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审视:批判、建构及理想
1
作者 陈多闻 吴俊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女性的人文思潮,它基于女性的自觉和本能,聚焦机器技术、军事技术和生育技术三个方面批判现代技术的资本主义父权属性。生态女性主义立足生态和生存进行技术建构,提倡以“生存生产”为内涵的技术...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女性的人文思潮,它基于女性的自觉和本能,聚焦机器技术、军事技术和生育技术三个方面批判现代技术的资本主义父权属性。生态女性主义立足生态和生存进行技术建构,提倡以“生存生产”为内涵的技术经济模式、以“生态民主”为目标的技术政治理念,最终推动以“妇女友好”为主旨的技术文化实践。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理想的技术不仅是生态均衡的,也是性别均衡的,其最终指向是以妇女解放为前提的全人类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生态 生态女性主义 技术批判 技术建构 性别隐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下实施核心技术攻关的哲学思考与践行路径
2
作者 黄时进 王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文章通过对新型举国体制下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进行历史经验分析和创新理念阐述的基础上,展开哲学思考:从顶层设计和总体优化层面把握技术攻关的国家干预、从系统集成和系统协调层面剖析技术攻关的系统思维、从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层面洞察... 文章通过对新型举国体制下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进行历史经验分析和创新理念阐述的基础上,展开哲学思考:从顶层设计和总体优化层面把握技术攻关的国家干预、从系统集成和系统协调层面剖析技术攻关的系统思维、从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层面洞察技术攻关的辩证思维、从目标确立与认识闭环层面理解技术攻关的认识论。由此,提出新型举国体制下实施核心技术攻关的践行路径:发挥党和政府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战略指导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机制化生态建设、把握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边界、形成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以及鼓励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创新理念 哲学诠释
下载PDF
算法融入公共决策的伦理审视
3
作者 邱德胜 罗译泓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近年来,算法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决策当中。算法决策以其数据理性实现了决策科学化的理想愿景。但是,随着算法决策系统从决策伙伴日渐成为决策主体,算法在嵌入公共决策流程时伴随的伦理风险也愈发明显。算法风险产生的公平正义之问、... 近年来,算法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决策当中。算法决策以其数据理性实现了决策科学化的理想愿景。但是,随着算法决策系统从决策伙伴日渐成为决策主体,算法在嵌入公共决策流程时伴随的伦理风险也愈发明显。算法风险产生的公平正义之问、价值错位之问、人机冲突之问,成为人类决策与算法决策共存场景下必须积极回应的问题。算法既是提升、优化公共决策质量的工具,又是被治理、被优化的对象。因此,算法伦理治理应该从被动负责、被动响应的伦理善后转向积极担当、未雨绸缪的技术善治,为算法融入公共决策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算法赋能的公共决策不仅要巩固算法数据理性的优势,更要将反思、辩证的维度嵌入决策始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相融合的“联合决策”,为公共决策的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决策 算法风险 算法伦理
下载PDF
论道格拉斯·罗宾逊《译者登场》中的身体视角
4
作者 周忠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罗宾逊《译者登场》尝试通过“身体”这一视角解构西方传统翻译观中的二元论、工具主义和完美主义,提出重视个体经验、身体感觉和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范式,即身体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身体学”(又称“翻译身心学”)。该理论具有... 罗宾逊《译者登场》尝试通过“身体”这一视角解构西方传统翻译观中的二元论、工具主义和完美主义,提出重视个体经验、身体感觉和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范式,即身体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身体学”(又称“翻译身心学”)。该理论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是其并没有完成对传统翻译研究的解构任务。“身体”这一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登场》 身体 翻译身体学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差异与弥合:人机交流的社会认知进路探究
5
作者 孙瑞璇 谭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ChatGPT与人类用户的交流依赖于其内部语言模型,从具体的语义处理机制来看,人机交流表现出一种类“预测加工”的过程,在这种观点下,人机交流中的相互认知是一种双向预测的耦合。但人人交流中的社会认知并非仅仅依赖于内部机制运行,还依... ChatGPT与人类用户的交流依赖于其内部语言模型,从具体的语义处理机制来看,人机交流表现出一种类“预测加工”的过程,在这种观点下,人机交流中的相互认知是一种双向预测的耦合。但人人交流中的社会认知并非仅仅依赖于内部机制运行,还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具有独立性,不能还原到个体机制的解释框架之中,通过交互产生的认知结果具有具身性、关系性和涌现性。人人交流是一种参与式的意义构建过程,但是ChatGPT与人的交流并非具身,而是完全依赖内部模型机制的运行,交流过程仅仅是对人类赋予意义的单向识别,提供给用户的只是一种泛情景化、知识化和经验化的回复。人机交流想要走向社会认知,并非仅改进机器以单方面贴近人人交流的模式,而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弥合,同时机器广泛参与到与人类的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社会认知的内涵与边界的改变,因此应当在人类与机器的动态变化关系中为人机交流寻找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机交流 预测加工 社会认知 参与式意义建构
下载PDF
兼容决策理论探幽
6
作者 罗译泓 邱德胜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7,198,共13页
