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8篇文章
< 1 2 2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硫代巴比妥酸构筑零维原子簇{[Cu_(6)(H_(2)tba)_(6)]·2DMF·xSolvent}、二维层状{[Sc(H_(2)tba)_(3)(DMF)]·2DMF}_(n)和三维网状{[Fe(H_(2)tba)_(2)(H_(2)O)_(2)]·2DMF}_(n)
1
作者 王超 何东美 +5 位作者 管裕 许嘉怡 郑利民 林悦健 陈珍霞 梁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69,共7页
分别以Cu(ClO_(4))_(2)·6H_(2)O、Sc(ClO_(4))_(3)·6H_(2)O和Fe(ClO_(4))_(3)·9H_(2)O为金属盐,2-硫代巴比妥酸(H_(3)tba)为配体,通过扩散反应得到了3种不同结构的配合物{[Cu_(6)(H_(2)tba)_(6)]·2DMF·xSolven... 分别以Cu(ClO_(4))_(2)·6H_(2)O、Sc(ClO_(4))_(3)·6H_(2)O和Fe(ClO_(4))_(3)·9H_(2)O为金属盐,2-硫代巴比妥酸(H_(3)tba)为配体,通过扩散反应得到了3种不同结构的配合物{[Cu_(6)(H_(2)tba)_(6)]·2DMF·xSolvent}(1)、{[Sc(H_(2)tba)_(3)(DMF)]·2DMF}_(n)(2)和[Fe(H_(2)tba)_(2)(H_(2)O)_(2)]_(n)(3),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具有三方反棱柱构型的六核铜原子簇合物,配合物2是一个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化合物,配合物3是一个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1在390 nm光照激发下在735 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硫代巴比妥酸 配位聚合物 荧光性质
下载PDF
具有单晶到单晶转化的Cu(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2
作者 牟文龙 孙振洲 +6 位作者 范思杰 侯川兵 李中峰 韩洪亮 王果 杨玉平 金琼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0,共12页
选用2-(N,N-双(二苯基膦基甲基))胺基吡啶(bdppmapy)为膦配体、二吡啶并[3,2-a∶2',3'-c]吩嗪(dppz)为氮配体、[Cu(CH_(3)CN)_(4)]BF_(4)为铜盐,在常温下进行反应,制备了3种新型Cu(Ⅰ)配合物,分别为[Cu(dppz)(bdppmapy)]_(2)(BF... 选用2-(N,N-双(二苯基膦基甲基))胺基吡啶(bdppmapy)为膦配体、二吡啶并[3,2-a∶2',3'-c]吩嗪(dppz)为氮配体、[Cu(CH_(3)CN)_(4)]BF_(4)为铜盐,在常温下进行反应,制备了3种新型Cu(Ⅰ)配合物,分别为[Cu(dppz)(bdppmapy)]_(2)(BF_(4))_(2)·H_(2)O (Cu BF_(4)-1)、[Cu(dppz)(bdppmapy)]BF_(4)(Cu BF_(4)-2)和[Cu(dppz)(bdppmapy)]BF_(4)(Cu BF_(4)-3)。获得了Cu BF_(4)-1和Cu BF_(4)-3的单晶,发现了单晶到单晶转化过程的现象,并探究了溶剂分子的存在对配合物结构和光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配合物Cu BF_(4)-1和Cu BF_(4)-3的结构,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磷谱(~1H/^(31)P NMR)对合成的3个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对配合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等光物理性质的表征和分析,比较了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差异,探讨了溶剂分子对配合物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Ⅰ)配合物 弱作用力 晶体结构 发光性质 太赫兹时域光谱
下载PDF
中空铜纳米线的拉伸断裂分布与初始滑移分布的关系
3
作者 刘守涛 赵健伟 +1 位作者 王奋英 马汉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4,共11页
构建了系列球形中空结构的纳米线(NW),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每个模型300个不同初始态的样本开展拉伸形变模拟。并利用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机器学习算法,... 构建了系列球形中空结构的纳米线(NW),采用分子动力学(MD)对每个模型300个不同初始态的样本开展拉伸形变模拟。并利用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初始滑移面的位置。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了初始滑移位置分布以及断裂位置分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部中空半径较小时,断裂位置分布形成于塑性形变阶段,初始滑移分布与断裂位置分布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对于脆性特征明显的大中空半径的NW,高能内表面诱导产生的滑移面迅速积累,产生颈缩并导致最终的断裂。因此当内部中空结构达到一定尺寸时初始滑移位置的分布与最终断裂位置的分布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中空结构 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算法 初始滑移 断裂失效
下载PDF
