词和“王、李、张”等姓氏使用频次最高,“村、庄、山、沟”是最常见的通名。我国地名存在冀鲁豫和湘川渝两个核心,在周边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板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地名文化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村 地名文化 文本挖掘 网络关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公交服务感知与出行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获得感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贠艺涵 赵航 +1 位作者 熊仁江 刘思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1,共10页
将幸福感理论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相结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山地城市居民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公交资源获得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将幸福感理论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相结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山地城市居民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公交资源获得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出行幸福感呈现出边际递减特征;2)山地城市居民公交资源获得感在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公交服务质量感知对出行幸福感的正向影响随公交资源获得感的增强而减弱;3)山地城市公交资源获得感对出行幸福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市公交“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的制度改革提供启发,利于提高山地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非线性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 山地城市公交 出行幸福感 获得感
下载PDF
山地丘陵型城市空间扩展及形态演变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4
作者 程建兄 潘洪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为了解山地丘陵型城市的空间扩展及形态特征演变,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强度指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等对绵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和形态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 为了解山地丘陵型城市的空间扩展及形态特征演变,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强度指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等对绵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和形态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绵阳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为1980年的2.98倍,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不断增大;绵阳市在研究期内的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扩展结构和聚集异质性;城市空间扩展遵循“内部填充-外部扩展”的规律进行,呈现出“集聚-分离”的演变特征。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山地丘陵型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规律,能为绵阳市未来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形态演变 位置中心性指数 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 绵阳市 山地丘陵型城市
下载PDF
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5
作者 胡竣豪 吕剑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农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五个方面,选取契合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指标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甘肃省2006-2020年农村... 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从农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五个方面,选取契合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指标构建了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甘肃省2006-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优化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及以上,各一级指标整体上也表现出上升趋势。对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起阻碍作用的障碍因子涉及指标体系的五个面,影响其水平的因素存在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甘肃省需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乡村建设行动、促进乡村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及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障碍因子 优化程度 乡村建设
下载PDF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
6
作者 魏晨娜 凌小倩 彭笑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从产业空间的角度,基于三个维度构建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多个方面的演进态势、空间相关性和地区异质性。就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而言,智能制造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除东部地区发... 从产业空间的角度,基于三个维度构建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多个方面的演进态势、空间相关性和地区异质性。就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而言,智能制造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除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大地区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制造业智能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容易出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产生空间聚集的情况。制造业智能化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智能制造平均水平高的地区与平均水平低的地区间的差异,其次为地区内差距,最后为地区间超变密度。研究结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化 空间分布 莫兰指数 Dagum基尼系数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研究
7
作者 杨浩 卢新海 +1 位作者 任文琴 陈东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有助于理解镇域国土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趋势.该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批量化测算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等,考察分析... 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有助于理解镇域国土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趋势.该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批量化测算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等,考察分析1985—2020年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涵盖东北和华东的“第一象限区”是中国专业镇的主要集聚区,而以华南和西南为主的“第四象限区”为次集聚区;各地区专业镇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明显减缓;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聚合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其建设空间不断趋向融合和集聚,但同时也存在无序蔓延的风险.此外,专业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中镇域人口密度、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区域路网密度等变量均表现为正向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镇 建设用地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安徽省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秋龙 程蓉 吕俭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认定的安徽省400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元代及以前、明代、清代等时间维度分析不同时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山谷及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安徽... 