柯林斯认为,以权威决策理论和民主决策理论为代表的两种传统决策理论存在“合法性”与“延伸性”两大危机,造成了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因此,以柯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以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分别提出... 柯林斯认为,以权威决策理论和民主决策理论为代表的两种传统决策理论存在“合法性”与“延伸性”两大危机,造成了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因此,以柯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以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分别提出了“经验专长”理论和“良序科学”理论。两种进路的理论基础和建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地构建了一种“兼容决策理论”。兼容决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专家意见和外行视角的分歧,却在实践维度上面临着去语境化的困境。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兼容决策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实现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合理张力,但仍需对其可能产生的决策风险予以充分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容决策理论 科技决策 智能决策
下载PDF
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崇祯改历
7
作者 刘皓垚 宋芝业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工程哲学和科技史研究的结合点,本研究以明末的崇祯改历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采用去中心化的立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按照工程哲学“计划、实施、用物”的框架重新建构了崇祯改历的历... 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工程哲学和科技史研究的结合点,本研究以明末的崇祯改历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采用去中心化的立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按照工程哲学“计划、实施、用物”的框架重新建构了崇祯改历的历史,并在组织和梳理史料的过程中揭示出:无论是在改历的古今路线和中西路线确立的时候,还是二者磋商的时候,都隐藏着工程实践的机会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祯历书 世界4 机会性 综合创新
下载PDF
计算科学发现:目标与方法论反思
8
作者 浦江淮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计算科学发现是人工智能和科学交汇融合的产物,其通过计算的方式对人类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进行重构并实现了对人类自然认知能力的技术增强,从而使得经过恰当编程处理的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发现活动,并帮助人类获得关于客观世界... 计算科学发现是人工智能和科学交汇融合的产物,其通过计算的方式对人类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进行重构并实现了对人类自然认知能力的技术增强,从而使得经过恰当编程处理的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发现活动,并帮助人类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新知识。计算科学发现将计算作为一种方法和视角引入科学发现的研究中,揭示了以往推理方法中更为精细的结构,也为经典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方法论的思考可以发现,计算科学发现的限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能够将具体的科学发现活动表征为具有可计算性的问题,为该问题设计高效的算法并提供充分且正确的科学数据,同时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发现系统持有合理且必要的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科学发现 人工智能 科学发现 计算 方法论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论
9
作者 万长松 徐志源 柴亚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F0002,共7页
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而不是资本驱动的生产力;从价值上,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本质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而不是资本驱动的生产力;从价值上,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生成上,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下载PDF
感知共情:共情的第四维度探析
10
作者 崔中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行动共情互为协同,感知共情与认知共情互为渗透,感知共情作为共情整体的保障。四维共情内在关联的综合观摆脱了共情的分离观和一体观,解决了分离观的认知消耗以及一体观的他异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共情 感知共情 共情综合观 身体现象学
下载PDF
智能化信息社会对集体责任研究的挑战
11
作者 邬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信息社会走向智能化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对集体责任及其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解析挑战之根源,涉及集体责任的承担者、责任的归因、责任的规范和责任的治理:问责主体的“去心灵化”挑战,人与智能技术的信息本体论重构产生了无心灵... 信息社会走向智能化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对集体责任及其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解析挑战之根源,涉及集体责任的承担者、责任的归因、责任的规范和责任的治理:问责主体的“去心灵化”挑战,人与智能技术的信息本体论重构产生了无心灵的能动者;责任归因与规范改变产生的认知责任挑战,信息的超传播性进一步提升,集体必须承担认知责任且无法获得豁免;信息权力对集体责任结构的挑战,智能化催生了更隐蔽的权力形式,使集体责任结构更需要谨慎地解析;驾驭分布式道德的挑战,智能技术令分布式道德更为广泛,但治理路径并不明朗。这些挑战不仅体现了智能化信息社会对集体责任研究的全新需求,也对伦理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改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信息社会 集体责任 人机责任 人工智能伦理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叙事主体的社会风险及治理
12
