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合成Si/(SiO+Ag)复合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王帅 唐梦 +3 位作者 蔡振飞 曹瑞 马扬洲 宋广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将微米Si和纳米Ag_(2)O进行机械球磨,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合成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以沥青为碳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碳包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C]。采用XRD、XPS、SEM、T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 将微米Si和纳米Ag_(2)O进行机械球磨,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合成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以沥青为碳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碳包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C]。采用XRD、XPS、SEM、T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微米Si和纳米Ag_(2)O在球磨破碎过程中原位形成Si O和Ag颗粒,并附着在基体Si上,两种复合材料都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低电流密度(0.12 A/g)下Si/(SiO+Ag)和Si/(SiO+Ag)-C循环5次后分别表现出1422和1039 mA·h/g的可逆比容量,而在高电流密度(2.40 A/g)下仍能获得672和393 mA·h/g的可逆比容量;当电流密度再次恢复到0.12 A/g时,可逆比容量可恢复到1329和961m A·h/g,Si/(SiO+Ag)-C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经8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仍稳定在943 m A·h/g,其突出的倍率性能归因于微米Si的颗粒细化以及球磨过程中原位反应形成纳米Ag颗粒导电特性,而循环稳定性的提高与原位形成Si O和包覆碳构成的双相缓冲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材料 Si负极材料 固相反应 机械化学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沉积岩中黄铁矿含量及其硫同位素组成连续测定方法研究
2
作者 韩娟 刘汉彬 +5 位作者 金贵善 张建锋 石晓 李军杰 张佳 刘小桐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沉积岩中黄铁矿的含量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可以用于判断沉积环境特征,反演成岩成矿过程。设计了一套多通道的黄铁矿硫提取装置,确定了装置的加热温度为130℃,实验时间为2h,优化了实验流程,实现一次提取同时满足黄铁矿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沉积岩中黄铁矿的含量和硫同位素组成研究可以用于判断沉积环境特征,反演成岩成矿过程。设计了一套多通道的黄铁矿硫提取装置,确定了装置的加热温度为130℃,实验时间为2h,优化了实验流程,实现一次提取同时满足黄铁矿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测定需要。采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硫含量和元素分析仪-气体同位素质谱法测定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R^(2)=0.9999,黄铁矿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4%~100%之间,10次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黄铁矿经过铬还原法提取生成的硫化银的硫同位素组成的测试结果和本身的测试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精度≤0.2‰,可以满足沉积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 黄铁矿含量 硫同位素组成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元素分析仪-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下载PDF
Au@α-Fe_(2)O_(3)纳米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3
作者 林青 黎水平 +4 位作者 缪志鹏 丁忆 梁栋 王昭 张小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Au@α-Fe_(2)O_(3)纳米棒在55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其带隙由2.20 eV变窄至1.95 eV。Au@α-Fe_(2)O_(3)纳米棒的荧光强度和电化学阻抗显著降低,光电流从0.27μA·cm^(-2)增大至0.45μA·cm^(-2)。纳米Au粒子既拓宽了Au@α-Fe_(2)O_(3)纳米棒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与α-Fe_(2)O_(3)纳米棒相比,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变得更加稳定,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效率提高约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α-Fe_(2)O_(3) 纳米棒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水分散聚合物制备
4