含苯并咪唑三足配体的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及对碘的吸附性能
4
作者 张星星 牛云垠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新型金属配位化合物[Co_(3)(L1)_(2)Cl_(6)]_(n)(1)和{[Cu(L1)(SO_(4))]·2CH_(3)OH}_(n)(2),其中L1=2,2',2″-三(1-苯并咪唑基)乙基胺,是一种中性苯并咪唑三足有机配体。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新型金属配位化合物[Co_(3)(L1)_(2)Cl_(6)]_(n)(1)和{[Cu(L1)(SO_(4))]·2CH_(3)OH}_(n)(2),其中L1=2,2',2″-三(1-苯并咪唑基)乙基胺,是一种中性苯并咪唑三足有机配体。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是三维结构;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证实化合物1和2的纯度较高。热重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是耐热性的材料。碘吸附实验表明,2个化合物对环己烷溶液中的碘和气态碘都有很高的捕获性能且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同时,它们的吸附动力学最符合准二级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机理研究进一步表明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苯、氮杂环等活性基团,间接增加了与碘的吸附位点,提高了与碘的化学反应性和碘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吸附 苯并咪唑 捕获剂
下载PDF
杂多铌氧簇聚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宗斐 赵晓森 +1 位作者 李靖 庄文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80,共16页
多铌氧簇聚物是多金属氧簇聚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在碱催化、光催化产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主族元素(ⅢA/ⅣA/ⅤA/ⅥA族)为杂原子的杂多铌氧簇聚物和过渡... 多铌氧簇聚物是多金属氧簇聚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在碱催化、光催化产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主族元素(ⅢA/ⅣA/ⅤA/ⅥA族)为杂原子的杂多铌氧簇聚物和过渡元素(V/Fe/Cu)为杂原子的杂多铌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化合物的合成策略、结构调控、性质及应用的探索。此外,对当前杂多铌氧簇聚物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后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铌氧簇 多金属氧簇 结构调控 策略合成
下载PDF
UiO-66-NH_(2)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醇的催化氧化
6
作者 段章圭 裴毅 +6 位作者 郑姗姗 王召阳 王勇光 王骏杰 胡杨 吕春欣 钟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6,共11页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复合材料Cu-Cu_(2)O/UiO-66-NH_(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在空气作氧化剂条件下,以苯甲醇氧化为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系统地考察了溶剂、温度、催化剂各组分用量等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剂在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60℃下反应5 h便可将苯甲醇定量转化为苯甲醛,并对其他苄基醇、烯丙基醇和杂芳基醇等底物也展现出良好活性。此外,循环利用3次后,该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_(2)O基催化剂 UiO-66-NH_(2) 复合材料 醇选择性氧化
下载PDF
[WS_(3)Cu_(2)]簇基超分子框的组装、结构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7
作者 余蕙敏 王志康 +3 位作者 李洁 宋瑛林 杜明浩 郎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 将二(4-吡啶)硫烷(L_(1))、4,4'-二(4-吡啶)二苯甲酮(L_(2))分别与(Et_(4)N)(Tp*WS_(3))(A)(Tp*=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和[Cu(Me CN)_(4)]PF_(6)进行反应,得到2个W/Cu/S簇基超分子化合物[Tp*WS_(3)Cu_(2)(L_(1))]_(2)(PF_(6))_(2)·2Me CN·2CHCl_(3)(1·2Me CN·2CHCl_(3))和[Tp*WS_(3)Cu_(2)(L_(2))(Me CN)]_(2)(PF_(6))_(2)·4Me CN (2·4Me CN)。对配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 CN分别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质谱、红外、紫外可见和元素分析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们是由2个L_(1)/L_(2)配体连接2个[Tp*WS_(3)Cu_(2)]~+簇核形成的阳离子型簇基超分子框。核磁氢谱和高分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HRESI-MS)证明它们在溶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利用Z扫描技术测试了超分子化合物1·2Me CN·2CHCl_(3)和2·4MeCN溶液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强于前驱体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S簇 超分子框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下载PDF