作者 崔中良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8,共12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语言输出建构的叙事主体有不断超越现实主体的可能性,这将会挑战现实社会作为真实存在的基础,因此需要分析产生这些风险的根源。在独立存在论和平行存在论两种传统叙事主体存在观基础上,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叙事主体是...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语言输出建构的叙事主体有不断超越现实主体的可能性,这将会挑战现实社会作为真实存在的基础,因此需要分析产生这些风险的根源。在独立存在论和平行存在论两种传统叙事主体存在观基础上,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叙事主体是可能的,并表现出生成性、交织性以及在世性等超越性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叙事主体的不同存在特征,也带来不同层面的社会风险。在个体层主要有认知与情感能力削减、自我身份认同困难和自我存在意义消解等风险;在组织层主要有冲击主体间关系、影响组织的公共决策和加速后真相时代到来等风险;在社会层主要有大量职业消失、劳动方式改变和社会安全风险加大等风险。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叙事主体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建立现实主体语言池、划定叙事主体语料界限和培养自我反思实践能力作为应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叙事主体 超越性 风险挑战 社会风险治理
下载PDF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纾解
13
作者 孙冲亚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弱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时,也会在增殖性法则和全球化逻辑的共同作用下诱发意识形态风险,原因在于:一是弱人工智能过度关注“数字化身”,致使主体所在的“意义世界”发生混乱;二是弱人工智能具有“去政治... 弱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时,也会在增殖性法则和全球化逻辑的共同作用下诱发意识形态风险,原因在于:一是弱人工智能过度关注“数字化身”,致使主体所在的“意义世界”发生混乱;二是弱人工智能具有“去政治化”特征,这会加剧技术自由主义思潮弥散,削弱国家意识形态的共识整合能力;三是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弱人工智能具有监控特性,意在传播西方价值时规训“他者”。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必须从认同重塑、意义祛魅和技术反制等维度出发,积极应对弱人工智能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安全 监控资本主义 数字自由主义
下载PDF
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升维:内容框架与路径
14
作者 李春成 《科技智囊》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系统升维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从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协同融合的视角,以及产业生态组织、生态网络、生态数字化赋能...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系统升维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从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协同融合的视角,以及产业生态组织、生态网络、生态数字化赋能、空间联系、生态位管理、生态治理机制六个方面分析了未来产业培育的产业与创新生态维度升级的趋势与内容。结合我国区域未来产业的实践需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升维路径及其政策建议,包括重视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双生态”联动,分领域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体系;将未来产业高成长顶尖创新型企业纳入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试点,梯次培育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开展城市群未来产业集群体系建设试点,打造一批跨区域未来产业与生态体系示范区;高度重视基石型服务组织的生态效应,发现、支持和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基石服务机构;大力加强多元、开放、合作、共生的新型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多链协同、跨界融合创新能力;优化产业与创新生态的政策体系和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创新 生态升维 内容框架 路径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深度互动
15
作者 柳海涛 汪娅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认识论四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互动。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对心智的科学界定为人工智能奠定了概念框架;在方法论上,对人类心智的技术建构实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功能模拟;在价值论上,... 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和认识论四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互动。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对心智的科学界定为人工智能奠定了概念框架;在方法论上,对人类心智的技术建构实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心智的功能模拟;在价值论上,人工智能对“意义”的理解需要借鉴人类心智的意向性机制;在认识论上,作为主体与世界之中介的知觉范畴是整合人类心智与人工智能的认知基础。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将会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拟脑”到“拟人”的转变;二是从“合理地思考与行动(算法)”到“像人一样思考与行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心智 人工智能 技术化 主观感受性 意向性
下载PDF
技术与体验时间之关系探赜
16
作者 宋超凡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探讨技术与体验时间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生存方式及存在状态的有效路径,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具体经验方式变革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间接作用,前者指向斯蒂格勒话语下的“第三记忆”... 探讨技术与体验时间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生存方式及存在状态的有效路径,二者间的关系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具体经验方式变革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显现于技术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间接作用,前者指向斯蒂格勒话语下的“第三记忆”概念、“记忆工业化”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后者则指向马克思对劳动时间的理解与“社会加速现象”对体验时间的情绪表征的“摄动”。这意味着基于体验的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受具体技术形态制约的,它并非纯理性的价值无涉的认知对象,而是附着了丰富情绪体验的,这激发着我们思考促进时间体验附着良好情绪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即应在充分把握了现实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谨慎采取“社会减速”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体验时间 第三记忆 社会加速 情绪表征