作者 张彦昌 林朝阳 +4 位作者 霍炳臣 郝小飞 王冬梅 李天仚 赵献增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55-262,共8页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自制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剂,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自制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剂,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考察了分散聚合过程中体系黏度变化,引发剂用量、硫酸铵的用量、分散剂的用量对共聚物黏度、分子量、颗粒尺寸的影响,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实验发现,在30℃,AM、DMC总单体质量分数为15%,DMC与AM物质的量比为1∶9,过硫酸铵浓度范围为0.70×10^(-4)~2.8×10^(-4)mol/L,硫酸铵质量分数范围为26.51%~28.1%,分散剂PDMC质量分数范围为1.1%~1.3%条件下,可以制备出黏度低、稳定性好的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水分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水分散聚合
下载PDF
1,3,5,7,9-五吡唑心环烯的合成及配位自组装
5
作者 张逸璐 姚春瑞 +1 位作者 张前炎 谢素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由于结构张力等因素,碗状心环烯分子通常难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笼状超分子结构.为了构筑碗状心环烯分子的配位笼结构,在其分子边缘修饰上具有配位功能的基团,研究其与金属间的配位自组装行为.[方法]通过1,3,5,7,9-五氯心环烯与... [目的]由于结构张力等因素,碗状心环烯分子通常难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笼状超分子结构.为了构筑碗状心环烯分子的配位笼结构,在其分子边缘修饰上具有配位功能的基团,研究其与金属间的配位自组装行为.[方法]通过1,3,5,7,9-五氯心环烯与吡唑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1,3,5,7,9-五吡唑心环烯,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其光学性质,并通过核磁滴定和高分辨质谱,探究1,3,5,7,9-五吡唑心环烯分别与富勒烯C_(60)和AgSO_(3)CF_(3)在液相中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结果]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1,3,5,7,9-五吡唑心环烯具有C_(5)对称性,吡唑基团的引入扩展了π共轭体系导致其吸收波长红移,同时增强了其荧光性能.核磁滴定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显示,在液相中,1,3,5,7,9-五吡唑心环烯与C_(60)仅发生弱的主客体自组装行为,而可与Ag^(+)发生配位形成M_(5)L_(2)分子笼状结构.[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C_(5)对称且含有5个配位位点的1,3,5,7,9-五吡唑心环烯,可在液相中与Ag^(+)发生配位自组装行为,可能形成了一种M_(5)L_(2)形式的配位笼状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环烯 1 3 5 7 9-五吡唑心环烯 配位自组装
下载PDF
石墨烯气凝胶对放射性废液中单宁酸的吸附
6
作者 刘波 孙红娟 +3 位作者 唐旭 刘菊 陈燕 马金铄 《非金属矿》 2024年第1期24-28,33,共6页
在常压水浴条件下制备三维石墨烯气凝胶(3DrGO-Lcy),研究其吸附放射性废液中的单宁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 在常压水浴条件下制备三维石墨烯气凝胶(3DrGO-Lcy),研究其吸附放射性废液中的单宁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pH值及吸附温度对单宁酸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3DrGO-Lcy对单宁酸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常压水浴条件下,以半胱氨酸为交联剂,能有效将氧化石墨烯交联成三维多孔状的气凝胶。该气凝胶对单宁酸的吸附在1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在pH为4的酸性条件下,对单宁酸的最大平衡吸附容量可达89 mg/g。此外,3DrGO-Lcy对单宁酸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而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3DrGO-Lcy通过π-π堆积和官能团氢键作用的多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实现对单宁酸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气凝胶 有机放射性废液 单宁酸 吸附
下载PDF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流体碳硫硼同位素特征
7
作者 张健 郝伟林 +1 位作者 巴桑元旦 张松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深循环过程十分复杂,对该区域地热资源的评估具有较大影响。加深对地热水起源、演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地热流体中碳硫硼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是研究地热水来源、地...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深循环过程十分复杂,对该区域地热资源的评估具有较大影响。加深对地热水起源、演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地热流体中碳硫硼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是研究地热水来源、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地热水作用过程的方法之一。对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水进行了系统性采样,测量了碳硫硼同位素。