基于4-羟基间苯二甲酸和含氮杂环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质研究
8
作者 李波 王霏宇 +2 位作者 沈红 毛逢银 李勇辉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2-700,共9页
在水热法条件下,4-羟基间苯二甲酸(H 2HPHA)和锌离子分别与1,2二(吡啶-4-基)乙烯(dpee)及4,4′-联吡啶(4,4′-bpy)反应得到了2个三维的配位聚合物[Zn(HPHA)(dpee)·(DMA)2]n(配合物1)和[Zn(HPHA)2(4,4′-bpy)2·DMA]n(配合物2)... 在水热法条件下,4-羟基间苯二甲酸(H 2HPHA)和锌离子分别与1,2二(吡啶-4-基)乙烯(dpee)及4,4′-联吡啶(4,4′-bpy)反应得到了2个三维的配位聚合物[Zn(HPHA)(dpee)·(DMA)2]n(配合物1)和[Zn(HPHA)2(4,4′-bpy)2·DMA]n(配合物2)。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每个不对称单元由一个锌离子,一个4-羟基间苯二甲酸配体及一个1,2-二(吡啶-4-基)乙烯组成;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12/c1空间群,每个不对称单元由两个锌离子,两个4-羟基间苯二甲酸配体及两个4,4′-联吡啶配体组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的最强激发峰和发射峰在分别在251和397 nm,配合物2的最强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在415和513 nm。热重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在室温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配合物 4-羟基间苯二甲酸 1 2-二(吡啶-4-基)乙烯 4 4′-联吡啶 水热法 晶体结构 荧光光谱
下载PDF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用铜基催化剂设计策略
9
作者 郑逸群 李敦 +2 位作者 闵媛媛 李雨窈 黄宏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7,共17页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进而推动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导致CO_(2)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环境挑战,电催化CO_(2)还原(CO_(2)RR)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可将CO_(2)转换为燃料和化学品,而且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储存。在众多催化剂中,铜基催化剂因其能高效将CO_(2)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多碳化学品(如乙烯和乙醇)而受到关注。近年来,铜基CO_(2)RR催化剂优化设计进展显著,主要集中在提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CO_(2)RR用铜基催化剂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进展。从调控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稳定性2方面,分别讨论了晶面工程、合金化处理、铜氧化态调节、催化剂表面功能化和缺陷工程等代表性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电催化剂的核心参数(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尺寸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协同效应。最后对未来电催化CO_(2)RR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 电催化剂 铜基催化剂 纳米晶体合成 改性 高值化学品
下载PDF
激电三极测深在铁铜矿勘查中的应用与研究
10
作者 胡尊平 陶鹏飞 +1 位作者 肖明顺 陈亚飞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4-169,共6页
铁铜矿床为关键的金属矿产资源,其勘查效率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聚焦新疆某一铁铜矿勘查,深入探讨激电单侧三极测深技术在该区域的具体应用及成效。通过系统分析矿区地质特性与勘查目标,阐述单侧三极测深法的基本... 铁铜矿床为关键的金属矿产资源,其勘查效率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聚焦新疆某一铁铜矿勘查,深入探讨激电单侧三极测深技术在该区域的具体应用及成效。通过系统分析矿区地质特性与勘查目标,阐述单侧三极测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成及技术方法,对实际勘查效果进行详尽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铁铜矿床 激电法 单侧三极测深 地质勘查
