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5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水溶液体系中晶种法制备球形银纳米颗粒
1
作者 王轩禹 王开军 +3 位作者 朱家军 胡劲 段云彪 张维钧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丙三醇作溶剂,硝酸银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银纳米晶种;以此银纳米粒子作为初级晶种,以丙三醇作溶剂和还原剂,通过升温提高丙三醇的还原性制备银纳米颗粒。研究分散剂种类、生长液银浓度、晶种... 以丙三醇作溶剂,硝酸银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银纳米晶种;以此银纳米粒子作为初级晶种,以丙三醇作溶剂和还原剂,通过升温提高丙三醇的还原性制备银纳米颗粒。研究分散剂种类、生长液银浓度、晶种加入量对银粉的影响,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产物的结构、物相、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条件可以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粒径均匀的70nm左右的球形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溶液体系 晶种法 纳米银粉 粒径 球形
下载PDF
生物法绿色合成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进展
2
作者 魏国涛 张群利 崔琳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纳米银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近年来,为避免纳米银合成过程中产生有毒副产物,研究者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首先,综述了生物法绿色合成纳米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法、植物提取物法;接着,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性... 纳米银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近年来,为避免纳米银合成过程中产生有毒副产物,研究者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首先,综述了生物法绿色合成纳米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法、植物提取物法;接着,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然后,总结了纳米银的抗菌应用;最后,指出植物各组织和微生物细胞中富含的各类天然化合物均可完成纳米银的绿色合成,不同生物源合成纳米银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纳米银尺寸和形状的可控化以及在使纳米银发挥抗菌作用的前提下减少迁移、减少副作用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绿色合成 抗菌性能 抗菌应用
原文传递
巯基改性AgNWs用于提升AgNWs/聚乙烯醇/硼砂水凝胶电导率
3
作者 朱海鑫 孙菲 +4 位作者 曾俊 姜珊珊 黄月文 宋斌 王斌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1-15,I0001,F0003,共7页
银纳米线(AgNWs)有着优异的导电性、可弯曲性和较大的长径比等性能,广泛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然而,银纳米线之间高的接触电阻和在基体中较差的分散性会极大地降低其导电网络地电导率。首先通过多元醇法成功合成了AgNWs,其平均长度为... 银纳米线(AgNWs)有着优异的导电性、可弯曲性和较大的长径比等性能,广泛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然而,银纳米线之间高的接触电阻和在基体中较差的分散性会极大地降低其导电网络地电导率。首先通过多元醇法成功合成了AgNWs,其平均长度为79.44μm,平均直径为102.29 nm。然后利用S跟Ag之间地强配位作用,采用含有-SH和-OH的改性剂对AgNWs表面进行改性,研究其在水凝胶中的分散性以及对水凝胶电导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硫代甘油(MPD)改性剂对AgNWs改性的效果最佳。当MPD的乙醇分散液(5 mM)与AgNWs的乙醇分散液(2 mg/m L)体积比为1∶1时,改性剂在AgNWs表面分布相对均匀,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团聚现象。将改性的AgNWs加入到聚乙烯醇(PVA)/硼砂水凝胶中,当添加量为0.04%时,水凝胶电导率为0.858 S/m,相比于未改性AgNWs的PVA/硼砂水凝胶电导率提高了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改性 硫代甘油 水凝胶 电导率
下载PDF
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AgNWs制备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曾俊 朱海鑫 +2 位作者 姜珊珊 孙菲 王斌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6,I0001,共7页
采用改进多元醇法制备了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银纳米线(AgNWs)。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120~170℃)、反应时间(0.5~3h)、搅拌速率(0~300rp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58000~1280000 g/mol)、氯化铁(FeCl_(3))乙二醇溶液添加量(0~5.6 g,... 采用改进多元醇法制备了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银纳米线(AgNWs)。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120~170℃)、反应时间(0.5~3h)、搅拌速率(0~300rp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58000~1280000 g/mol)、氯化铁(FeCl_(3))乙二醇溶液添加量(0~5.6 g,5 mM)和PVP添加量(0.2~1 g)对AgNWs形貌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超长Ag NWs平均长度约96.6μm,平均直径约80.0 nm。此外,通过简单的调控PVP添加量可以获得不同长度和直径的Ag N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多元醇法 超长 高长径比 氯化铁
下载PDF
载银sod基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抗菌性能
5