进行了碳硫硼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同位素特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和地层的淋滤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该地热系统中碳的主要来源为碳酸盐的溶解,与区域上分布的碳酸盐地层有关。谷露和续迈地热田δ^(34)S具有较大的分散性,显示出硫来源的非单一性,δ^(34)S均在大气碳酸盐和蒸发碳酸盐范围内,δ^(34)S同位素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和热储层中的硫酸盐矿物。谷露地热田具有较低的δ^(11)B值和较低的Cl/B比值,较高的硼含量,且硼含量和硼同位素值相对集中,表明硼主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的淋滤作用。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中硼含量极少,主要起到对地热水中硼含量的稀释作用,不改变地热水中的δ^(11)B值。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地下热水的起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存在少量岩浆流体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 地热流体 碳硫硼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水热系统
下载PDF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景华 方应大为 +2 位作者 高畅 张海玲 高彤 《包装学报》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是一种具有单个空腔或多个空腔,直径在纳米级的新型结构材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方法,不同制备方法各具差异性。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在医学、保温隔热和光学等多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对模板法、...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是一种具有单个空腔或多个空腔,直径在纳米级的新型结构材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方法,不同制备方法各具差异性。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在医学、保温隔热和光学等多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对模板法、喷雾干燥法、选择性刻蚀法等多种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评价了其优缺点,并探讨了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 制备方法 多领域应用
下载PDF
PCN-224复合碳点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9
作者 楚玉杰 吕康佳 +2 位作者 伍霞 张妞妞 王冠 《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通过将碳点(CDs)与Zr基卟啉MOF(PCN-224)复合,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C/PCN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与PCN-224相比18%C/PCN的复合材... 通过将碳点(CDs)与Zr基卟啉MOF(PCN-224)复合,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C/PCN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与PCN-224相比18%C/PCN的复合材料具有有效的光降解性能。光照6 h去除率为81.9%。CDs和PCN-224的复合材料在消除废水中的MB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为可持续水处理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PCN-224 碳点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MoS_(2)核壳球上氧掺杂的动力学调制及其电化学分解水效应
10
作者 巩飞龙 刘静轩 +2 位作者 刘梦梦 许三魁 李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62,共7页
在氩气气氛中900℃煅烧前驱物MoS_(2)核壳超级球得到MoS_(2)核壳球。在升温速率为20、10、5、2℃·min^(-1)时,MoS_(2)核壳球上氧掺杂量分别从前驱物的23.1%降低到17.6%、10.8%、5.5%、6.2%。结果表明较低的升温速率可以导致更低的... 在氩气气氛中900℃煅烧前驱物MoS_(2)核壳超级球得到MoS_(2)核壳球。在升温速率为20、10、5、2℃·min^(-1)时,MoS_(2)核壳球上氧掺杂量分别从前驱物的23.1%降低到17.6%、10.8%、5.5%、6.2%。结果表明较低的升温速率可以导致更低的氧掺杂量。基于前驱物特殊的准分子超晶格结构,提出了原位阴离子交换反应机理,以深入理解MoS_(2)核壳球上氧掺杂的动力学调制机理。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通过调制氧掺杂量可以有效改善MoS_(2)核壳球电化学分解水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核壳球 氧掺杂 动力学调制 电化学性能 分解水
下载PDF
跨越地裂缝民用住宅建设场地土壤氡气分布特征研究
11