下载PDF
水溶液一步法制备铜基Cu_(2)S微纳米结构及其超疏水性能
11
作者 陈新华 李晓毅 +2 位作者 张万强 侯珂珂 王宏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3-467,共5页
无需任何模板、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通过廉价、简洁、易操作的水溶液一步法,将预处理的铜箔浸渍于一定浓度的CH_(3)CSNH_(2)溶液中,室温条件下反应,得到了具有微-纳米双尺寸粗糙结构的硫化亚铜超疏水薄膜。结果表明,铜基底上生成的硫化... 无需任何模板、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通过廉价、简洁、易操作的水溶液一步法,将预处理的铜箔浸渍于一定浓度的CH_(3)CSNH_(2)溶液中,室温条件下反应,得到了具有微-纳米双尺寸粗糙结构的硫化亚铜超疏水薄膜。结果表明,铜基底上生成的硫化亚铜微-纳米双尺度粗糙结构表面对水的静态接触角高达171°,水滴滚动角低至3.5°,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S 微纳米结构 超疏水 接触角
下载PDF
喹诺酮配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12
作者 夏姣云 李潇潇 +1 位作者 徐彤 杨灿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16-10223,共8页
以环丙沙星、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为原料合成喹诺酮类配合物[Cu(SF)(HPBM)](NO_(3))_(2)·(H_(2)O)1.5,(SF=环丙沙星,HPBM=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通过红外、紫外、元素、质谱分析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由MTT检测... 以环丙沙星、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为原料合成喹诺酮类配合物[Cu(SF)(HPBM)](NO_(3))_(2)·(H_(2)O)1.5,(SF=环丙沙星,HPBM=5-甲基-2-(2′-吡啶基)苯并咪唑),通过红外、紫外、元素、质谱分析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由MTT检测法、平板涂布法、滤纸片法测试了配合物及配体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验证了配合物SF-Cu-HPBM的抗菌性能是大于配体的,并且通过紫外、DNA-EB体系与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都是以经典插入模式与DNA结合。探究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机制,发现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为2.36×10^(5)M^(-1),明显高出第一配体环丙沙星与BSA的结合常数3.85×10^(3)M^(-1),实验数据表明配合物与BSA更易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配合物 抗菌性能 DNA作用机制 溴化乙锭竞争实验 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制
下载PDF
Fe掺杂CuS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在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博 赵宁 +4 位作者 徐欣 姜来 陆峰 范曲立 黄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1-679,共9页
以乙酰丙酮铜和硫粉为铜源和硫源,在油酸(OA)‑油胺(OM)‑十八烯(ODE)体系中合成了近红外吸收的硫化铜(CuS)纳米颗粒,并通过改变硫元素活化状态的方式调节其吸收峰到适合光热治疗的1064 nm附近。通过阳离子交换法进一步制备了Fe、Mn等元... 以乙酰丙酮铜和硫粉为铜源和硫源,在油酸(OA)‑油胺(OM)‑十八烯(ODE)体系中合成了近红外吸收的硫化铜(CuS)纳米颗粒,并通过改变硫元素活化状态的方式调节其吸收峰到适合光热治疗的1064 nm附近。通过阳离子交换法进一步制备了Fe、Mn等元素掺杂的CuS纳米颗粒,并保持其吸收峰位置几乎不变。使用微乳法进行聚乙二醇(PEG)化修饰后,这些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分别测试了CuS纳米颗粒在Fe^(3+)掺杂前后的光热性能及羟基自由基(·OH)生成能力。结果表明,PEG修饰后Fe^(3+)掺杂的CuS纳米颗粒(CuS∶Fe‑PEG)在1064 nm处的质量消光系数为37.5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可达43.7%。虽然光热性能略低于未掺杂的CuS‑PEG,但其·OH生成能力有大幅提升。细胞实验也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CuS∶Fe‑PEG具有更好的肿瘤细胞抑制能力,在1064 nm激光照射下能够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可用于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铜 阳离子交换 光热治疗 芬顿反应
下载PDF
高分辨比色探针快速可视化检测水溶液中铜离子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红 陈默 韩松伶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39-2243,共5页