作者 孙瑜颢 董庆喆 +4 位作者 赵蕾 姜晓丹 郭海玲 孟祥龙 郭永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70,共10页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sod基系列分子筛(EMT、FAU、SOD),并通过离子交换法引入Ag^(+)得到载银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明离子交换前后分子筛骨架结构和晶粒尺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证明制...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sod基系列分子筛(EMT、FAU、SOD),并通过离子交换法引入Ag^(+)得到载银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明离子交换前后分子筛骨架结构和晶粒尺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证明制得的载银分子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获得的载银分子筛进行了Ag^(+)释放实验与抗菌能力测试,考察了分子筛种类和晶粒尺寸对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笼状结构的FAU与EMT分子筛因可储存更多的Ag^(+)而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而具有超笼结构的FAU分子筛抗菌性能最优。通过对比不同晶粒尺寸载银FAU分子筛抗菌数据发现,晶粒尺寸为100 nm的载银FAU分子筛因外表面丰富的抗菌活性位点以及其内部可以储存并不断释放Ag^(+)而具有最优的抗菌性能和抗菌寿命。而晶粒尺寸为10 nm的载银FAU分子筛由于晶粒尺寸较小、外比表面积大、扩散路径短,Ag^(+)的释放速率最快,抗菌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分子筛 抗菌性 银离子 晶粒尺寸
下载PDF
金属卡宾模板导向的多咪唑鎓盐大环合成
6
作者 王以寿 白莎 +1 位作者 王尧宇 韩英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共价有机大环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利用双咪唑鎓盐H_(2)‐L1(BF_(4))_(2)(L1=A1,B1)和氧化银反应,生成双核银卡宾大环化合物[Ag_(2)(L1)_(2)](BF_(4))_(2)(L1=A1,B1),其中连接在2个卡宾配体上的端烯取代基分别排列在环... 本文报道了一种共价有机大环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利用双咪唑鎓盐H_(2)‐L1(BF_(4))_(2)(L1=A1,B1)和氧化银反应,生成双核银卡宾大环化合物[Ag_(2)(L1)_(2)](BF_(4))_(2)(L1=A1,B1),其中连接在2个卡宾配体上的端烯取代基分别排列在环的两侧。随后,通过金属卡宾模板导向的烯烃复分解反应进行关环,制备得到闭环的双核银卡宾大环化合物[Ag_(2)(L2)](BF_(4))_(2)(L2=A2,B2)。最后,移除模板银离子即可得到拥有空腔结构的共价有机大环化合物H_(4)-L2(BF_(4))_(4)(L2=A2,B2)。此类多咪唑鎓盐大环的尺寸和形状可以通过改变氮杂环卡宾前驱体连接单元的长度或者宽度进行精细调节。初步研究表明,该大环受体在碘离子的传感、检测和识别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版导向合成 大环化合物 氮杂环卡宾 烯烃复分解反应
下载PDF
银纳米线的快速合成及在柔性传感器中的应用
7
作者 蔡欣欣 卞福萍 +1 位作者 李韦龙 林树东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7-10,I0001,共5页
针对传统多元醇方法合成银纳米线(AgNWs)产生大量的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棒等副产物,对后续材料加工步骤带来许多困难,并降低该材料在器件应用中的性能的缺点,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二醇(EG)、NaCl和AgNO_(3)等原料通过多元醇二次... 针对传统多元醇方法合成银纳米线(AgNWs)产生大量的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棒等副产物,对后续材料加工步骤带来许多困难,并降低该材料在器件应用中的性能的缺点,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二醇(EG)、NaCl和AgNO_(3)等原料通过多元醇二次加热的方法合成了长径比为1000的AgNWs。通过SEM、UV-Vis和XRD对Ag NWs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表明合成了几乎没有其他银纳米结构的AgNWs。将Ag NWs应用在实际中,以AgNWs为填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底,制备出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出的柔性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100%~150%的应变条件下,灵敏度达到2.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Ws 多元醇法 PDMS 传感性能 柔性传感器
下载PDF
不同类型搅拌桨制备银粉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潘正彬 肖依婷 +6 位作者 孔博 高希 余佳 张慕伸 兰芳 郑鹤立 郑安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4期59-62,共4页
利用双层反应釜进行液相还原法制备银粉颗粒,以硝酸银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研究不同转速和搅拌桨类型对银粉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银粉的形貌、粒度及晶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 利用双层反应釜进行液相还原法制备银粉颗粒,以硝酸银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研究不同转速和搅拌桨类型对银粉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银粉的形貌、粒度及晶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器内的流场对银粉的形貌和粒径的改善效果显著。用0.5 mol/L硝酸银溶液、0.6 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及PVP为原料,在四叶桨400 r/min的搅拌下,制备出结晶性良好、平均粒径在352 nm的球形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反应釜 液相还原法 银粉 桨型 球形
下载PDF
一个闭环二噻吩乙烯及其Ag(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致变色性质
9
作者 余中 王玉雪 +1 位作者 韩家才 韩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7-958,共12页