作者 张思豪 谭新平 +1 位作者 黑明昌 王昭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在全球经济发展及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和公众越发重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环境中氡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在地裂缝附近经常存在氡异常现象,为保证公众健康,利用国产FD216环境氡测量仪... 在全球经济发展及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和公众越发重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环境中氡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在地裂缝附近经常存在氡异常现象,为保证公众健康,利用国产FD216环境氡测量仪对跨越地裂缝的西安某建设小区进行土壤氡气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裂缝破碎带及附近土壤氡浓度值存在明显波动现象,地裂缝带处土壤氡浓度相对略低,向两侧波动较大;建设场地周边仍有局部高异常区,应在地裂缝附近建设中,采取合理的手段避免土壤氡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地裂缝是良好的氡气迁移通道,因地表破裂变形,加速了氡气的扩散,造成地裂缝上土壤氡气含量较低、地裂缝周边异常的特征现象。对于跨越地裂缝民用住宅建设场地土壤氡气分布特征研究,不仅为今后在城区内地裂缝附近土壤氡浓度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将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的建立、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氡气测量 地裂缝 通道 绿色建筑标准
下载PDF
环境敏感型碳点响应机制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12
作者 霍泽鹏 徐蔚青 徐抒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碳点因具有优异的光学可调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能源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环境敏感型碳点是一类可响应周围介质环境改变而实现自身特性改变的材料,在传感方面倍受关注。该文对近来环境敏感型碳点的响应机制... 碳点因具有优异的光学可调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能源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环境敏感型碳点是一类可响应周围介质环境改变而实现自身特性改变的材料,在传感方面倍受关注。该文对近来环境敏感型碳点的响应机制进行梳理,具体包括pH、极性、粘度、温度四个方面,并综述了该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开发和设计更多可应用的环境敏感型碳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环境敏感探针 极性 PH 粘度 温度
下载PDF
锂硼同位素MC-ICP-MS分析中的记忆效应研究
13
作者 唐清雨 陈露 +3 位作者 田世洪 胡文洁 龚迎莉 字艳梅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锂(Li)和硼(B)同位素是地质作用过程中良好的示踪剂,被广泛应用于岩石起源、矿床成因和环境演化等领域。但锂、硼在MC-ICP-MS仪器分析中的“记忆效应”明显,不同实验室已报道的MC-ICP-MS分析中锂、硼背景占信号比变化范围大(0.01%~5%),... 锂(Li)和硼(B)同位素是地质作用过程中良好的示踪剂,被广泛应用于岩石起源、矿床成因和环境演化等领域。但锂、硼在MC-ICP-MS仪器分析中的“记忆效应”明显,不同实验室已报道的MC-ICP-MS分析中锂、硼背景占信号比变化范围大(0.01%~5%),所采用的背景控制方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给锂、硼同位素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为研究MC-ICP-MS锂、硼同位素记忆效应及其抑制方案,提高测试的稳定性,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不同背景清洗方案,并对各种国际标样(IRMM-016、JG-2、ERM-AE121、ERM-AE122、NASS-7)和实验室内部标准(Alfa Li、Alfa B)进行长期测试,检验实验方案的长期重现性。结果表明:仅使用0.3%氯化钠溶液清洗背景可以显著降低锂背景信号,从20mV下降至4mV,并保证7Li背景值在24h内低于5mV,实验室内部标准溶液Alfa Li的δ^(7)Li长期测试外精度为0.13‰(2SD,n=73)。氟化钠、氨水等清洗液并不能显著降低本研究所使用仪器的硼背景,因此选择使用灵活的空白扣除方法来保证数据稳定性。实验室内部标准溶液Alfa B的δ^(11)B长期测试外精度为0.19‰(2SD,n=60)。本文锂、硼同位素国际标样的测试结果与前人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证明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效应 锂同位素 硼同位素 MC-ICP-MS 0.3%氯化钠溶液 空白扣除
下载PDF
磷化镍修饰磷掺杂氧化镓可见光催化水分解产氢
14
作者 杨博 吕功煊 马建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50,共15页
以Ga_(2)O_(3)半导体为前驱体,用浸渍加低温磷化法制备了P掺杂Ga_(2)O_(3)表面修饰Ni_(2)P光催化剂(x-Ni_(2)P/Ga_(2)O_(3)-P_(y),x代表Ni^(2+)和Ga_(2)O_(3)的物质的量之比,y代表NaH_(2)PO·H_(2)O与Ga_(2)O_(3)的物质的量之比)。5... 以Ga_(2)O_(3)半导体为前驱体,用浸渍加低温磷化法制备了P掺杂Ga_(2)O_(3)表面修饰Ni_(2)P光催化剂(x-Ni_(2)P/Ga_(2)O_(3)-P_(y),x代表Ni^(2+)和Ga_(2)O_(3)的物质的量之比,y代表NaH_(2)PO·H_(2)O与Ga_(2)O_(3)的物质的量之比)。5%-Ni_(2)P/Ga_(2)O_(3)-P_(6)催化剂展现出在纯水中光催化析氢的高活性,在430 nm光照下的光量子效率为0.22%。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i_(2)P修饰和P掺杂扩展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同时提升了载流子分离迁移效率,其长周期光催化反应稳定性明显优于未磷化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镓 磷掺杂 磷化镍 光催化产氢
下载PDF
陕西紫阳地区茶园土壤氟形态测定及影响茶叶氟含量主要因素
15