目的构建特异性识别水中铜离子(Cu^(2+))并快速显色的化学比色探针。方法基于BODIPY荧光染料设计合成Cu^(2+)比色探针BBSCP,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评价探针对水中Cu^(2+)的显色能力,加入常见金属离子后评价比色探针的抗干扰能力。结果BB... 目的构建特异性识别水中铜离子(Cu^(2+))并快速显色的化学比色探针。方法基于BODIPY荧光染料设计合成Cu^(2+)比色探针BBSCP,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评价探针对水中Cu^(2+)的显色能力,加入常见金属离子后评价比色探针的抗干扰能力。结果BBSCP在485~670 nm波长范围内表现出较宽的吸收带,加入Cu^(2+)后,在465~600 nm区间出现蓝移,波段变尖,而其他金属离子没有引起变化;同时在Cu^(2+)溶液中加入等当量的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后仍然保持Cu^(2+)显色能力。结论构建的比色探针BBSCP对水溶液中Cu^(2+)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选择稳定性,能作为快速检测水中Cu^(2+)的可视化探针广泛应用于生物诊断、食品等多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探针 铜离子 可视化检测
原文传递
氯化铜的少溶剂固态连串配位化学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鹤霖 郭治良 +2 位作者 刘柏志 吴庄泽 雷立旭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36-1544,共9页
在少量水的存在下,由于NH_(4)[CuCl_(3)]对水不稳定,CuCl_(2)·2H_(2)O与氯化铵的配位化学反应只能得到1∶2产物(NH_(4))_(2)[CuCl_(4)(H_(2)O)_(2)];但在无水乙醇中,无水CuCl_(2)与氯化铵按1∶1或1∶2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时,能相应... 在少量水的存在下,由于NH_(4)[CuCl_(3)]对水不稳定,CuCl_(2)·2H_(2)O与氯化铵的配位化学反应只能得到1∶2产物(NH_(4))_(2)[CuCl_(4)(H_(2)O)_(2)];但在无水乙醇中,无水CuCl_(2)与氯化铵按1∶1或1∶2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时,能相应地得到NH4[CuCl_(3)]或(NH_(4))_(2)[CuCl_(4)]。CuCl_(2)·2H_(2)O与2,2′-联吡啶(bipy)的少溶剂固态化学反应仍能像固态化学反应一样,根据反应物的配比生成相应的唯一产物,但在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反应中发现1∶2产物曾经形成。热力学分析说明,如果连串反应的后一步的ΔrG大于前一步的,则上述反应现象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溶剂固态化学反应 连串反应 分步反应 X射线衍射 100%产率反应
下载PDF
N-乙基咔唑-3-甲醛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检测Cu^(2+)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智云 郭昌晟 +3 位作者 高琳 顼兴宇 刘成琪 席福贵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866,共8页
以咔唑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制备得到N-乙基咔唑-3-甲醛,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再以N-乙基咔唑-3-甲醛与1,3-二氨-2-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CMP。借助荧光光谱在体积比... 以咔唑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制备得到N-乙基咔唑-3-甲醛,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再以N-乙基咔唑-3-甲醛与1,3-二氨-2-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席夫碱荧光探针分子CMP。借助荧光光谱在体积比为6∶4的DMSO/H_(2)O缓冲溶液(Tris-HCl,pH=7.0)中研究了探针CMP对Cu^(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探针CMP与Cu^(2+)以1∶2的比例配位,结合常数为1.52×10^(5) L·mol^(-1),检出限为0.205μmol·L^(-1)。回收实验表明,探针分子CMP可应用于环境水样中Cu^(2+)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基咔唑-3-甲醛 席夫碱 荧光探针 Cu^(2+) 荧光猝灭
下载PDF
三维Cu-MOF对亚甲蓝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及其机理
17
作者 鲁雪莹 张美丽 +2 位作者 任宜霞 王记江 杨晓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91-2002,共12页