首次合成了一个含氰基二噻吩乙烯闭环体化合物(L_(c)),用IR、^(1)H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其结构,表明它是一对R,R和S,S对映异构体组成的消旋混合物,证实了光化学顺旋环化反应中己三烯结构转变为环己二烯结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其... 首次合成了一个含氰基二噻吩乙烯闭环体化合物(L_(c)),用IR、^(1)H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其结构,表明它是一对R,R和S,S对映异构体组成的消旋混合物,证实了光化学顺旋环化反应中己三烯结构转变为环己二烯结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其在THF溶液和固相均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为607 nm。光异构化动力学研究表明开环反应为一级反应,而闭环反应为0级反应。将其进一步用作配体与Ag(CF_(3)SO_(3))自组装合成了配合物1,并用元素分析、IR、^(1)H NMR及电喷雾质谱进行结构表征。1在固相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性质,但与开环配体组装的配合物不同,由于刚性的闭环配体结构限制了2个噻吩环的自由旋转,银离子与闭环配体配位未能修饰配体的吸收波长,1的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与配体相同。与闭环配体相比,1的光异构化反应速度更快,这和循环伏安法测得其具有比配体更小的带隙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噻吩乙烯 闭环异构体 光致变色 单晶结构 配合物
下载PDF
两个基于β-二酮配体构筑的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10
作者 赵文泽 张奇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95-2300,共6页
以配体3-((5-(3-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L_(1))与AgSbF_(6)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Ag(L_(1))2]SbF_(6)}_(n)(1);以配体3-((5-(4-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L_(2))与AgCF_(3)SO_(3)进... 以配体3-((5-(3-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L_(1))与AgSbF_(6)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Ag(L_(1))2]SbF_(6)}_(n)(1);以配体3-((5-(4-吡啶基)-2-(1,3,4-噁二唑基))硫代)-2,4-戊二酮(L_(2))与AgCF_(3)SO_(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Ag(L_(2))(CF_(3)SO_(3))]n(2)。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固体状态下,配位聚合物1和2都形成1D链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二酮 Ag(Ⅰ)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基于莲藕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承宗 魏亚楠 +5 位作者 戴昕彤 苗雨颖 黄婷 赵康辉 王磊 宿红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53-260,共8页
莲藕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食品,极具开发潜力。该研究利用莲藕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出纳米银抑菌剂,为莲藕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AgNO_(3)浓度、提取液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莲藕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食品,极具开发潜力。该研究利用莲藕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出纳米银抑菌剂,为莲藕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AgNO_(3)浓度、提取液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纳米银制备的影响。优化后的合成产物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进行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产物在426 nm附近有1个明显的纳米银等离子体子共振特征吸收峰,纳米银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8.2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为面心立方晶型。抑菌实验表明,莲藕生物合成纳米银与化学合成纳米相比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对4种临床病原菌和4种水产病原菌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1.25、22.5μg/mL。稳定性实验表明生物合成的纳米银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综上所述,利用莲藕提取物可以生物合成较为理想的纳米银抑菌剂,有望在临床、水产等抑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纳米银 生物合成 抑菌剂 抑菌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金属银对光子晶体光吸收的增强效应
12
作者 赵宏斌 苏安 +4 位作者 邹秒宏 李福生 蒙成举 黄育飞 高英俊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3-1109,共7页
构造含金属银缺陷的光子晶体模型(AB)m AGA(BA)m,利用传输矩阵法理论,通过计算机计算仿真的方式,研究了金属银缺陷对光子晶体光吸收特性的增强效应,发现当光子晶体中引入金属银缺陷后,光子晶体的光反射率和吸收率均得到增强。在400~1400... 构造含金属银缺陷的光子晶体模型(AB)m AGA(BA)m,利用传输矩阵法理论,通过计算机计算仿真的方式,研究了金属银缺陷对光子晶体光吸收特性的增强效应,发现当光子晶体中引入金属银缺陷后,光子晶体的光反射率和吸收率均得到增强。在400~1400 nm范围内,平均反射率增强到93.87%,平均吸收率增强到6.13%,且吸收率大小和位置可调。随着周期数m或B介质层厚度d B增大,光子晶体的光吸收率均得到增强,当m=5时吸收率高达98.72%,当d B=118.52 nm时吸收率高达99.59%,且吸收峰的位置随m增大向短波方向移动,但随d B增大向长波方向移动。随着光入射角度θ增大,光子晶体的光吸收率先增强到极大值后再逐渐减弱,且吸收峰的位置随入射角θ增大向短波方向移动。随着A介质层厚度d A增大,光子晶体的光吸收率减弱,当d A=73.22 nm时吸收率为98.72%,且吸收峰的位置随d A增大向长波方向移动。含金属银缺陷光子晶体的光吸收特性,可为新型光学吸收器、太阳能电池、滤波器和全反射器等材料研究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银 光子晶体 缺陷 光学吸收 调制
下载PDF
柠檬酸钠-施氏假单胞菌还原制备纳米银及抑菌活性研究
13