作者 冯博鑫 门倩妮 +5 位作者 甘黎明 魏立勇 刘玖芬 何涛 王鹏 贺怡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影响大巴山区茶叶氟含量的Freundlich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茶园表层土壤氟含量范围为487.37~1120.78mg/kg,平均值为730.63mg/kg;研究区茶叶氟含量为31.23~112.49mg/kg,平均值为57.58mg/kg,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农业标准(NY659-2003)限值;②研究区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5.27~23.15mg/kg,平均值为9.72mg/kg,远高于中国地氟病发生区水溶态氟的平均含量2.5mg/kg,说明研究区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土壤水溶态氟与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相关性(n=64,r=0.82,p<0.01),其余形态与茶叶氟含量无显著相关性;③以水溶态氟、CEC、交换性铝、有机质、pH五个因子为变量,构建了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采用Freundlich模型预测茶叶氟含量,该模型可以解释86.0%的变异,通过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88.0%,总体来说预测效果较好。本研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数据构建了预测茶叶氟的模型,并达到可靠程度,可以为紫阳地区及相似地区茶叶氟生态风险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地区 土壤氟 茶叶氟 土壤氟形态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苯并噻二唑的共轭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阻变存储性能
16
作者 赵泽淼 贺筱婷 +3 位作者 郑庭安 刘佳璇 车强 陈彧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基于苯并噻二唑的电子给体(D)-电子受体(A)型高分子阻变存储材料聚{[4,4′-(2,7-二苯基-9H-芴-9,9-二基)双(N,N-二苯基氨)]-alt-[4,7-双(4-正十二烷基-5-乙烯基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PFVT)。以PFVT为活...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基于苯并噻二唑的电子给体(D)-电子受体(A)型高分子阻变存储材料聚{[4,4′-(2,7-二苯基-9H-芴-9,9-二基)双(N,N-二苯基氨)]-alt-[4,7-双(4-正十二烷基-5-乙烯基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PFVT)。以PFVT为活性材料制备的Al/PFVT/ITO(ITO:氧化铟锡)器件在室温下展现了非易失性阻变存储(RRAM)性能。器件经过50次开启、关闭循环操作,获得的平均开启和关闭电压分别为(-0.54±0.01) V和(2.42±0.05) V,电流开/关比为1.50×103。在循环操作期间的编程电压变化小于2.1%,器件展现出优良的可靠性。经200℃退火处理后,薄膜材料的结晶性增加,器件的平均开启和关闭电压减小,分别为(-0.49±0.01) V和(2.27±0.02) V。器件存储机制归属于电场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利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模型和欧姆电流模型可以分别完美拟合OFF态和ON态电流。为了比较,用苯环替代高分子结构中的9,9-二(4-二苯胺基苯基)-芴单元,合成了聚{4-(4-十二烷基-5-(4-甲基苯乙烯基)噻吩-2-基)-7-(4-十二烷基-5-(丙烯-1-基)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PPVT),该材料展现出类似的阻变存储性能。与PFVT相比,PPVT的开启电压明显变大,而电流开/关比则小了一个数量级,用苯环取代大体积芴单元后材料的热稳定性急剧下降,带隙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二唑 共轭高分子 阻变存储 材料合成 电荷转移
下载PDF
超高比表面积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
17
作者 刘召妹 钟雯诗 +1 位作者 李嘉欣 胡庚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5,共9页
以蔗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草酸钾为活化剂,通过简单的研磨和高温碳化制备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大于3000 m^(2)·g^(-1))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采用多种手段对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氮物种进行了表征,探究了... 以蔗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草酸钾为活化剂,通过简单的研磨和高温碳化制备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大于3000 m^(2)·g^(-1))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采用多种手段对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氮物种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温度下草酸钾和尿素对碳材料的比表面积、氮含量和超级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仅使用草酸钾作为活化剂制备的碳材料KC-800的比表面积为1114 m^(2)·g^(-1),而同时使用草酸钾和尿素制备的样品KNC-800的比表面积高达3033 m^(2)·g^(-1)。在以6.0mol·L^(-1)KOH为电解液的三电极体系中,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KNC-800的比电容为405 F·g^(-1),而KC-800的比电容仅为248 F·g^(-1)。这表明草酸钾和尿素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多孔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超级电容性能。电容贡献分析表明,KNC-800的双电层电容值和赝电容值均高于KC-800。KNC-800在电流密度为0.5 A·g^(-1)时经过10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8.3%的初始比电容,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多孔碳 超高比表面积 氮掺杂