本文报道了[Cu_(3)(ppda)_(3)(tib)_(2)(H_(2)O)_(4)]·6H_(2)O(Cu-MOF)的合成、结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性能。在Cu-MOF中,1,4-苯二乙酸(H_(2)ppda)和1,3,5-三(1-咪唑基)苯(tib)配体交替连接Cu离子形成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trans-p... 本文报道了[Cu_(3)(ppda)_(3)(tib)_(2)(H_(2)O)_(4)]·6H_(2)O(Cu-MOF)的合成、结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性能。在Cu-MOF中,1,4-苯二乙酸(H_(2)ppda)和1,3,5-三(1-咪唑基)苯(tib)配体交替连接Cu离子形成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trans-ppda^(2-)相互穿插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Cu-MOF对亚甲蓝(MB)的催化效率为97%,最高反应速率常数为0.0197 min^(-1)。光催化降解机理:在光的激发下,催化剂表面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发生分离,并与O_(2)、H_(2)O、H_(2)O_(2)反应生成活性物质,将染料降解为CO_(2)和H_(2)O。在MB溶液中加入NaCl(200 g·L^(-1))后,Cu-MOF的吸附量有所提升(87.23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的实验数据拟合程度较好,该吸附的主要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染料污染物 光催化活性 吸附性能
下载PDF
基于醚氧桥联四羧酸配体构筑的三个钴(Ⅱ)、铜(Ⅱ)和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的催化性质
18
作者 牟佳雪 李雄 +2 位作者 邹训重 冯安生 黎彧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4-562,共9页
采用水热方法,选用醚氧桥联四羧酸配体H_(4)dia与菲咯啉(phen)、2,2′-联吡啶(bipy)或双(4-吡啶基)胺(bpa)分别与CoCl_(2)·6H_(2)O、CuCl_(2)·2H_(2)O和CdCl_(2)·4H_(2)O在160℃下反应,得到了一个一维链结构[Co2(μ4-dia... 采用水热方法,选用醚氧桥联四羧酸配体H_(4)dia与菲咯啉(phen)、2,2′-联吡啶(bipy)或双(4-吡啶基)胺(bpa)分别与CoCl_(2)·6H_(2)O、CuCl_(2)·2H_(2)O和CdCl_(2)·4H_(2)O在160℃下反应,得到了一个一维链结构[Co2(μ4-dia)(phen)2(H_(2)O)2]n(1)和2个三维网络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u2(μ6-dia)(bipy)2]n(2)和{[Cd2(μ5-dia)(μ-bpa)2(H_(2)O)]·H_(2)O}n(3),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50℃下配合物2在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显示出很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四羧酸 催化性质 KNOEVENAGEL缩合反应
下载PDF
硫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双 白龙 赵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7期1-5,17,共6页
硫化铜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于修饰、成本低、生物相容性高、光电性能优异等优势,在抗肿瘤、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硫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硫化铜 纳米材料 制备方法 应用
下载PDF
微反应器策略实现γ-CuI的形貌调控
20
作者 占思进 游立 +5 位作者 刘飞 王诗瀚 胡国涛 杨晓健 张丹 王先炜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87-1896,共10页
γ-CuI较宽的能带空隙及较高的离子电导率等特点,使其在光能利用和超快闪烁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γ-CuI的形貌往往对其结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精准地调控其形貌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微反应法,通过控制不同NH_(3)·H_(2)O... γ-CuI较宽的能带空隙及较高的离子电导率等特点,使其在光能利用和超快闪烁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γ-CuI的形貌往往对其结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精准地调控其形貌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微反应法,通过控制不同NH_(3)·H_(2)O用量、Cu源、管内反应停留时间及合成温度等因素,结合SEM、XRD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不同合成条件下制备得到的γ-CuI的晶型与形貌进行了研究。并对传统液相沉淀法和微反应法制备的γ-Cu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NH_(3)·H_(2)O使用量(C NH_(3)·H_(2)O/C N_(2)H_(4))为0.4、管内停留时间为10 s、反应温度为20℃的条件下达到90.5%的最高产率。其中,NH_(3)·H_(2)O的使用量对形貌的影响最大,当NH_(3)·H_(2)O的使用量为0.4时,合成了形貌均一的棒状γ-CuI。对比不同的铜源,除Cu(CH 3 COO)2·H 2 O制备得到棒状的γ-CuI,其余Cu源均主要生成颗粒状γ-CuI。增加管内时间则有助于棒状γ-CuI的形成,但进一步增长时间会导致样品在管内损失。此外,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导致棒状γ-CuI逐渐向颗粒状γ-CuI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CuI N_(2)H_(4)·H_(2)O 微反应器 微流控法 微筛孔板 形貌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