以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认定的安徽省400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元代及以前、明代、清代等时间维度分析不同时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山谷及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安徽省241个传统村落始建于元代及以前,元代及以前保存至今的传统村落多集中于皖南山区,明清时期有向皖中地区发展的趋势;空间分布上呈越来越集聚的特点,元代时期形成一核一带集聚区,明清时期有向天目山北麓延伸的趋势;传统村落主要位于50~500m的平原及丘陵地带;以缓坡分布为主,同时有向较陡坡发展的趋势;各朝代演变中有明显的阳坡指向性和河流指向性;传统村落的分布及演变趋势沿山谷线呈带状分布,同时与中心城市若近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分布特征 安徽省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GIS的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郭帅龙 杨建欣 +4 位作者 马长乐 龚郁舒 高灿 康新玲 李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 以云南省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使用Arc GIS10.7工具,综合采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大维度探析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滇西密、滇东疏、西北密、东北疏、东南密、西南疏”的分布格局.(2)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集聚性,全省整体呈现出“三核状”分布格局,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其中整体及局部指向性均为“西北至东南指向”.空间分布集聚性上,高密度区主要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南)、保山市(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滇西北).(3)自然、人文、社会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形成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水资源储量、人均GDP、道路通车里程、少数民族占比与文化多样性指数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Arc GIS 影响因素 云南省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聚落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甄江红 张云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探究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聚落优化布局提供依据。利用影像数据、GIS技术、计量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聚落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1980—... 探究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聚落优化布局提供依据。利用影像数据、GIS技术、计量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聚落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1980—2018年,牧区聚落数量增加且规模扩大,等级结构虽呈小型化但有向大中型发展的态势,聚落规模空间分布属高值集聚但“冷热点区”分异显著,具“核心增长、边缘收缩”格局。(2)聚落分布呈集聚模式,但属于“大分散、小集中”,具有“南密北疏、东聚西散”的特征,聚落区位演化具低地、缓坡、向阳、多雨、轻风、亲水、草被、近路、避灾及乡镇中心趋向。(3)聚落经历了新增与消减并存的演变过程,并以新生及扩展聚落为多。(4)区位条件、道路交通、人口规模、城镇化、投资强度与经济水平、水草资源是聚落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且随时间演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减弱。综上,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的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时空差异显著,自然因素塑造了聚落的基本格局,社会经济因素是聚落演化的根本动力,差异化推进聚落的空间重构,对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聚落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模型 锡林郭勒牧区
下载PDF
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差异研究
11
作者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22,132,共14页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民居 传统村落 居住文化 景观区划 区域格局
下载PDF
广州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超标管控
12
作者 林琳 李英杰 +1 位作者 邓颖 王俊樟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1,共7页
利用高德地图POI、人口密度、土地价格、数字高程模型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2—2022年广州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超标管控。结果表明:(1)广州市住宅容积率等级高,变化大,并经历波动和隐性... 利用高德地图POI、人口密度、土地价格、数字高程模型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2—2022年广州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超标管控。结果表明:(1)广州市住宅容积率等级高,变化大,并经历波动和隐性稳定两阶段,2016年为最大值4.0,2018年为最小值2.5。(2)住宅容积率总体呈中心高集聚、边缘低集聚的圈层递减特征,且超标地块数量占比近40%,老城区超标率甚至高达84%以上。(3)住宅容积率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地块属性和社会经济等多维度因素的共同作用,且土地价格、人口密度是主导因素。(4)制定强度分区方案、控制指引及调节系数,对住宅容积率实施刚性管控和弹性调节,实现广州市住宅容积率分区分级管控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容积率 时空分异 主导因素 超标管控 广州市
下载PDF
上海市民宿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林巧莺 莫彩桃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55-59,共5页
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区,选取741个民宿点,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对上海市民宿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民宿总体呈集聚态势分布,浦东新区民宿数量最多,且多呈集聚分布,尤其浦东新区中部呈现由高集聚向四... 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区,选取741个民宿点,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对上海市民宿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民宿总体呈集聚态势分布,浦东新区民宿数量最多,且多呈集聚分布,尤其浦东新区中部呈现由高集聚向四周扩散分布的特征.中心城区边界交汇处、青浦区中部和崇明区西北部的民宿分布也较为集聚.上海市民宿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可达性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都对民宿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上海
下载PDF
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张淼 陈亚颦 +1 位作者 杨强 郭怡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08-212,256,共6页
以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2010—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本研究简称美丽乡村)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 以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2010—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本研究简称美丽乡村)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呈现出多核心不均匀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始终呈现东北—西南格局,重心总体由西南向东北转移。自然环境条件是美丽乡村空间分异形成的基础;而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异起到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GIS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海南岛村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类型划分
15