作者 郭文阳 周留柱 +5 位作者 岳丹丹 潘梦诗 张宗源 王雪妍 亓兰达 张英涛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6,共7页
以硝酸银为原料,利用柠檬酸钠联合施氏假单胞菌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并对纳米银的紫外吸收特性、微观形貌、物相组成,以及其稳定性和抑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柠檬酸钠制备的纳米银相比,联合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银有明显的紫外吸收峰... 以硝酸银为原料,利用柠檬酸钠联合施氏假单胞菌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并对纳米银的紫外吸收特性、微观形貌、物相组成,以及其稳定性和抑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柠檬酸钠制备的纳米银相比,联合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银有明显的紫外吸收峰,其粒径的整体大小减小了约10倍,稳定性同步增强,制备效率提高了26.7%;抑菌实验表明,联合法制备的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分别提高了62.5%和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制备 施氏假单胞菌 柠檬酸钠 抑菌性
下载PDF
谷胱甘肽辅助合成银纳米粒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14
作者 冯静 汤善文 +4 位作者 周雪 杜鹃 程忠 吴玉 杨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49-454,共6页
为了制备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以及抗菌活性的银纳米粒子,以硝酸银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谷胱甘肽(GSH)为模板剂,通过一步法制得谷胱甘肽-银纳米粒子(GSH-AgNPs)。此外,以GSH和硝酸银摩尔比、反应时间、pH为影响因素,以GSH-AgNPs的抗... 为了制备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以及抗菌活性的银纳米粒子,以硝酸银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谷胱甘肽(GSH)为模板剂,通过一步法制得谷胱甘肽-银纳米粒子(GSH-AgNPs)。此外,以GSH和硝酸银摩尔比、反应时间、pH为影响因素,以GSH-AgNPs的抗菌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GSH-AgNPs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产物的形貌、光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GSH/硝酸银摩尔比3∶5,反应体系pH=8,反应时间8h。最优条件下制备的GSH-AgNPs为高度分散的球形纳米粒,平均粒径为(3.1±0.66)nm。GSH-AgNPs表现出广谱的抗菌能力,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真菌(白色念珠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均为31.25mg/mL,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银纳米粒子 抗菌活性 抑菌圈 最小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球磨法对氧化铝镀银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陈勇 宋晓琦 +4 位作者 熊航行 杨诗雨 熊仪 陈瑄琦 朱琼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5,42,共8页
使用球磨法对氧化铝镀银材料进行改性,最佳的工艺为:氧化铝与玛瑙球的重量比为20%,球磨频率为5.5 Hz,球磨时间为3 h,最高导电率为1887 S/cm,比未球磨的提高37倍。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仪、偏光显微镜和悬浮测试了氧化铝... 使用球磨法对氧化铝镀银材料进行改性,最佳的工艺为:氧化铝与玛瑙球的重量比为20%,球磨频率为5.5 Hz,球磨时间为3 h,最高导电率为1887 S/cm,比未球磨的提高37倍。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仪、偏光显微镜和悬浮测试了氧化铝镀银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球磨对氧化铝红外光谱没有影响,镀银后氧化铝的红外吸收振动峰消失;X射线衍射证明氧化铝镀银材料中有银的晶体峰出现,没有其它杂质峰;热失重表明镀银材料的残留变大,耐热性能提高;偏光显微镜显示球磨后氧化铝为片型结构,大小分布均匀;镀银材料悬浮溶液颜色较深,能够悬浮于乙醇溶液中,有望提高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能。最后阐述了球磨使得氧化铝大颗粒被破碎以及颗粒被磨削这两种作用,形成片,增加了表面积和包银效率,提高了颗粒之间导电网络的连接,使得导电率变大的机理。该导电材料期望在电磁屏蔽、导电胶粘剂和抗菌复合材料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法 氧化铝 镀银 导电材料
下载PDF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抑菌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房迅 王嘉伟 +4 位作者 吴迎花 屈靖朝 李锦辉 郭少波 刘智峰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3年第8期33-37,共5页
银纳米颗粒(AgNPs)是一种新型的功能纳米材料,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尺寸小、抑菌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环境修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着重对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抑菌机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制备方法 抑菌机制
下载PDF
室温快速合成Ag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
17
作者 车钰灿 程鹏玮 +1 位作者 周毅 柯福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5-1013,共9页