下载PDF
自然辩证法学科视域中的工程哲学
17
作者 徐治立 吕弈诗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目前主要呈现出自然辩证法原理和科学技术哲学两大学科分支,后者又蕴涵工程哲学学科等分支领域。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扩展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体现了中国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国外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目前主要呈现出自然辩证法原理和科学技术哲学两大学科分支,后者又蕴涵工程哲学学科等分支领域。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扩展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体现了中国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国外的学科特色。国内外工程哲学都由工程界和哲学界共同推动发展且具有相似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工程哲学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明显区别于技术哲学且具有鲜明体系化理论。工程哲学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开拓性意义。相对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等,工程哲学作为自然辩证法学科分支更加全面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原理,广泛拓展了自然辩证法实践,凸显了自然辩证法“两科联盟”特征,充分呈现了自然辩证法学科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工程哲学 学科意涵
下载PDF
岩土工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18
作者 马中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181-0184,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持续进步以及技术能力的日益增强,岩土工程的勘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水文地质条件在岩土工程勘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其进行精准勘测对确保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确切评估区域内的水文地质状况有助于避免潜在的工程...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持续进步以及技术能力的日益增强,岩土工程的勘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水文地质条件在岩土工程勘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对其进行精准勘测对确保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确切评估区域内的水文地质状况有助于避免潜在的工程风险。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岩土工程中所涉及的水文地质难题,以便为业界专家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环境地质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何为“增强”:比较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的一个视角
19
作者 胡珍妮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07,共8页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面临“增强”概念的界定难题,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待此技术的态度,并形成了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两大阵营。双方都根据道义论和效果论等主流伦理学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理由。通过...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面临“增强”概念的界定难题,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待此技术的态度,并形成了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两大阵营。双方都根据道义论和效果论等主流伦理学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理由。通过对两大阵营的批判性考察可知,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之间存在根本分歧,这一分歧不仅在于如何界定“增强”概念本身,还在于他们在界定该概念时所遵循的哲学范式与研究进路的差异,即对人与技术关系、技术与伦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通过对比二者在应对超人类革命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理论策略,可以看出坚持“内在主义”研究进路的超人类主义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的理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增强技术 生物保守主义 超人类主义 外在主义 内在主义
下载PDF
机会的衡量:社会性冻卵的合理性辩护
20
作者 刘冠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社会性冻卵,乃是女性保存生殖能力之理性选择,旨在实现生育机会的保留。就女性生育行为而言,其往往面临来自生育规律、主体身份和社会结构上的不利境地,这将导致其在生育选择过程中,遭受“内—外在因素”的双重禁锢。对此,部分女性寄希... 社会性冻卵,乃是女性保存生殖能力之理性选择,旨在实现生育机会的保留。就女性生育行为而言,其往往面临来自生育规律、主体身份和社会结构上的不利境地,这将导致其在生育选择过程中,遭受“内—外在因素”的双重禁锢。对此,部分女性寄希望于社会性冻卵为其设置“生殖保险”,以实现其“生育自由选择”“救济生育机会丧失”“保障生育机会平等”“维护生育自主尊严”等主体诉求。基于此,从自由主义立场、法权保护、人文关照及域外经验等维度,对社会性冻卵进行合理性辩护。然而,社会性冻卵亦可能导致系列社会风险,诸如冻卵商业化利用、女性客体化、冻卵权属纷争及社会结构分层等。因此,须对社会性冻卵行为设定必要限度,进行价值引导与技术规制,并最终实现社会性冻卵风险控制的伦理约束和法律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冻卵 生育机会 正当依据 行为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