作者 肖晔 许译文 吴必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0-1422,共13页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综合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及叠置分析、Logistic模型和岭回归模型,探究了海南岛村庄空间格局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划分了村庄类型。研究发现:①海南岛村庄分布呈现“沿海稠密,内陆稀...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综合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及叠置分析、Logistic模型和岭回归模型,探究了海南岛村庄空间格局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划分了村庄类型。研究发现:①海南岛村庄分布呈现“沿海稠密,内陆稀疏”和“东部密集,西部分散”的空间格局;村庄规模普遍较小,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空间分异整体上亦与中央山区–外围沿海的自然地理分异基底相吻合;②乡村转型背景下,村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坡度等自然条件和乡镇交通可达性表征的经济区位影响,而村庄空间规模更受人口、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外部驱动;相对而言,建设用地的分布与扩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而耕地对自然环境仍然具有较高依赖性;③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种海南岛村庄类型,希望以此作为“因村制宜”的一个科学依据,助力海南岛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促进人地关系耦合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乡村振兴 村庄空间格局 村庄类型划分 海南岛
原文传递
滨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储碳的影响——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源 李发祥 +2 位作者 梁金水 李田慧 刘长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0-342,共13页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否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滨海城市ESV和陆地碳储存(TCS)变化,为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否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滨海城市ESV和陆地碳储存(TCS)变化,为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数据,基于土地动态度、当量因子法、土地转移矩阵、ESV贡献率、TCS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其对ESV,TCS和陆地碳储存价值(TCSV)的影响。[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大连市建设用地主要侵占西南部沿海地区的耕地和林地。(2)2000—2020年的4个时间阶段,大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降后升,持续加剧下降的发展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持造成直接影响。(3)2000—2020年的4个时间阶段,大连市TCS和TCSV呈现先升后降,持续加剧下降的发展趋势;林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TCS功能的保持。(4)2000—2020年大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以耕地、林地、草地转出,建设用地转入为主;造成不同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差异,贡献度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湿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5)2000—2020年大连市的ESV,TCS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镇化水平发展影响。[结论]从大连市经济发展,ESV提升,TCS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需要着重关注滨海岸线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冲突问题,加强对北部林草生态用地的保护,加快滨海地带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用地的碳封存能力,避免建设用地无限制盲目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城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陆地碳储量 自然经济价值 主成分分析法 辽宁省大连市
下载PDF
基于GTWR的广东省乡村聚落规模时空演变研究
17
作者 孙裔煜 高静 +1 位作者 仝德 李贵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49-1258,共10页
乡村聚落在聚落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缺乏对乡村聚落规模时空演变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导致乡村聚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数... 乡村聚落在聚落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缺乏对乡村聚落规模时空演变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导致乡村聚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数据,以乡村聚落斑块为单元,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乡村聚落规模演变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总结影响机制的阶段性规律。研究结论如下:(1)广东省乡村聚落规模演变呈现出增加–平稳–减少的趋势,35 a间总规模略有减少但区域结构性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乡村聚落演化与全省趋势一致;粤东地区原有乡村聚落不断扩张导致总规模持续上升,但趋势逐渐减弱;粤西北乡村聚落以部分聚落原地扩张和部分聚落日渐收缩并行为主,新增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化幅度均不高。(2)各影响因素对乡村聚落规模演变的作用力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地形条件、路网密度、县域人均GDP和基期聚落面积对乡村聚落规模的影响普遍呈现“倒U型”趋势,其它自然环境本底、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方向稳定,但影响力随阶段变化。(3) 35 a间广东省经历了城乡分割、城乡冲击和城乡融合3个发展阶段,各阶段乡村聚落规模演变的动力呈现出显著差别,在城乡分割阶段,乡村聚落发展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而在城乡冲击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聚落更易发生城市化;在城乡融合阶段,自然环境本底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区位可达性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路径依赖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 广东省
原文传递
渐进式更新彰显首都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18
作者 晏晨 《前线》 2023年第3期55-58,共4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城市建设方式由增量开发走向存量更新,强调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取代大拆大建,要求遏制建设性破坏行为,这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探索超大城市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积极推进城市更...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城市建设方式由增量开发走向存量更新,强调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取代大拆大建,要求遏制建设性破坏行为,这为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探索超大城市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融合,注重现实空间功能提升与历史景观相协调,坚持城市环境更新与文脉传承相融合,引导传统风貌恢复与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以渐进式更新彰显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式更新 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传承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角下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旭 韩凯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4期93-96,共4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同步进行。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沿黄流域传...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山东沿黄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同步进行。文化生态理论将文化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沿黄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有效策略,包括生态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保护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沿黄流域 传统村落 保护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