选择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1,2,4-三唑为配体,成功合成了银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g-MOF)并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CO_(2)RR)。借助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时电流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C... 选择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1,2,4-三唑为配体,成功合成了银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g-MOF)并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CO_(2)RR)。借助粉末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计时电流法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催化CO_(2)RR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的纳米Ag颗粒对比,Ag-MOF展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CO_(2)RR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0.9 V(vs 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6.1%。当电压为-1.1 V(vs RHE)时,电流密度可达17 mA·cm^(-2),且电极可以稳定运行300 min。这说明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结构,可以改变催化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从而高效将CO_(2)转化为目标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银基金属有机骨架 电催化还原CO_(2) CO
下载PDF
类球形和树枝状纳米银的超声电化学制备 被引量:31
18
作者 廖学红 朱俊杰 +2 位作者 邱晓峰 赵小宁 陈洪渊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在配位剂EDTA存在下 ,用AgNO3溶液以超声电化学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两种不同粒径的类球形和树枝状的纳米银 ,并用X射线衍射 (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对该纳米银进行表征 ;
关键词 类球形 树枝状 纳米银 超声电化学制备 表征 纳米粒子 可调因素
下载PDF
纳米银的电化学合成 被引量:59
19
作者 廖学红 *朱俊杰 +1 位作者 赵小宁 陈洪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837-1839,共3页
Spherical or dendritic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a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in an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L cysteine or citric acid.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 ray... Spherical or dendritic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a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in an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L cysteine or citric acid.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 ray diffraction(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and UV Vis absorption spectrum. A typical XRD pattern of the as prepared silver nanoparticles shows the presence of the diffraction peaks corresponding to the (111), (200), (220), (311) planes. All the peaks in the XRD pattern can be indexed as a fcc structure(JCPDS, No.4 0783). The TEM image in the presence of L cysteine shows spherical nanoparticles. But the TEM image in the presence of citric acid shows dendritic nanoparticles. [WT5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 纳米银 XRD TEM UV-VIS
下载PDF
动能歧视模式ICP-M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14种痕量元素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进力 邢夏 +4 位作者 唐瑞玲 胡梦颖 张鹏鹏 白金峰 张勤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402,共9页
应用传统ICP-MS法测定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痕量元素,基体效应和多原子离子干扰严重,准确测定的难度较大。本文基于当前ICP-MS消除干扰技术,分析了ICP-MS标准模式(STD)及动能歧视模式(KED)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14种痕量元... 应用传统ICP-MS法测定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痕量元素,基体效应和多原子离子干扰严重,准确测定的难度较大。本文基于当前ICP-MS消除干扰技术,分析了ICP-MS标准模式(STD)及动能歧视模式(KED)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Ag、Cd等14种痕量元素的有效性,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的测定效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元素的有效测定模式。结果表明:在KED模式下,基体元素如Zr、Nb氧化物的产率降低,基本上消除了Zr、Nb氧化物对痕量元素Ag、Cd的多原子离子干扰。KED模式提高了信噪比,降低了方法检出限,如Ag、Cd的检出限分别为0. 004mg/kg、0. 005mg/kg,其他12种元素的检出限也低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76种元素分析方案中的检出限。测定痕量元素的准确度显著优于STD模式。实验中采用简单的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样品,残渣用王水复溶,结合KED模式下优选出干扰较小的同位素作为测定同位素,以Rh作为内标校正仪器产生的信号漂移,将样品溶液稀释至1000倍,基体效应降低至最小。本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验证,测定结果与认定值相符,可为勘查地球化学提供高质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土壤 水系沉积物 酸溶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动能歧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