下载PDF
低成本硫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
18
作者 李嘉欣 钟雯诗 +1 位作者 刘召妹 胡庚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5,共11页
以廉价的胶态二氧化硅为模板,蔗糖为碳源,硫酸为预碳化试剂和硫源,通过硬模板法制备了相对廉价的硫掺杂多孔碳(SSC-T,T℃代表碳化温度)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形貌、孔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硫物种进行了表征,探究... 以廉价的胶态二氧化硅为模板,蔗糖为碳源,硫酸为预碳化试剂和硫源,通过硬模板法制备了相对廉价的硫掺杂多孔碳(SSC-T,T℃代表碳化温度)材料。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对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形貌、孔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硫物种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硫酸和碳化温度对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形貌、孔道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温度对碳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和硫元素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900℃碳化得到的样品SSC-900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比电容,远高于未加入硫酸制备的碳材料SC-900,表明硫酸的加入可以提高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孔体积,进而提高碳材料的比电容。与昂贵的有序介孔碳CMK-3相比,SSC-900具有成本更低、孔径更大和电容性能更好的优点。在以6.0 mol·L^(-1)KOH为电解质的三电极体系中,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SSC-900的比电容可以达到357 F·g^(-1),而SC-900和CMK-3的比电容分别仅为152和266 F·g^(-1)。电容贡献分析表明,SSC-900的双层电容值和赝电容值均高于SC-900。此外,SSC-900在0.5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仍能保持98.4%的初始比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多孔碳 硫掺杂
下载PDF
利用高信噪比纳米探针实现原位精确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成像
19
作者 王莉湘 施扬 +1 位作者 陈峰 曹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生物行为的可视化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至关重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光学技术,因其无创、高灵敏、快速和多重检测的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的SERS技术在体外分子... 生物行为的可视化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至关重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光学技术,因其无创、高灵敏、快速和多重检测的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的SERS技术在体外分子传感领域发展迅速,但由于现有的SERS成像速度和精度不足以满足活体成像的需求,仍无法实现实时可视化体内小分子的时空动力学。该文重点阐述了通过间隙增强核壳纳米颗粒、半导体复合纳米颗粒、拉曼沉默区SERS探针等这些更灵敏、可控、精确的纳米探针,在SERS体内成像方面的最新技术突破。SERS成像在细菌、肿瘤监测和光热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制备SERS探针时,需要考虑背景信号的清除率、活体检测的穿透深度、靶标的靶向性、正常组织的无损性以及探针的活体清除率。此外,阐述了SERS在细胞成像、体内组织成像、术中成像和细菌成像中的最新研究应用。最后,对于SERS生物成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指出SERS成像在临床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像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治疗诊断学
下载PDF
碳点基纳米酶用于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彭南南 朱海梅 +2 位作者 杨松 王永中 汪静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29,共7页
纳米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酶,以碳点(CDs)为基础的纳米酶具有更加优良的催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环境亲和性、制作成本更低及环境限制更少等优势,已经被应用于抗癌治疗、抗菌治疗及抗炎治疗等领域。对近几年国内外报道的CDs基纳米... 纳米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酶,以碳点(CDs)为基础的纳米酶具有更加优良的催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环境亲和性、制作成本更低及环境限制更少等优势,已经被应用于抗癌治疗、抗菌治疗及抗炎治疗等领域。对近几年国内外报道的CDs基纳米酶研究进展进行了概况总结,着重讲述其在抗肿瘤、抗菌及抗炎方面的生物治疗应用,最后对CDs基纳米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纳米酶 生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